-
题名记临夏盆地维氏大唇犀—牙齿异常个体(英文)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陈少坤
邓涛
何文
陈善勤
-
机构
重庆三峡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占人类研究所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
出处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3-228,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730210,J0930007)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Q09,-120)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编号:2010LESV010)资助
-
文摘
临夏盆地已知的大唇犀(Chilotherium属)共有3种,C.primigenius,C.anderssoni和C.wimani。其中,C.wimani是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类,在临夏盆地的柳树组中部和上部的各个化石地点均有出土,时代为晚中新世中期。该种下颌主要特征表现在联合部强烈地横向扩展和i2巨大且内刃上翻。本文所述标本为一件带畸形牙齿的C.wimani亚成年下颌,年龄约9岁,个体中等大小,其特征与C.anderssoni相差较大,而与C.wimani完全一致。其畸形之处表现在左、右两侧的p4为异常状态,并且在左侧还保留有dp4。左p4前后内外倒转,且下三角座仅为一锥形牙尖形态;右p4不仅内外反转,而且下三角座完全退失。这件标本从病因来看,左dp4的滞留很可能是左p4牙胚的不正常发育造成的,而左、右p4的畸形生长很可能是生物体遗传因素和营养不良共同造成的。C.wimani的数量庞大,种间和种内竞争都很激烈。牙齿的畸形影响了上下牙的咬合状况,在环境恶劣、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功能劣势是致命的。
-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大唇犀
牙齿畸形
-
Keywords
Linxia Basin, Gansu
Late Miocene
Chilotherium wimani
dental deformity
-
分类号
Q915.877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