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2011年监测点居民死亡统计及死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江秀娟 孙厚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点居民死亡水平和死因结构特点,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全市8个疾病监测点的疾病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编码进行死因归类。计算粗死亡率、表化死亡率、死因... 目的:了解重庆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点居民死亡水平和死因结构特点,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全市8个疾病监测点的疾病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编码进行死因归类。计算粗死亡率、表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监测点居民人群粗死亡率667.79/10万,标准化死亡率为473.39/10万,城市高于农村0(2=224.89,P〈0.001),男性高于女性(X2=572.44,P〈0.001);65岁以上年龄组粗死亡率高于0-14岁、15~64岁瓴冬114118.60,P〈O.001)。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49.01/10万,构成比为37.29%)、肿瘤(164.36/10万,24.61%)、呼吸系统疾病(131.27/10万,19.66%)、损伤中毒(53.78/10万,8.05%)和消化系统疾病(18.42/10万,2.76%)。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重庆市疾病监测点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应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控制慢性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统计 死因顺位 死亡率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1124名汉族青少年的骨龄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江秀娟 孙厚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37-1239,共3页
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1 124名汉族青少年的骨龄调查,分析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择重庆地区7~19岁健康汉族青少年1 124人,测量身体机能与身体形态指标,按《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进行手腕... 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1 124名汉族青少年的骨龄调查,分析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择重庆地区7~19岁健康汉族青少年1 124人,测量身体机能与身体形态指标,按《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进行手腕部骨龄评价。结果:骨龄与生活年龄呈正相关关系(男性r=0.924,女性r=0.880,合计r=0.902,P=0.000),骨龄与生活年龄呈线性关系(男性y=-0.004+1.039x,P=0.000,女性y=-0.838+1.112x,P=0.000,合计y=-0.414+1.076x,P=0.000)。男性与女性比较其生活年龄、骨龄、身高、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舒张压、血红蛋白和体脂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质量、收缩压、脉搏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龄与生活年龄、体脂肪、身高、性别和BMI有关(P<0.05)。结论:重庆地区不同性别汉族青少年骨龄、身高存在差异,骨龄与生活年龄呈线性关系,骨龄随着生活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骨龄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桂和丹桂挥发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和GC-MS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夏雪娟 冉春霞 +4 位作者 李冠楠 夏季 罗东升 郑炯 阚建全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71,共6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重庆产速生金桂和朱砂丹桂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差异。从金桂和丹桂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6和34种化合物,其中有17种共有组分,36种非共有组分。醇类及其氧化物是金桂和丹桂挥发油的主要成...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重庆产速生金桂和朱砂丹桂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差异。从金桂和丹桂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6和34种化合物,其中有17种共有组分,36种非共有组分。醇类及其氧化物是金桂和丹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分别占2种桂花挥发油百分含量的82.36%和87.88%。其次为酮类,分别占2种挥发油的11.06%和5.78%。金桂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对羟基苯乙醇(27.02%)、(E)-呋喃芳樟醇氧化物(26.46%)和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15.06%)。丹桂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51.02%)、对羟基苯乙醇(14.95%)和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10.70%)。与朱砂丹桂相比,速生金桂中活性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薏米贮藏过程中异味产生的机理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光静 冉春霞 +1 位作者 夏季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9-225,共7页
以薏米为原料,研究了薏米贮藏过程中脂肪含量、脂肪酸值、脂肪酸组成、常见氧化指标(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丙二醛含量)和醛类化合物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薏米的异味变化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薏米贮藏时间的延长... 以薏米为原料,研究了薏米贮藏过程中脂肪含量、脂肪酸值、脂肪酸组成、常见氧化指标(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丙二醛含量)和醛类化合物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薏米的异味变化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薏米贮藏时间的延长,薏米的脂肪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脂肪酸值、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醛类的"相对内标含量"也显著增加。薏米贮藏过程中其总氧化值、丙二醛含量和挥发性醛类化合物含量与薏米的异味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薏米异味程度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说明薏米贮藏过程中异味主要是由于薏米油脂氧化产生的,薏米油脂的二级氧化产物醛类化合物为薏米贮藏过程中产生异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米 异味 机理 油脂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酸鲊肉制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冉春霞 谭小蓉 +2 位作者 王静 胡江 张乃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9,共6页
我国传统酸鲊肉是一种乳酸细菌型发酵肉制品,具有众多营养特点和生理功能。该文对我国传统酸鲊肉的概念、特点、历史、加工工艺等进行概述,同时概括了发酵微生物种类及作用、传统酸鲊肉生产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限量标准(或指引),最后对我... 我国传统酸鲊肉是一种乳酸细菌型发酵肉制品,具有众多营养特点和生理功能。该文对我国传统酸鲊肉的概念、特点、历史、加工工艺等进行概述,同时概括了发酵微生物种类及作用、传统酸鲊肉生产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限量标准(或指引),最后对我国传统酸鲊肉制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传统酸鲊肉制品实现工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酸鲊肉 加工工艺 发酵微生物 安全限量标准(或指引) 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6
作者 冉春霞 陈光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原料肉中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具有特殊风味、色泽、质地和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氮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 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原料肉中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具有特殊风味、色泽、质地和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氮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微生物的氨基酸脱羧作用或醛、酮类物质的氨基化和转胺作用产生,大量摄入可能引起机体不良反应。生物胺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发酵食品中,因此发酵肉制品中也可能存在高浓度的生物胺。该文综述了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形成和积累条件、生物胺形成和积累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生物胺的限量标准等,以期为确保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 生物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渝东南地区传统土家特色酸鲊肉中的组胺含量 被引量:7
7
作者 冉春霞 陈光静 胡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86-291,共6页
建立测定渝东南地区传统土家特色酸鲊肉中组胺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并进行样品中组胺含量的测定。以1,7-庚二胺为内标物,丹磺酰氯为样品衍生剂;Agilent C_(18)柱为固定相,70%甲醇和30... 建立测定渝东南地区传统土家特色酸鲊肉中组胺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并进行样品中组胺含量的测定。以1,7-庚二胺为内标物,丹磺酰氯为样品衍生剂;Agilent C_(18)柱为固定相,70%甲醇和30%超纯水为流动相,于波长254 nm处进行紫外检测。用0.4 mol/L高氯酸溶液提取样品中的组胺,然后测定酸鲊肉中的组胺含量。结果表明:内标物和组胺标准品分别在4.335 min和7.723 min出峰,且分离效果良好。经实验验证,组胺盐酸盐标准品的峰面积和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与组胺质量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加标实验回收率在98.5%~102.2%之间;仪器检出限为0.50 mg/L,定量限为1.00 mg/L,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1.0%。经检测10个样品中组胺含量在19.68~44.15 mg/kg之间,不同样品组胺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HPLC方法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较高,是检测酸鲊肉中组胺含量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地区 传统土家特色酸鲊肉 组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