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肥胖相关指标与DNA甲基化时钟及其加速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2013年和2017—2018年开展的两次专题调查。通过Illumina Infinium人类甲基化450K芯片和EPIC芯...目的:探讨肥胖相关指标与DNA甲基化时钟及其加速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2013年和2017—2018年开展的两次专题调查。通过Illumina Infinium人类甲基化450K芯片和EPIC芯片测定外周血DNA甲基化数据,并采用DNA甲基化年龄计算器(https://dnamage.genetics.ucla.edu/)或研究者提供的R代码计算DNA甲基化时钟指标GrimAA、PCGrimAA和DunedinPACE。肥胖指标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横断面分析纳入1070名双生子,对内分析同卵双生子378对,异卵双生子155对,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肥胖指标与DNA甲基化时钟及其加速指标的相关性。纵向分析纳入314名双生子,对内分析同卵双生子95对,异卵双生子62对,采用交叉滞后模型进一步探索肥胖与DNA甲基化时钟指标间的时间顺序关联。上述分析均分别在全部双生子和同卵、异卵双生子对内进行。结果:横断面分析人群中同卵双生子占71.0%,男性占68.0%,平均实足年龄为(49.9±12.1)岁;纵向分析人群中同卵双生子占60.5%,男性占60.8%;基线平均实足年龄为(50.4±10.2)岁,平均随访时间(4.6±0.6)年。除随访时腰臀比均值高于基线外,其他肥胖指标基线与随访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全部双生子中,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均与DunedinPACE时钟呈正相关,其中腰高比与DunedinPACE时钟的关联最为显著(β=0.21,95%CI:0.11~0.31);体重和BMI均与GrimAA呈负相关(β=-0.03,95%CI:-0.05~-0.01;β=-0.07,95%CI:-0.12~-0.02),体重与PCGrimAA呈负相关(β=-0.02,95%CI:-0.03~0.00);但双生子对内分析中的相关性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基线体重升高可能引起随访时GrimAA增加,基线体重、BMI和腰围升高可能引起随访时PCGrimAA增加,基线腰臀比升高可能引起随访时DunedinPACE升高。结论:肥胖指标与DNA甲基化时钟指标存在相关,基线肥胖指标对随访时部分DNA甲基化时钟指标的变化具有影响,肥胖可能通过加速DNA甲基化时钟和衰老进程对个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但二者间的关联受双生子共享的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在大样本社区人群队列中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纳入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目的:在大样本社区人群队列中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纳入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队列中40~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根据个体的基线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计算TyG指数,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非线性关联,并按性别、年龄分层探索其关联在不同亚组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6406名研究对象,人群的基线平均年龄为(55.0±9.7)岁,46.8%为男性,TyG指数的中位数为8.68。在中位随访7.99年期间,9815人(4.34%)出现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呈现随TyG指数增加而增大的趋势(P<0.001),TyG指数处于上四分位数(TyG>9.10)组与下四分位数组(TyG≤8.32)相比,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42%(HR=1.42,95%CI:1.34~1.51)。TyG指数对于60岁以下低年龄组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效应值相比60岁及以上人群更明显(HR:1.71 vs.1.27,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在总人群中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呈现“反L型”关系(非线性趋势P<0.001),TyG指数超过8.67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随该指数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非线性关联的风险阈值存在性别差异,女性(8.51)低于男性(8.67)。结论: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存在明显阈值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当TyG指数超过一定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增加,且女性的阈值低于男性,提示后续利用TyG指数开展综合风险预测与危险因素干预时,需要按性别分层管理,特别是在60岁以下人群中开展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价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不同策略预防心血管病的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方法: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评价的不同策略包括:策...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价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不同策略预防心血管病的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方法: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评价的不同策略包括:策略1,对收缩压≥14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策略2,对收缩压≥13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策略3,对收缩压≥140 mmHg以及130~14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成年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策略4,对收缩压≥160 mmHg以及140~16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9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成年人高血压诊断与管理指南》)。采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分层。马尔科夫模型的循环周期设为1年,模拟10个周期后计算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心血管病发病数、全因死亡数等结局事件数以评价策略的健康收益,并计算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或全因死亡的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以评价策略的干预效率。马尔科夫模型的参数主要来源于CHERRY队列与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讨心血管病发病率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概率敏感性分析探讨干预措施效应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13987名35~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相比于策略1,单纯下调降压起始值的策略2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666(95%UI:334~975)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增加10(95%UI:7~20)人;而考虑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3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388(95%UI:194~569)例,且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减少6(95%UI:4~12)人,提示策略3可增加健康收益并具有更高的干预效率。策略4相比于策略1,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虽然减少193(95%UI:98~281)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的NNT减少18(95%UI:13~37)人,效率更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中国发达地区的社区人群中选择降压药物治疗目标人群时,结合心血管病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优于单纯将起始值从140 mmHg降至130 mmHg的策略,前者可提升健康收益且兼顾干预效率;不同地区需因地制宜选择降压起始值并结合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以权衡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亚裔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的关联及可能存在的基因-基因、基因-...目的:探索亚裔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的关联及可能存在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选取1038个NSCL/P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对TGF-β信号通路上的10个基因的34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了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研究收集的环境因素包括患儿母亲孕期吸烟、被动吸烟、乙醇摄入量以及维生素使用情况。由于患儿母亲孕期吸烟和饮酒暴露率较低(<3%),因此,仅对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及补充多种维生素这两个环境因素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采用Bonferroni法对结果进行多重检验校正,显著性的阈值设置为P=1.46×10-4。结果:共有4个基因的23个SNP位点与NSCL/P之间存在关联(P<0.05),但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这些关联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之后,6对SNP[rs4939874(SMAD2)与rs1864615(TGFBR2),rs2796813(TGFB2)与rs2132298(TGFBR2),rs4147358(SMAD3)与rs1346907(TGFBR2),rs4939874(SMAD2)与rs1019855(TGFBR2),rs4939874(SMAD2)与rs12490466(TGFBR2),以及rs2009112(TGFB2)与rs4075748(TGFBR2)]存在显著的统计学交互作用(P<1.46×10-4),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没有达到多重检验校正阈值的显著结果。结论:未发现TGF-β通路基因多态性与NSCL/P的关联,该通路上部分基因可能通过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NSCL/P的发病风险。未来仍需其他独立研究的证据支持,以进一步的探索其中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中,比较实施不同指南推荐的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预期的获益与风险。方法:采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模拟所比较的不同策略...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中,比较实施不同指南推荐的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预期的获益与风险。方法:采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模拟所比较的不同策略:策略(1):对40~69岁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干预(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策略(2):对40~59岁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干预(2022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声明》);策略(3):对40~69岁心血管病高风险且基线血压控制良好(150/90 mmHg以下)的人群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干预(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循环周期设为1年,模拟10年,获益指标包括增加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和每预防一例缺血性事件的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风险指标包括每增加一例出血性事件的需应对危害人数(number needed to harm,NNH),计算人群净获益(可预防的缺血性事件数减去增加的出血性事件数)及其NNT。结果:共纳入212153名研究对象,采用策略(1)~(3)进行阿司匹林干预的人数分别为34235、2813和25111。策略(3)预期增加的QALY最多,为403[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222~511]年,其获益指标的NNT仅比策略(1)增加了4(95%UI:3~4)人,但风险指标的NNH增加了39(95%UI:19~132)人,显示策略(3)的安全性更好。三种策略净获益的NNT分别为131(95%UI:102~239)人、256(95%UI:181~737)人和132(95%UI:104~232)人,在净获益效率相似时,QALY和安全性更好的策略(3)具有优势。结论:采用三种策略在CHERRY人群中均能获得净获益,相比之下考虑血压控制水平的策略可兼顾效果获益与安全性风险,并获得较好的干预效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肥胖相关指标与DNA甲基化时钟及其加速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2013年和2017—2018年开展的两次专题调查。通过Illumina Infinium人类甲基化450K芯片和EPIC芯片测定外周血DNA甲基化数据,并采用DNA甲基化年龄计算器(https://dnamage.genetics.ucla.edu/)或研究者提供的R代码计算DNA甲基化时钟指标GrimAA、PCGrimAA和DunedinPACE。肥胖指标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横断面分析纳入1070名双生子,对内分析同卵双生子378对,异卵双生子155对,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肥胖指标与DNA甲基化时钟及其加速指标的相关性。纵向分析纳入314名双生子,对内分析同卵双生子95对,异卵双生子62对,采用交叉滞后模型进一步探索肥胖与DNA甲基化时钟指标间的时间顺序关联。上述分析均分别在全部双生子和同卵、异卵双生子对内进行。结果:横断面分析人群中同卵双生子占71.0%,男性占68.0%,平均实足年龄为(49.9±12.1)岁;纵向分析人群中同卵双生子占60.5%,男性占60.8%;基线平均实足年龄为(50.4±10.2)岁,平均随访时间(4.6±0.6)年。除随访时腰臀比均值高于基线外,其他肥胖指标基线与随访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全部双生子中,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均与DunedinPACE时钟呈正相关,其中腰高比与DunedinPACE时钟的关联最为显著(β=0.21,95%CI:0.11~0.31);体重和BMI均与GrimAA呈负相关(β=-0.03,95%CI:-0.05~-0.01;β=-0.07,95%CI:-0.12~-0.02),体重与PCGrimAA呈负相关(β=-0.02,95%CI:-0.03~0.00);但双生子对内分析中的相关性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基线体重升高可能引起随访时GrimAA增加,基线体重、BMI和腰围升高可能引起随访时PCGrimAA增加,基线腰臀比升高可能引起随访时DunedinPACE升高。结论:肥胖指标与DNA甲基化时钟指标存在相关,基线肥胖指标对随访时部分DNA甲基化时钟指标的变化具有影响,肥胖可能通过加速DNA甲基化时钟和衰老进程对个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但二者间的关联受双生子共享的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
文摘目的:在大样本社区人群队列中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纳入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队列中40~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根据个体的基线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计算TyG指数,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非线性关联,并按性别、年龄分层探索其关联在不同亚组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6406名研究对象,人群的基线平均年龄为(55.0±9.7)岁,46.8%为男性,TyG指数的中位数为8.68。在中位随访7.99年期间,9815人(4.34%)出现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呈现随TyG指数增加而增大的趋势(P<0.001),TyG指数处于上四分位数(TyG>9.10)组与下四分位数组(TyG≤8.32)相比,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42%(HR=1.42,95%CI:1.34~1.51)。TyG指数对于60岁以下低年龄组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效应值相比60岁及以上人群更明显(HR:1.71 vs.1.27,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在总人群中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呈现“反L型”关系(非线性趋势P<0.001),TyG指数超过8.67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随该指数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非线性关联的风险阈值存在性别差异,女性(8.51)低于男性(8.67)。结论: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存在明显阈值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当TyG指数超过一定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增加,且女性的阈值低于男性,提示后续利用TyG指数开展综合风险预测与危险因素干预时,需要按性别分层管理,特别是在60岁以下人群中开展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文摘目的:开发和验证乳腺癌患者新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3年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内蒙古区域医疗数据,纳入接受抗肿瘤治疗的18岁以上乳腺癌女性患者。多因素Fine&Gray模型纳入预测因子后,使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在训练集上拟合Cox比例风险、Logistic回归、Fine&Gray、随机森林和XGBoost模型,在测试集上分别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共纳入19325例接受抗肿瘤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2.76±10.44)岁,中位随访时间1.18年[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2.71]。7856例患者(40.65%)在乳腺癌诊断3年内发生CVD。Lasso回归筛选的预测因子为乳腺癌诊断年龄、居住地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肿瘤分期、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既往史、手术类型、化疗类型、放疗类型。不考虑生存时间时,XGBoost模型的AUC显著高于随机森林模型[0.660(95%CI:0.644~0.675)vs.0.608(95%CI:0.591~0.624),P<0.001]和Logistic回归[0.609(95%CI:0.593~0.625),P<0.001],Logistic回归和XGBoost模型的校准度更好。考虑生存时间时,Cox比例风险模型和Fine&Gray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95%CI:0.584~0.616)vs.0.615(95%CI:0.599~0.631),P=0.188],但Fine&Gray模型的校准度更好。结论:基于区域医疗数据建立乳腺癌新发CVD的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不考虑生存时间时,Logistic回归和XG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更好;考虑生存时间时,Fine&Gray模型的预测性能更好。
文摘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价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不同策略预防心血管病的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方法: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评价的不同策略包括:策略1,对收缩压≥14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策略2,对收缩压≥13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策略3,对收缩压≥140 mmHg以及130~14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成年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策略4,对收缩压≥160 mmHg以及140~16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9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成年人高血压诊断与管理指南》)。采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分层。马尔科夫模型的循环周期设为1年,模拟10个周期后计算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心血管病发病数、全因死亡数等结局事件数以评价策略的健康收益,并计算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或全因死亡的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以评价策略的干预效率。马尔科夫模型的参数主要来源于CHERRY队列与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讨心血管病发病率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概率敏感性分析探讨干预措施效应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13987名35~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相比于策略1,单纯下调降压起始值的策略2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666(95%UI:334~975)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增加10(95%UI:7~20)人;而考虑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3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388(95%UI:194~569)例,且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减少6(95%UI:4~12)人,提示策略3可增加健康收益并具有更高的干预效率。策略4相比于策略1,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虽然减少193(95%UI:98~281)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的NNT减少18(95%UI:13~37)人,效率更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中国发达地区的社区人群中选择降压药物治疗目标人群时,结合心血管病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优于单纯将起始值从140 mmHg降至130 mmHg的策略,前者可提升健康收益且兼顾干预效率;不同地区需因地制宜选择降压起始值并结合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以权衡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
文摘目的:探索亚裔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的关联及可能存在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选取1038个NSCL/P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对TGF-β信号通路上的10个基因的34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了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研究收集的环境因素包括患儿母亲孕期吸烟、被动吸烟、乙醇摄入量以及维生素使用情况。由于患儿母亲孕期吸烟和饮酒暴露率较低(<3%),因此,仅对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及补充多种维生素这两个环境因素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采用Bonferroni法对结果进行多重检验校正,显著性的阈值设置为P=1.46×10-4。结果:共有4个基因的23个SNP位点与NSCL/P之间存在关联(P<0.05),但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这些关联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之后,6对SNP[rs4939874(SMAD2)与rs1864615(TGFBR2),rs2796813(TGFB2)与rs2132298(TGFBR2),rs4147358(SMAD3)与rs1346907(TGFBR2),rs4939874(SMAD2)与rs1019855(TGFBR2),rs4939874(SMAD2)与rs12490466(TGFBR2),以及rs2009112(TGFB2)与rs4075748(TGFBR2)]存在显著的统计学交互作用(P<1.46×10-4),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没有达到多重检验校正阈值的显著结果。结论:未发现TGF-β通路基因多态性与NSCL/P的关联,该通路上部分基因可能通过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NSCL/P的发病风险。未来仍需其他独立研究的证据支持,以进一步的探索其中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文摘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中,比较实施不同指南推荐的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预期的获益与风险。方法:采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模拟所比较的不同策略:策略(1):对40~69岁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干预(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策略(2):对40~59岁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干预(2022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声明》);策略(3):对40~69岁心血管病高风险且基线血压控制良好(150/90 mmHg以下)的人群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干预(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循环周期设为1年,模拟10年,获益指标包括增加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和每预防一例缺血性事件的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风险指标包括每增加一例出血性事件的需应对危害人数(number needed to harm,NNH),计算人群净获益(可预防的缺血性事件数减去增加的出血性事件数)及其NNT。结果:共纳入212153名研究对象,采用策略(1)~(3)进行阿司匹林干预的人数分别为34235、2813和25111。策略(3)预期增加的QALY最多,为403[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222~511]年,其获益指标的NNT仅比策略(1)增加了4(95%UI:3~4)人,但风险指标的NNH增加了39(95%UI:19~132)人,显示策略(3)的安全性更好。三种策略净获益的NNT分别为131(95%UI:102~239)人、256(95%UI:181~737)人和132(95%UI:104~232)人,在净获益效率相似时,QALY和安全性更好的策略(3)具有优势。结论:采用三种策略在CHERRY人群中均能获得净获益,相比之下考虑血压控制水平的策略可兼顾效果获益与安全性风险,并获得较好的干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