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片岩三轴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I):试验结果 被引量:85
1
作者 徐卫亚 杨圣奇 +3 位作者 杨松林 谢守益 邵建富 王义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1-537,共7页
为了解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绿片岩的流变力学特性,采用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对绿片岩进行了三轴压缩流变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绿片岩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轴向应变以及侧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流变特性对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 为了解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绿片岩的流变力学特性,采用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对绿片岩进行了三轴压缩流变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绿片岩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轴向应变以及侧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流变特性对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轴向以及侧向流变速率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围压下流变的破裂机制,掌握了绿片岩三轴流变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该水电站工程流变数值分析时参数的辨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绿片岩 三轴流变 轴向应变 侧向应变 流变速率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片岩三轴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II):模型分析 被引量:108
2
作者 徐卫亚 杨圣奇 +2 位作者 谢守益 邵建富 王义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3-698,共6页
首先,基于在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上得到的绿片岩三轴流变试验曲线,采用五元件线性粘弹性模型对表现为粘弹性流变特性的曲线进行了辨识,获得了绿片岩的粘弹性流变参数;然后,提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粘性元件,并将其与塑性体并联起来,得到... 首先,基于在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上得到的绿片岩三轴流变试验曲线,采用五元件线性粘弹性模型对表现为粘弹性流变特性的曲线进行了辨识,获得了绿片岩的粘弹性流变参数;然后,提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粘性元件,并将其与塑性体并联起来,得到一个新的非线性粘塑性体(NVPB),该体能充分反映岩石的加速流变特性:同时,将NVPB模型与五元件粘弹性模型串联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岩石七元件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采用绿片岩加速流变全过程曲线,对提出的岩石七元件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进行了辨识,得到了岩石七元件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的材料参数。流变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显示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绿片岩 三轴流变 非线性粘塑性体(NVPB) 流变指数 七元件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状态下硬岩三轴流变变形与破裂机制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杨圣奇 徐卫亚 +1 位作者 谢守益 邵建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62-969,共8页
利用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对饱和状态下坚硬大理岩和绿片岩进行了三轴压缩流变试验,基于得到的硬岩三轴流变试验结果,研究了硬岩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轴向应变以及侧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岩石工程流变数值分析时参数的辨识提供... 利用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对饱和状态下坚硬大理岩和绿片岩进行了三轴压缩流变试验,基于得到的硬岩三轴流变试验结果,研究了硬岩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轴向应变以及侧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岩石工程流变数值分析时参数的辨识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然后研究了硬岩轴向变形与侧向变形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围压与粒径对岩石轴向以及侧向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岩石三轴流变过程中的塑性变形特性,讨论了流变应力水平对岩石侧向-轴向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对不同围压作用下岩石流变破裂断口微细观特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硬岩 三轴流变 轴向应变 侧向应变 变形特性 塑性变形 流变破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三轴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的渗透率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胡大伟 周辉 +3 位作者 潘鹏志 张凯 邵建富 冯夏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49-2754,共6页
渗透率是地下工程的流-固耦合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多孔红砂岩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在不同变形阶段实施了轴向应力循环加卸载,并在试验全过程中测量轴向渗透率,得到了试样破坏全过程的渗透率演化规律。从平均应力和循环加卸载对渗透... 渗透率是地下工程的流-固耦合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多孔红砂岩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在不同变形阶段实施了轴向应力循环加卸载,并在试验全过程中测量轴向渗透率,得到了试样破坏全过程的渗透率演化规律。从平均应力和循环加卸载对渗透率的影响等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轴向变形的增加,初始压密阶段和弹性变形试样渗透率均匀减小;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渗透率与轴向变形的曲线逐渐趋于水平,低围压条件下渗透率略有增加。(2)轴向加载使骨架颗粒被压缩,引起孔隙减小,造成渗透率减小;采用经验公式定量描述了渗透率和平均应力之间的关系。(3)轴向应力循环加卸载过程中,骨架颗粒的不可恢复变形引起渗透率产生不可恢复现象。(4)峰值后渗透率只发生少许突跳,说明对于多孔砂岩,孔隙和裂隙对渗透率的影响相当,且渗透率的突跳程度随着围压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砂岩 孔隙 应力循环 平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粘弹塑性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韦立德 徐卫亚 +1 位作者 朱珍德 邵建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3-586,共4页
根据岩石粘聚力在流变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流变机理,建立了新的一维粘弹塑性本构模型,推导了相应的一维蠕变本构关系和相应的一维松弛本构关系,并对蠕变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岩石流变的全过程和模拟岩石蠕变中的第... 根据岩石粘聚力在流变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流变机理,建立了新的一维粘弹塑性本构模型,推导了相应的一维蠕变本构关系和相应的一维松弛本构关系,并对蠕变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岩石流变的全过程和模拟岩石蠕变中的第三蠕变,可以避免建模中的模型识别过程,反映岩石流变的机理,物理意义明确,适用范围广。实验证明该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塑性模型 岩石 流变机理 本构模型 粘聚力 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岩弹塑性耦合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凯 周辉 +3 位作者 冯夏庭 邵建富 杨艳霜 张元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425-2434,共10页
大量研究表明,岩石经历塑性变形时其弹性参数会发生变化,即存在弹塑性耦合现象。为了研究岩石的弹塑性耦合特性,进行了两种大理岩的循环加、卸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试验对比,循环加、卸载试验对岩石的变形、强度及破坏形态影响较... 大量研究表明,岩石经历塑性变形时其弹性参数会发生变化,即存在弹塑性耦合现象。为了研究岩石的弹塑性耦合特性,进行了两种大理岩的循环加、卸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试验对比,循环加、卸载试验对岩石的变形、强度及破坏形态影响较小;弹性参数随塑性变形的变化显著,考虑弹塑性耦合时,弹性参数取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更为合适;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计算得到了强度参数,即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塑性内变量的演化规律。所得结论将为岩石弹塑性耦合本构模型的建立提供基本的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弹塑性耦合 循环加、卸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岩破坏阶段Biot系数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大伟 周辉 +3 位作者 谢守益 张凯 邵建富 冯夏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727-3732,共6页
在流固耦合研究中经常采用有效应力原理,Biot系数的确定为其中困难之一。为了研究含裂纹大理岩中Biot系数演化规律,在三轴压缩塑性变形后期阶段的不同轴向变形条件下,进行轴向压力加卸载循环;并在轴向压力卸载末期对岩样施加孔隙水压力... 在流固耦合研究中经常采用有效应力原理,Biot系数的确定为其中困难之一。为了研究含裂纹大理岩中Biot系数演化规律,在三轴压缩塑性变形后期阶段的不同轴向变形条件下,进行轴向压力加卸载循环;并在轴向压力卸载末期对岩样施加孔隙水压力。通过记录试样的变形,在Shao提出的Biot系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计算轴向和侧向Biot系数。得到了不同围压条件下轴向和侧向Biot系数随轴向变形的演化规律,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Biot系数表现为各向异性,三轴压缩试验时,试样中大部分裂纹沿最大正应力方向扩展,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2)轴向和侧向Biot系数随着轴向变形的增大而增大,轴向变形的增大引起岩样中裂纹扩展,导致Biot系数增大;(3)低围压条件下轴向和侧向Biot系数均比高围压条件下的值大,这是由于破坏方式不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系数 塑性变形 裂纹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后花岗岩纳米压痕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帆 胡维 +3 位作者 郭翰群 胡大伟 盛谦 邵建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35-243,共9页
随着温度的升高,花岗岩宏观力学参数往往经历略升高、小幅降低、大幅降低几个阶段。利用纳米压痕测试仪器,对热处理后的花岗岩中主要矿物成分进行纳米压痕试验,揭示花岗岩宏观力学参数随温度演化的微观机理,(1)温度在300℃以内微观结构... 随着温度的升高,花岗岩宏观力学参数往往经历略升高、小幅降低、大幅降低几个阶段。利用纳米压痕测试仪器,对热处理后的花岗岩中主要矿物成分进行纳米压痕试验,揭示花岗岩宏观力学参数随温度演化的微观机理,(1)温度在300℃以内微观结构没有显著变化,基本上没有微裂纹产生,在300~500℃之间时岩体内部开始产生微裂隙,温度超过500℃时岩体内部产生大量微裂隙,并逐渐扩展增大;(2)石英在300℃以内弹性模量和硬度略有增加,超过300℃弹性模量和硬度开始下降。超过500℃晶体结构发生?相到?相转变,弹性模量和硬度急剧下降,长石在400~500℃之间时,弹性模量和硬度开始下降,超过800℃弹性模量和硬度急剧下降,云母在800℃以内弹性模量和硬度有所增加;超过800℃时弹性模量和硬度开始下降;(3)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能与主要矿物成分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均相关,室温~300℃范围内主要受到前者控制,300~500℃范围内时受到两者联合控制,超过500℃后主要受到后者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研究花岗岩和其他岩石的温度效应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纳米压痕 矿物成分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盐弹塑性损伤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房敬年 周辉 +2 位作者 胡大伟 邵建富 梁玉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3-368,374,共7页
岩盐力学模型是进行能源岩盐储存工程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而损伤和塑性机制并存且相互耦合是岩盐力学行为的基本特点。采用云应岩盐,进行了多组围压条件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不同围压下岩盐的变形特征。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岩盐力学模型是进行能源岩盐储存工程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而损伤和塑性机制并存且相互耦合是岩盐力学行为的基本特点。采用云应岩盐,进行了多组围压条件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不同围压下岩盐的变形特征。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岩盐特性的弹塑性损伤耦合的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岩盐损伤的演化和塑性变形的耦合关系,并引入了一种非关联的塑性流动法则来描述岩盐从塑性体积压缩到膨胀的转化。采用该模型对在三轴压缩下的岩盐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岩盐的主要力学和变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盐 力学模型 弹塑性损伤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影响下层间错动带颗粒破碎和剪切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阳 周辉 +5 位作者 冯夏庭 邵建富 江权 闵弘 江亚丽 黄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22,共10页
为了获得不同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和含水率对层间错动带颗粒破碎和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泥夹碎屑、泥夹粉砂、全泥型3种不同层间错动带类型与现场3种不同含水率(10%、7%和3%)试样在法向压力2~10 MPa作用下的反复直剪试验和剪切面... 为了获得不同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和含水率对层间错动带颗粒破碎和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泥夹碎屑、泥夹粉砂、全泥型3种不同层间错动带类型与现场3种不同含水率(10%、7%和3%)试样在法向压力2~10 MPa作用下的反复直剪试验和剪切面颗粒粒径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粗颗粒越多(d60越大),采用相对颗粒破碎势Br量化的颗粒破碎程度越大;②较干颗粒(低含水率)由于磨损产生了更多的细小颗粒,而较湿颗粒(高含水率)由于破裂和摩擦产生了较大颗粒;③粗颗粒仅对峰值抗剪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粗颗粒越多,残余强度包线非线性越强;④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线性减小,且低含水率试样残余强度包线非线性最强;⑤残余内摩擦角随颗粒破碎后的黏粒含量(<2μm)线性减小。提出的残余内摩擦角初步预测公式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错动带 反复直剪 残余抗剪强度 高压 颗粒破碎 颗粒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力学参数的区间参数摄动反分析方法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世君 徐卫亚 +1 位作者 王红春 邵建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0-763,共4页
考虑岩体量测数据及其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将它们视为未知但有界的物理量,用区间变量表示,提出了区间参数有限元控制方程的摄动求解方法,进一步建立了识别力学参数的区间反分析模型。基于区间参数摄动求解方法,分两步依次辨识出需反演... 考虑岩体量测数据及其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将它们视为未知但有界的物理量,用区间变量表示,提出了区间参数有限元控制方程的摄动求解方法,进一步建立了识别力学参数的区间反分析模型。基于区间参数摄动求解方法,分两步依次辨识出需反演力学参数的区间均值及其离差,得到力学参数的区间范围。以某巨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模型洞围岩力学参数反演为例,研究了量测精度对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区间有限元 区间变量 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雨作用下的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宋晓晨 徐卫亚 +1 位作者 邵建富 徐瑞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6-20,共5页
提出了一种雾雨作用下非饱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预测挑流泄洪雾化降雨量;将有限元法应用于模拟降雨入渗引起的边坡饱和非饱和暂态渗流场;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滑坡在渗流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泄洪... 提出了一种雾雨作用下非饱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预测挑流泄洪雾化降雨量;将有限元法应用于模拟降雨入渗引起的边坡饱和非饱和暂态渗流场;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滑坡在渗流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泄洪雾化降雨量的预测结果及渗流场的模拟结果,并在力学分析中直接使用了渗流分析的有限元网格,使得渗流力的考虑更加精确.以水布垭水电站坝区台子上滑坡为工程实例,分析了台子上滑坡在雾雨作用下的非饱和边坡稳定性问题,所得结论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降雨 入渗 非饱和渗流 有限元分析 滑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力下层间错动带残余强度特性和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阳 周辉 +5 位作者 冯夏庭 邵建富 江权 卢景景 江亚丽 黄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299-3305,共7页
针对某水电站层间错动带的原状样与重塑样,模拟现场地应力条件,在试验法向应力高达10 MPa条件下开展了反复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状样峰值强度高于重塑样,但强度下降较快,二者残余强度趋于一致;此外,试样发生了大规模的颗粒破碎,采... 针对某水电站层间错动带的原状样与重塑样,模拟现场地应力条件,在试验法向应力高达10 MPa条件下开展了反复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状样峰值强度高于重塑样,但强度下降较快,二者残余强度趋于一致;此外,试样发生了大规模的颗粒破碎,采用颗粒相对破碎势Br量化重塑样剪切面附近区域与非剪切面附近区域颗粒破碎程度,对比发现,前者颗粒破碎程度高于后者,且破碎机制不同;剪切面颗粒破碎是高压力下残余强度包线非线性的根本原因:剪切强度的下降(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的比值)与Br和S2(试验前后小于粒径<2μm颗粒含量的比值)呈线性关系,颗粒破碎导致的能量释放和不断产生的黏粒(<2μm)降低了剪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错动带 反复直剪 残余强度 高压 颗粒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铋基材料高温相变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榕 甄强 +3 位作者 郭曙强 石刚 Rose-Noelle VANNIER Michel DRACHE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828-1831,1834,共5页
以分析纯Bi(NO_3)_3·5H_2O和Y(NO_3)·6H_2O为原料制备纳米β-Bi_2O_3和Bi_2O_3-Y_2O_3(75% (摩尔分数)Bi_2O_3+25%(摩尔分数)Y_2O_3)粉体,平均粒度分别为40和30nm。经TG-DTA、高温XRD以及高温拉曼的研究结果表明。亚稳态的纳... 以分析纯Bi(NO_3)_3·5H_2O和Y(NO_3)·6H_2O为原料制备纳米β-Bi_2O_3和Bi_2O_3-Y_2O_3(75% (摩尔分数)Bi_2O_3+25%(摩尔分数)Y_2O_3)粉体,平均粒度分别为40和30nm。经TG-DTA、高温XRD以及高温拉曼的研究结果表明。亚稳态的纳米β-Bi_2O_3粉体在升温过程中于420℃先向低温稳定的α-Bi_2O_3转变,在720℃时向δ-Bi_2O_3相转变,降温过程则是由δ→p→α。由于纳米Bi_2O_3具有很高的活性,使得相变温度比微米Bi_2O_3有所降低。蚋米Bi_2O_3-Y_2O_3复合粉体升温过程中。Y_2O_3的固溶反应在较低温度(400℃)开始,500℃时β-Bi_2O_3完全转变为δ相,同时Y_2O_3完全固溶到δ-Bi_2O_3晶体中。Y_2O_3的掺杂使得Bi_2O_3的β→δ相转变温度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铋 纳米氧化铋氧化钇 高温相 高温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与水相互作用的能量原理和Biot系数 被引量:6
15
作者 卢应发 周盛沛 +1 位作者 田斌 邵建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69-72,78,共5页
岩石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工程实践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大量的注水采油工程、核废料贮存等就是利用岩石的各向异性和其水力学特征,同时,水又时常引起岩石和土体滑坡坍塌等自然灾害。在微观分析基础上,从理论上建立了各向... 岩石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工程实践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大量的注水采油工程、核废料贮存等就是利用岩石的各向异性和其水力学特征,同时,水又时常引起岩石和土体滑坡坍塌等自然灾害。在微观分析基础上,从理论上建立了各向异性损伤岩石的能量原理及相应的各向异性 Biot 系数基本方程;并以红砂岩为例,运用两种不同试验方法获取各向同性 Biot 系数;以三轴注水、排水等试验,论证了在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中,Biot 系数具有各向异性损伤特征。这种特性对注水和注浆等岩土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分析 各向异性 能量原理 Biot系数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异步电机新模型及其仿真与实验 被引量:19
16
作者 常鲜戎 樊尚 科康波 +1 位作者 赵书强 克里斯托夫 西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0-145,共6页
介绍了三相异步电机的一个新模型。新模型由原始的相轴线模型经过变换得到。该模型可应用在电机定子三相参数不对称的状态。计算机仿真和电机模拟实验表明:在派克方程适用范围,新模型与PARK模型的响应完全一致;当电机定子三相参数不对称... 介绍了三相异步电机的一个新模型。新模型由原始的相轴线模型经过变换得到。该模型可应用在电机定子三相参数不对称的状态。计算机仿真和电机模拟实验表明:在派克方程适用范围,新模型与PARK模型的响应完全一致;当电机定子三相参数不对称时,此时已超出PARK模型的适用范围,新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与电机的实验数据相当吻合。新模型具有比PARK模型更广的适用范围。该模型在三相异步电机的监测及控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异步电机 PARK模型 反馈控制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仿真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非饱和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 被引量:9
17
作者 韦立德 徐卫亚 邵建富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7,共6页
基于概率论和损伤力学讨论了岩石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损伤和变形等特征.在混合物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饱和和非饱和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反映岩石在单轴抗压试验中初始加载阶段全应力应变曲线稍向上凹曲的特征,以及在岩石受... 基于概率论和损伤力学讨论了岩石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损伤和变形等特征.在混合物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饱和和非饱和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反映岩石在单轴抗压试验中初始加载阶段全应力应变曲线稍向上凹曲的特征,以及在岩石受力过程中损伤和空隙(或孔隙)中流体对应力应变关系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非饱和岩石 损伤 软化 统计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细观统计渗流模型研究(II):实例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辉 邵建富 +1 位作者 冯夏庭 胡大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3-126,共4页
进一步分析了第I部分中提出的岩石细观统计渗流模型[1]。讨论了由细观统计渗流模型得到岩石宏观渗透系数的方法。为了利用细观统计渗流模型对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进行分析,引入了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用以对岩石的细观损伤和裂... 进一步分析了第I部分中提出的岩石细观统计渗流模型[1]。讨论了由细观统计渗流模型得到岩石宏观渗透系数的方法。为了利用细观统计渗流模型对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进行分析,引入了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用以对岩石的细观损伤和裂纹的扩展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并讨论了细观统计渗流模型与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的联合分析方法。对Lac du Bonnet花岗岩损伤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进行了计算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细观统计渗流模型可以较精确地描述裂纹充分贯通前岩石渗透性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裂纹扩展 细观统计渗流模型 各向异性损伤模型 实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细观统计渗流模型研究(Ⅰ):理论模型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辉 邵建富 冯夏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渗流模型是岩石流固耦合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岩石在裂纹开始产生至裂纹充分贯通前,其渗透性质受内部孔隙和不断演化的微裂纹的共同控制。目前,岩石的渗流模型一般只是针对单纯的裂隙(或裂隙网络)或孔隙建立的,因此,不能很好地描述岩石... 渗流模型是岩石流固耦合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岩石在裂纹开始产生至裂纹充分贯通前,其渗透性质受内部孔隙和不断演化的微裂纹的共同控制。目前,岩石的渗流模型一般只是针对单纯的裂隙(或裂隙网络)或孔隙建立的,因此,不能很好地描述岩石裂纹扩展演化过程中的渗透性质和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岩石细观统计渗流模型,该模型将岩石裂纹演化过程中的渗透性视为一个非线性动态过程,同时,考虑了裂纹扩展演化和孔隙渗流的共同作用。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岩石裂纹扩展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裂纹扩展 细观 统计渗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江水布垭水电站地下厂房岩体质量评价及反馈设计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卫亚 谢守益 +3 位作者 蒋晗 徐瑞春 李会忠 邵建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91-196,共6页
考虑地下水 ,地应力及结构面产状和岩溶、剪切带发育的特点修正 ,确定了水布垭水电站地下工程洞室工程岩体质量 ,进行了地下工程的 RMR分类研究 ,讨论了与水布垭地下工程反馈设计及信息法施工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工程岩体质量 反馈设计 水布垭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