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酿酒污水资源化应用性能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何静 柏松 +3 位作者 谢光杰 罗玲 黄治国 卫春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酿酒污水因其有机物浓度高而难以高效处理,但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着因有机物不足而导致的低碳氮比(C/N)污水反硝化效果差的问题。因此,该实验考察了以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低C/N污水的亚硝酸盐氮(NO3--N)去除效果,对水力停留时间(HRT)进... 酿酒污水因其有机物浓度高而难以高效处理,但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着因有机物不足而导致的低碳氮比(C/N)污水反硝化效果差的问题。因此,该实验考察了以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低C/N污水的亚硝酸盐氮(NO3--N)去除效果,对水力停留时间(HRT)进行了优化,并对关键微生物和技术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HRT为12~36 h、酿酒污水和低C/N污水体积比500∶1、进水总氮(TN)19.7 mg/L的条件下,处理后化学需氧量(COD)、TN、NO3--N浓度可以满足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HRT优化过程造成了菌群差异,其中食酸菌属(Acidovorax)是同步去除COD和NO3--N的主要异养反硝化菌属。此外,致病和移动元件表型富集表明,在HRT为12 h时微生物致病和传播综合风险最低。综上,酿酒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并且HRT为12 h是最高效、安全的技术参数。研究可为酿酒污水处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污水 低C/N污水 微生物特性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现状分析与管理探索 被引量:15
2
作者 卫春会 邓杰 +4 位作者 黄治国 罗惠波 田学梅 曾智娟 周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6-270,共5页
结合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对高校中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开放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实验室开放管理进行了思考,针对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指出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加强对外开放必须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科... 结合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对高校中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开放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实验室开放管理进行了思考,针对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指出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加强对外开放必须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科学管理是重点实验室有序规范发展的基础,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团队建设和对外开放的保证,更是实验室实现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省级重点实验室 对外开放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双慧 马世源 +5 位作者 李子健 宋川 代汉聪 邵燕 黄丹 罗惠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110,共8页
分析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生态位和群落组装的改变,以探究其对酒醅微生物演替的影响机制。通过接种1株从浓香型白酒中筛选得到的酿酒酵母菌株至酒醅中进行发酵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生态位和群落组装的改变,以探究其对酒醅微生物演替的影响机制。通过接种1株从浓香型白酒中筛选得到的酿酒酵母菌株至酒醅中进行发酵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生态位变化,利用零模型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组装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物种组成减少;实验组的微生物群落生态位宽度降低、特化种类群的相对含量升高;在共现网络中,实验组网络主要模块中特化种的相对丰度增加,并且网络的复杂性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微生物群落的组装均主要受随机过程主导,但实验组生态漂移和均匀质扩散对群落构建的重要性降低,使微生物的群落演替更具确定性。本研究揭示了酿酒酵母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的生态功能,对白酒发酵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酿酒酵母 生态位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扣囊复膜酵母麸曲制备及其在小曲白酒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霄 黄治国 +3 位作者 卫春会 任志强 谢军 邓杰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提高小曲白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以大曲中分离的一株产酯能力较强的扣囊复膜酵母M1为出发菌株,将其制备为麸曲(M1麸曲)并用于小曲白酒酿造,分析M1麸曲强化发酵对小曲白酒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M1麸曲最佳培养条件为:水分质... 为提高小曲白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以大曲中分离的一株产酯能力较强的扣囊复膜酵母M1为出发菌株,将其制备为麸曲(M1麸曲)并用于小曲白酒酿造,分析M1麸曲强化发酵对小曲白酒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M1麸曲最佳培养条件为:水分质量分数40%、培养温度28℃、麸皮初始酸度6 mmol/100 g、培养时间48 h;酿造实验结果显示,添加M1麸曲显著提高了实验组(K组)乙酸和乙酸乙酯的含量(P<0.05),极显著降低了异丁醇和异戊醇的含量(P<0.01);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对照组和K组酒醅的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存在差异,K组扣囊复膜酵母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同时通过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验证了K组参与乙酸和乙酸乙酯代谢的酶丰度更高。通过麸曲为介质将扣囊复膜酵母M1应用到小曲发酵可有效提高小曲白酒乙酸乙酯的含量,对提高小曲白酒质量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扣囊复膜酵母 麸曲 小曲白酒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方杨 卫春会 +6 位作者 黄治国 易彬 喻学淳 江忠密 江忠禄 雷勇 敖宗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4,共9页
该研究对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中酱醅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并对理化指标与微生物菌属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的优势细菌属为芽孢杆菌... 该研究对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中酱醅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并对理化指标与微生物菌属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的优势细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41.2%)、未分类肠杆菌科(Unclassified Enterobacteriaceae)(19.5%)、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13.6%)、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2.4%)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3.4%)等,优势真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99.3%)。随着发酵的进行,芽孢杆菌属(34.4%~46.7%)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1.0%~4.1%)等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未分类肠杆菌科(21.9%~17.8%)和克雷伯氏菌属(23.6%~8.8%)等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气球菌属(A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肠球菌属、Bacillus和Enterobacter均与还原糖、中性蛋白酶和氨基酸态氮呈正相关;Aspergillus与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总酸呈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等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酱醅 微生物群落 理化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组装模式的影响
6
作者 曹卫林 张亚东 +6 位作者 向港兴 蔡海燕 王超凯 罗惠波 夏玙 黄丹 沈毅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64-173,共10页
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JP1)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群落的组装以及演替的影响。利用浓香型白酒酒醅以及黄水构建酒醅混菌发酵实验体系,并加入从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生物扰动实验,... 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JP1)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群落的组装以及演替的影响。利用浓香型白酒酒醅以及黄水构建酒醅混菌发酵实验体系,并加入从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生物扰动实验,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结合零模型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以及群落的组装过程,使用R语言计算微生物的环境生态位宽度,分析微生物群落组装过程改变的潜在原因。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枯草芽孢杆菌降低了酒醅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多样性,提高了产乙醇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枯草芽孢杆菌降低了酒醅微生物的环境生态位宽度,稀有类群与条件稀有类群数量显著增加;枯草芽孢杆菌使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增强,微生物网络复杂度增加。这些改变共同决定了酒醅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组装过程的改变,枯草芽孢杆菌的添加使细菌的异质选择和真菌的同质选择对微生物群落组装过程的贡献增加,并使细菌演替速度增加,而真菌的演替速度降低。研究揭示了枯草芽孢杆菌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组装过程的影响机制,为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芽孢杆菌的定向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枯草芽孢杆菌 环境生态位宽度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的藕粉识别和掺假检测
7
作者 彭健恒 胡新军 +4 位作者 张嘉洪 田建平 陈满骄 黄丹 罗惠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9-1767,共9页
藕粉营养价值高,工艺复杂,一些不法商家受到利益的驱使,利用廉价的普通淀粉冒充藕粉或在藕粉中掺入普通淀粉。传统的藕粉真伪检查方法耗时耗力,具有破坏性。高光谱成像技术凭借其快速、无损且精确的优点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藕粉营养价值高,工艺复杂,一些不法商家受到利益的驱使,利用廉价的普通淀粉冒充藕粉或在藕粉中掺入普通淀粉。传统的藕粉真伪检查方法耗时耗力,具有破坏性。高光谱成像技术凭借其快速、无损且精确的优点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为了准确区分藕粉和其他普通淀粉并识别掺假藕粉,提出了一种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的快速鉴别藕粉真伪的方法。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900~1700 nm波段范围内的纯藕粉、四种普通淀粉以及掺假淀粉的高光谱图像。在纯藕粉和四种普通淀粉的高光谱图像中划分若干个感兴趣区域(ROI),计算每个ROI的平均反射率作为构建分类模型的原始光谱数据。去除掉原始光谱前后受噪音影响的异常波段,保留了940~1675 nm之间的443个波段。接着通过孤立森林(IF)算法剔除掉光谱数据中的异常数据。为提高模型训练效率,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自助软收缩算法(BOSS)和通道注意力模块(CAMM)三种方法分别从443个波段中提取出45、32和12个特征波长。基于提取出的特征波长的光谱数据,构建了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类模型,其中CAMM-PLS-DA模型识别效果最好,测试集准确率达到了95.25%。为了确定最佳分类模型,基于CAMM提取不同特征波长数目下的光谱数据,建立PLS-DA、支持向量机(SV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分类模型,其中CAMM-CNN模型的分类性能最好,测试集准确率最高达到了99.69%。为进一步检验CAMM-CNN模型对掺假藕粉的鉴别能力,将掺假藕粉高光谱图像所有像素点的光谱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CAMM-CNN模型中进行判别,从可视化图像看出,模型成功识别出掺假藕粉中的多种普通淀粉。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藕粉的真伪鉴别,这为打击藕粉掺假行为和保障藕粉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藕粉 掺假 高光谱成像技术 深度学习 通道注意力机制模块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被引量:72
8
作者 吴树坤 谢军 +4 位作者 卫春会 刘燕梅 黄治国 万世旅 邓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44-152,共9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四川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大曲中优势细菌菌群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Kroppenstedtia、高温放线菌...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四川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大曲中优势细菌菌群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Kroppenstedtia、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其中在品温较高的宜宾、泸州曲样中,魏斯氏菌属、高温放线菌属比例均高于遂宁曲样,而遂宁两个曲样的优势菌属均为葡萄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其中葡萄球菌属远高于宜宾和泸州曲样。另一方面,4种曲样的真菌主要以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丝衣霉属(Byssochlamys)、节担菌属(Wallemia)为主,在品温较高的宜宾、泸州曲样中,嗜热真菌属和嗜热子囊菌属为优势菌属,其比例远高于遂宁曲样,而遂宁两个曲样的优势菌属均为曲霉属,其比例远高于宜宾和泸州的曲样。遂宁1、遂宁2曲样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高于宜宾和泸州曲样。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遂宁1和遂宁2曲样微生物群落结构较相似,而宜宾和泸州曲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则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在大曲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0
9
作者 罗惠波 李浩 +2 位作者 黄治国 侯华 甄攀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2-94,共3页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鉴定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方法。随着对大曲微生态研究的发展,这种方法在大曲微生态的研究上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实验表明,应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可以明确反映大曲微生态的情况,与传统的平...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鉴定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方法。随着对大曲微生态研究的发展,这种方法在大曲微生态的研究上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实验表明,应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可以明确反映大曲微生态的情况,与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相比,可以更加有效地反映大曲微生物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生物多样性 平均吸光度值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废水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翠珍 宗绪岩 +6 位作者 徐勇 沈小娟 彭远松 雷翔云 张宿义 李建 陈飞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2-97,共6页
该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液体发酵筛选获得产絮凝剂菌株,命名为Y1,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 DNA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鉴定;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菌株Y1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Y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该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液体发酵筛选获得产絮凝剂菌株,命名为Y1,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 DNA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鉴定;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菌株Y1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Y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 H 7.4,转速147 r/min,温度35℃,接种量8%。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絮凝率为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废水 菌种筛选 微生物絮凝剂 发酵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技术检测食用油中鸡和牛源成分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治国 赵斌 +2 位作者 冯治平 邓杰 刘燕梅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9-91,共3页
研究了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来源食用油中鸡、牛源成分,探讨PCR技术在食用油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食用油5和6的鸡源成分检测为阴性,食用油4和5的牛源成分检测为阴性,但在食用油1、2、3中的鸡、牛源成分检测均为阳性,... 研究了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来源食用油中鸡、牛源成分,探讨PCR技术在食用油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食用油5和6的鸡源成分检测为阴性,食用油4和5的牛源成分检测为阴性,但在食用油1、2、3中的鸡、牛源成分检测均为阳性,食用油4的鸡源成分检测为阳性,食用油6的牛源成分检测为阳性,表明PCR技术在食用油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食用油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检测食用植物油中猪源成分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铁辕 郑若欣 黄治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3-84,共2页
采用PCR技术对6种不同来源食用油中的猪源成分进行提取检测,TE缓冲液(pH=8.0)与油脂样品混合定容、涡旋,离心后弃上层油脂,重复操作8~10次后,使用水相提取DNA后用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市售大豆油和餐馆食用油中猪源成分检测为阴性,市... 采用PCR技术对6种不同来源食用油中的猪源成分进行提取检测,TE缓冲液(pH=8.0)与油脂样品混合定容、涡旋,离心后弃上层油脂,重复操作8~10次后,使用水相提取DNA后用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市售大豆油和餐馆食用油中猪源成分检测为阴性,市售菜籽油、火锅店食用油、露天夜市摊贩食用油和烧烤店食用油中猪源成分检测为阳性。对照试验和空白试验表明,应用PCR技术检测食用油中猪源性成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食用油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伊萨酵母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远凤 杨阳 +5 位作者 赵东 郑佳 邓杰 王洪 罗惠波 黄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7-104,共8页
分析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以探究其对酒醅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及代谢的影响。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酒醅和黄水构建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体系,接种一株分离自酒... 分析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以探究其对酒醅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及代谢的影响。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酒醅和黄水构建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体系,接种一株分离自酒醅的东方伊萨酵母进行发酵,对2组酒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东方伊萨酵母后酒醅微生物的丰度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Issatchenkia相对丰度增加,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曲霉属(Aspergillus)相对丰度下降,同时加强了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使酒醅微生物网络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紧密;实验组酒醅中醇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对照组酒醅相比明显增加,2组酒醅共有20种具有显著差异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实验组酒醅中异丙醇、异戊醇和异丁醇含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接种东方伊萨酵母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酒醅功能微生物对酒醅微生物的扰动及代谢物合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东方伊萨酵母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酿酒高粱品种分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婷 田建平 +3 位作者 胡新军 罗惠波 黄丹 黄浩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192,共7页
针对不同品种酿酒高粱分类难、分类精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光谱和图像信息的高光谱成像技术从而对酿酒高粱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采集11类共550个高粱样本的高光谱数据,运用连续投影算法从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后光谱中筛选出4... 针对不同品种酿酒高粱分类难、分类精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光谱和图像信息的高光谱成像技术从而对酿酒高粱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采集11类共550个高粱样本的高光谱数据,运用连续投影算法从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后光谱中筛选出48个特征波长,再提取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作为图像特征,利用纹理特征、全光谱、特征光谱及其结合图像特征分别建立支持向量机、偏最小二乘判别和极限学习机分类模型,最后再采集220个未参与建模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特征光谱结合纹理特征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效果最佳,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识别率分别为96%和95.3%,验证集的识别率达到91.8%,高于单一光谱数据建模效果,说明光谱和图像信息结合可以提高酿酒高粱的分类识别率。该方法为高粱品种的高精度分类和不同酿酒原料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高光谱 特征波长 灰度共生矩阵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中降解生物胺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曾玉雪 罗惠波 +3 位作者 余东 黄丹 郭辉祥 邹永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5-151,共7页
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筛选出生物胺降解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在固态发酵条件下降解生物胺的能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生物胺含量,得到1株降解生物胺效果最好的酵母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奥默柯达酵母,将其命名为Ko... 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筛选出生物胺降解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在固态发酵条件下降解生物胺的能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生物胺含量,得到1株降解生物胺效果最好的酵母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奥默柯达酵母,将其命名为Kodamaea ohmeri HJM。研究K.ohmer HJM的生长特性,得到其最高耐受温度为43℃,乙醇最高耐受体积分数为14%,耐受酸最低为pH 2,并具有较高的葡萄糖耐受性。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利用小麦为发酵基质得到接种菌液样品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生物胺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对几种生物胺的降解率分别为:腐胺(39.19±0.08)%、尸胺(33.77±0.06)%、甲胺(32.44±0.06)%、乙胺(23.39±0.06)%、吡咯烷(63.42±0.02)%、异戊胺(49.83±0.07)%、环己胺(49.73±0.03)%、环戊胺(66.07±0.08)%。该研究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出对生物胺降解率较高的菌株,可为白酒中生物胺的调控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生物胺降解 奥默柯达酵母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及其与理化指标相关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曾波 饶家权 +3 位作者 邹永芳 文静 黄治国 邓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8,共8页
为明确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及其潜在功能,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酒醅微生物群落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发酵节点的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PICRUSt分析对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进行预测。... 为明确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及其潜在功能,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酒醅微生物群落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发酵节点的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PICRUSt分析对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酒醅中的优势菌门,浓香型酒醅中微生物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青霉属(Penicillium)、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曲霉属(Aspergillus)、季也蒙酵母属(Meyerozyma)和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为主,Lactobacillus、Kazachstania、Wickerhamomyces占绝对优势;相关性分析表明,还原糖、淀粉含量与8个细菌属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度、水分含量与10个细菌属呈显著负相关(P<0.05),部分真菌与理化指标显著相关;PICRUSt分析表明,不同发酵节点的功能酶相对丰度差异显著,酒醅中的优势微生物参与糖酵解、酸代谢、乙醇合成形成完整的代谢链,说明酒醅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同发酵节点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分析了酒醅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及其在发酵过程中参与的代谢,为白酒酿造微生物的代谢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酒醅 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杰 张曼 +3 位作者 周杰 叶光斌 黄丹 罗惠波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5,共11页
中高温大曲和中温大曲都是浓香型白酒主要的生产用曲,早期的浓香型白酒生产采用中温大曲,目前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大多已改为中高温大曲。然而,由于对2种大曲酿造制得的浓香型白酒风味存在的差异性及其机制缺乏深度认知,选用中温大曲还是... 中高温大曲和中温大曲都是浓香型白酒主要的生产用曲,早期的浓香型白酒生产采用中温大曲,目前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大多已改为中高温大曲。然而,由于对2种大曲酿造制得的浓香型白酒风味存在的差异性及其机制缺乏深度认知,选用中温大曲还是中高温大曲,已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调控发酵过程以获得更优质的浓香型白酒,对中高温大曲、中温大曲2种大曲的理化指标、酶活力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探究了不同微生物对浓香型白酒风味形成的影响路径及功能。结果表明:中高温大曲的酸度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中温大曲(P<0.05),中温大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显著高于中高温大曲(P<0.05);2种大曲的水分、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在2种大曲中,共鉴别出20个优势真菌菌种、20个优势细菌菌种。对真菌菌种的鉴别发现,中高温大曲的主要优势真菌菌种为橙色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24.64%)、地霉双足囊菌Dipodascus geotrichum(13.39%)、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8.04%);中温大曲的主要优势真菌菌种为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40.00%)、奥默柯达酵母Kodamaea ohmeri(12.80%)、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10.98%)。对细菌菌种的鉴别发现,中高温大曲的主要优势细菌菌种为约翰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 XBB1(32.49%)、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ie(16.80%)、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10.68%),中温大曲的主要优势细菌菌种为清酒乳杆菌(39.32%)、约翰逊不动杆菌(18.45%)、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3.00%)。2种大曲间发现23个差异性物种,包括真菌14个种,细菌9个种。通过微生物功能预测发现,2种大曲中包含丰富的碳代谢和氮代谢相关的酶,中温大曲中糖化和发酵相关酶的丰度高于中高温大曲,即中温大曲潜在的产乙醇能力强于中高温大曲;中高温大曲产酸和氮代谢相关酶的丰度高于中温大曲,即中高温大曲潜在的产酸和含氮风味物质的能力强于中温大曲。通过对2种大曲在理化指标、酶活力指标、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的分析,进一步认识2种大曲的差异性,以期为浓香型白酒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浓香型 中高温大曲 中温大曲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风味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晴雯 邓杰 +3 位作者 杨易坤 卫春会 任志强 黄治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风味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葡萄酒的风味物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普遍存在,其生长代谢对葡萄酒风味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非酿酒酵母菌群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风味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葡萄酒的风味物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普遍存在,其生长代谢对葡萄酒风味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非酿酒酵母菌群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代谢特性,有助于认识、调控其积极作用。为更好的利用非酿酒酵母,改进葡萄酒风味发酵技术,该文综述了非酿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产酶特性、风味代谢产物特征,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后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产酶特性 风味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大曲中红曲霉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苏凤 卫春会 +3 位作者 曾波 黄治国 江科 任志强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209,共7页
目的:优化酯化红曲霉麸曲的生产工艺,并探究酯化红曲霉麸曲对浓香型白酒的影响。方法:从大曲中筛选出5株红曲霉,采用酯分解法检测菌株产酯化酶能力,选择产酶能力最突出的菌株制备红曲霉麸曲。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制曲工艺,并将其... 目的:优化酯化红曲霉麸曲的生产工艺,并探究酯化红曲霉麸曲对浓香型白酒的影响。方法:从大曲中筛选出5株红曲霉,采用酯分解法检测菌株产酯化酶能力,选择产酶能力最突出的菌株制备红曲霉麸曲。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制曲工艺,并将其应用到白酒生产中。结果:5株菌株中产酯化酶能力最强的是J-3菌株,其在水分50%,菌株接种量4%,pH 4.0,培养温度32℃的条件下,可制得酯化酶活力高达77.78 mg/g的麸曲。将该麸曲按接种量不同添加到糟醅中发酵,较未添加麸曲的糟醅,在麸曲接种量为1%时,糟醅中乙酸乙酯含量提高了4.84倍,己酸乙酯含量提高了3.55倍。在接种量为1.5%时,丁酸乙酯含量提高了4.72倍。且添加酯化红曲霉麸曲能够提高酒精度与淀粉的利用率,显著提高糟醅中总酯含量。结论:将红曲霉麸曲按照适宜的接种量添加到糟醅中,能够提高浓香型白酒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 麸曲 酯化力 浓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己酸菌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光斌 夏尚超 +2 位作者 宗绪岩 林世刚 曾偲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1,共7页
该研究采用多种培养基富集方法和厌氧分离技术,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分离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 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其基本的分类信息,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 该研究采用多种培养基富集方法和厌氧分离技术,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分离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 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其基本的分类信息,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ae)己酸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63株细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可将全部菌株鉴定到属,分属于2纲3目8科15属,主要包括梭菌属(Clostridium)、植物乳植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Haloimpatiens、副梭菌属(Paraclostridium)、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属(Rummeliibacillus)、产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等。其中,有9株菌与近似菌的序列相似度较低(96.17%~97.70%),可能为潜在的新物种。3株颤螺旋菌科己酸菌均能利用RCM培养基发酵产乙酸、丁酸、己酸;其中Caproicibacterium sp. 20-5D、Caproiciproducens sp. CPB-2和Caproiciproducens sp. YR-4的己酸产量分别为3.84 g/L、1.03 g/L和0.35 g/L,具有较强的产混合酸能力。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获得的功能菌对丰富窖泥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功能微生物的应用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分离 系统发育学分析 己酸菌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