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入药甘草繁育系统和授粉方式的研究
1
作者 汪连海 岳庆春 +5 位作者 李军 吕奕彤 杜弢 张会元 张兴泉 邱黛玉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89,共7页
分析比较3种入药甘草的花部特征、繁殖器官和传粉器官,研究甘草授粉方式,设置6个杂交处理统计结实率研究甘草授粉方式,观察和测量甘草小花、繁育器官和传粉器官,结合方差分析比较3种甘草繁育系统差异。结果表明,3种甘草均为蝶形花,小花... 分析比较3种入药甘草的花部特征、繁殖器官和传粉器官,研究甘草授粉方式,设置6个杂交处理统计结实率研究甘草授粉方式,观察和测量甘草小花、繁育器官和传粉器官,结合方差分析比较3种甘草繁育系统差异。结果表明,3种甘草均为蝶形花,小花由1片旗瓣包被2片翼瓣和2片龙骨瓣组成,3种甘草之间形状、颜色,小花口径、旗瓣、翼瓣和龙骨瓣存在差异;3种甘草花絮、果穗、荚果均有不同,成为鉴定甘草品种的典型特征,影响甘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原因是小花没有完成授粉;甘草传粉器官大于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传粉器官没有差异;甘草自交率为3.06%,异交率为25.14%,同株异花授粉结实率为50.33%,异株异花授粉结实率为45.89%。甘草为豆科蝶形花亚科异花授粉植物,通过花絮、果穗、荚果可以有效鉴定3种药用甘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花部特征 杂交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配比对甘草种苗繁育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杨丽 杨青 +1 位作者 秦新惠 张会元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9期13-15,共3页
为探究不同基质配比对甘草种苗繁育质量的影响,以甘育甘草1号为研究对象,将珍珠岩和草炭按照不同比例配比为1︰0(A)、0︰1(B)、1︰1(C)、2︰1(D)、1︰2(E),并于出苗后第20 d、40 d、60 d、90 d和120 d分别检测不同基质配比对甘草种苗株... 为探究不同基质配比对甘草种苗繁育质量的影响,以甘育甘草1号为研究对象,将珍珠岩和草炭按照不同比例配比为1︰0(A)、0︰1(B)、1︰1(C)、2︰1(D)、1︰2(E),并于出苗后第20 d、40 d、60 d、90 d和120 d分别检测不同基质配比对甘草种苗株高、茎粗、根长、根直径和根面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C组甘草幼苗株高、茎粗、根长、根直径、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甘草幼苗。因此,将珍珠岩和草炭以1︰1体积配比可有效提高繁育种苗的质量,从而实现工厂化的快速育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配比 甘草 种苗 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熊蜂授粉对甘草种子繁育的影响
3
作者 汪连海 陈致力 +11 位作者 李岩 高璠 韩雪梅 吕奕彤 杜弢 陈红刚 高素芳 胡朝栋 徐学军 余志伟 张会元 邱黛玉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7期23-27,共5页
为研究地熊蜂辅助授粉对甘草种子繁育产量的影响,以地熊蜂蜂箱处为中心,设置50、100、150、200、250、300 m共6个检测点(位点),测定甘草种子繁育的相关指标,利用统计方法获得地熊蜂授粉给甘肃省甘草种子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6个检... 为研究地熊蜂辅助授粉对甘草种子繁育产量的影响,以地熊蜂蜂箱处为中心,设置50、100、150、200、250、300 m共6个检测点(位点),测定甘草种子繁育的相关指标,利用统计方法获得地熊蜂授粉给甘肃省甘草种子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6个检测位点中50 m处地熊蜂授粉产量最高,为20.28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位点;地熊蜂辅助授粉可以有效提高果穗数、果荚数、千粒重和发芽率;甘肃省甘草种子用种量为815.15 t,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2.09亿元。综上,地熊蜂辅助授粉可以有效提高甘草种子产量,增加甘草制种田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熊蜂 甘草 种子繁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汪连海 蔺海明 +3 位作者 张汉平 王升元 闫立本 赵贵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6-28,共3页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以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6-BA对甘草无菌苗腋芽的诱导和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合适的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甘草无菌苗腋芽最佳的...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以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6-BA对甘草无菌苗腋芽的诱导和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合适的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甘草无菌苗腋芽最佳的浓度为1 mg/L 6-BA;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快速繁殖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MS+1 mg/L 6-BA+0.1 mg/LNAA,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1代需要20 d,增殖7倍。经过半年培养,1粒甘草种子可繁殖117 649株无菌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腋芽 快速繁殖 增殖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各品种甘草产量和有效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叶菊 邱黛玉 +4 位作者 曾擎义 蔺海明 张汉平 王升元 赵贵亮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甘草Glycyrrhizae uralensis、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胀果甘草Glycyrrhizae inflate、刺果甘草Glycyrrhizae pallidiflora、黄甘草Glycyrrhizae eurycarpa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方法以...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甘草Glycyrrhizae uralensis、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胀果甘草Glycyrrhizae inflate、刺果甘草Glycyrrhizae pallidiflora、黄甘草Glycyrrhizae eurycarpa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方法以1~3年生、不同采收期的甘草为原料,称重法测定其干重(产量的主要因素),HPLC法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含有量。结果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以及干重均依次为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黄甘草、3年生〉2年生〉1年生、当年秋季〉次年春季。结论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我国西北干旱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应选用3年生的甘草进行培育,最佳采收期为当年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品种 采收期 产量 甘草苷 甘草酸 称重法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