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个甜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陈荣丽 李君保 +1 位作者 周彦民 易红华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期77-81,87,共6页
为探明鲜食甜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18个甜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8个甜玉米品种出苗—采收天数为79~88d,株高为185~285cm,穗位高为55~130cm,穗长为16.0~20.... 为探明鲜食甜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18个甜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8个甜玉米品种出苗—采收天数为79~88d,株高为185~285cm,穗位高为55~130cm,穗长为16.0~20.8cm,穗粗为4.7~5.1cm,秃尖长为0.2~5.5cm,穗行数为13.6~17.6行,行粒数为21.4~40.4粒,百粒重为23.3~43.3g,出籽率为51.8%~60.8%,产量为9036.0~14919.0kg/hm^(2);18个甜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行粒数>穗粗>株高>出苗—采收天数>穗位高>百粒重>出籽率>穗行数>秃尖长;穗长是影响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行粒数、穗粗,秃尖长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表明在重庆地区要选育出高产甜玉米杂交品种,应在育种中着重考虑穗长、行粒数和穗粗3个性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山地荞麦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流行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君保 冉文秀 +3 位作者 李华明 冉元龙 丁梦琦 张颖韬 《植物医学》 2025年第4期48-55,共8页
近年来,荞麦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契合现代饮食需求而受到广泛关注,其生产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粗放种植转向规模化生产,但规模化单作模式引发的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容易导致病害呈现区域性流行趋势,显著降低荞麦产量及营养价值。通过整合文... 近年来,荞麦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契合现代饮食需求而受到广泛关注,其生产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粗放种植转向规模化生产,但规模化单作模式引发的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容易导致病害呈现区域性流行趋势,显著降低荞麦产量及营养价值。通过整合文献与田间调查,系统概述了国内荞麦真菌病害的主要种类与研究进展,并聚焦重庆市荞麦主产区——酉阳县板溪镇荞麦种植基地的荞麦病害生态特征。实地调查结果发现,甜荞田间发病率为48.2%,显著高于苦荞的13.6%。叶部病害占比(30.9%)最高,主要包括叶斑病、轮纹病、斑枯病和枯萎病;未发现明显的茎秆病害。对采集病样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特征与ITS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主要病原菌隶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草茎点霉属(Phoma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黑孢属(Nigrospora spp.)。基于上述发现,提出“遗传抗性-生物生态协同防控”技术体系,旨在为西南山地荞麦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真菌病害 病原鉴定 遗传抗性-生物生态协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