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22年饶河流域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总量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卓灵 朱君瑶 +4 位作者 何庆港 黄超 唐昱 赵雪妍 张学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405-8415,共11页
计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多年总量,分析其分布与异常的成因,对于评估和优化森林长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NPP数据与土地覆被数据,提取叠加获取2001-2022年森林NPP总量分布图,使用OLS模型、地理探测器、... 计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多年总量,分析其分布与异常的成因,对于评估和优化森林长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NPP数据与土地覆被数据,提取叠加获取2001-2022年森林NPP总量分布图,使用OLS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交叉表等方法对森林NPP总量的分布与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22年饶河流域森林的减少主要由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占用,森林增加主要来源于退耕还林,流域森林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研究期间饶河流域森林的碳吸收量为122.20TgC,森林NPP总量平均值为12.31kgC m^(-2)(22a)^(-1),范围为0-25.49kgC m^(-2)(22a)^(-1),其中,80%的森林在9.26-16.23kgC m^(-2)(22a)^(-1)之间,有过土地利用变更的森林在生长期间固碳能力略有下降。(3)饶河流域森林NPP总量分布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其空间分布与9种因子的分布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各影响因子中植被覆盖度、气温、高程、坡度、夜间灯光和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强,并且分布趋势与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降水相同,与气温和夜间灯光的趋势相反。(4)在500m×500m空间尺度下,异常点的分布受到交通与水系分布的极显著影响(P<0.001),道路对异常高值分布的影响远高于河流,而对异常低值的影响略低于河流。研究探析了饶河流域森林22年碳吸收量的空间差异与成因,以期为林业长期固碳功能评价、风险点识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河流域 鄱阳湖流域 森林NPP 碳汇 莫兰指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空间模型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潘萍 孙玉军 +3 位作者 欧阳勋志 宁金魁 冯瑞琦 汪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230-5238,共9页
以江西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及样品碳含量测定结果计算其碳密度,并选取立地、植被及气象等方面的15个因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对生态系统碳密度影响显著的因子,然后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模型(OLS)、空间... 以江西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及样品碳含量测定结果计算其碳密度,并选取立地、植被及气象等方面的15个因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对生态系统碳密度影响显著的因子,然后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模型(OLS)、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构建生态系统碳密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筛选出最优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影响显著的因子分别为海拔、坡度、土层厚度、胸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4种模型拟合结果均显示碳密度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海拔、土层厚度、胸径呈正相关。模型的决定系数(R2)由大到小分别为GWR(0.8043)>SEM(0.6371)>SLM(0.6364)>OLS(0.6321),模型均方误差(MSE)与赤池信息准则(AIC)最大的均为OLS模型,最小的均为GWR模型;残差检验表明GWR模型能有效降低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综合分析得出GWR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更适用于江西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林 生态系统 碳密度 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菌根树木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对土壤肥力影响
3
作者 朱楼兰 张天海 +4 位作者 程远东 林勇 王方超 陈伏生 李建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8-1048,共11页
【目的】为揭示森林树木组成和生物量优势与土壤养分和肥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随机设置116个20 m×20 m样方并调查样方内树木(胸径≥5 cm)信息。根据全球植物菌根数据库... 【目的】为揭示森林树木组成和生物量优势与土壤养分和肥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随机设置116个20 m×20 m样方并调查样方内树木(胸径≥5 cm)信息。根据全球植物菌根数据库确认每种树木菌根类型,分为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树。利用基础信息和生物量方程计算AM和ECM树的多样性指数,包括Simpson指数(优势度)、Pielou指数(均匀度)和Margalef指数(丰富度),以及每棵树木地上生物量,同时计算出每块样方内AM树种和ECM树种分别与该样方内总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作为生物量优势值(R_(AM/总)、R_(ECM/总)),以此来表征2种类型菌根树种在生物量上的相对大小关系。采集0~20 cm表层土壤并测定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及速效养分含量,并以土壤养分提取的第一主成分评估土壤肥力。【结果】菌根真菌对其共生树种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且AM树种的Simp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显著高于ECM树种;2类树种的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优势对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AM树种的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与TP和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ECM树种的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与TP和AP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R_(AM/总)与土壤NO_(3)^(-)-N和A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土壤肥力而言,2种类型树种的多样性指数越高,土壤肥力越大,但R_(AM/总)与土壤肥力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亚热带森林中,菌根树木多样性和生物量优势均对土壤养分产生影响,且菌根是通过改变共生树种地上生物量而非菌根树种多样性来影响该过程;尽管菌根树木多样性能够影响土壤肥力,但菌根树木多样性并未对该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外生菌根 菌根树木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聂昌达 王宇 +4 位作者 陈伏生 方向民 王方超 毛梦蕾 祖奎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84,共12页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花色是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探究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对理解山地植物花色性状形成,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8—201...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花色是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探究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对理解山地植物花色性状形成,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8—2019年5、7、9月沿9个海拔梯度实地调查贡嘎山有花植物的花色类型,记录花色、花期等性状,结合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特征、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等指标,应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贡嘎山不同花色植物物种数占比的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贡嘎山白色花的植物物种数占比最高,达27%,黄色和紫色花植物物种数次之,占比分别为22%和17%;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的花色类型占比差异显著,乔木和灌木均以白色花植物物种数占比最高,分别达54%和30%,草本植物以黄色花占比最高,为25%,藤本植物以红色和紫色花为主,占比均为25%。(2)沿海拔梯度不同花色物种数占比呈有规律的变化,低海拔植物物种的花色以红色为主,中海拔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而高海拔多为紫色、黄色和蓝色。(3)不同花色的植物物种随调查月份不同而变化,7月,花色多样性最高,5月、7月和9月均为白色花植物物种占比最高,黄色次之。(4)沿海拔梯度的蓝色、黄色和紫色花植物物种数占比与气候因素和人类影响指数显著相关,推断贡嘎山花色格局受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多因素共同调控。【结论】贡嘎山植物物种花色呈明显的海拔梯度空间变异格局,且具月份动态变化规律;有花植物花色时空格局形成既受温度、降水和蒸散发等气候因素的调控,也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弱有关。需进一步研究植物花色进化生态学,为理解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 海拔 分布格局 气候因素 繁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和MK趋势分析的赣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14
5
作者 夏志明 廖凯涛 +4 位作者 郭利平 陈秀龙 刘翠平 焦玉章 曹建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3-233,249,共12页
[目的]研究赣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等级降雨的年际、年内和空间变化规律,并揭示易引发洪涝灾害的大雨和暴雨的高发时段和集中分布区域。[方法]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和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等... [目的]研究赣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等级降雨的年际、年内和空间变化规律,并揭示易引发洪涝灾害的大雨和暴雨的高发时段和集中分布区域。[方法]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和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全流域和上中下游降水量以及不同等级降水进行了分类与统计研究。[结果](1)对赣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降雨的高值中心位于流域东南部的宁都和石城地区,以此为起点向南北两个方向逐渐递减;大雨和暴雨的高值中心也主要位于流域东部及其偏南地区,由此向南北递减;中雨和小雨的高值中心则与之相反,主要位于流域西部及其偏南地区。(2)赣江流域降水的年际趋势变化显示,流域整体降水量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仅3个站点和下游区域的降雨量有显著增加趋势;不同等级降雨中,小雨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中雨整体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下游除外),大雨和暴雨在全流域及其不同分区都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3)不同等级降雨的年内变化显示,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发生于汛期,中雨和大雨为主要降水类型;6月降水最多,尤其是暴雨量显著大于其他月份,12月降雨量最少。[结论]赣江流域降水呈现出小雨中雨减少,大雨暴雨显著增加的两极分化现象,且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现象;以石城和瑞金为起点的流域东南部地区在主汛期(尤其是6月)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等级降雨 时空分布 EOF分析 MK非参数检验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的森林类型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叶青龙 欧阳勋志 +2 位作者 黄诚 李坚锋 潘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目的】我国南方地区多云雨,地型较破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较为困难,探讨联合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对森林类型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信丰县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将森林划分为松林、杉木林、阔叶林... 【目的】我国南方地区多云雨,地型较破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较为困难,探讨联合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对森林类型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信丰县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将森林划分为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和其他林地等8种类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比较GF-6 WFV和Sentinel-2最佳时相相同波段(紫/深蓝、蓝、绿、红、近红外、红边)和不同波段(黄边、短波红外)的森林类型识别能力,构建联合光谱特征集。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构建多时相植被指数特征集,结合联合光谱特征集、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通过随机森林和递归消除法构建特征变量优选数据集进行森林类型识别,利用混淆矩阵和森林类型的实际分布对识别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1)GF-6 WFV蓝、绿和红波段组合的总体精度为58.31%,分别加入紫、近红外、红边、黄边和Sentinel-2短波红外波段后,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1.99%、8.90%、10.71%、1.50%和14.10%;Sentinel-2蓝、绿和红波段组合的总体精度为54.68%,分别加入深蓝、近红外、红边、短波红外和GF-6 WFV黄边波段后,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3.30%、10.82%、12.92%、17.31%和3.97%。(2)特征变量优选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为80.80%和75.56%,贡献程度大小依次为GF-6 WFV多时相植被指数、Sentinel-2多时相植被指数、GF-6 WFV光谱特征、Sentinel-2光谱特征、地形特征和纹理特征,贡献率分别为40.44%、23.23%、18.12%、10.21%、4.61%和3.39%。(3)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和其他林地的制图精度分别为86.97%、85.60%、88.61%、9.43%、19.01%、53.60%、86.90%和82.56%,用户精度分别为81.42%、79.79%、77.57%、71.43%、81.82%、67.00%、87.74%和82.88%,识别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森林类型分布较吻合。【结论】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可以综合多时相、多源影像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类型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6 WFV Sentinel-2 森林类型识别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马尾松林分类型生物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邬可钰 潘萍 +2 位作者 欧阳勋志 宁金魁 郑李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4,68,共10页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区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江西省赣州市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筛选出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马尾松蓄积量占比大于等于65%)的样地(按照2 km×2 km系统布点);根据树种组成将其划...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区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江西省赣州市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筛选出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马尾松蓄积量占比大于等于65%)的样地(按照2 km×2 km系统布点);根据树种组成将其划分为马尾松纯林(263块)、马尾松针叶混交林(136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153块)3种林分类型,对样地内胸径大于等于5 cm的乔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并测定林分因子(林龄、平均胸径、林分密度、胸径香农-威纳指数)、立地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层厚度);根据各样地的地理坐标和海拔从ClimateAP软件中获取1973—2019年间每年的气温与降水数据,依据样地林龄计算平均值作为气候因子(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夏季平均最高温、夏季平均降水量);将林龄(A_(s))划分为A s≤20 a、20 a<A_(s)≤30 a、A_(s)>30 a的3个阶段;以生物量为评价指标,以林分因子、立地因子、气候因子为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方差膨胀因子(VIF)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林分因子、立地因子、气候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P<0.05),3种林分类型林分平均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生物量为60.00 t·hm^(-2)、马尾松针叶混交林生物量为54.50 t·hm^(-2)、马尾松纯林生物量为38.82 t·hm^(-2)。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影响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林分因子是3种林分类型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林龄、平均胸径、林分密度、胸径香农-威纳指数对生物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立地因子和气候因子对马尾松纯林生物量的影响,大于对混交林生物量的影响;其中,土层厚度均间接影响3种林分类型生物量,而海拔、坡度、坡位、年均气温、夏季平均最高温仅在马尾松纯林中产生显著影响。混交林在生物量积累和抵御环境变化能力方面优于纯林,采取近自然经营方式,在马尾松纯林中适当引入阔叶等树种培育转化成混交林,可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有效提高林分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森林生物量 林分类型 林分因子 立地因子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的马尾松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8
作者 毛述震 欧阳勋志 +2 位作者 潘萍 朱天顺 郑怡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91,共12页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因子,构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稀疏模型及林分...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因子,构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稀疏模型及林分平均高-林龄模型分别用于计算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采用Mitscherlich、Korf、Logistic、Gompertz、Schumacher和Richards等6种理论生长模型,构建基于林龄、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的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并筛选出其最优基础模型,进而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构建混合效应模型,选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2种加权残差方差模型消除模型异方差,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马尾松天然林自然稀疏率为-1.3961,采用Schumacher模型构建的林分平均高与林龄关系模型的精度最高,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8725、0.5588 m和0.4043 m。(2)Korf模型为林分断面积生长最优基础模型,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9488、1.5562 m^(2)/hm^(2)和1.1003 m^(2)/hm^(2)。(3)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的混合效应模型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基础模型差异极显著(P<0.001),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9513、1.5138 m^(2)/hm^(2)和1.0631 m^(2)/hm^(2),较林分断面积生长基础模型R_(adj)^(2)提高0.26%,而RMSE和MAE分别降低了2.72%和3.38%;幂函数加权残差方差模型对混合效应模型的异方差消除效果最好。【结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中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能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混合效应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赣南马尾松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天然林 最大密度线 林分断面积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丽 彭浩贤 +4 位作者 潘萍 欧阳勋志 余枭 章敏 周巧晴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7-1126,共10页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1988-2019年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增加,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88年的63.89%增至2019年的79.16%;31 a间植被覆盖度增长区占总面积的72.18%,主要表现为林地、农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区占总面积的11.30%,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各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呈现为朝更高级覆盖度进化演变的特征。(2)植被覆盖度呈中部与南部较小,东、西、北部较大的分布特征,其大小总体上与海拔高低较为吻合;31 a间植被覆盖度极度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龙口镇、杰村乡、社富乡等,极度减少区主要在中部的潋江镇和长岗乡。(3)1988-2019年植被覆盖度呈破碎化、异质性、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变化趋势,而聚集度呈增大趋势。不同盖度等级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斑块异质性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高、极高植被覆盖占优势地位,其形状趋于不规则,极高植被覆盖主要以较为集中的连片形式分布。【结论】兴国县植被覆盖及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海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图5表2参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覆盖度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不同人工林林窗内植物多样性及其谱系结构的对比研究
10
作者 毛梦蕾 祖奎玲 +5 位作者 刘雨冰 陶凌剑 肖如萍 张雨婷 曾裕 刘苑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目的】林窗是森林中树木死亡倒伏后形成的空隙,可以改变森林的空间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林窗的形成对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目的】林窗是森林中树木死亡倒伏后形成的空隙,可以改变森林的空间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林窗的形成对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与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种人工林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采样调查,分别探讨2种人工林林窗内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并比较不同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谱系结构的差异。【结果】(1)日本扁柏人工林林窗内共有48种植物,隶属于26科40属;日本柳杉人工林林窗内共有114种植物,隶属于47科77属,不同面积日本柳杉林林窗的植物种类及多度均高于日本扁柏林林窗;(2)不同面积林窗下2种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均为中林窗内植物多样性最高;(3)日本柳杉林林窗下的植物多样性谱系结构在中小林窗面积下趋于聚集;日本扁柏林林窗下的植物多样性谱系结构在中等与大面积林窗下呈现集聚趋势。【结论】庐山地区不同人工林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中等面积林窗有利于提高日本柳杉与日本扁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林窗面积 日本柳杉 日本扁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硒配施的油茶苗富硒能力与土壤硒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赵雪妍 唐昱 +1 位作者 陈卓灵 张学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6-55,共10页
【目的】分析油茶苗各器官中的硒含量以及土壤中总硒含量和硒的赋存形态,探究油茶苗的富硒能力与土壤硒形态之间相关性,为油茶的富硒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油茶“赣无2号”嫁接苗为试材,通过磷3个水平,P1(30 mmol/L)、... 【目的】分析油茶苗各器官中的硒含量以及土壤中总硒含量和硒的赋存形态,探究油茶苗的富硒能力与土壤硒形态之间相关性,为油茶的富硒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油茶“赣无2号”嫁接苗为试材,通过磷3个水平,P1(30 mmol/L)、P2(60 mmol/L)、P3(90 mmol/L),硒4个水平Se0(0.00 mmol/L)、Se1(0.04 mmol/L)、Se2(0.08 mmol/L)、Se3(0.12 mmol/L),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对照组(CK)4株,共52株试验植株。施肥时间分别为4月初(4月6日)、5月初(5月6日)、取样时间为7月初(7月5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苗根、茎、叶部位的硒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总硒及水溶态硒、可交换态硒、可氧化态硒、可还原态硒、残渣态硒5种硒形态的含量。【结果】1)植物各器官硒含量及富集系数:油茶苗的根部,在P3Se3处理下达到最高值为36.07 mg/kg,油茶苗茎、叶部在P2Se3处理下达到峰值分别为7.05、5.78 mg/kg;从整体来看,油茶苗各器官硒含量排序为:根部>茎部>叶部。在P3Se0处理下,硒在根部的富集能力较强,在P1Se0处理下,茎部硒的富集能力较好,在P2Se0处理下,叶部硒的富集能力较好;2)根部土壤总硒与硒形态含量: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在P3Se3处理下达到峰值,两种形态的硒含量都在P质量浓度保持不变情况下,随着Se质量浓度的增加和累积呈逐渐升高趋势;3)植物和土壤总硒、土壤硒形态间相关性:油茶苗根部与可交换态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油茶苗茎部与可交换态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部与水溶态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交换态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中总硒与水溶态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交换态硒等4种硒形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P2Se3(P质量浓度为60 mmol/L,Se质量浓度为0.12 mmol/L)处理下油茶苗各器官的硒含量吸收效果较好,富硒能力较强,说明在磷硒肥配施中,磷肥能够有效地促进硒的吸收,提高植物的硒含量。油茶苗根部与可交换态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油茶苗茎部、叶部与可交换态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体上,油茶苗的根、茎、叶硒含量和土壤有效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苗 磷硒配施 富硒能力 硒形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发生与消长动态研究
12
作者 程芳 张驰 +3 位作者 周子超 高怀诚 刘兴平 曾菊平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监测掌握南昌市松墨天牛种群动态,为精准防控松材线虫病提供参考。【方法】在南昌市选择有疫情的10个乡镇设置松墨天牛监测点,放置诱捕器,每周统计松墨天牛数量与雌雄个体数,并清理成虫。【结果】2022年诱捕到成虫6 209头,始见... 【目的】监测掌握南昌市松墨天牛种群动态,为精准防控松材线虫病提供参考。【方法】在南昌市选择有疫情的10个乡镇设置松墨天牛监测点,放置诱捕器,每周统计松墨天牛数量与雌雄个体数,并清理成虫。【结果】2022年诱捕到成虫6 209头,始见日为5月16日,雌雄性比为2.46、种群密度为每个诱捕器每次5头。种群呈双峰型、早期单峰型、中期单峰型和波动型4种消长动态类型。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其中双峰型种群数量大、发生重、增长持续期长、拐点出现晚;早期单峰型发生轻至中度、拐点出现早;波动型与双峰型消长曲线相似,但单位时间增长量后者是前者10倍。【结论】双峰型监测点应列为松材线虫病重点防控区,增加防控频次、延长防控时间,并将单峰型监测点纳入方案,据其高峰期分布安排防治日期、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诱捕法 种群动态 监测 逻辑斯蒂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赣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具琳静 欧阳勋志 +3 位作者 潘萍 刘军 周巧晴 叶青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44,共8页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能直接反映森林质量状况,了解赣南森林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利于掌握其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与气候因子及其互作机理。基于MOD17A3H N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覆被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能直接反映森林质量状况,了解赣南森林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利于掌握其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与气候因子及其互作机理。基于MOD17A3H N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覆被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19年森林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赣南森林NPP年均值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随坡度、高程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南坡、东坡高于北坡、西坡。2000—2019年逐年森林NPP均值变幅为780.93~904.49 g·m^(-2)·a^(-1),多年平均值为843.46 g·m^(-2)·a^(-1);随年份变化,呈显著上升、显著下降、变化不显著的区域占比分别为19.43%、15.85%、64.72%;平均变异系数为0.07,整体上比较稳定;变化特征以反持续性特征为主。在时间上,森林NPP与年实际蒸散量、年太阳辐射量多呈正相关,与年总降水量、年均气温多呈负相关;2000—2018年气候因子对森林NPP时空变化的影响力(P<0.01)由大到小排序为实际蒸散量、太阳辐射量、降水量、气温,森林NPP受多种气候因子的交互影响。由此可见,2000—2019年间赣南森林NPP年际波动和空间分异明显,但随年份变化整体上比较稳定,未来森林NPP良性积累,森林NPP时空分异与气候因子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特征 气候因子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区系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滢 赵兰 +6 位作者 陈言柳 林宇岚 张林平 栾丰刚 吴斐 霍光华 颜俊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为探究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随机样线法、标准样地法对该保护区内不同生境和植被类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以形态特征为主,分子生物学为辅对所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抚河源保... 为探究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随机样线法、标准样地法对该保护区内不同生境和植被类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以形态特征为主,分子生物学为辅对所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抚河源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152种,隶属44科89属;2)多孔菌科(27种,17.76%)、蘑菇科(11种,7.24%)、牛肝菌科(10种,6.58%)、红菇科(10种,6.58%)为该区优势科;红菇属(8种,5.23%)、小皮伞属(8种,5.23%)、鹅膏属(5种,3.27%)、丝齿菌属(5种,3.27%)、多孔菌属(5种,3.27%)为该区优势属;3)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大型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最高,灌木丛最低,而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4)该保护区属的区系地理成分有8个分布型,以世界分布成分(68.54%)为主,其余依次为泛热带成分(15.73%)、北温带成分(10.11%)、热带亚洲—热带美洲分布成分(1.12%)、东亚—北美分布成分(1.12%)、亚洲—欧洲分布成分(1.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成分(1.12%)和中国特有成分(1.12%)。该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表现为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河源 真菌资源 多样性指数 区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的适生分布、影响因子与保护空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邹武 王渌 +3 位作者 赖童 朱祥福 陈伏生 曾菊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89-1900,共12页
生境保护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南方山地阔叶林维系着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热点,而由于保护覆盖不足,保护效果亟待提高。以典型山地阔叶林树种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为例,通过大尺度采集发生点,预测适生分布,获知影响其适生分布... 生境保护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南方山地阔叶林维系着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热点,而由于保护覆盖不足,保护效果亟待提高。以典型山地阔叶林树种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为例,通过大尺度采集发生点,预测适生分布,获知影响其适生分布的关键因子。同时,以九连山种群进行案例研究,调查地方尺度下木莲植株的发生,了解其在山地地形、植被类型的选择特征。用MaxEnt构建最佳模型预测适生区,结果显示木莲适生区主体位于中国南部、西南部山地(如戴云山、南岭、罗霄山、武夷山等),向北延至大别山南坡,向西达横断山脉。木莲适生分布主要受最干月降水量(bio14,贡献率34.6%)、海拔高度(19.2%)、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15.6%)、最暖季降水量(bio18,12.0%)、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7.0%)影响,其60%适生概率范围或生态位bio14为30—55mm、海拔为400—1500m、bio18为500—800mm等。在适生区基础上,叠加考虑阔叶林分布,并选择其偏好海拔高度(>700m)提取获得木莲优先保护区,经与现有自然保护区叠加分析后,进行空缺识别,结果显示优先区保护覆盖为4.1%—6.0%,而高适生区保护覆盖也<10%(占比8.03%),覆盖比重较低。而沿<400m、400—700m、>700m海拔梯度显示>700m区域保护比重(8.7%)明显高于400—700m(4.4%)与<400(2.3%)组,说明前期保护区设计基本遵从优先区保护原则,能有效保护木莲高适生区。同样的,九连山保护区案例显示,当地木莲51.4%高适宜生境受到核心区的严格保护。研究结果表明,仍需在黄山-天目山区、苗岭东段、高黎贡山北段与南段、中越边界山区与广东西南山区6个空缺提高保护覆盖,通过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优化当前保护网络,提高山地阔叶林的整体保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莲 分布 适生区 优先保护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的耦合效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欧阳园丽 吴小刚 +3 位作者 林小凡 陈伏生 熊启慧 卜文圣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1-568,共8页
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有助于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功能,但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和土层的空间变异与随发育时间的互作即空间与时间变异耦合效应少有报道,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土壤层次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对评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 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有助于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功能,但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和土层的空间变异与随发育时间的互作即空间与时间变异耦合效应少有报道,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土壤层次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对评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有重要意义。以九连山主峰黄牛石不同海拔的典型森林、灌丛和草甸土壤剖面为对象,对比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初(1982年)至2015年间各土壤层次(0~10 cm,10~20 cm,20~40 cm)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的变化,探讨封山育林33 a后九连山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33 a前后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在0~40 cm土层内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的累积速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大,即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累积速率最大;杜鹃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变化显著地高于人工林,高山草甸和杜鹃林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高山草甸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显著地高于0~10 cm。混合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各土壤层次有机碳变化不受年份的显著影响,但均受到海拔的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0~10 cm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强于10~20 cm和20~40 cm。高海拔地区的杜鹃林、高山草甸的有机碳变化可能是导致各土壤层次有机碳33 a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杜鹃林、高山草甸在33 a后由于温度上升导致其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提高,碳固定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和植被的生长过程可能对土壤有机碳的源汇动态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土壤有机碳 土壤层次 植被类型 碳储量 耦合效应 九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底座嵌入方式和入土深度对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17
作者 张春阳 童洁 +6 位作者 王吉 陈伏生 方向民 卜文圣 郭利平 林小凡 李建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7-661,共15页
【目的】作为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系统最主要的碳通道,土壤呼吸在预测全球变化及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中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环境因子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而很少关注土壤呼吸测定值对底座设置的响应。研究... 【目的】作为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系统最主要的碳通道,土壤呼吸在预测全球变化及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中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环境因子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而很少关注土壤呼吸测定值对底座设置的响应。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底座嵌入方式和深度对土壤呼吸测定结果潜在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设置了3种底座嵌入方式[IM(即插即测);IS(提前一天嵌入测完随即拔出)和IL(永久嵌入)]和2种底座入土深度(2 cm和5 cm)处理。【结果】整个生长季,底座嵌入方式和入土深度均显著改变了土壤呼吸测定值,IM最大,其次是IL,IS最小。IM处理土壤呼吸比IS和IL处理分别降低了5.5%~13.0%和1.2%~10.2%;底座入土越深,IM处理土壤呼吸越高,IS和IL处理土壤呼吸越低。SEM结果表明,底座嵌入方式主要通过改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土壤呼吸测定结果产生影响;而底座入土深度还通过降低土壤水分和增加土壤温度来使土壤呼吸测定结果降低,嵌入较深的IM处理主要因其对土壤孔隙扰动较大而使土壤呼吸测定结果偏大。所有因子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63%的变异。【结论】研究发现,气室法测定土壤呼吸时,底座嵌入方式和入土深度对土壤呼吸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该研究对准确测定土壤CO_(2)释放速率,进而准确评估土壤碳循环在当下及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实践中,适当降低底座入土的深度可以有效减少底座嵌入对试验所造成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座 土壤呼吸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利平 张利超 +2 位作者 陈伏生 徐冰石 葛佩琳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1期19-22,共4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低山丘陵区防汛抗旱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减少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保证.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全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不同特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低山丘陵区防汛抗旱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减少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保证.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全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不同特点、功能定位与防治布局方向,通过对多条小流域的治理实践、技术措施与成效的总结,提出了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三类模式,并对其采用的技术模式及特点和应用对象(范围)与前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各地更有效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模式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城市内涝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鹏 刘苑秋 刘青 《绿色科技》 2022年第9期179-184,190,共7页
为了明确南昌市中心城区内涝事件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城市内涝事件的影响因素,以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昌市中心城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和红谷滩区)为研究区,利用网络收集所得的83个内涝点,结合DEM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 为了明确南昌市中心城区内涝事件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城市内涝事件的影响因素,以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昌市中心城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和红谷滩区)为研究区,利用网络收集所得的83个内涝点,结合DEM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10.7和SPSS25.0在不同分析尺度下,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南昌市内涝事件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昌市的“一环”以内,呈现两个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格局。城市内涝事件的热点主要分布在红谷滩区和东湖区,其中在2 km分析尺度下(Moran's I=0.6718),南昌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内涝点分布的聚类趋势最强。②70%的内涝点分布在低洼地带,93%的内涝点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地区,说明地形因子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之一。③绿地与城市内涝事件呈现显著负相关(α=0.05),不透水表面与城市内涝事件呈现极显著正相关(α=0.01),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内涝事件的影响显著,在城市更新中合理规划分配绿地和不透水表面的比例,可以有效地减缓城市内涝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土地利用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蝴蝶的亚种分类问题及保护意义:以喙凤蝶属为例
20
作者 邹武 曾菊平 +3 位作者 姜梦娜 王渌 周善义 张江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8-1349,共12页
亚种是种的一个亚单位,由于分类学上的不同定义和主观性而受到质疑。然而,在分类学实践中,所有试图用不同的术语取代亚种或完全放弃亚种的尝试都是不可接受的。亚种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有一定独特性,为自然进程的一部分,具有保... 亚种是种的一个亚单位,由于分类学上的不同定义和主观性而受到质疑。然而,在分类学实践中,所有试图用不同的术语取代亚种或完全放弃亚种的尝试都是不可接受的。亚种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有一定独特性,为自然进程的一部分,具有保护研究价值。本文基于亚种概念、特征认为亚种分类需参考地理隔离(如异域分布)与表型差异2个原则。我们以珍稀喙凤蝶属Teinopalpus为例,系统收集亚种分类文献,采集该属亚种的地理分布、形态描述与差异等信息,综合分析该属蝶类的亚种分类现状、问题与原因。1843-2007年喙凤蝶属金带喙凤蝶T.imperialis及其姊妹种金斑喙凤蝶T.aureus各自记录了8个亚种。然而,部分亚种记录于同一行政区,如金带喙凤蝶T.i.imperialis,T.i.himalaicus与T.i.behludinii均在中国四川有记录,而金斑喙凤蝶在中国浙江有2个亚种记录,这显示名称应用的不确定性。考虑到两姊妹种同域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通过比对亚种正模所在地植被群落(biome)、生态区(ecoregion)的一致性判定地理隔离,发现金带喙凤蝶(覆盖3个植被群落)比金斑喙凤蝶(仅覆盖1个)的种下生态位分化程度更高。而据所处生态区的一致性,建议将金带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i.imperialis,T.i.himalaicus,T.i.miecoae,T.i.behludinii,T.i.imperatrix(含T.i.bhumipholi),T.i.gillesi和T.i.gerritesi 7个;金斑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a.aureus(含T.a.wuyiensis,T.a.guangxiensis与T.a.nagaoi),T.a.eminens(含T.a.laotiana),T.a.shinkaii与T.a.hainani 4个。由于可参考标本少,喙凤蝶属亚种确立时可用形态比对信息有限、不完整(如只依据单性的形态比对结果等),易“过度亚种化”。珍稀亚种分类问题(如“过度亚种化”、信息不确定性等)影响其保护措施,因为管理者常需权衡投入成本与成效、明确优先保护区域或对象,并以此做出决策。因此,在更多确定信息未获得前,不建议进行亚种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亚种 分类 地理隔离 表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