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区流域尺度植被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价:以鄂尔多斯高原海流兔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董佳秋 张俊 +7 位作者 顾小凡 高海波 杨波 杨晓东 赵春光 张铁钢 尹立河 王晓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5-1867,共13页
【研究目的 】综合利用地表、地下信息,探索建立适用于半干旱区流域尺度植被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价的新方法,以期为干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 】以黄河流域中游鄂尔多斯高原海流兔河流域为研究区,... 【研究目的 】综合利用地表、地下信息,探索建立适用于半干旱区流域尺度植被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价的新方法,以期为干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 】以黄河流域中游鄂尔多斯高原海流兔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地下水位埋深、土壤类型、干旱期蒸散发、植被覆盖度等涵盖水、土、气、生4个圈层的评价指标,以野外数据采集和遥感解译为主要手段,获取以上指标的空间分布,最后在GIS平台中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确定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及依赖程度分级。【研究结果 】评价结果表明,依赖地下水程度非常高和高的植被分布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0.2%。尽管依赖地下水植被生态系统在整个流域占比不高,但由于地下水提供了比降水更加稳定的供水水源,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结论 】通过场地尺度地下水依赖程度的对比,该方法评价的结果是可靠的,在其他的半干旱区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指标灵敏度分析表明,土壤类型与地下水位埋深是最敏感的指标,因此在野外调查时应加强这两类指标的数据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 评价 半干旱 植被 生态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海流兔河流域 鄂尔多斯高原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AP-MODFLOW耦合模型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古藞山 敖畅 +4 位作者 曾文治 鹿海员 郑和祥 陈皓锐 田小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6,共9页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沙地治理典型示范区,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生态治理成果的要求,对于全面迈进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W...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沙地治理典型示范区,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生态治理成果的要求,对于全面迈进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WEAP-MODFLOW耦合模型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配置后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当前政策供水能力下,规划期内研究区无法满足水资源供需平衡等要求,且综合预案较预测承载力提升作用较小,而充分挖潜供水能力后的预案则有较大提升;最优配置预案为T14,其承载力达到3.80,接近“优质承载”等级,该预案配置为:至203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先进值0.8,实现工业需水量不超过12065万m³,每年适度增加3%的生态需水量,同时充分挖潜研究区地下水与疏干水的利用潜力,使地下水、疏干水可供水量达到43279、24744万m³且地表水可供水量保持3138万m³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优化配置 WEAP MODFLOW 毛乌素沙地 水资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3
作者 杨书鉴 牛健植 +5 位作者 苗禹博 王迪 杨涛 赵春光 毛振华 郭跃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6,共9页
[目的]探究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分析极端气候对植被变化的时滞和累积效应,为制订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ERA5数据和GIMMS-3g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22年中国植... [目的]探究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分析极端气候对植被变化的时滞和累积效应,为制订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ERA5数据和GIMMS-3g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22年中国植被覆盖度(FVC)和极端气候指数(ECI)时空变化特征,探明了时滞和累积效应下的中国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结果](1)中国FVC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以0.03/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显著增加的面积占38.32%(p<0.05);(2)ECI的变化在不同气候区内具有差异,极端气温(TNn,TXx)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MT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WT区)随时间变化呈极显著增长趋势(p<0.01),极端降水指数(CDD,CWD,Rx1day,Rx5day,R90P)在边缘热带湿润地区(ET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NT区)随时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PT区)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3)极端气候对FVC的累积效应要强于时滞效应,主要为滞后0~1个月和累积1个月。[结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以累积效应为主,具有短期滞后性,且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 植被覆盖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排土场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其影响因子
4
作者 牛海 华宇鹏 +4 位作者 马丽杰 张硕 管瑞杨 盛敏 段文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20,共15页
为探明露天煤矿排土场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其影响因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石圪台和黑岱沟两座露天煤矿的排土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排土场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8个方位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结构、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 为探明露天煤矿排土场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其影响因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石圪台和黑岱沟两座露天煤矿的排土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排土场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8个方位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结构、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评估)及其相互关系,为因地制宜地选择矿区生态修复方案提供了指导.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结构及重金属污染情况在石圪台和黑岱沟矿区间差异显著;②石圪台土壤全磷和黑岱沟土壤全钾在不同方位间差异显著;③石圪台的Cd为重污染,Mn为微污染;黑岱沟的Cd为重污染,Cu和Ni为微污染;④石圪台Cd的污染程度在不同方位间差异显著,而Mn的污染程度与方位无关;黑岱沟Ni的污染程度在不同方位间差异显著,而Cd和Cu的污染程度与方位无关;⑤石圪台Cd和黑岱沟Ni的污染程度在不同方位间的变化趋势与其地势的变化基本一致,即地势越低重金属污染越重;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土壤pH、全钾含量和大粒径土壤颗粒占比关系密切.综上,不同矿区排土场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其主要原因与排土场地势、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排土场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结构 土壤重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对玉米生长和水肥耦合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佟长福 侯洪飞 +4 位作者 李瑞平 郑和祥 田小强 高海波 苗怀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68,76,共7页
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的应用对玉米高效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水肥耦合的影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小石砭村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灌水定额为30 mm并且施加保... 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的应用对玉米高效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水肥耦合的影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小石砭村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灌水定额为30 mm并且施加保水剂(C1)、灌水定额为37.5 mm并且施加保水剂(C2)、灌水定额为45 mm并且施加蒸腾抑制剂(C3)和灌水定额为45 mm并且不施加试剂(CK)。结果表明:①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能有效提升土壤保水能力,与CK相比,C1、C2和C3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提升6.61%、11.94%和4.05%。②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能有效提升玉米株高,其中拔节期玉米株高提升率最高,C1、C2和C3较CK分别提升9.40%、17.45%和6.04%。③玉米的茎粗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再略微减小的趋势,快速增长期为拔节期,拔节期相比于苗期茎粗平均增长率为60.21%。④保水剂的施加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水肥之间的协同关系,C2相比于CK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7.57%、82.76%、88.66%、1.31%和37.83%;土壤水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增加77.74%和52.79%。综上所述,施加保水剂和蒸腾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较不施加任何试剂的处理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蒸腾抑制剂 玉米生长 水肥耦合 协同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和PLUS模型的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预测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智勇 牛健植 +3 位作者 樊登星 张卓佩 杜洲 赵春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9-299,共11页
[目的]为揭示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径流变化。[方法]以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和PLUS模型,通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预测得到的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203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 [目的]为揭示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径流变化。[方法]以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和PLUS模型,通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预测得到的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203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径流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1)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 2和NS均>0.7;PLUS模型总体精度为0.8774,Kappa系数为0.8021,2个模型在窟野河流域适用性较好;(2)2000—2020年,窟野河流域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02.92,600.90 km 2,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277.15,366.25,40.44,19.98 km 2;(3)窟野河流域年平均径流深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4)在保证其他输入数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地利用数据,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减少会促进径流,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同样会促进径流;(5)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年平均径流量较2020年分别增加3.21%,5.00%。[结论]土地利用与径流变化关系密切,情景分析角度下,林地、草地对径流起抑制作用,建设用地对径流起促进作用。未来自然发展情景下,随土地利用变化,径流呈增加态势,研究结果可为窟野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径流模拟 SWAT模型 PLUS模型 窟野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卓佩 牛健植 +4 位作者 樊登星 赵春光 苗禹博 杜洲 杨智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6,共12页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urst指数探究土壤水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量化年平均降水、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类型6个因子对土壤水蚀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结果](1)2000-2020年5期多沙粗沙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下降48.09%,77.93%,83.01%,36.13%;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上升46.22%,0.33%。现阶段多沙粗沙区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占比分别为62.49%,42.07%。(2)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总体年际变化呈波动显著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214.89 t/(km^(2)·a)降至2020年的1169.44 t/(km^(2)·a)。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空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面积占比为76.13%,未来仍将以下降状态为主,面积占比为62.50%。(3)6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且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2000-2005年由降水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2010-2020年由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结论]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状况不断好转;未来共有62.50%的区域土壤水蚀模数为持续下降与未来下降状态,但仍有20.44%的区域存在上升的潜在风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变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使得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驱动力呈动态变化;在今后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防治,优化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坡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RUSLE模型 土壤水蚀 趋势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古藞山 陈皓锐 +4 位作者 鹿海员 郑和祥 田小强 敖畅 曾文治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法计算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引入障碍度模型遴选地区承载力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毛乌素沙地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时间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形成了“南北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期间地下水供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三产用水定额等是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主要“优势指标”,而人口、灌溉面积以及城镇化率则是阻碍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关键“劣势指标”,地区内各旗县耦合协调度从“十五”规划至今一直在中等水平范围内浮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投影寻踪法 生态安全 障碍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