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耕地质量提升经验与发展建议
1
作者 刘俊梅 王伟妮 +6 位作者 陈玉琳 孙霞 刘敏 李熙婷 贾宇 张豪强 乌音嘎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13期48-50,共3页
耕地质量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该文介绍了鄂尔多斯市耕地质量现状,总结了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加强高标准农... 耕地质量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该文介绍了鄂尔多斯市耕地质量现状,总结了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做好保障等工作建议,以期有效提升中低产田的质量等级,保障农业持续良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中低产田 高标准农田 盐碱地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及载畜潜力估算
2
作者 刘敏 武占敏 +5 位作者 孙霞 董永清 刘俊梅 贾宇 乌音嘎 王伟妮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4期75-78,共4页
为合理利用区域内农作物秸秆资源并优化畜牧业布局,以鄂尔多斯地区2018-2022年主要作物产量为依据,采用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法,估算鄂尔多斯地区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秸秆载畜发展潜力。结果表明,鄂尔多斯2018-2022年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为2... 为合理利用区域内农作物秸秆资源并优化畜牧业布局,以鄂尔多斯地区2018-2022年主要作物产量为依据,采用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法,估算鄂尔多斯地区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秸秆载畜发展潜力。结果表明,鄂尔多斯2018-2022年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为210.61万t,作物构成以玉米、向日葵、马铃薯为主,形成以达拉特旗、杭锦旗为主的秸秆集聚区,可收集作物秸秆年均实际载畜量234.01万羊单位,载畜发展潜力86.56万羊单位,秸秆载畜发展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饲料 载畜率 生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经验与建议
3
作者 石富 孙宇 +6 位作者 陆斌 张晓霞 梁艳 奇汗 刘畅 高嘉豪 杨建宏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13期55-57,共3页
该文说明了鄂尔多斯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建立回收网络体系、有偿回收、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强化责任制考核、处理模式等主要经验,介绍了取得成效,并基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源头管理、降低贮存成本、设... 该文说明了鄂尔多斯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建立回收网络体系、有偿回收、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强化责任制考核、处理模式等主要经验,介绍了取得成效,并基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源头管理、降低贮存成本、设立专项账户、强化执法等工作建议,以期逐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包装废弃物 回收体系 有偿回收 台账 责任制 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生态农场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
4
作者 刘敏 王伟妮 +4 位作者 孙霞 董永清 刘俊梅 孙宇 杨芳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6期5-6,共2页
该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生态农场建设为例,总结了当前全市生态农场的发展现状,就现阶段生态农场建设中存在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问题,提出抓品牌建设、促产业融合、强技术支撑、重宣传引导的发展建议,为生态循环农... 该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生态农场建设为例,总结了当前全市生态农场的发展现状,就现阶段生态农场建设中存在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问题,提出抓品牌建设、促产业融合、强技术支撑、重宣传引导的发展建议,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产业融合 服务 农产品加工 标准化 规模化 品牌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5
作者 孙宇 王伟妮 +7 位作者 董永清 孙霞 刘敏 杭欣宇 魏春光 斯琴 孙凤舞 武占敏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1期137-141,共5页
通过开展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工作,初步确认鄂尔多斯地区有外来入侵植物36种,隶属于9科29属,其中有5种外来入侵植物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这些外来入侵植物有21种原产于美洲,占总种数的58.3%,需要鄂尔多斯地区在以后的植物引进... 通过开展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工作,初步确认鄂尔多斯地区有外来入侵植物36种,隶属于9科29属,其中有5种外来入侵植物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这些外来入侵植物有21种原产于美洲,占总种数的58.3%,需要鄂尔多斯地区在以后的植物引进和植物检疫中特别关注。同时,依据危害程度将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5个危害等级。其中Ⅰ级入侵植物有0种、Ⅱ级入侵植物有8种、Ⅲ级入侵植物有1种、Ⅳ级入侵植物有24种、Ⅴ级入侵植物有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普查 危害等级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不同经营主体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再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6
作者 刘敏 乌音嘎 +6 位作者 孙霞 杭欣宇 王金泉 白二云 石昊 王伟妮 武占敏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8期12-14,192,共4页
随机抽取普通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深入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地膜回收再利用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对地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现状及治理难点进行全面梳理,旨在不断推动鄂尔多斯地区地膜的科学使用与回收再... 随机抽取普通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深入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地膜回收再利用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对地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现状及治理难点进行全面梳理,旨在不断推动鄂尔多斯地区地膜的科学使用与回收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经营主体 科学使用 回收利用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宇 魏春光 +4 位作者 杭欣宇 包菡 张晓霞 何娜 贾璐 《南方农业》 2024年第9期53-56,共4页
黄花刺茄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其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当地物种生存以致威胁生物多样性,还可能成为新疾病的源头,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为有效遏制黄花刺茄生长和蔓延,提高黄花刺茄的防治成效,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花刺茄防治为例,... 黄花刺茄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其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当地物种生存以致威胁生物多样性,还可能成为新疾病的源头,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为有效遏制黄花刺茄生长和蔓延,提高黄花刺茄的防治成效,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花刺茄防治为例,简要概述了黄花刺茄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以及鄂尔多斯市黄花刺茄的发生情况,分析了黄花刺茄对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危害,并从强化事前防范措施,提高群防群治意识;加大事中管控力度,增强综合防除能力;做好事后评估,优化改进防治技术等层面提出了黄花刺茄的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刺茄 危害 防治措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玉米秸秆还田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8
作者 刘敏 孙霞 +3 位作者 武占敏 乌音嘎 杭欣宇 王伟妮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9期72-73,共2页
为有效提高鄂尔多斯市的玉米秸秆还田效果,该文总结了当地玉米秸秆还田现状,针对还田积极性不高、氮肥施用不足、粉碎质量不达标、田间管理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健全投入机制、完善田间管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等建议,以期达到较好... 为有效提高鄂尔多斯市的玉米秸秆还田效果,该文总结了当地玉米秸秆还田现状,针对还田积极性不高、氮肥施用不足、粉碎质量不达标、田间管理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健全投入机制、完善田间管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等建议,以期达到较好的玉米秸秆还田效果,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氮肥 粉碎质量 农机农艺融合 鄂尔多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农区及保护地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及防控策略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魏春光 任昱 +5 位作者 邬振江 米晓民 苗春乐 孙宇 吴利军 杨建军 《黑龙江粮食》 2023年第10期130-132,共3页
近期,我们在鄂尔多斯市农区及保护地调查发现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长刺蒺藜草Cenchrus longispinus、黄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据调查长刺蒺藜草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杭锦旗... 近期,我们在鄂尔多斯市农区及保护地调查发现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长刺蒺藜草Cenchrus longispinus、黄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据调查长刺蒺藜草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杭锦旗、鄂前旗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尤其以达旗和准旗分布较多;黄花刺茄在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小蓬草在鄂尔多斯市的城市绿地、农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各旗区发生面积均不大。科研组通过调查已经掌握三种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调研组根据各入侵物种的发生情况,实时开展相关的防控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刺蒺藜草 黄花刺茄 小蓬草 防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秸秆饲料化利用制约因素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敏 孙霞 +6 位作者 武占敏 乌音嘎 李文连 张豪强 糜欣苑 崔英 王伟妮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1期125-127,共3页
通过抽样调查选取480户农户、区域内规模化市场利用主体44个,明确鄂尔多斯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状况,分析得出秸秆的成分结构、饲料加工技术、饲料加工成本、缺乏相关的政策补贴资金扶持是制约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提出优化... 通过抽样调查选取480户农户、区域内规模化市场利用主体44个,明确鄂尔多斯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状况,分析得出秸秆的成分结构、饲料加工技术、饲料加工成本、缺乏相关的政策补贴资金扶持是制约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提出优化饲料加工技术、加强对不同作物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加强对秸秆饲料应用范围的推广、加强对秸秆饲料化利用政策扶持等建议,旨在为推动鄂尔多斯市秸秆饲料化高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饲料化 制约因素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被引量:7
11
作者 苏伟 张静春 +6 位作者 崔英 曹福中 苏建军 马洋 辛雷勇 张楠 李娜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够集约化利用土地、光热资源,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增加大豆的受光面积,既能实现作物带间轮作,又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是不同作物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作为一项高产出、可持续型农业技术,...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够集约化利用土地、光热资源,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增加大豆的受光面积,既能实现作物带间轮作,又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是不同作物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作为一项高产出、可持续型农业技术,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本文作者对鄂尔多斯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初步探索成果进行了提炼、总结,以期为该项技术的推广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灌区麦后复种油菜绿肥不同耕作模式下的适宜播种量
12
作者 刘陈 王伟妮 +8 位作者 廖世鹏 任涛 郭晨 许源源 于道海 刘俊梅 张豪强 孙霞 鲁剑巍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9-718,共10页
为进一步明确麦后复种油菜(Brassica napus)绿肥适宜耕作方式和播种量参数,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在3种耕作模式(秸秆移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下设置了7个油菜绿肥播种量梯度(7.50、11.25、15.00、18.75、22.50、... 为进一步明确麦后复种油菜(Brassica napus)绿肥适宜耕作方式和播种量参数,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在3种耕作模式(秸秆移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下设置了7个油菜绿肥播种量梯度(7.50、11.25、15.00、18.75、22.50、26.25和30.00 kg·hm^(-2)),以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为依据研究适宜的播种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翻耕耕作模式下各播种量的平均干物质生物量达8.92 t·hm^(-2),较秸秆移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分别显著增加26.5%和16.4%(P<0.01)。播种量显著影响油菜绿肥的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P<0.01),且在3种模式下表现为相似趋势。当播种量在7.50~26.25 kg·hm^(-2)时,油菜绿肥生物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播种量达到26.25 kg·hm^(-2)时所有模式的油菜绿肥生物量均在7 t·hm^(-2)以上;当播种量高于26.25 kg·hm^(-2),油菜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05)。油菜绿肥碳、氮、磷和钾养分累积量随播种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基本一致。3种耕作模式的适宜播种量略有不同,根据油菜绿肥理论获得的最大生物量、养分归还量与播种量的拟合方程计算,翻耕模式(秸秆移走翻耕和秸秆还田翻耕)适宜播种量为24.39~28.36 kg·hm^(-2),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可以增加20%左右播种量,适宜播种量为30.03~37.8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灌区 麦后复种 油菜绿肥 播种量 生物量 养分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和RothC模型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13
作者 于晟玥 张昊鑫 +8 位作者 杜新忠 安妙颖 樊秉乾 刘俊梅 张豪强 董永清 武淑霞 雷秋良 刘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13-1723,共11页
【目的】基于不同复杂度的DNDC和RothC模型,模拟旱地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变化,对比模型结果差异及其成因,为耕地SOC动态模拟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试验数据(气候、土壤、作物等)来自北京昌平土壤质量国家野外... 【目的】基于不同复杂度的DNDC和RothC模型,模拟旱地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变化,对比模型结果差异及其成因,为耕地SOC动态模拟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试验数据(气候、土壤、作物等)来自北京昌平土壤质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始于2008年。包括单施化肥(NPK)、化肥加作物秸秆(NPKS)和化肥加有机肥(NPKM)3个处理。采用DNDC和RothC模型,模拟旱地农田SOC动态变化,应用实测的耕层0—20 cm SOC密度对模型进行校准与验证。基于所验证的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0、2250、4500 kg/hm^(2))情景下的农田SOC动态变化模拟结果。【结果】总体上,两个模型对耕层SOC的模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nRMSE均小于20%,nARE绝对值均小于15%,r在0.69至0.91之间,表明这两个模型均适用于该研究区旱地农田SOC动态模拟研究。随着模拟年限的增加,不同秸秆还田量情景下的SOC密度均表现为逐渐增加,但增速逐渐减缓,并且秸秆还田量越多,SOC密度增加越明显。由于两个模型在根系碳输入量计算方式上的不同,其预测的SOC变化幅度有所差异,在预测的第190年,DNDC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情景下,SOC密度分别比预测的第1年增加了39%、95%和147%。RothC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在相同情景下,SOC密度分别增加了104%、206%和307%。【结论】DNDC与RothC模型在模拟旱地SOC动态方面均表现良好,对不同秸秆还田水平下SOC的变化趋势预测较为一致。RothC模型结构简单、所需输入参数少,适用于SOC快速模拟评估,可在旱地秸秆还田情境下替代DNDC模型用于预测SOC动态。而DNDC模型模拟了复杂的作物生长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更适用于综合模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RothC模型 土壤有机碳 秸秆还田 旱地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兰慧青 孟天天 +5 位作者 张向前 王伟妮 张君 陈立宇 路战远 孙霞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0 kg/hm^(2))、N20(300 kg/hm^(2))、N24(360 kg/hm^(2)),分析在玉米田播前和收获后不同土层下各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层下播前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收获后N16、N20和N24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N0、N8和N12处理。播前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N16处理土壤颗粒有机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4,0.13,0.09 g/kg;收获后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9,0.10,0.09 g/kg。N16处理土壤轻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37.27%;N24处理土壤重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7.35%,其次是N16处理,为6.84%。N16处理玉米生物产量最高,为31443.50 kg/hm^(2);玉米经济产量最高,为18526.47 kg/hm^(2);氮素利用效率指标随着氮肥施用水平升高而降低,N16处理下氮收获指数最高,为79.20%。综上,240 kg/hm^(2)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较适宜的氮肥施用水平,在该水平下土壤氮素管理和作物产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全氮 颗粒有机氮 轻组有机氮 重组有机氮 玉米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张一迪 叶君 +8 位作者 段思彤 张向前 赵子豪 肖洒 王伟妮 李娟 邢俊 王宏伟 张德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目的】明确沿黄灌区南岸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芽孢杆菌+醋酸菌(A)、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B)、枯草芽孢杆菌+地衣(C)3类生物菌剂和不施用生... 【目的】明确沿黄灌区南岸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芽孢杆菌+醋酸菌(A)、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B)、枯草芽孢杆菌+地衣(C)3类生物菌剂和不施用生物菌剂(CK)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响应曲线、光合特性日变化动态及产量。【结果】各处理的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且达到峰值的时间相同(10:00和14:00),植株蒸腾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为10:00和13:00,峰值大小有一定的差异,各处理玉米穗位叶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呈“V”字形趋势。不同处理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B处理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为32.90μmol/(m^(2)·s),较CK、A处理、C处理分别高出12.29%、6.44%、18.01%。施用B处理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4 299.59 kg/hm^(2),较其他处理高2.00%~9.01%。【结论】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提高玉米产量,更适宜在沿黄灌区南岸农田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菌剂 玉米 光合特性 日变化 光响应曲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花蓟马田间发生动态及选择性研究
16
作者 苏雅杰 邬雪瑞 +7 位作者 杜磊 田晓燕 康文钦 郭晨 张文兵 武占敏 张键 云晓鹏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47-53,共7页
【目的】对向日葵花蓟马田间发生动态及其在向日葵植株不同部位的选择性进行研究,为向日葵田间花蓟马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向日葵SH361为试验材料,采用黄、蓝板诱集法监测田间向日葵花蓟马的发生动态。以向日葵SH363和三瑞3... 【目的】对向日葵花蓟马田间发生动态及其在向日葵植株不同部位的选择性进行研究,为向日葵田间花蓟马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向日葵SH361为试验材料,采用黄、蓝板诱集法监测田间向日葵花蓟马的发生动态。以向日葵SH363和三瑞3号为试验材料,选取瘦果、筒状花、苞叶、叶片、舌状花放入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并接入花蓟马,分别在6、7、8、24 h观察其取食偏好;在田间花蓟马发生严重的地块摘取瘦果、筒状花、苞叶、叶片、舌状花,移除花蓟马成虫,气候室培养后观察其若虫孵化数和产卵偏好,并计算产卵量。【结果】向日葵田黄、蓝板上花蓟马数量变化趋势一致,6月末至8月末虫口数量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6月29日—7月13日,虫量先升高后降低;7月末降至谷底;8月初又开始迅速上升;8月17日达到第2个高峰。花蓟马最喜欢取食和产卵的部位均为筒状花,且对筒状花的产卵偏好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其在SH363和三瑞3号上的产卵量分别为5.17、2.50头/叶碟。【结论】8月中旬向日葵进入花期时花蓟马数量急剧升高,其最喜欢取食和产卵的部位均为筒状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花蓟马 发生动态 取食部位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碳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17
作者 王雪韧 姚佳 +3 位作者 张普河 王伟妮 刘长涛 赵世翔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9-2226,共8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向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的转移。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土壤SOC含量范围分别为3.38~10.84 g·kg^(-1)及3.44~12.28 g·kg^(-1),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土壤碳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28.14~189.61 g·kg^(-1)及27.47~192.13 g·kg^(-1),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出先增高后减少的趋势,均在60~80 cm处达到最大值。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层土壤的PC含量分别为82.40,113.05,25.44 g·kg^(-1);固定CO_(2)的量分别为18.13,24.87和5.60 g·kg^(-1);土壤呼吸释放CO_(2)为主要贡献源。最后计算得出三个土层土壤内碳转移的量为5.16,6.46和1.84 g·kg^(-1)。本研究对碳转移进行初步探究,为后续“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稳定同位素 剖面特征 次生碳酸盐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转移的定量研究
18
作者 王雪韧 姚佳 +4 位作者 李奕含 王伟妮 刘长涛 杜时荣 赵世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805,共7页
以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土壤CO_(2)气体同位素值(δ13C值),并对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进行区分,量化次生碳酸盐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最后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 以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土壤CO_(2)气体同位素值(δ13C值),并对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进行区分,量化次生碳酸盐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最后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碳转移量。结果表明,在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中,40~60、60~80、80~10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占比分别为46.59%、28.09%、30.39%,次生碳酸盐质量分别为35.88、20.15、21.35 g/kg;在次生碳酸盐的形成及重结晶过程中,3个土层固定的CO_(2)的量分别为7.73、4.43、5.04 g/kg,其中来自大气CO_(2)的量分别为4.43、2.70、3.41 g/kg,来自土壤呼吸的量为3.30、1.73、1.64 g/kg,大气CO_(2)为主要贡献源;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转移的碳量分别为1.65、0.87、0.82 g/kg。本研究对土壤内碳的转移进行初步探究,对于了解河套灌区土壤碳动态及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稳定碳同位素 次生碳酸盐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在小麦耕种收环节的精细化作业技术探讨
19
作者 杨建宏 孙宇 《河北农机》 2025年第16期114-116,共3页
伴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智慧化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机精细作业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的小麦种植方式进行了改造。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与稳定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但传统的种... 伴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智慧化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机精细作业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的小麦种植方式进行了改造。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与稳定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但传统的种植收割模式存在着操作精度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精细农业机械以其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优化资源利用、提升产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小麦耕种收环节运用农机开展精细化作业的意义,详细探讨了土地处理、播种、灌溉施肥、联合收割机、智能收割以及秸秆处理等农机精细化技术在小麦耕种收环节的应用,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促进小麦的丰产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 小麦耕种收环节 精细化作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天天 刘亚楠 +5 位作者 张向前 路战远 陈立宇 李金龙 王伟妮 郝永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为明晰缓释氮肥不同施用量下玉米光合日变化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利用光响应曲线拟合,以期为农牧交错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德5号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于2019,2020年分别测定分析了玉米抽... 为明晰缓释氮肥不同施用量下玉米光合日变化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利用光响应曲线拟合,以期为农牧交错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德5号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于2019,2020年分别测定分析了玉米抽雄—吐丝期穗位叶在N 0(N0,CK),120(N8),180(N12),240(N16),300(N20),360(N24)kg/hm^(2)6个氮肥梯度下的SPAD值、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干物质积累规律。2 a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6处理最高,且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光响应曲线拟合分析得出,N16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2019,2020年N16处理分别比N0、N8、N12、N20、N24处理提高37.48%,29.51%,31.85%,18.17%,37.32%和80.04%,59.73%,50.30%,6.42%,62.51%。全株干物质及穗部干物质积累与最大净光合速率、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光合日变化 氮肥梯度 光响应曲线 抽雄—吐丝期 干物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