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7
1
作者 许艳梅 冯玉宝 +3 位作者 苏平 李永玲 李长青 乔建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至2015-09期间我院心内科首次行PCI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0例,按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运动康复治疗组,各组65例。两组...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至2015-09期间我院心内科首次行PCI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0例,按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运动康复治疗组,各组65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PCI术后常规知识教育,此外,给予运动康复治疗组为期3个月的不同阶段、不同强度的运动康复锻练,再对两组患者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min步行距离(6MW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和比较。结果:常规治疗组和运动康复治疗组患者入选时的LVEF、LVEDD、6MWD、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术后1个月时:运动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术后1个月与入选时相比,6MWD、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术后1个月与入选时比较,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6个月时:运动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心功能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治疗组术后3、6个月较入选时的各项评价心功能指标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常规治疗组与入选时相比,LVEDD、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常规治疗组患者的6MWD与入选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可以使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疾病 心功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许艳梅 冯玉宝 苏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2,共3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生活质量及饮食习惯有了巨大的转变,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增加,鼓励、督促冠心病患者进行规律运动训练已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一项标准治疗...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生活质量及饮食习惯有了巨大的转变,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增加,鼓励、督促冠心病患者进行规律运动训练已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一项标准治疗。运动康复近年来逐渐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关注,其不仅使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下降,还可以使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到改善。本文就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冠状动脉疾病 康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肌钙蛋白Ⅰ和肌红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冯玉宝 苏平 +3 位作者 王海军 白雪垠 李勇玲 吕翠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1期41-44,53,共5页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UA)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 I(c Tn I)和肌红蛋白 (Mb)变化 ,探讨其与心电图(ECG)改变、心绞痛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报价值。方法  6 0例 U A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 12 h、2...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UA)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 I(c Tn I)和肌红蛋白 (Mb)变化 ,探讨其与心电图(ECG)改变、心绞痛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报价值。方法  6 0例 U A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 12 h、2 4 h、4 8h、10 d各采血一次。用免疫发光法 (IMMU L ITE系统 )测定 c Tn I、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 ,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在近期 (30 d)内 ,c Tn I≥ 0 .4 ng/ m l组与 c Tn I<0 .4 ng/ m 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 8.15 %和 9.1% (P<0 .0 5 )。入院时 Mb≥ 2 5 ng/ ml组与 Mb<2 5 ng/ m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 5 .4 5 %和 15 .79% (P<0 .0 5 )。 c Tn I对预测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 81.2 5 %、特异性 6 8.18%、阳性预测值 4 8.15 %、阴性预测值 90 .90 %、准确性 71.6 7%。 Mb对预测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 6 8.75 %、特异性4 7.7%、阳性预测值 33.33%、阴性预测值 82 .14 %、准确性 5 6 .6 7%。远期 :c Tn I≥ .0 4 ng/ m l组死亡率为 18.5 2 %(5 / 2 7) ;c Tn I<0 .4 ng/ ml组死亡率为 3.0 3% (1/ 33) ;(P<0 .0 5 )。Mb≥ 2 5 ng/ ml组死亡率为 12 .5 0 % (4 / 32 ) ;Mb<2 5 ng/ ml组死亡率为 7.14 % (2 / 2 8)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肌红蛋白 肌钙蛋白I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酮酯联合常规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宇平 郭金成 +3 位作者 苏平 冯玉宝 徐荣 蔡宜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892-1897,共6页
目的:评价银杏酮酯联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共有1 560例ACS患者行PCI手术,按就诊顺序纳入... 目的:评价银杏酮酯联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共有1 560例ACS患者行PCI手术,按就诊顺序纳入489例经血栓弹力图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将其分为A组(n=127)、B组(n=209)和C组(n=153)。A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C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酮酯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观察3组腺苷二磷酸抑制率(ADP%)、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比较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ADR)、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总费用(元),考察随访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发现,3组ADP%、AA%均较其调整用药前明显改善(P<0.05),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改善最佳(P<0.05)。3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总费用分别是:A组440.30元,B组305.20元,C组307.44元。与B组比较,C组药物总费用没有明显增加。持续随访6个月,3组总ADR发生率分别是:A组为14.38%(22/127),B组为30.62%(61/209),C组为7.19%(11/15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皮肤黏膜轻度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3组MACE发生率分别是:A组4.72%(6/127),B组0.48%(1/209),C组0.65%(1/15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酮酯联合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出现的氯吡格雷抵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活性、降低出血率及近期MACE事件,且不会增加药物费用,故推荐这一方案在临床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抵抗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银杏酮酯 抗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小平 许心元 +1 位作者 冯玉宝 王海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24-1226,共3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以睡眠时上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呼吸浅慢或暂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目前,OSA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研究表明,OSA与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以睡眠时上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呼吸浅慢或暂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目前,OSA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研究表明,OSA与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OSA引起的氧化应激、血管炎性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及神经递质释放失调等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一个严重的类型,OSA及其治疗对其影响如何,本综述拟对此做一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一氧化氮合酶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