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盖模式对黄土旱塬区春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王磊 樊廷录 +5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李尚中 张建军 周刚 徐静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5,共9页
为了研究黄土旱塬雨养旱作区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寻求雨养旱作区聚水保墒地膜减量覆盖优化覆盖模式。于2021年起设置了3种覆盖模式的定位试验,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PM)、生物降解地膜宽膜覆盖(BM)、聚乙烯地膜与... 为了研究黄土旱塬雨养旱作区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寻求雨养旱作区聚水保墒地膜减量覆盖优化覆盖模式。于2021年起设置了3种覆盖模式的定位试验,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PM)、生物降解地膜宽膜覆盖(BM)、聚乙烯地膜与生物降解地膜减量条带覆盖(FH),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绿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FH处理对土壤水分恢复效果优于PM和BM处理,至第二个种植季结束,FH处理较PM处理显著提高了深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PM处理提高7个百分点,较BM处理提高2.5个百分点。FH处理显著延缓了干旱胁迫对绿叶面积的不利影响,干旱期FH处理扬花期绿叶面积指数较PM和BM增加了11.9%~15.7%,而收获期FH处理较PM和BM处理均能增加春玉米绿叶面积指数4.3%~113.8%。FH处理较PM、BM处理增加百粒重3.9%~11.3%。2年平均产量FH处理较PM增产4.7%,较BM增产7.6%,减少平均耗水量9.2%~11.5%,降水利用效率与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M、BM处理增加5.5%和22.2%、7.7%和19.2%。综上所述,FH覆盖减少了生物降解地膜投入量,同时具有与PM相似保墒能力,降水较多时聚水保墒性能优于PM和BM,可以作为旱作雨养区地膜减量覆盖优化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区 春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生物降解地膜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焦子健 张平良 +2 位作者 刘晓伟 付强 谭雪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效果最好,单施有机肥(OM)处理次之;与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OM)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24.4%和1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和22.0%。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随着粒径减小呈阶梯式递增的态势,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占据优势级别,其比例达41.9%~75.8%。与不施肥对照(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团聚化程度增加明显,其中以NPKM处理效果最好,>2、1~2、0.5~1和0.25~0.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9.4%、49.5%、206.4%、28.8%,<0.2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了31%。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NPK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0.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绵土条件下,极度干旱年份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NPKM处理增加效果最明显,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2 mm)粒径含量和团聚体MWD和GMD,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团聚体稳定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掺混比例对旱地玉米产量、无机氮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李尚中 樊廷录 王淑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6,共12页
【目的】控释尿素一次性轻简化施肥技术应用于陇东旱塬区春玉米生产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对玉米产量、土壤无机氮含量、酶活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角度,研究其增产机理。【方法】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陇... 【目的】控释尿素一次性轻简化施肥技术应用于陇东旱塬区春玉米生产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对玉米产量、土壤无机氮含量、酶活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角度,研究其增产机理。【方法】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陇东旱塬的庆阳市镇原县梧桐村,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在施N 225 kg/hm^(2)的前提下,设置5个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掺混比例:100%普通尿素(N0:10)、100%控释尿素(N10:0)、30%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N3:7)、50%控释尿素+50%普通尿素(N5:5)、70%控释尿素+30%普通尿素(N7:3),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调查了玉米产量,0—4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酶活性,计算了氮肥利用率和籽粒品质。【结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显著增加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提高了玉米产量,以N7:3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最高(16618 kg/hm^(2)),较N0:10、N10:0和N0处理分别增产20.1%、13.6%和55.6%;纯收益和产投比较N0:10处理分别增加了0.71万元/hm^(2)和16.3%,较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0.55万元/hm^(2)和15.2%。N3:7、N5:5、N7:3比N0:10和N10:0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NO_(3)^(-)-N含量,比N0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明显阻隔了NO_(3)^(-)-N向深层淋失。N3:7、N5:5、N7:3比N0:10、N10:0和N0处理降低了秸秆氮积累量,并相应提高了籽粒氮积累量,以N7:3处理效果最显著。随控释尿素掺混比例增加,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呈增加趋势,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与N0:10相比,N10:0、N3:7、N5:5和N7:3均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以N7: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2年平均为39.3%,较N0:10和N10:0处理平均分别提高33.1%和21.9%。N7:3处理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蛋白质含量也较N0:10、N10:0和N0处理分别提高3.1%、4.0%和5.6%,改善玉米籽粒品质的效果显著。【结论】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7∶3掺混基施,可保持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较高的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向20—40 cm土层淋失,因此,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品质、氮肥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是陇东旱塬区适宜的氮素运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 春玉米 产量 品质 硝态氮淋溶 氮肥利用率 纯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1 位作者 刘晓伟 曾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18%和7.82%、5.91%和3.83%;在定位施肥初期(前3年),NPKM和NPK处理的效果优于OM,在第4年三者无差异,而第5年及之后,NPKM和OM处理的效果明显好于NPK处理。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6.88%和31.98%,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1.17%~41.94%和27.80%~35.81%,表层0~10 cm的增加效果显著好于10~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表现为NPKM>OM>NPK>CK,且差异显著,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土壤MBC分别显著增加了46.4%和28.7%,长期单施NPK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MBC含量,但对有机碳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长期NPKM或OM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绵土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和MBC含量,增加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有机肥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秸秆覆盖量对不同降雨年型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赵刚 张建军 +10 位作者 党翼 樊廷录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兴茂 倪胜利 米文博 周旭姣 程万莉 李尚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3-1653,共11页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效果逐渐减弱。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1500 kg hm^(-2)处理呈增温趋势,而丰水年则表现为降温;不同年型下,覆盖量越大降温效果越显著。秸秆覆盖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均增加了0~2 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且覆盖量越大贮水量越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耗水量随覆盖量增加而减少,而丰水年则相反。干旱年返青—灌浆期,1500 kg hm^(-2)处理较露地贮水量增加11.8 mm,且全生育期耗水量在各年型下均高于露地6.9~14.8 mm,其中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尤为显著。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1500 kg hm^(-2)处理分别较露地增加17.6%和14.8%,增产主要源于穗数增加;3000 kg 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露地接近,而覆盖量进一步增加则导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当1500 kg hm^(-2)覆盖条件下,可有效提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土壤温度,达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3000 kg hm^(-2)为临界值,过高覆盖量虽显著增强保水效果,但因降温过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冬小麦 秸秆覆盖量 土壤水温效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地膜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与产量影响
6
作者 王磊 周刚 +4 位作者 张建军 赵刚 党翼 李尚中 樊廷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对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土壤水分、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效果,探索能够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方式。[方法]于2021年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平...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对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土壤水分、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效果,探索能够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方式。[方法]于2021年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平作(PM)、生物降解地膜宽膜覆盖平作(BM)、聚乙烯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复合条带覆盖(FH)3个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水分亏缺变化、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FH处理的春玉米耗水量最低,平均为390.0 mm,PM处理的耗水量最高,平均为430.5 mm;FH处理的降水/耗水比例最高,达96.5%。FH处理在促进玉米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2021年,FH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籽粒产量达到了17160.9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40.9 kg/(hm^(2)·mm),显著高于PM和BM处理;2022年FH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PM和BM分别提高34.2%和20.7%;2023年FH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3473.5 kg/hm^(2),30.0 kg/(hm^(2)·mm)。[结论]FH处理在改善土壤水分环境、促进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产量形成,可作为黄土旱塬区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春玉米 生物降解地膜 产量 水分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旱地金银花主栽区扦插育苗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史兆辉 姜小凤 +4 位作者 郭建国 李尚中 徐苹 陈垣 翟玉生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170-1172,共3页
近年来,随着金银花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金银花逐渐开始大规模种植,目前扦插育苗已成为金银花的主要繁殖途径。在传统种苗繁育的研究基础上,从金银花主栽区扦插育苗适宜区域及环境质量、苗圃地选择、苗床准备、品种及插条选择、扦插、扦... 近年来,随着金银花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金银花逐渐开始大规模种植,目前扦插育苗已成为金银花的主要繁殖途径。在传统种苗繁育的研究基础上,从金银花主栽区扦插育苗适宜区域及环境质量、苗圃地选择、苗床准备、品种及插条选择、扦插、扦插后的田间管理、种苗采收及质量标准等方面总结提出了甘肃旱地金银花主栽区扦插育苗技术,旨在为甘肃旱地金银花主栽区扦插育苗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扦插育苗 甘肃旱地 主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8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尚中 樊廷录 胡靖宇 王鹤龄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4-1704,共11页
【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 【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主处理为传统耕作和免耕,副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农家肥(M)、氮磷配施(NP)和氮磷配施农家肥(NPM)。结合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处理下作物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差异机制。【结果】降水年型、耕作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和玉米产量。无论何种降水年型或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的NPM处理作物产量(冬小麦3441 kg/hm^(2),春玉米8991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且NPM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在丰水年型更为明显。在丰水年型,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在干旱及平水年型下,免耕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5.6%和25.7%,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7.9%和4.6%;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下的冬小麦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型分别下降了6.7%和17.0%,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型下降了24.0%。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结论】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干旱及平水年型免耕虽然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但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这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根据降水情况选择耕作方式,提高西北黄土旱塬作物产量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传统耕作 免耕 施肥 冬小麦−春玉米轮作 土壤养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平良 刘晓伟 +1 位作者 曾骏 郭天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对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对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级减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和单施有机肥(OM)较单施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提高了>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农田有机碳变化响应敏感。NPKM和OM较NPK处理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其中0~1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34.1%和25.2%,1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26.89%和17.95%,而长期NPK处理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和OM处理)可显著提高耕层>0.25 mm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土壤增碳培肥效果显著,而单施化肥对改善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固碳培肥效果不明显,需加强与有机肥配施从而实现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2 位作者 刘晓伟 曾骏 董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4-111,共8页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团聚体占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团聚体占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增加趋势。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和单施有机肥(OM)较单施化肥(NPK)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和平均质量直径(MWD),显著提高大团聚体(>1 mm)对有机碳的贡献率。长期施用有机肥(NPK+OM和OM)较单施化肥(NPK)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幅达63.5%~82.8%。长期覆膜导致>2 mm粒径的大团聚体数量和MWD显著下降,覆膜与单施化肥(NPK)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和黄绵土质地条件下,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或单用有机肥(OM)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R0.25)及其稳定性,促进新碳向大团聚体富集,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但对团聚体有机碳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覆膜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茬口对高寒阴湿区当归养分吸收特性和药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小凤 郭凤霞 +1 位作者 陈垣 郭建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199,共10页
为建立高效经济的当归生产模式,于2017-2019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设置5种作物茬口(T_(1):豌豆-小麦-当归,T_(2):豌豆-蒙古黄芪-当归,T_(3):豌豆-马铃薯-当归,T_(4):豌豆-休耕-当归,CK:豌豆-当归-当归)进行田间试验,秋季收获后测定不同茬口... 为建立高效经济的当归生产模式,于2017-2019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设置5种作物茬口(T_(1):豌豆-小麦-当归,T_(2):豌豆-蒙古黄芪-当归,T_(3):豌豆-马铃薯-当归,T_(4):豌豆-休耕-当归,CK:豌豆-当归-当归)进行田间试验,秋季收获后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叶养分含量、根活性成分和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隶属综合因子分析法确定5种茬口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T_(2)处理有利于促进当归根、叶中氮、磷、钾吸收累积,根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29.98%、32.96%、24.29%(P<0.05)、叶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37.72%、42.08%、64.63%(P<0.05),且该茬口的当归产量、根的阿魏酸、浸出物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9.44%、17.37%、9.54%(P<0.05)。综合评价指数表现为T_(2)(0.74)>T_(4)(0.51)>T_(1)(0.48)>CK(0.29)>T_(3)(0.25)。综上可知,豌豆-蒙古黄芪-当归是高寒阴湿区当归高效经济生产的适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茬口 养分吸收 药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青贮玉米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6 位作者 李尚中 赵刚 程万莉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周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74-678,共5页
为推动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保障甘肃半干旱区农业“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良性循环。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资料选用标准及准则、产量指标、播前准备、施... 为推动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保障甘肃半干旱区农业“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良性循环。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资料选用标准及准则、产量指标、播前准备、施肥、品种选择、机械覆膜、适期播期、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和膜秸还田等方面制定了半干旱区青贮玉米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青贮玉米 生物降解地膜 覆盖栽培技术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膜下秸秆还田减氮的响应
13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胡靖宇 米文博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年第7期72-79,共8页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CK)、常量施N+秸秆还田(N 225 kg·hm^(-2)+9000 kg·hm^(-2),F+TS),80%N+秸秆还田(N180 kg·hm^(-2)+9000 kg·hm^(-2),80%F+TS),60%N+秸秆还田(N 135 kg·hm^(-2)+9000 kg·hm^(-2),60%F+TS)共4个处理。测定播前、抽雄-吐丝期和收获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查玉米产量,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春玉米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干旱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丰水年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变化。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2801.4 kg·hm^(-2),较正常施氮与秸秆还田配施平均增产7.4%,较不施肥(CK)增产51.4%。耗水量变化为丰水年>干旱年>平水年,干旱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显著低于CK(P<0.05);平水年F+TS和80%F+TS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60%F+TS和CK处理(P<0.05),丰水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和丰水年均以80%F+TS最高,平水年以60%F+TS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西北黄土旱塬旱作玉米田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因降水年型而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最高。因此,西北黄土旱塬区在9000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在常量施氮225 kg·hm^(-2)基础上减N 20%优化了玉米耗水结构,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旱塬及其类似生态区提供新的施氮与秸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旱塬 秸秆还田减氮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河西灌区马铃薯田耕层土温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程万莉 樊廷录 +6 位作者 王淑英 李尚中 赵刚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周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815-821,共7页
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作为治理农用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致使降解性能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区域范围和作物种类受限,推广使用时需做适合性试验。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应用中能否满足其... 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作为治理农用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致使降解性能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区域范围和作物种类受限,推广使用时需做适合性试验。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应用中能否满足其生育期对热量的需求,为河西灌区马铃薯种植中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聚乙烯地膜及区域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指示品种,选用聚乙烯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垄上覆盖栽培,研究了在河西灌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田耕层土壤温度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覆盖聚乙烯地膜相比,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时5、15、25 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降低了1.10℃,马铃薯折合产量(39073.50 kg/hm^(2))增加了13.64%,这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能够满足马铃薯生育期对热量的需求,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综上,在不改变当地田间管理措施的条件下,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中可以使用符合或优于国标(GB 35795-2017)要求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聚乙烯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河西灌区 土壤温度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材料对黄土旱塬粮饲兼用玉米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15
作者 王磊 李尚中 +5 位作者 刘丛乐 张建军 樊廷录 周刚 党翼 赵刚 《饲料研究》 2025年第13期131-135,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覆盖材料对黄土旱塬不同熟期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MC703和早熟玉米品种科沃028为试验材料,分别使用生物降解地膜(BM)和普通聚乙烯地膜(PE)为覆盖材料,设置4个处理。结果显示,与PE覆盖...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覆盖材料对黄土旱塬不同熟期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MC703和早熟玉米品种科沃028为试验材料,分别使用生物降解地膜(BM)和普通聚乙烯地膜(PE)为覆盖材料,设置4个处理。结果显示,与PE覆盖相比,BM覆盖显著降低了MC703的株高和科沃028的穗位高(P<0.05),对穗长、秃顶、穗粒数、穗粗无显著影响(P>0.05)。BM覆盖的MC703和科沃028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秆干重均显著高于PE覆盖(P<0.05)。BM覆盖的MC703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秆干重分别为47.83、26.28和6.78 t/hm^(2),科沃028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秆干重分别为30.93、17.93和5.08 t/hm^(2)。BM覆盖显著提高了MC703鲜草和干草水分利用效率(P<0.05),对科沃028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无显著影响(P>0.05)。BM覆盖显著提高了MC703和科沃028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研究表明,黄土旱塬BM地膜覆盖粮饲兼用玉米可获得与PE地膜相近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营养品质,但饲用价值还需要通过适期收获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玉米 产量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