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左氧氟沙星喷雾剂治疗细菌与病毒感染性皮肤病108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周辉 王震 +1 位作者 杜士明 黄良永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左氧氟沙星喷雾剂治疗细菌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52例和对照组A48例,将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B56例和对照组B48例。治疗组A和治疗组B均给予复方左氧... 目的观察复方左氧氟沙星喷雾剂治疗细菌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52例和对照组A48例,将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B56例和对照组B48例。治疗组A和治疗组B均给予复方左氧氟沙星喷雾刺喷雾,以患处湿润为度;对照组A外用红霉素软膏涂抹,对照组B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抹。各组均每天给药4次,连用3—5d。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治疗组A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42,8,2,O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A分别为25,13,2,8例和83.33%,治疗组A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P〈0.01);治疗组B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38,8,10,0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B分别为18,12,11,7例和85.42%,治疗组B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P〈0.01)。结论复方左氧氟沙喷雾剂治疗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喷雾剂 阿昔洛韦 皮肤病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乳头、乳晕疣状斑块为首发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赵红梅 田斌 +1 位作者 瞿锐 陈建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5-315,共1页
关键词 斑块 疣状 梅毒 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gin软件在药学研究数据作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朱海涛 陈少秀 +1 位作者 蔡华 何秀丽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9期1089-1091,共3页
目的介绍一个药学研究中数据作图的实用软件。方法引用文献资料举例介绍Origin软件绘制简单线形图形、绘制标准曲线、绘制复杂线形图形及三维图形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应用。结果Origin软件在绘制图形方面使用方法简单,速度快捷,绘制出的图... 目的介绍一个药学研究中数据作图的实用软件。方法引用文献资料举例介绍Origin软件绘制简单线形图形、绘制标准曲线、绘制复杂线形图形及三维图形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应用。结果Origin软件在绘制图形方面使用方法简单,速度快捷,绘制出的图形科学、规范,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结论Origin软件是一个优秀的作图软件,可在药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GIN软件 药学 数据作图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结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段德鉴 唐吉云 +2 位作者 赵伦华 徐向前 瞿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5,共1页
二期梅毒是指梅寿螺旋体经局部淋巴结进入血液.引起皮肤黏膜、毛发、骨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程2年以内,常常表现为玫瑰疹、扁平湿疣等,结节性损害少见,现报告1例.
关键词 梅毒疹 结节性 二期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激素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超 周辉 +1 位作者 瞿锐 刘稚然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9-360,共2页
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和(或)雌二醇(E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的影响。应用吖啶橙(AO)染色法检测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与生理、病理浓度的DHEA和(或)E2培养48h的凋亡百分率。SLE患者PBMC凋亡率高于健... 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和(或)雌二醇(E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的影响。应用吖啶橙(AO)染色法检测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与生理、病理浓度的DHEA和(或)E2培养48h的凋亡百分率。SLE患者PBMC凋亡率高于健康献血员(P<0.01)。不论生理或者病理浓度的E2对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0.05)。生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对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0.05),但可显著抑制SLE患者PBMC凋亡(P<0.05);病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可显著促进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P<0.05)。DHEA及DHEA+E2对PBMC凋亡的影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DHEA对SLE患者PBMC凋亡起重要作用;DHEA浓度降低可能导致凋亡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性激素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细胞凋亡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胡青梅 冯萍 +2 位作者 黄望强 景海霞 段德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522-2523,共2页
本文采用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斑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308NM准分子激光 疗效观察 甘草酸苷 斑秃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莎防晒乳膏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被引量:2
7
作者 常明泉 郝新才 +2 位作者 袁胜浩 董钊 段德鉴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7期905-908,共4页
目的研制有防晒、护肤、修复功能的防晒产品。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选3种化学吸光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parsol 1789),3-(4-甲基亚苄基)-d-1-樟脑(parsol 5000)和甲氧基肉桂酸辛酯(parsol MCX)在派莎防晒乳膏中的最佳配比,并采用... 目的研制有防晒、护肤、修复功能的防晒产品。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选3种化学吸光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parsol 1789),3-(4-甲基亚苄基)-d-1-樟脑(parsol 5000)和甲氧基肉桂酸辛酯(parsol MCX)在派莎防晒乳膏中的最佳配比,并采用此配方进行制备工艺研究,以吸光度、性状作为考察指标,确定制备工艺。结果所选配方吸光度高,防晒剂用量少,产品细腻均匀,涂展性好,性状稳定。结论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晒乳膏 正交实验 处方设计 工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建华 周辉 钟文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752-752,共1页
植物日光性皮炎(phytophotodermatitis)是患者过多服食光感性植物,并经受强烈日晒后所引起的急性光毒性炎症反应.皮疹好发于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局部皮肤高度红肿、瘀斑、丘疹、水疱、血疱或坏死等。
关键词 植物日光性皮炎 炎症反应 暴露部位 局部皮肤 光感性 光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替米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78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建华 周辉 +1 位作者 余滋中 钟文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246-1248,共3页
目的:评估依替米星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6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78例因前列腺液培养致病菌株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而使用依替米星0.2g/d,连续给药4周。治疗中共有144例患者接受肾功能和听力... 目的:评估依替米星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6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78例因前列腺液培养致病菌株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而使用依替米星0.2g/d,连续给药4周。治疗中共有144例患者接受肾功能和听力水平监测,并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对照组108例仅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但拒绝使用该药,给予对症处理。两组同时口服α1受体阻滞剂,辅助前列腺热疗、前列腺按摩等。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4.3%,较对照组的58.3%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耳、肾毒性等。结论:依替米星治疗敏感致病菌导致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炎 依替米星 肾毒性 耳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霞 陈少秀 赵云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4期43-44,共2页
对15例重症植物日光性皮炎致严重面部及四肢皮肤损害患者采用抗炎、抗过敏,皮损局部湿敷及综合支持治疗。结果住院7~22d.平均13.2d。出院时10例皮损恢复良好,留有轻度色素沉着;5例重症患者遗留瘢痕。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 对15例重症植物日光性皮炎致严重面部及四肢皮肤损害患者采用抗炎、抗过敏,皮损局部湿敷及综合支持治疗。结果住院7~22d.平均13.2d。出院时10例皮损恢复良好,留有轻度色素沉着;5例重症患者遗留瘢痕。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2例食用光敏感性食物后又有复发,其余皮损恢复良好。提示早期诊断及治疗,注意提醒患者避光,进营养丰富饮食,坚持局部湿敷,避免接触或再食用光敏性物质对皮损修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日光性皮炎 光毒性炎症反应 光敏感性食物 水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砺壳状银屑病1例
11
作者 瞿锐 周辉 +1 位作者 刘超 吴蕊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银屑病 砺壳状 关节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莎”防晒乳膏对中波紫外线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
12
作者 王刚 常明泉 +2 位作者 段得鉴 郝新才 程晓莉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2期1458-1460,共3页
目的探讨"派莎"防晒乳膏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HKC)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派莎"防晒乳膏对HKC进行预处理24 h,采用不同强度的UVB照射体外培养的HKC,24 h后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目的探讨"派莎"防晒乳膏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HKC)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派莎"防晒乳膏对HKC进行预处理24 h,采用不同强度的UVB照射体外培养的HKC,24 h后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8)浓度,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分泌量。结果经UVB照射后,细胞损伤程度与UVB照射剂量有关,"派莎"防晒乳膏可提高UVB照射后HKC的生存率,减少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UVB照射可使HKC分泌IL-8增加,"派莎"防晒乳膏组IL-8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VB对HKC有损伤作用,且与照射强度相关,"派莎"防晒乳膏对HKC具有光保护作用。抑制TNF-α和IL-8的释放,提高UVB照射后HKC的生存率,可能是其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莎”防晒乳膏 中波紫外线 人角质形成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多发溃疡为表现的孢子丝菌病1例
13
作者 杨庆华 喻标 +2 位作者 段德鉴 赵红梅 唐吉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2-243,共2页
患者男,65岁。因左小腿伸侧近踝部溃疡1年,于2008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左小腿伸侧近踝部被铁丝刺伤后形成溃疡,伤口难以愈合,曾在我院外科予以清创处理.溃疡渐愈合,但原溃疡部位渐出现红斑、水疱、渗出.于多家医院按“湿... 患者男,65岁。因左小腿伸侧近踝部溃疡1年,于2008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左小腿伸侧近踝部被铁丝刺伤后形成溃疡,伤口难以愈合,曾在我院外科予以清创处理.溃疡渐愈合,但原溃疡部位渐出现红斑、水疱、渗出.于多家医院按“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皮损反复,并出现溃疡、结痂,遂收住我院治疗。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