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风险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闯 赵占楠 +3 位作者 赵继红 张宏忠 魏明宝 叶长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2-1026,共5页
污泥好氧堆肥发酵过程所产生的可挥发性有机物已经成为重要的二次污染物,采用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分析了郑州某污泥处置厂发酵车间不同位置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结果表明:污泥堆肥过程可检测出的VOCs共有19种,主要致臭组分是甲... 污泥好氧堆肥发酵过程所产生的可挥发性有机物已经成为重要的二次污染物,采用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分析了郑州某污泥处置厂发酵车间不同位置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结果表明:污泥堆肥过程可检测出的VOCs共有19种,主要致臭组分是甲硫醇、二甲二硫醚、甲硫醚,它们在所有采气点中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检知嗅阈值,对人类嗅觉具有较大危害;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质量浓度由堆体内部产生时的47.2 mg·m-3,降为车间工人活动处的1.73 mg·m-3,迁移过程中总浓度减少了96.3%;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研究VOCs的反应活性和对近地层臭氧的生成潜势影响,VOCs组分中烷烃、芳香烃、酮类、烯烃类的最大臭氧生成潜势值依次增加,其中,最大臭氧生成潜势值(OFP)贡献量最高的组分为1-丁烯和丙烯,OFP分别达到了947.70μg·m-3和875.67μg·m-3,存在大气污染风险。通过主要VOCs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甲硫醇宜作为评估VOCs排放情况的指示气体,其在工人活动处的质量浓度为0.04 mg·m-3,远低于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所规定的2.5 mg·m-3限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VOCS 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碳源对SNAD工艺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冬 何永平 +4 位作者 张肖静 梁瑜海 张玉龙 范丹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5,共8页
为考察不同有机碳源质量浓度对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工艺(SNAD)脱氮性能的影响,将该工艺应用到生活污水的处理中,采用MBR反应器,以葡萄糖作为有机物来源,通过逐步增大COD来实现,并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反应器... 为考察不同有机碳源质量浓度对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工艺(SNAD)脱氮性能的影响,将该工艺应用到生活污水的处理中,采用MBR反应器,以葡萄糖作为有机物来源,通过逐步增大COD来实现,并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反应器运行结果和DGGE图谱分析表明:碳氮比为0~2时,COD的增加不会抑制AOB和Anammox菌,AOB和Anammox菌的菌属种类不受影响,反而通过反硝化作用提高氮去除负荷.总氮去除率和氮去除负荷分别为67%和0.34 kg/(m3·d)左右.碳氮比为3~4及生活污水运行条件下,Anammox菌不受影响,AOB的活性受到抑制,菌属种类减少,脱氮效率下降.生活污水运行阶段,总氮去除率和氮去除负荷平均分别为73%和0.17 kg/(m3·d).Nitrosomonas和Candidatus Kuenenia stuttgartiensis一直是反应器内的优势菌属,共同完成脱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 有机物 生活污水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理剂添加量对污泥堆肥过程温度和氧气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闯 李明峰 +3 位作者 赵继红 张宏忠 魏明宝 叶长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1-635,共5页
调理剂是污泥堆肥发酵过程中的重要辅料,合理的添加配比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堆体结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保证堆肥经济高效进行。本文选用锯末作为堆肥调理剂,研究了不同锯末添加量对污泥堆肥过程中温度和氧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调理剂... 调理剂是污泥堆肥发酵过程中的重要辅料,合理的添加配比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堆体结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保证堆肥经济高效进行。本文选用锯末作为堆肥调理剂,研究了不同锯末添加量对污泥堆肥过程中温度和氧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调理剂添加量对污泥好氧发酵过程温度、氧气和脱水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与3∶1(m/m)和5∶1(m/m)的处理相比,污泥和锯末采用3.5∶1(m/m)或4∶1(m/m)的比例可以进一步提高堆体升温速率,缩短达到高温好氧发酵所需温度的时间,延长堆体维持高温的天数。每个鼓风周期内最低含氧量随着堆肥的进行而逐渐增加,耗氧速率则随着堆肥的进行而降低,其中污泥和锯末采用3.5∶1(m/m)或4∶1(m/m)的比例时,耗氧速率较高,微生物活性较大。堆肥物料含水率随着堆肥的进行逐渐降低,且采用3.5∶1(m/m)或4∶1(m/m)比例的脱水干化效果要优于3∶1(m/m)和5∶1(m/m)的处理。考虑到锯末添加量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建议污泥和锯末堆肥过程中采用4∶1(m/m)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堆肥 调理剂 温度 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去除 被引量:8
4
作者 庞龙 张肖静 +2 位作者 庞榕 赵继红 张宏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3,共6页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Ps)的总质量质量浓度为1106.5μg·L^(-1),经厌氧好氧工艺三级处理后降至511.7μg·L-1,去除率为53.8%。OPs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厌氧和好氧环节,非氯代的OPs能够得到较好的去除,而氯代的...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Ps)的总质量质量浓度为1106.5μg·L^(-1),经厌氧好氧工艺三级处理后降至511.7μg·L-1,去除率为53.8%。OPs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厌氧和好氧环节,非氯代的OPs能够得到较好的去除,而氯代的OPs难以去除(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除外).在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脱水污泥)中也检出较高质量质量浓度的OPs,总质量质量浓度为16.9~60.7(μg·kg^(-1)).OPs去除率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对数值(logKow)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2=0.538 85),表明具有较大Kow值的OPs与剩余活性污泥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进而会影响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去除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气沉降区Pb化学形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马闯 刘福勇 +1 位作者 苏沛沛 赵继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66-1471,共6页
环境介质中重金属Pb的毒性不仅与其含量有关,更多地取决于其生物有效性,Pb在介质中的赋存形态是衡量其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土壤是大气降尘的最终归宿,大气降尘已经成为土壤Pb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需要结合大气降尘比较不同降尘区降尘与... 环境介质中重金属Pb的毒性不仅与其含量有关,更多地取决于其生物有效性,Pb在介质中的赋存形态是衡量其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土壤是大气降尘的最终归宿,大气降尘已经成为土壤Pb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需要结合大气降尘比较不同降尘区降尘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将土壤和降尘中的Pb活性进行形态分级,评估大气降尘和土壤中的Pb形态分布,揭示不同大气沉降区Pb的毒性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为明晰不同区域Pb沉降特点,科学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调研了大气Pb高沉降区(济源豫光金铅冶炼厂周边)、低沉降区(郑州西北郊区农田)的土壤及大气降尘中Pb污染状况,并采用修正的BCR提取法对土壤和大气降尘中Pb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气Pb低沉降区的土壤中及降尘中Pb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67±0.20)mg?kg-1和(76.47±0.73)mg?kg-1;大气Pb高沉降区土壤及降尘中Pb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02.91±0.45)mg?kg-1和(630.16±0.28)mg?kg-1,均显著高于大气Pb低沉降区。大气Pb低沉降区的土壤中Pb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其比例为61.17%,其次是可还原态,为31.73%,弱酸态为1.44%,可氧化态为5.67%,处于低风险等级范围内;而降尘中Pb大多以可还原态形式存在,其比例为62.38%,其次是残渣态,为19.60%,弱酸态为11.54%,可氧化态为6.48%,处于中等风险范围内,。大气Pb高沉降区的土壤和降尘中Pb均以可还原态为主,其中土壤中Pb的可还原态占比为75.82%,降尘中Pb的可还原态为37.00%;土壤中Pb的弱酸态占比为5.12%,可氧化态为9.83%,残渣态为9.23%,处于低风险等级;降尘中Pb的弱酸态占比为26.47%,可氧化态为28.71%、残渣态为7.82%,处于中等风险等级。大气Pb低沉降区土壤及降尘的风险评估指数(RAC)值分别为1.44%、1.54%,而大气Pb高沉降区分别为5.12%、26.47%,前者显著低于后者,表明大气Pb高沉降区土壤及降尘中Pb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大气降尘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热解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马闯 贾昌昌 +3 位作者 李绍伟 张宏忠 魏明宝 赵继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95-1799,共5页
选用脱水污泥和木块进行好氧发酵,采用热重分析仪对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污泥进行热重分析,研究不同阶段污泥热解特性的变化,并为探索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规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污泥热解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选用脱水污泥和木块进行好氧发酵,采用热重分析仪对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污泥进行热重分析,研究不同阶段污泥热解特性的变化,并为探索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规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污泥热解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水分析出阶段(T1)、挥发性有机物析出转化阶段(T2)、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析出阶段(T3)和矿物质分解阶段(T4)。其中挥发性有机物析出转化阶段和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析出阶段为失重的主要阶段。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污泥的最大失重率逐渐减小。发酵第1、4、7、10、13、16天,污泥最大失重率分别为51.14%、43.50%、43.18%、39.79%、35.72%、35.46%。当堆体处于升温期时,污泥样品挥发性有机物析出转化阶段及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析出阶段失重率变化较大,分别减少2.11%和4.13%;堆体温度维持在40℃左右时,污泥样品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析出阶段失重率变化较大,3d内减少了4.68%。第13天与第16天污泥样品总失重率仅相差0.22%,好氧发酵在第13天已接近结束。不同发酵阶段污泥样品均以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析出阶段失重率为最大,挥发性有机物析出转化阶段次之,矿物质分解阶段最小。有机质降解主要发生在发酵第1~4天和第7~10天,其中第1~4天污泥中挥发性有机物和大分子有机物均有显著降解,第7~10天以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好氧发酵 热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堆策略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马闯 李明峰 +3 位作者 赵继红 张宏忠 魏明宝 叶长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94-397,共4页
针对城市污泥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工艺,在整个堆肥周期采用固定翻堆频率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翻堆策略对堆肥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翻堆策略对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翻堆作业可以显著降低堆体温度,加快降温期的降温速度。... 针对城市污泥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工艺,在整个堆肥周期采用固定翻堆频率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翻堆策略对堆肥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翻堆策略对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翻堆作业可以显著降低堆体温度,加快降温期的降温速度。高温后期开始翻堆(处理3)可提高堆体达到的最高温度及整个堆肥周期的温度,同时更有利于堆肥物料的脱水干化、提高挥发性固体降解率,但会增大氮素损失量;不同翻堆策略对物料pH值和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3个处理均可实现物料的腐熟和无害化。为了保证污泥的脱水干化效果,建议采用处理3的翻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翻堆策略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铜对自养脱氮亚硝化工艺的短期及长期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肖静 周月 +4 位作者 傅浩强 陈涛 张蓉蓉 张俊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19,共6页
为考察纳米铜对自养脱氮亚硝化工艺的影响,在SBR反应器内分别进行短期影响实验(8 h)及长期影响实验(20 d),研究氨氮氧化速率、氮素转化规律及污泥性能的变化规律.短期实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纳米铜(≤1 mg/L)对亚硝化有促进作用,纳... 为考察纳米铜对自养脱氮亚硝化工艺的影响,在SBR反应器内分别进行短期影响实验(8 h)及长期影响实验(20 d),研究氨氮氧化速率、氮素转化规律及污泥性能的变化规律.短期实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纳米铜(≤1 mg/L)对亚硝化有促进作用,纳米铜质量浓度在3~30 mg/L内严重抑制自养脱氮亚硝化,氨氮氧化速率降低率为21.9%~44.9%.纳米铜为50 mg/L时,由于质量浓度过高导致纳米颗粒团簇,降低了真正作用于细胞的量,亚硝化活性得到强化.长期实验结果表明,长期暴露在低质量浓度(1 mg/L)的纳米铜环境中,氨氮氧化速率受到严重抑制,氨氮去除率从90%降低为44.8%,氨氧化细菌比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对纳米铜更加敏感.在长期作用后,污泥中的铜含量增加,胞外聚合物含量增加,解除纳米铜抑制后,两者均降低.纳米铜对自养脱氮亚硝化工艺的微生物活性、脱氮能力、污泥性能均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亚硝化 自养脱氮 AOB NO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管阵列的改性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宏忠 秦小青 王明花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7-271,共5页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TiO2纳米管阵列改性的方法,分析了各种改性方法存在的优点和缺陷。系统归纳了TiO2纳米管阵列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TiO2纳米管阵列的形貌、晶型结构、外加偏电压、光源与辐照度、溶液p H、待降解物质量浓度、T...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TiO2纳米管阵列改性的方法,分析了各种改性方法存在的优点和缺陷。系统归纳了TiO2纳米管阵列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TiO2纳米管阵列的形貌、晶型结构、外加偏电压、光源与辐照度、溶液p H、待降解物质量浓度、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面积等。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管阵列 光电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SiO_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探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宏忠 王利 +1 位作者 王明花 王传彬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7-49,52,共4页
制备了一种新型TiO_2/SiO_2/氧化还原石墨烯(TiO_2/SiO_2/rGO)三元复合材料,并对该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功能基团、元素化学性质、表面形貌和吸附效果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其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罗丹明B(RhB)]与阴离子染料[... 制备了一种新型TiO_2/SiO_2/氧化还原石墨烯(TiO_2/SiO_2/rGO)三元复合材料,并对该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功能基团、元素化学性质、表面形貌和吸附效果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其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罗丹明B(RhB)]与阴离子染料[甲基橙(MO)]的吸附降解效果,并比较了不同配比材料对MO的吸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TiO_2/SiO_2/rGO三元复合材料对不同染料都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其中对MO的光催化吸附降解效果更好。rGO∶(TiO_2/SiO_2)=1∶1(质量比)时,三元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佳,最大光催化吸附降解效率可达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TIO2 SIO2 光催化 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基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肖静 傅浩强 +5 位作者 张楠 张玉国 翟含飞 郑淑滑 张涵 郑凯伟 《轻工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2-49,共8页
在21. 0~26. 0℃条件下,将普通活性污泥接种于火山岩生物滤柱,通过调整三个实验阶段的参数,研究Anammox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其在低氨氮条件下的稳定运行策略.结果表明:第Ⅰ阶段为高氨氮、高碱度运行,水力停留时间从1. 7 h增加至6 h,总氮... 在21. 0~26. 0℃条件下,将普通活性污泥接种于火山岩生物滤柱,通过调整三个实验阶段的参数,研究Anammox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其在低氨氮条件下的稳定运行策略.结果表明:第Ⅰ阶段为高氨氮、高碱度运行,水力停留时间从1. 7 h增加至6 h,总氮去除效果不理想,反应器没有启动成功;第Ⅱ阶段为高氨氮、低碱度运行并添加预过滤装置降低进水溶解氧,第101 d时,反应器出水出现明显的脱氮效果,总氮去除率约为40%,反应器启动成功;第Ⅲ阶段为低氨氮、低碱度稳定运行,总氮去除率最高达89%,出水总氮质量浓度为11 mg/L,出水氮素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出水标准,在该条件下,通过控制较低DO值和适宜的pH值,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实现低基质Anammox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火山岩生物滤柱 溶解氧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响应
12
作者 王明花 杨艺晓 +1 位作者 秦小青 张宏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3-75,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制备了纳米TiO2薄膜电极,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TiO2薄膜的光电化学响应。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TiO2的晶型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煅...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制备了纳米TiO2薄膜电极,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TiO2薄膜的光电化学响应。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TiO2的晶型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煅烧温度升高,锐钛矿(101)晶面的衍射峰强度增强;加入抑制剂且煅烧温度为650℃时制备的纳米TiO2为锐钛矿晶型,薄膜粒度分布均匀、尺度适宜,且表面存在一定孔隙。暂态电流测试表明:在光强为6.6mW/cm2、极化电位为+0.3V时,随着预吸附时间的延长,瞬时产生的峰值电流逐渐增大;当预吸附时间为300s时,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TiO2薄膜电极对H2O分子的催化氧化光电流由24.2μA(450℃)提高到49.0μA(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薄膜 溶胶-凝胶法 暂态电流 光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掺杂SnO2复合材料对烟气零价汞的去除研究
13
作者 马永鹏 母佰龙 +3 位作者 苗善智 李博 赵子敬 杨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06-1010,1017,共6页
燃煤电厂烟气是中国最重要的人为汞排放源之一,如何控制燃煤烟气汞排放关系着中国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成效。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锡-锰二元金属氧化物(MnOx-SnO2)复合材料,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烟气零价汞(Hg^0)的吸... 燃煤电厂烟气是中国最重要的人为汞排放源之一,如何控制燃煤烟气汞排放关系着中国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成效。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锡-锰二元金属氧化物(MnOx-SnO2)复合材料,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烟气零价汞(Hg^0)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200℃时Hg^0的去除率最高,能达到86.0%;烟气中的O2能促进Hg^0的去除,而SO2则抑制Hg^0的去除。MnOx-SnO2去除Hg^0的机理是烟气Hg^0首先被吸附在复合材料表面,被MnOx催化氧化成Hg^2+,一部分被表面的吸附氧捕捉从而形成HgO,一部分与锡结合形成锡汞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汞 金属氧化物 烟气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大叶女贞叶片水分定量测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阳阳 孙雨安 +2 位作者 王国庆 李振兴 于文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1,共5页
较传统水分化学检测法相比,高光谱是一种新兴的简单、快速、无损、原位的绿色检测方法.大叶女贞是一种具有经济、医药、欣赏价值的树种,研究价值较高,然而有关高光谱对其的研究鲜有报道,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采集40个... 较传统水分化学检测法相比,高光谱是一种新兴的简单、快速、无损、原位的绿色检测方法.大叶女贞是一种具有经济、医药、欣赏价值的树种,研究价值较高,然而有关高光谱对其的研究鲜有报道,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采集40个叶片样本的高光谱数据,利用ENVI 4.7从中提取出反射光谱数据,在MATLAB7.0平台对光谱数据进行直接正交信号校正(DOSC)预处理后,采用共生矩阵法(SPXY)选取30个样本作为建模集,其余作为预测集,构建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然后在此全波段建模基础上采用自适应权重采样法(CARS)、连续投影变换(SPA)等波段筛选法进行特征波段建模分析,结果表明DOSC-SPA-SVR模型效果最优,预测平方相关系数R2p=0.974 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4.4×10-5,较全波段模型相比,精度相当甚至有所提升,模型简单、稳定,能够用于对女贞叶片水分进行快速无损的定量分析,为其他作物营养诊断和精准灌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特征波长 支持向量回归 连续投影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理剂配比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克毅 李明峰 +5 位作者 张俊杰 马闯 赵继红 张宏忠 魏明宝 叶长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2339-2343,共5页
选用锯末作为污泥调理剂,研究了不同配比的锯末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和锯末采用3.5∶1.0(m∶m,下同)和4.0∶1.0的比例达到的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以及降解挥发性固体含量(VS)要优于采用3.0∶1.0和5.0∶... 选用锯末作为污泥调理剂,研究了不同配比的锯末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和锯末采用3.5∶1.0(m∶m,下同)和4.0∶1.0的比例达到的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以及降解挥发性固体含量(VS)要优于采用3.0∶1.0和5.0∶1.0的比例,而氮损失较为严重,分别达到了63.25%和53.05%。硝态氮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与铵态氮的含量变化相反;堆肥结束时各处理p H、EC和GI均符合无害化要求。考虑到辅料成本和氮损失两方面的因素,污泥和锯末堆肥过程中推荐采用4.0∶1.0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调理剂配比 理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uNPs/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Cu^(2+)痕量检测的研究
16
作者 梁崇佳 郭川磐 +2 位作者 冯孝中 王明花 张治红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96-104,共9页
采用液相化学共还原法制备AuNPs/rGO复合材料,再利用XRD和SEM对其晶型和表面形貌进行考察,通过XPS对其固定DNA前后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用于Cu2+痕量检测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uNPs/... 采用液相化学共还原法制备AuNPs/rGO复合材料,再利用XRD和SEM对其晶型和表面形貌进行考察,通过XPS对其固定DNA前后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用于Cu2+痕量检测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uNPs/rGO复合材料结晶性良好,与氧化石墨烯(GO)的表面形貌相比,AuNPs/rGO复合材料表面呈现出褶皱现象,并且表面包裹了许多金纳米颗粒.XPS分析表明DNA可成功地固定在AuNPs/rGO复合材料表面.基于AuNPs/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Cu2+的最低检测限为0.02 nmol/L,比其他检测手段更加灵敏,且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NPs/rGO复合材料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Cu^2+痕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废水处理对污泥急性毒性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建国 李玉 +2 位作者 杨德健 朱昌蔼 李刚强 《轻工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9-26,共8页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BPA模拟废水,探讨不同BPA废水处理方式对污泥急性毒性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BPA质量浓度为40 mg/L时,受BPA冲击的SBR中的污泥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出水COD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经进水BPA逐步驯化的S...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BPA模拟废水,探讨不同BPA废水处理方式对污泥急性毒性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BPA质量浓度为40 mg/L时,受BPA冲击的SBR中的污泥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出水COD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经进水BPA逐步驯化的SBR,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其水相、泥相中的BPA质量浓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直至被完全降解去除的变化趋势;在整个SBR运行过程中,经BPA冲击的SBR中污泥和EPS急性毒性均高于逐步驯化的SBR,但EPS急性毒性对污泥急性毒性的影响较小;采用不同方式处理BPA废水的污泥中其蛋白质表达呈现明显的差异,表明BPA质量浓度和降解去除BPA的方式对污泥中蛋白质表达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急性毒性 蛋白质表达 双酚A 废水处理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