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大气沉降区Pb化学形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马闯 刘福勇 +1 位作者 苏沛沛 赵继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66-1471,共6页
环境介质中重金属Pb的毒性不仅与其含量有关,更多地取决于其生物有效性,Pb在介质中的赋存形态是衡量其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土壤是大气降尘的最终归宿,大气降尘已经成为土壤Pb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需要结合大气降尘比较不同降尘区降尘与... 环境介质中重金属Pb的毒性不仅与其含量有关,更多地取决于其生物有效性,Pb在介质中的赋存形态是衡量其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土壤是大气降尘的最终归宿,大气降尘已经成为土壤Pb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需要结合大气降尘比较不同降尘区降尘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将土壤和降尘中的Pb活性进行形态分级,评估大气降尘和土壤中的Pb形态分布,揭示不同大气沉降区Pb的毒性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为明晰不同区域Pb沉降特点,科学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调研了大气Pb高沉降区(济源豫光金铅冶炼厂周边)、低沉降区(郑州西北郊区农田)的土壤及大气降尘中Pb污染状况,并采用修正的BCR提取法对土壤和大气降尘中Pb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气Pb低沉降区的土壤中及降尘中Pb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67±0.20)mg?kg-1和(76.47±0.73)mg?kg-1;大气Pb高沉降区土壤及降尘中Pb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02.91±0.45)mg?kg-1和(630.16±0.28)mg?kg-1,均显著高于大气Pb低沉降区。大气Pb低沉降区的土壤中Pb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其比例为61.17%,其次是可还原态,为31.73%,弱酸态为1.44%,可氧化态为5.67%,处于低风险等级范围内;而降尘中Pb大多以可还原态形式存在,其比例为62.38%,其次是残渣态,为19.60%,弱酸态为11.54%,可氧化态为6.48%,处于中等风险范围内,。大气Pb高沉降区的土壤和降尘中Pb均以可还原态为主,其中土壤中Pb的可还原态占比为75.82%,降尘中Pb的可还原态为37.00%;土壤中Pb的弱酸态占比为5.12%,可氧化态为9.83%,残渣态为9.23%,处于低风险等级;降尘中Pb的弱酸态占比为26.47%,可氧化态为28.71%、残渣态为7.82%,处于中等风险等级。大气Pb低沉降区土壤及降尘的风险评估指数(RAC)值分别为1.44%、1.54%,而大气Pb高沉降区分别为5.12%、26.47%,前者显著低于后者,表明大气Pb高沉降区土壤及降尘中Pb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大气降尘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堆策略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马闯 李明峰 +3 位作者 赵继红 张宏忠 魏明宝 叶长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94-397,共4页
针对城市污泥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工艺,在整个堆肥周期采用固定翻堆频率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翻堆策略对堆肥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翻堆策略对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翻堆作业可以显著降低堆体温度,加快降温期的降温速度。... 针对城市污泥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工艺,在整个堆肥周期采用固定翻堆频率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翻堆策略对堆肥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翻堆策略对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翻堆作业可以显著降低堆体温度,加快降温期的降温速度。高温后期开始翻堆(处理3)可提高堆体达到的最高温度及整个堆肥周期的温度,同时更有利于堆肥物料的脱水干化、提高挥发性固体降解率,但会增大氮素损失量;不同翻堆策略对物料pH值和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3个处理均可实现物料的腐熟和无害化。为了保证污泥的脱水干化效果,建议采用处理3的翻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翻堆策略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理剂配比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克毅 李明峰 +5 位作者 张俊杰 马闯 赵继红 张宏忠 魏明宝 叶长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2339-2343,共5页
选用锯末作为污泥调理剂,研究了不同配比的锯末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和锯末采用3.5∶1.0(m∶m,下同)和4.0∶1.0的比例达到的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以及降解挥发性固体含量(VS)要优于采用3.0∶1.0和5.0∶... 选用锯末作为污泥调理剂,研究了不同配比的锯末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和锯末采用3.5∶1.0(m∶m,下同)和4.0∶1.0的比例达到的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以及降解挥发性固体含量(VS)要优于采用3.0∶1.0和5.0∶1.0的比例,而氮损失较为严重,分别达到了63.25%和53.05%。硝态氮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与铵态氮的含量变化相反;堆肥结束时各处理p H、EC和GI均符合无害化要求。考虑到辅料成本和氮损失两方面的因素,污泥和锯末堆肥过程中推荐采用4.0∶1.0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调理剂配比 理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