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间歇训练期间不同恢复方式对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汤静 徐蕊 王晨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110,共8页
目的:在对比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期间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vs.消极性恢复)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制定提升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最佳训练手段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40名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积极性恢复组(AR,n=20)和消极性恢... 目的:在对比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期间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vs.消极性恢复)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制定提升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最佳训练手段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40名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积极性恢复组(AR,n=20)和消极性恢复组(PR,n=20),在8周的HIIT(30 s运动、30 s间歇)期间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间歇期继续以低强度运动)或消极性恢复(间歇期完全休息)。于8周训练前后,利用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最大摄氧量(VO 2max)和最大有氧速度(MAV),利用高强度间歇力竭试验测定间歇运动能力并记录力竭时间(ET)。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两组MAV、ET均显著性升高(P<0.05),达到90 VO 2max以上所持续的时间(T90 VO 2max)和T95 VO 2max相对值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AR组VO 2max、T90 VO 2max和T95 VO 2max绝对值升高(P<0.05);与PR组比较,训练后AR组MAV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VO 2max、ET、T90 VO 2max和T95 VO 2max绝对值以及相对值升高(P<0.05)。结论:长期HIIT间歇期采用积极性恢复能够显著改善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性恢复 消极性恢复 高强度间歇训练 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 最大摄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低氧抗阻训练对男子体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贾钧 王晨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下进行4周循环抗阻训练(CRT)对男子体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6名男子体操运动员随机分为低氧训练(hypoxia training,HT)组和常氧训练(normoxia training,NT)组,每组n=8。N...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下进行4周循环抗阻训练(CRT)对男子体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6名男子体操运动员随机分为低氧训练(hypoxia training,HT)组和常氧训练(normoxia training,NT)组,每组n=8。NT组和HT组受试者分别于常氧和低氧(模拟3000 m高度)环境下进行4周CRT。实验前后利用递增负荷力竭实验(最大摄氧量、最大有氧功率等)测定有氧运动能力,利用运动场测试(300 m全力冲刺记时跑和300 m反复间歇跑测试)与实验室测试(股四头肌最大随意收缩、半蹲跳、下蹲跳和30 s 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静脉取血测定血液学参数。结果:组内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HT组300 m反复间歇跑完成次数、峰值LA含量(LApeak)、股四头肌最大随意收缩(MVC)、半蹲跳(SJ)、下蹲跳(CMJ)、峰值功率(PP)和平均功率(MP)显著性升高(P <0. 05),NT组LApeak、MVC、SJ、CMJ、PP和MP升高(P <0. 05);组间与NT组比较,实验后HT组300 m反复间歇跑完成次数、LApeak、MVC、SJ、CMJ、PP和MP升高(P <0. 05)。有氧运动能力参数和血液学参数在两组实验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 0. 05)。CRT过程中的平均心率(HRmean)在HT组高于NT组(P <0. 05)。结论:低氧环境下进行CRT能够显著改善男子体操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耐乳酸能力增强有关,但对有氧运动能力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训练 循环抗阻训练 体操运动员 无氧运动能力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晨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19,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方案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生理适应以及肌肉损伤的影响。方法 45名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上肢HIT组、下肢HIT组和对照组,每组n=15。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上肢HIT组和下肢HIT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不同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方案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生理适应以及肌肉损伤的影响。方法 45名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上肢HIT组、下肢HIT组和对照组,每组n=15。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上肢HIT组和下肢HIT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分别进行4周(2次/周)上肢或下肢HIT方案训练。于实验前后通过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睾酮(T)和皮质醇(C)含量。结果上肢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时,上肢HIT组最大有氧功率(MAP)增加(P<0.05),下肢HIT组乳酸阈功率(P_(LT))升高(P<0.05)。下肢Wingate实验时,下肢HIT组第4次全力蹬车时的平均功率(MP)和峰值功率(PP)上升(P<0.05),第3和第4次全力蹬车时的血乳酸下降(P<0.05)。下肢HIT组T/C比值上调(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上肢HIT仅改善上肢有氧运动能力,而下肢HIT则同时提高上肢有氧运动能力和下肢无氧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训练 篮球运动员 运动能力 生理适应 肌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