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 被引量:8
1
作者 郭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5-188,204,共5页
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 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认识论 文学空间转向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清末民初“破坏—建设”论
2
作者 范阳阳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破坏”“建设”是贯穿于鲁迅文章中的关键词。“破坏”指涉打破现有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代之以新的价值理念之行为。鲁迅因对传统价值观念持批评否定态度,被认为只会“破坏”、不能“建设”,这成为长期以来对鲁迅负面评价的刻板印象... “破坏”“建设”是贯穿于鲁迅文章中的关键词。“破坏”指涉打破现有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代之以新的价值理念之行为。鲁迅因对传统价值观念持批评否定态度,被认为只会“破坏”、不能“建设”,这成为长期以来对鲁迅负面评价的刻板印象。批评者与辩护者因疏于考察鲁迅关于“破坏—建设”言说形成的思想史语境,因而未能形成彼此可以通约的观点。梳理清末民初的“破坏—建设”论,不难发现对传统价值观念持否定批判态度、主张对其加以“破坏”者,并非鲁迅独创或独有。鲁迅文化批评的态度和立场、言说方式的选择,内含自觉意识。忽略其所处的时代语境,单就表达方式和具体观点之是非进行指摘纠谬,自然有失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清末民初 “破坏—建设”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与实践视角解读白居易文学
3
作者 刘秀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1Z期49-49,共1页
文学研究是古往今来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好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壮观的奇景。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践视角,对白居易文学进行一定的理性解读与分析。从白居易文学的创作特色、文学基础、文学实践等方面探析其价值。从而促进我国... 文学研究是古往今来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好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壮观的奇景。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践视角,对白居易文学进行一定的理性解读与分析。从白居易文学的创作特色、文学基础、文学实践等方面探析其价值。从而促进我国文学发展,文化提升,对当世产生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白居易文学 艺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生态学探索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评《黄河文化:产业生态学观察》
4
作者 赵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10-I0010,共1页
黄河文化凭借其连续性、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产业生态学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黄河文化凭借其连续性、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产业生态学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出发,研究产业活动中自然资源的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能够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本文参阅《黄河文化:产业生态学观察》一书,围绕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学 组织管理体制 复合生态系统 动力学机制 发展新路径 正统性 调控行为 自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意中原——李佩甫印象 被引量:1
5
作者 孔会侠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4期7-9,共3页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突如其来一个假设:1953年出生的佩甫,没什么文化的工人父亲和母亲,如果给他起一个那时很流行的名字——李建国,李跃进,或者李东方等等,会怎么样?或许,他还是他吧?一样成长,一样下乡,一样当工人,一样写作;...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突如其来一个假设:1953年出生的佩甫,没什么文化的工人父亲和母亲,如果给他起一个那时很流行的名字——李建国,李跃进,或者李东方等等,会怎么样?或许,他还是他吧?一样成长,一样下乡,一样当工人,一样写作;也或许,他不是他了?《羊的门》由李建国写?《生命册》由李跃进写?感觉那么别扭,不对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佩甫 印象 中原 写意 《羊的门》 李建国 工人 亲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中和”思想对古典乐论的影响
6
作者 杨琦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7-130,共4页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在先秦时期就确立了谐和的艺术观,先秦典籍对其多有记载。先秦儒家在吸收百家众长的基础上提出"中和"的审美观,确立了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在中国古典乐论史上影响深远。
关键词 儒家 中和 古典 乐论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商隐咏物诗中的言说与沉郁——“雨”意象的表意风格例说
7
作者 徐继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6期114-118,共5页
"雨"是李商隐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是解读他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文章论述了李商隐咏物诗的"雨"中诗意,指出其诗多移情入雨,亦物亦人;在感情表达上多潜气内敛,回肠九转,而以复辞重言出之... "雨"是李商隐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是解读他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文章论述了李商隐咏物诗的"雨"中诗意,指出其诗多移情入雨,亦物亦人;在感情表达上多潜气内敛,回肠九转,而以复辞重言出之;诗人巧妙地将纤柔的物象融入凄婉哀怨之中,貌似相反,实则相成,使柔中见丽,凄中见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沉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词义教学回归语境
8
作者 宋顺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Z期4-7,共4页
词义教学是语言学科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词义的形成、表达和词义理解都与语境有着密切关系。语境不仅在主观上制约着词义的表述,而且在客观上影响着词义的实现。因此只有把词义教学置于语境中,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一、词义教学与语... 词义教学是语言学科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词义的形成、表达和词义理解都与语境有着密切关系。语境不仅在主观上制约着词义的表述,而且在客观上影响着词义的实现。因此只有把词义教学置于语境中,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一、词义教学与语境理论人类社会只有借助语言这一交流和交际工具才能延续,一切语言交流过程都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教学 句子 语素 结构成分(结构主义语法) 语境理论 语法义 豆腐西施 词语搭配 逻辑意义 概念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兰亭诗》文化价值探析
9
作者 赵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Z期66-67,共2页
《兰亭诗》诗体简约,将山水与自然相结合,借山水散郁结,释情怀,净性情,达于精神上的"自由"。作为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文本,《兰亭诗》体现出东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关键词 东晋 《兰亭诗》 山水 自然 散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小报视野下的海派话剧
10
作者 尹诗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5期75-82,共8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海派话剧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是当时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一隅。小报剧评围绕话剧的评头论足,促进了海派话剧的发展繁盛。它以戏谑夸张性的口吻,切中市民观剧的爱憎心理;它亦像剧坛的风向标,以动态的视阈观...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海派话剧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是当时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一隅。小报剧评围绕话剧的评头论足,促进了海派话剧的发展繁盛。它以戏谑夸张性的口吻,切中市民观剧的爱憎心理;它亦像剧坛的风向标,以动态的视阈观照剧坛、剧人;小报偏爱娱乐八卦,以休闲娱乐、俚俗野趣的言说方式特立独行,读者可以从中洞悉剧目的上演内幕等。小报所发出的声音无疑是最为切合具有市民性、通俗性的海派话剧,二者同声相求,一拍即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话剧 小报剧评 戏谑夸张 动态观照 多元杂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新构建模式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8Z期5-6,共2页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实施文化与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将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核心课堂与校内外活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感受结合得出的"三个结合"。课程开发和建设构想是大学语文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本...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实施文化与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将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核心课堂与校内外活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感受结合得出的"三个结合"。课程开发和建设构想是大学语文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从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入手,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构为切入点、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对象的把握、教学目的定位等多个层面来探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语文的新认识,从而达到打造手脑俱佳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 新认识 课程改革 课程重构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茶词中的民俗风尚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4-106,共3页
宋代文人喜欢饮茶,在宋词中多有记载。茶词,是宋代文人饮茶、斗茶、咏茶之习的产物,表现宋人的闲逸之趣,既有奢华的宫廷茶文化,又有朴素的市井茶文化,品茗的逍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
关键词 宋词 茶词 风尚 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学派之于传统儒学的意义——基于传统儒学中的嫁接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继英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122,共3页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儒学史在遇到唐代儒学时往往有一种断层感。而学术界一般认为隋唐以来的佛学是宋明理学的渊源与动力。这一观点将唐代的儒学视为一个对儒学发展来说无关紧要的阶段。因此,对这一时期儒学与后来儒学发展的内在相关性缺...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儒学史在遇到唐代儒学时往往有一种断层感。而学术界一般认为隋唐以来的佛学是宋明理学的渊源与动力。这一观点将唐代的儒学视为一个对儒学发展来说无关紧要的阶段。因此,对这一时期儒学与后来儒学发展的内在相关性缺乏论证。本文以唐代《春秋》学派为切入点,考察《春秋》学派在儒家经典思想资源上所起的嫁接和承上启下的轴心作用,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儒学 《春秋》学派 安史之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小说中的“古典”倾向[笔谈:3篇]--以“高贵”为特征的“古典主义”--对21世纪小说创作一条精神线索的粗略描述与概括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先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4,共6页
编者按:五四文学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径取直追,形成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古典倾向,即使有,它们也经常处于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状态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典"倾向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 编者按:五四文学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径取直追,形成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古典倾向,即使有,它们也经常处于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状态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典"倾向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并以其特有的审美品格对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施以影响。新世纪之后,"纯文学"写作发生新的变化,"古典"的种种美学原则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小说创作 21世纪 现代文学创作 20世纪中国文学 精神 二元对立模式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方孝孺对宋濂文章观念的继承与新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魁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1-116,共6页
方孝孺在文章观念上与他的老师宋濂渊源颇深,这在文道关系、师法“六经”以及道、气、辞之关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对于文章之功用,方孝孺进一步凸显其社会功能,提出了“明道、立政”的主张,显然比宋濂极端。也由于对文章功用的过度... 方孝孺在文章观念上与他的老师宋濂渊源颇深,这在文道关系、师法“六经”以及道、气、辞之关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对于文章之功用,方孝孺进一步凸显其社会功能,提出了“明道、立政”的主张,显然比宋濂极端。也由于对文章功用的过度关注,方孝孺对宋代散文评价甚高,在师法对象上又比其师狭隘,但在重道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为文之法,强调为文过程中的“神会”,追求“辞达”而“意奇”,体现出辞章之士的一面。方孝孺对宋濂文章观念的继承与新变,既是师缘、乡缘等特殊关系的产物,也是朱明王朝取代蒙元政权后意识形态重建趋于加强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孝孺 宋濂 文章观念 继承 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解党员干部经典阅读能力“赤字”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继英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60-61,共2页
加强经典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理论素养缺失、对经典研读不够、学习投入时间少等因素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的经典阅读能力比较差,面临经典著作阅读&qu... 加强经典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理论素养缺失、对经典研读不够、学习投入时间少等因素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的经典阅读能力比较差,面临经典著作阅读"赤字"问题。为此,党员干部应在思想上重视经典著作阅读,研读经典原著,抓住经典研读的核心及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研读经典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干部 经典著作 阅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现代女性小说中别样叙事——以庐隐、丁玲、张爱玲等为考察视域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积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9-142,共4页
中国现代女作家对新的城市环境独特的体验和情感记忆的都市叙事,使得她们的城市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也构建了女性自己的城市话语与城市文化景观。在她们笔下,既有浪漫的爱情圣城,也有令人绝望的悲恸之地,既是网罗女性的陷阱,也是... 中国现代女作家对新的城市环境独特的体验和情感记忆的都市叙事,使得她们的城市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也构建了女性自己的城市话语与城市文化景观。在她们笔下,既有浪漫的爱情圣城,也有令人绝望的悲恸之地,既是网罗女性的陷阱,也是一个倾城,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和隐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文学 现代女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传媒对高校德育:大棒还是玫瑰
18
作者 郭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F12期187-189,共3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全球化趋势愈加强烈,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逐渐复杂,当代大学生们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时代的特点,急需约束和引导.处于新形势下的起着主要约束和引导作用的高校德育工作却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全球化趋势愈加强烈,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逐渐复杂,当代大学生们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时代的特点,急需约束和引导.处于新形势下的起着主要约束和引导作用的高校德育工作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当今社会,作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之一的电视媒体在引领大众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当代高校学生由内至外、由意识到行为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无形却深刻.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电视媒体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怎样发挥电视媒体的积极作用就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媒体 高校 德育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民间生存价值与知识分子价值之间的徘徊——《你是一条河》的复调叙事
19
作者 宋卫琴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X期39-40,共2页
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集中关注民间底层的野蛮生存,民间生存的世俗价值被同情。《你是一条河》是一个微妙的复调文本,池莉怜悯女主人公的同时又暗含指责,民间价值视角的同情与知识分子价值视角的嫌恶形成池莉在这两... 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集中关注民间底层的野蛮生存,民间生存的世俗价值被同情。《你是一条河》是一个微妙的复调文本,池莉怜悯女主人公的同时又暗含指责,民间价值视角的同情与知识分子价值视角的嫌恶形成池莉在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徘徊与挣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生存价值 知识分子价值 徘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瑄璞写作中的三个意识——从《日近长安远》和两篇短文说起
20
作者 孔会侠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151,共6页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品是产生于写作之前的。本文意图从周瑄璞的两篇短文——《交付你的真诚》和《在怀疑中前行》切入她创作的动态过程中,并以她的长篇小说《日近长安远》来进行相映互证,从而发掘在她创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核心意识,考察它...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品是产生于写作之前的。本文意图从周瑄璞的两篇短文——《交付你的真诚》和《在怀疑中前行》切入她创作的动态过程中,并以她的长篇小说《日近长安远》来进行相映互证,从而发掘在她创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核心意识,考察它们是如何影响创作主体,进而影响其作品形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意识 三个意识 日近长安远 动态过程 作品形态 短文 创作主体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