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匿性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霍平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81-82,共2页
目的探究隐匿性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本院收治高度怀疑为隐匿性骨折的患者100例,多层螺旋CT和放射DR平片均用于诊断。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诊断时间和费用。结果利用DR... 目的探究隐匿性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本院收治高度怀疑为隐匿性骨折的患者100例,多层螺旋CT和放射DR平片均用于诊断。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诊断时间和费用。结果利用DR检测出隐匿性骨折14例,检出率为14.00%,采用MSCT共检测出50例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为50.25%。比较检测数据的差异,差异明显(χ2=29.78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MSCT检测方式的诊断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放射性DR平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患者的诊断时间长,成本相对较高,但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骨折 多层螺旋CT 放射DR平片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骨巨细胞瘤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姬少绯 杨黎 +3 位作者 牛军杰 岳瑞杰 张毅 程敬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行X线检查患者中,病灶区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部分见骨皮质膨胀改变、...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行X线检查患者中,病灶区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部分见骨皮质膨胀改变、溶骨性骨质破坏、"皂泡状"改变。17例行CT检查见偏心性生长、硬化边缘、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密度影及液-液平面征象,部分累及关节面。18例行MRI检查患者中,等长T1 WI/等长T2 WI 7例,等短T1 WI/等长T2 WI 8例,等T1 WI/等长T2 WI 1例,长T1 WI/等长T2 WI 2例。STIR呈稍高混杂信号6例,余12例呈高信号。8例CT与MRI均检查出液-液平面的患者液平比与肿瘤良恶性的分布不同。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可提高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MRI比CT在观察骨巨细胞瘤液-液平面表现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X 线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姬少绯 杨黎 +2 位作者 牛军杰 岳瑞杰 程敬亮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4期107-108,114,共3页
目的评估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2012年诊断的20例VH患者资料,利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进行常规TSE序列T1WI、T2WI及T2WI压脂的横断面、矢状面扫描。其中14例行矢状位、轴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结果病程3... 目的评估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2012年诊断的20例VH患者资料,利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进行常规TSE序列T1WI、T2WI及T2WI压脂的横断面、矢状面扫描。其中14例行矢状位、轴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结果病程3周~36个月,平均(8.7±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6例表现为局部疼痛,余14例出现局部疼痛伴下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共检出胸椎受累6例(30%)、腰椎9例(45%)、颈椎5例(25%),其中多发性4例(20%),病灶达27个。17例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17例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12例,脊髓受压17例。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7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1例。14例患者做MRI增强后,9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轻度均匀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在推测VH组织学类型、评价其活动性或潜在的侵袭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脊柱血管瘤 侵袭性血管瘤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应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姬少绯 杨黎 +2 位作者 牛军杰 岳瑞杰 程敬亮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5期122-124,共3页
目的分析评估影像学检查在症状性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23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结果 CT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部分呈典型... 目的分析评估影像学检查在症状性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23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结果 CT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部分呈典型"栅栏样"改变。在MRI上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7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1例。在T2WI上随TE的延长,血管瘤体信号逐渐增高变亮。结论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CT、MRI均有特征性表现。但是,MRI显示范围广,软组织分辨率高,对血管瘤侵袭性的诊断明显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脊柱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CT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的CT特征分析
5
作者 岳瑞杰 张建保 +5 位作者 吴丽 刘备军 高翔 潘小磊 冯谊 高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2期92-93,共2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下关节影像学特征,探究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使用。方法选取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骶髂关节病变情况。结果 70例患者中共有124个骶髂关节...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下关节影像学特征,探究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使用。方法选取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骶髂关节病变情况。结果 70例患者中共有124个骶髂关节受累,双侧受累患者53例,17例患者单侧受累。Ⅰ、Ⅱ、Ⅲ、Ⅳ级例数分别为28、26、10、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0.00%、37.14%、14.29%、8.57%。77个关节出现髂骨关节面骨质破坏,99个关节出现关节面下囊性变。2例患者出现关节间隙增宽,7例患者出现关节腔间隙狭窄。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CT影像能够显示各个时期患者不同的关节改变,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