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1
作者 谢加阳 牛国辉 +5 位作者 朱登纳 王军 刘红星 王鑫 李停停 张萌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4-1149,共6页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脑瘫分型将患儿分为4组:痉挛型双瘫组(n=29)、痉挛型偏瘫组(n=33)、痉挛型...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脑瘫分型将患儿分为4组:痉挛型双瘫组(n=29)、痉挛型偏瘫组(n=33)、痉挛型四肢瘫组(n=73)及非痉挛型组(n=20)。比较各组患儿性别、出生季节、出生体重、胎龄以及胎龄与体重关系的差异,分析围产期危险因素、头颅MRI分类系统(MRICS)、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癫痫首次发病年龄等临床资料与脑瘫分型的关系。结果 155例脑瘫共患癫痫患儿中,男101例,女54例。在胎龄28~31+6周的患儿中,痉挛型偏瘫的比例低于痉挛型双瘫及痉挛型四肢瘫(P=0.009)。痉挛型偏瘫组患儿的窒息史比例明显低于其他3组,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比例明显低于痉挛型四肢瘫组及非痉挛型组(P<0.05)。痉挛型四肢瘫组患儿癫痫首次发作年龄<1岁的比例明显高于痉挛型双瘫组(P=0.041);痉挛型双瘫组患儿白质损伤的比例高于其他3组,而灰质损伤的比例低于痉挛型偏瘫组及非痉挛型组(P=0.001);痉挛型四肢瘫组患儿GMFCS分级Ⅳ-Ⅴ级的比例高于其他3组(P<0.001);痉挛型偏瘫组患儿Ⅰ-Ⅲ级比例明显高于痉挛型四肢瘫组及非痉挛型组(P<0.001)。结论 在脑瘫共患癫痫患儿中,脑瘫分型的患儿在胎龄、窒息史、HIE史、癫痫首次发作年龄、MRICS分类及GMFCS分级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癫痫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临床分型 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孟文彬 刘锋伟 +5 位作者 董婵 杨斌 马丹丹 王明梅 陈镇 朱登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0-745,共6页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n=38)和常规训练组(n=37),常规训练组给予12周的运动疗法、石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全身振动训练组...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n=38)和常规训练组(n=37),常规训练组给予12周的运动疗法、石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全身振动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12周的全身振动训练。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表面肌电图(sE MG)被动状态数值对患儿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 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身振动训练组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BB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缓解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痉挛型脑瘫 儿童 痉挛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脑性瘫痪儿童登记管理及监测网络建设与数据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袁俊英 王以文 +13 位作者 王军 刘杰 崔博 蔡志军 陈海 高永强 刘峰伟 牛国辉 苏春娅 王俊辉 王亮 熊华春 翟红印 朱登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5-891,共7页
目的介绍河南省脑瘫儿童登记及康复管理平台(HCPRRMS)建设过程,探讨区域性脑瘫登记管理及监测网络建设思路。方法系统性地介绍HCPRRMS建设过程、登记内容及初步结果。结果2014年开始自主开发HCPRRMS,2015年3月开始登记单中心住院脑瘫儿... 目的介绍河南省脑瘫儿童登记及康复管理平台(HCPRRMS)建设过程,探讨区域性脑瘫登记管理及监测网络建设思路。方法系统性地介绍HCPRRMS建设过程、登记内容及初步结果。结果2014年开始自主开发HCPRRMS,2015年3月开始登记单中心住院脑瘫儿童相关信息,2018年底开始在河南省多家县市级医疗及康复机构推广应用,截止到2019年9月共23家儿童康复机构使用。共纳入1357例脑瘫儿童,登记内容包括性别、出生体质量、孕周、高危因素、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以及并发症情况。其中,男性936例(68.98%);孕周小于37周501例(36.92%);出生体质量小于2500 g 443例(32.65%);出生时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者430例(31.69%);脑瘫类型中痉挛型最多,为1117例(86.74%);不同型别脑瘫儿童GMFCS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头部MRI检查记录者1117例,其中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主的白质损伤最多,为480例(42.97%);并发症方面,并发癫痫196例(14.44%),并发视觉障碍109例(8.03%),并发听觉障碍158例(11.64%),≥2岁769例中,并发语言-言语障碍424例(52.66%),≥4岁216例中,并发智力障碍82例(37.96%)。结论HCPRRMS有助于了解脑瘫儿童高危因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并发症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登记管理 网络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脑性瘫痪患儿临床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牛国辉 张萌萌 +5 位作者 崔博 朱登纳 李林琛 夏冰 李停停 谢加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生期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主要结局指标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共纳入486例脑瘫患儿,其中男323例,女163例。脑瘫男性患儿中剖宫产、早产儿、巨大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患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脑瘫男性患儿中春季出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冬季出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瘫男性患儿在妊娠并发症、窒息、脑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低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多组间比较中Ⅳ、Ⅴ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在脑瘫患儿头颅MR分类系统多组间比较中白质异常的比例脑瘫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瘫患儿的部分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脑瘫患儿中以男性为主且严重程度较女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性别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成像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彭艳华 王明梅 +8 位作者 张广宇 陈功勋 李三松 李兵兵 杨磊 史凯丽 张佳美 惠志崇 朱登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肌束长度、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腹长度、跟腱长度。使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小腿肌肉痉挛程度。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内、外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和横截面积,内、外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束长度、内侧腓肠肌标准化肌腹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内侧腓肠肌羽状角、标准化跟腱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束长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脑瘫患儿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及横截面积、外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比目鱼肌肌肉厚度与GMFM总分呈正相关(r P分别为0.639、0.392、0.399、0.338,P<0.05),各肌肉形态参数与踝关节MAS评分不相关(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发育受限,且与运动功能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受限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超声 三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缓解脑性瘫痪患儿腘绳肌痉挛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登纳 安爽 +10 位作者 王明梅 王军 张玮 李三松 唐国皓 张广宇 杨永辉 杨磊 赵云霞 李平 马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6-512,共7页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与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肌肉形态改变及不良反应。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终纳入78例腘绳肌痉挛脑瘫患儿。常规康复组为A组,21例;BTX-A注射组为B、C、D组...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与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肌肉形态改变及不良反应。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终纳入78例腘绳肌痉挛脑瘫患儿。常规康复组为A组,21例;BTX-A注射组为B、C、D组,分别为19、18、20例,注射剂量分别为3U/kg、4U/kg、5U/kg。治疗前后1、3、6、12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表面肌电图被动状态积分肌电值(i EMG)评定腘绳肌的痉挛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腘绳肌的肌肉形态;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评定运动功能。结果:在MAS分级、i EMG数值方面,BTX-A注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不同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GMFM评分方面,BTX-A注射组与常规康复组在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肌肉形态方面,不同剂量组与常规康复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半腱肌的横截面积及肌纤维长度无差异(P>0.05)。不同剂量组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BTX-A注射组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优于常规康复组且未影响肌肉发育,不同注射剂量在临床疗效、肌肉形态改变和不良反应上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脑性瘫痪 腘绳肌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