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诱发电位对2型糖尿病马尾神经近端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蕾 张红霞 +4 位作者 李清楚 康志强 姜丹 李金凤 宋新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电位对2型糖尿病马尾神经近端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1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60例、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47例,另选正常对照33例,检测指标包括腘窝、S1、T12三点刺激的踇展肌运动诱...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电位对2型糖尿病马尾神经近端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1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60例、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47例,另选正常对照33例,检测指标包括腘窝、S1、T12三点刺激的踇展肌运动诱发电位潜时及波幅,S1-腘窝、T12-腘窝、T12-S1的运动传导速度;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PN的危险因素。结果:DPN组较NDPN组及对照组的运动诱发电位腘窝刺激的潜时延长,波幅降低;S1刺激的潜时延长,波幅降低;T12刺激的潜时延长,波幅降低;T12-S1传导速度减慢,S1-腘窝传导速度减慢,T12-腘窝传导速度减慢(P〈0.05)。与NDPN组相比,DPN组的年龄、病程、FPG、Hb A_1c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9,95%CI=1.032~1.129)、病程(OR=1.099,95%CI=1.019~1.185)、FPG(OR=1.195,95%CI=1.026~1.390)、Hb A_1c(OR=1.416,95%CI=1.113~1.802)为DPN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存在马尾及周围神经近端损害,年龄、病程、FPG、Hb A_1c是影响DPN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马尾 神经近端损害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的电生理特点分析
2
作者 郭亚珂 张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0-823,共4页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肌电图室接诊的11例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11例患者的电生理结果均异常,神经传导异常率为20.9%(41/196)。运动神经异常率为26...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肌电图室接诊的11例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11例患者的电生理结果均异常,神经传导异常率为20.9%(41/196)。运动神经异常率为26.0%(26/100),感觉神经异常率为15.6%(15/96),以受累神经波幅降低为主。与健侧对比,神经传导波幅异常率为18.4%(36/196),其中运动传导波幅异常率为23.0%(23/100),感觉传导波幅异常率为13.5%(13/96)。炎性神经病病因和治疗量表(Inflammatory Neuropathy Cause and Treatment,INCAT)评分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下降比例最大值呈正相关(P<0.05)。针极肌电图显示受累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结论: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患者的电生理结果分为神经丛型、神经根型、单神经型,以轴索损害为主。神经传导联合针极肌电图检测对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的早期诊断、肌肉定位、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节段性轻瘫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厚朴酚通过调节自噬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申 陈坤 +2 位作者 赵丹鹏 张红霞 徐国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12-1819,共8页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通过调节自噬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通过调节自噬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厚朴酚低、高剂量组和自噬抑制组,4组小鼠分别灌胃生理盐水、20 mg/kg和厚朴酚、60 mg/kg和厚朴酚及60 mg/kg和厚朴酚,自噬抑制组同时灌胃20 mg/kg氯喹,另设未造模小鼠为对照组,每组16只,灌胃14 d。转棒实验及爬杆实验测试小鼠的行为学功能,TUNEL染色检测黑质神经元凋亡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中beclin-1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黑质中p-AMPK/AMPK、SIRT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II/LC3-I、beclin-1、Bcl-2相关X蛋白(Bcl-2 related X protein,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跌落潜伏期显著缩短,爬杆时间显著延长(P<0.05),黑质神经元凋亡率及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黑质中beclin-1阳性细胞数及p-AMPK/AMPK、SIRT1、LC3-II/LC3-I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和厚朴酚低、高剂量组小鼠上述指标呈相反趋势,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自噬抑制组处理后逆转了和厚朴酚的作用(P<0.05)。结论:和厚朴酚能激活自噬,活化AMPK/SIRT1通路,提高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噬水平,减少细胞凋亡,改善其行为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厚朴酚 自噬 帕金森病 多巴胺能神经元 AMP活化蛋白激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寿纪菲 张红霞 +2 位作者 郭亚珂 张申 段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49,共3页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是一种自限性上肢远端肌萎缩性疾病,由日本平山造惠(Keizo Hirayama)于1959年首先报道。其临床特征为缓慢进行性单侧或双侧手及前臂无力、肌肉萎缩,并有“寒冷麻痹”现象。该病多发生于亚洲区域,尤其是日本...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是一种自限性上肢远端肌萎缩性疾病,由日本平山造惠(Keizo Hirayama)于1959年首先报道。其临床特征为缓慢进行性单侧或双侧手及前臂无力、肌肉萎缩,并有“寒冷麻痹”现象。该病多发生于亚洲区域,尤其是日本及印度。我国以河南、四川、安徽等地为高发区,男女发病比例为20∶1~2∶1,罕见家族史,极易漏诊误诊,现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H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并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1病史资料患者,男,23岁,因“双手及前臂无力伴肌萎缩3年”于2018年11月20日至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门诊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小指活动受限,伸展不能伴无力,未给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史资料 平山病 中心医院 漏诊误诊 诊断及鉴别诊断 肌肉萎缩 郑州大学 自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