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特异性跨膜蛋白240与过氧化物酶体共定位并激活RhoGDP解离抑制因子β
1
作者 胡琼琼 李文沛 +5 位作者 胥丽霞 官瑞磊 张东亚 蒋胶胶 王宁 杨改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0-1269,共10页
目的 探究跨膜蛋白240(TMEM240)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用NCBI的BLAST工具对蛋白质序列分析,TMHMM生物信息学软件对TMEM240跨膜结构进行分析;体内实验:取18~20 d的雄性C57BL/6小鼠脑组织,设置TMEM240探针组和对照组(3只/组)... 目的 探究跨膜蛋白240(TMEM240)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用NCBI的BLAST工具对蛋白质序列分析,TMHMM生物信息学软件对TMEM240跨膜结构进行分析;体内实验:取18~20 d的雄性C57BL/6小鼠脑组织,设置TMEM240探针组和对照组(3只/组),采用原位杂交技术验证TMEM240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分布;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皮层神经元TMEM240的表达情况(3只/组);体外实验:采用质粒转染完成Tmem240过表达体系的构建及稳定克隆的筛选,采用细胞成像技术对TMEM240的亚细胞定位进行研究,确定TMEM240在细胞内的形态和分布,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检测TMEM240在细胞内表达情况并验证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人源和鼠源TMEM240蛋白质序列相似性达97.69%,TMEM240为含有两个跨膜结构的跨膜蛋白;体内实验:TMEM240的mRNA和蛋白在脑组织及神经元中特异性高表达(P<0.001),原代神经元培养9 d时TMEM240表达水平最高(P<0.001);体外实验:TMEM240在细胞内呈点状分布,属于细胞内膜性结构,并与过氧化物酶体具有80%共定位;过表达Tmem240的Neuro-2a细胞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β(ARHGDIB)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 TMEM240是一种定位于细胞内的新型亚细胞结构,在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在靶向细胞功能调控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膜蛋白240 神经元 亚细胞定位 过氧化物酶体 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通过SIRT1/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元损伤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文文 邵彦江 +3 位作者 马琪 张新乐 杨改清 徐国卫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2-678,共7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能否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ACI)大鼠神经元损伤。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替罗非班(60μg/kg)组、SIRT1抑制剂(5 mg/kg SIRT1特异性...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能否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ACI)大鼠神经元损伤。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替罗非班(60μg/kg)组、SIRT1抑制剂(5 mg/kg 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527)组、替罗非班+SIRT1抑制剂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大鼠构建ACI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数;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微板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染色检测大鼠神经元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损伤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数、血清丙二醛水平、神经元凋亡率均较高(P均<0.05),血清GSH-Px、SOD水平及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SIRT1抑制剂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损伤减轻,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数、血清丙二醛水平、神经元凋亡率均降低(P均<0.05),血清GSH-Px、SOD水平及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而SIRT1抑制剂组大鼠相应指标变化呈相反趋势(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通过激活SIRT1/VEGF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进而减轻ACI大鼠的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元损伤 细胞凋亡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嗅球摘除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勇 黄黛 贾新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573-1579,共7页
目的:抑郁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之后的第四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人参皂苷Rg1对嗅球摘除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造模组和治疗组,通过手术摘... 目的:抑郁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之后的第四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人参皂苷Rg1对嗅球摘除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造模组和治疗组,通过手术摘除建立嗅球摘除抑郁症模型,治疗组术后给予人参皂苷Rg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马组织5-羟色胺(5-HT)浓度。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5-HT1A受体、增殖标记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以及炎症因子IL-4、IL-10、IL-13、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造模组海马组织5-HT的浓度和5-HT1A受体表达远低于假手术组( P <0.01),治疗组海马组织5-HT的浓度和5-HT1A受体表达高于造模组( P <0.05);造模组神经胶质细胞活力远远低于假手术组( P <0.001)。治疗组神经胶质细胞活力显著升高( P <0.01);造模组神经胶质细胞凋亡率远高于假手术组( P <0.001)。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造模组( P <0.01);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增殖标记蛋白Ki-67 和PCNA及抗炎因子IL-4、IL-10和IL-13的相对表达量大大减少;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 和caspase-9及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 P <0.05);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增殖标记蛋白Ki-67 和PCNA及抗炎因子造模组IL-4、IL-10和IL-1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 和caspase-9及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 P <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在抑郁症中可通过抗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并通过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抑郁症 抗炎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厚朴酚通过调节自噬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申 陈坤 +2 位作者 赵丹鹏 张红霞 徐国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12-1819,共8页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通过调节自噬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通过调节自噬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厚朴酚低、高剂量组和自噬抑制组,4组小鼠分别灌胃生理盐水、20 mg/kg和厚朴酚、60 mg/kg和厚朴酚及60 mg/kg和厚朴酚,自噬抑制组同时灌胃20 mg/kg氯喹,另设未造模小鼠为对照组,每组16只,灌胃14 d。转棒实验及爬杆实验测试小鼠的行为学功能,TUNEL染色检测黑质神经元凋亡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中beclin-1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黑质中p-AMPK/AMPK、SIRT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II/LC3-I、beclin-1、Bcl-2相关X蛋白(Bcl-2 related X protein,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跌落潜伏期显著缩短,爬杆时间显著延长(P<0.05),黑质神经元凋亡率及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黑质中beclin-1阳性细胞数及p-AMPK/AMPK、SIRT1、LC3-II/LC3-I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和厚朴酚低、高剂量组小鼠上述指标呈相反趋势,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自噬抑制组处理后逆转了和厚朴酚的作用(P<0.05)。结论:和厚朴酚能激活自噬,活化AMPK/SIRT1通路,提高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噬水平,减少细胞凋亡,改善其行为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厚朴酚 自噬 帕金森病 多巴胺能神经元 AMP活化蛋白激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黄芩素对帕金森大鼠旋转行为及对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琳 周云鹏 +2 位作者 刘喜灿 卜淑芳 张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5-401,共7页
目的: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黄芩素(BA)对帕金森(PD)大鼠旋转行为及对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仅做假手术,设为伪手术组,其余50只建立PD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2只大鼠随机分为PD组(10只... 目的: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黄芩素(BA)对帕金森(PD)大鼠旋转行为及对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仅做假手术,设为伪手术组,其余50只建立PD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2只大鼠随机分为PD组(10只)、BA低剂量组(10只)、BA高剂量组(11只)、多巴丝肼组(11只)。确定造模成功后第2天BA低剂量组、BA高剂量组分别采用80 mg/(kg·d)、160 mg/(kg·d)BA灌胃,多巴丝肼组采用多巴丝肼片6.5 mg/(kg·d)灌胃,伪手术组与PD组均给予等量0.1 ml 2%DMSO溶液灌胃,1次/d,连续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4 h观察大鼠旋转行为;脱颈处死大鼠后测定各组脑黑质IL-1β、TNF-α、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TH染色观察各组脑黑质多巴胺能损伤情况;Tunel染色测定各组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各组脑黑质p-β-catenin、β-catenin、cyclin-D1、c-myc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伪手术组相比,PD组、BA低剂量组、BA高剂量组、多巴丝肼组30 min旋转次数增加,脑黑质IL-1β、TNF-α、IL-6、MDA水平、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率均升高,脑黑质SOD水平均降低(P<0.05);与PD组相比,BA低剂量组、BA高剂量组、多巴丝肼组30 min旋转次数减少,脑黑质IL-1β、TNF-α、IL-6、MDA水平,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率均降低,脑黑质SOD水平均升高(P<0.05);与BA低剂量组相比,BA高剂量组、多巴丝肼组30 min旋转次数减少,脑黑质IL-1β、TNF-α、IL-6、MDA水平,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率均降低,脑黑质SOD水平均升高(P<0.05);与BA高剂量组相比,多巴丝肼组30 min旋转次数减少,脑黑质IL-1β、TNF-α、IL-6、MDA水平,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率均降低,脑黑质SOD水平升高(P<0.05);伪手术组脑黑质TH染色结果可观察到细胞丰富,胞体均匀着色,具有丰富突起;PD组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数量、残存神经细胞突起显著减少;BA低剂量组、BA高剂量组、多巴丝肼组经干预后上述变化均改善;与伪手术组相比,PD组、BA低剂量组、BA高剂量组、多巴丝肼组p-β-catenin/β-catenin、cyclin-D1、c-myc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PD组相比,BA低剂量组、BA高剂量组、多巴丝肼组p-β-catenin/β-catenin、cyclin-D1、c-myc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BA低剂量组相比,BA高剂量组、多巴丝肼组p-β-catenin/β-catenin、cyclin-D1、c-myc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BA高剂量组相比,多巴丝肼组p-β-catenin/β-catenin、cyclin-D1、c-myc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结论:BA可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减轻脑黑质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减少脑黑质多巴胺能损伤及神经元凋亡,推测其作用机制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黄芩素 旋转行为 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通过miR-29c调控SIRT1/PGC-1α通路减轻脑卒中大鼠神经损伤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宁 刘畅 +3 位作者 王大伟 何莹莹 袁咏梅 徐国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MET)减轻脑卒中大鼠神经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15)、模型(model)组(n=30)、MET(100 mg·kg^(−1)·d^(−1))组(n=30)、MET(100 mg·kg^(−1)·d^(−1))+agomir-NC(40...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MET)减轻脑卒中大鼠神经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15)、模型(model)组(n=30)、MET(100 mg·kg^(−1)·d^(−1))组(n=30)、MET(100 mg·kg^(−1)·d^(−1))+agomir-NC(40 nmol/d)组(n=30)和MET(100 mg·kg−1·d−1)+agomir(40 nmol/d miR-29c agomir)组(n=30)。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脑卒中模型,sham组大鼠只分离血管,不夹闭总动脉。造模前1周,给予MET组、MET+agomir-NC组和MET+agomir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而sham组和model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上各组均每天1次,每次0.2 mL,连续7 d。分别于术后24、48和72 h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计数存活神经元,RT-qPCR检测海马组织miR-29c、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和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相同时点,与model组比较,MET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神经元存活率显著增加(P<0.05);与MET+agomir-NC组比较,MET+agom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升高趋势,神经元存活率呈降低趋势。术后72 h,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大鼠海马miR-29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IRT1和PGC-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MET组大鼠海马miR-29c表达水平显著降低,SIRT1和PGC-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ET+agomir-NC组比较,MET+agomir组大鼠海马miR-29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IRT1和PGC-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MET能够缓解脑卒中大鼠神经损伤,这可能与其下调miR-29c、促进SIRT1/PGC-1α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损伤 二甲双胍 微小RNA-29c SIRT1/PGC-1α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t-7b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研究
7
作者 李进领 李智 +3 位作者 李琳 张静 贾延劼 安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4156-4161,共6页
目的探讨Let-7b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12月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Let-7b-up慢病毒载体(LV-rno-Let-7bup)组、Let-7b-inhibition慢病毒载体(LV-rno-Let-7b-... 目的探讨Let-7b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12月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Let-7b-up慢病毒载体(LV-rno-Let-7bup)组、Let-7b-inhibition慢病毒载体(LV-rno-Let-7b-inhibition)组,每组20只。将阴性对照组、LV-rnoLet-7b-up组、LV-rno-Let-7b-inhibition组大鼠分别感染EGFP空病毒,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4组大鼠,并获取MSCs,传代培养4代后备用。取传代培养的MSCs感染慢病毒,具体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不进行感染,LVrno-Let-7b-up组、LV-rno-Let-7b-inhibition组分别感染LV-rno-Let-7b-up、Let-7b-inhibition,采用MTT法检测感染前、感染后24 h、感染后5 d MSCs存活率。采用法舒地尔对4组进行诱导实验,观察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分化效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微管结合蛋白(MAP-2)、微管相关蛋白(Tau)水平,RT-PCR法检测4组NSE、MAP-2、Tau mRNA水平。结果 LV-rno-Let-7b-up组MSCs于LVrno-Let-7b-up感染后第3天荧光表达最强,LV-rno-Let-7b-inhibition组MSCs于LV-rno-Let-7b-inhibition感染后第5天荧光表达最强。感染第5天时,阴性对照组、LV-rno-Let-7b-up组、LV-rno-Let-7b-inhibition组MSCs感染率分别为87.46%、86.81%、87.12%。感染后24 h、5 d阴性对照组、LV-rno-Let-7b-up组、LV-rno-Let-7b-inhibition组MSCs存活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LV-rno-Let-7b-up组、LV-rno-Let-7b-inhibition组感染后5 d MSCs存活率高于感染后24 h(P<0.05)。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部分MSCs呈现神经元样改变;LV-rno-Let-7b-up组极大部分MSCs出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结构;LV-rno-Let-7b-inhibition组仅有少量MSCs出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结构。LV-rno-Let-7b-up组NSE、MAP-2、Tau及其mRNA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P<0.05);LV-rno-Let-7b-inhibition组NSE、MAP-2、Tau及其mRNA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LV-rno-Let-7b-up后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分化效率增加,提示Let-7b可促进MSCs向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干细胞 骨髓 慢病毒属 Let-7b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对帕金森病伴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宋晓贇 杨改清 张晓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对帕金森病(PD)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PD伴CSV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测定血清25-(OH)D_(3)、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对帕金森病(PD)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PD伴CSV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测定血清25-(OH)D_(3)、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同时记录基线资料及MoCA评分。根据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非认知障碍组(65例)和认知障碍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Cys-C(OR=4.714,95%CI为2.456~9.047)是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中专:OR=0.004,95%CI为0.000~0.194;大专及以上:OR=0.002,95%CI为0.000~0.081]和25-(OH)D_(3)(OR=0.237,95%CI为0.126~0.447)是患者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血清25-(OH)D_(3)和Cys-C预测PD伴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截断值分别为10.38μg/L和0.96 mg/L。建立25-(OH)D_(3)预测PD伴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模型(AUC=0.934,95%CI为0.886~0.983,P<0.001),其敏感度86.7%,特异度98.5%。25-(OH)D_(3)模型预测PD伴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AUC大于25-(OH)D_(3)、Cys-C(P<0.001);而25-(OH)D_(3)与Cys-C的预测效果相似(P=0.129)。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可能会成为预测PD伴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一种便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25-羟维生素D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瘦素、NSE及S-100B水平与卒中后抑郁关系的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美英 王润青 +3 位作者 刘威 赵杰 吕娟 李江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水平与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1例,随访半年后42例患者确诊为卒中后抑郁(...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水平与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1例,随访半年后42例患者确诊为卒中后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按照入组时间、年龄、性别及脑损伤部位匹配原则,选择未患卒中后抑郁的脑卒中患者42例作为对照。收集出院时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瘦素、NSE及S-100B浓度,分析其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各组数据值对诊断卒中后抑郁的效率。结果卒中后抑郁组血清瘦素、NSE、S-100B浓度(分别为25.84±13.80、2.59±1.48、25.03±8.24μg/L)与对照组(分别为8.67±6.17、2.27±1.84、22.40±6.84μg/L)比较明显增高(P〈0.05)。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NSE及S-100B未见明显相关性;基于ROC曲线,卒中后患者血清瘦素曲线下面积为0.935(95%CI 0.885~0.984),血清瘦素值16.17μg/L是诊断卒中后抑郁的最佳临界点,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90.1%,是具有较高精准度的诊断指标。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卒中后发生抑郁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卒中后抑郁的血清预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S100蛋白质类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通过下调miR-137促进线粒体自噬对帕金森病大鼠发挥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文文 邵彦江 +3 位作者 张新乐 张金苹 马琪 徐国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72-2179,共8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NBP)软胶囊对帕金森病(PD)大鼠微小RNA-137(miR-137)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36 mg/kg)NBP组、高剂量(72mg/kg)NBP组、NBP(72 mg/kg)+Agomir-NC(miRN... 目的:探究丁苯酞(NBP)软胶囊对帕金森病(PD)大鼠微小RNA-137(miR-137)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36 mg/kg)NBP组、高剂量(72mg/kg)NBP组、NBP(72 mg/kg)+Agomir-NC(miRNA阴性对照;10 nmol)组和NBP(72 mg/kg)+Agomir-137(miR-137模拟物;10 nmol)组,每组18只。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两点注射法制备P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除外;治疗结束后,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进行旋转诱导实验,并采用转棒实验评估大鼠的精细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阳性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纹状体线粒体自噬情况;JC-1法检测脑黑质-纹状体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RT-qPCR检测大脑miR-137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泛素连接酶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表达。结果:NBP能显著减少PD大鼠的旋转圈数,延长转棒实验掉落潜伏期,增加脑黑质TH的阳性表达,降低α-Syn的阳性表达,降低miR-137表达水平,升高MMP、PINK1和parkin表达及LC3-II/LC3-I比值,并降低p62表达,增强线粒体自噬(P<0.05);而Agomir-137能显著减弱NBP对P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NBP对PD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miR-137的表达,促进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帕金森病 线粒体自噬 微小RNA-1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致脊髓压迫症1例报告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美英 卢洋 +2 位作者 王润青 吕娟 肖新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1,共2页
1资料患者,男,72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3 d"于2014年5月20日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患者半年前有"发热"病史,主要是弛张热,伴多汗,乏力,因患者来自疫区,故当时就诊于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行血清布氏杆菌凝集试验为阳性,诊断为... 1资料患者,男,72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3 d"于2014年5月20日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患者半年前有"发热"病史,主要是弛张热,伴多汗,乏力,因患者来自疫区,故当时就诊于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行血清布氏杆菌凝集试验为阳性,诊断为"布氏杆菌病",口服"利福平及复方磺胺甲噁唑"等治疗30 d,体温正常,自行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病 脊柱炎 脊髓压迫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酮症高血糖合并舞蹈症11例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美英 余巧燕 +3 位作者 赵杰 刘威 吕娟 李江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2-635,共4页
目的分析非酮症高血糖合并舞蹈症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诊治的非酮症高血糖合并舞蹈症患者1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 目的分析非酮症高血糖合并舞蹈症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诊治的非酮症高血糖合并舞蹈症患者1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结果 11例患者年龄71.0±7.6岁,女性9例,男性2例(男女之比为1:4.5)。初始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别为18.86±2.40mmol/L与10.4%±2.4%。10例患者舞蹈症症状累及单侧肢体,1例患者双侧肢体受累。11例患者中10例头颅影像学(CT或MRI)有异常表现,1例未见明显异常,7例患者头颅CT显示症状肢体对侧基底节区有稍高密度影,10例患者头颅MRI T1WI提示高信号。治疗方面,7例患者住院期间单独运用胰岛素治疗,4例患者联合氟哌啶醇或安定治疗,大多数患者5~10d舞蹈症症状消失。结论非酮症高血糖合并舞蹈症多见于老年女性,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致单侧肢体舞蹈样运动,且多见于右侧上肢。患者基底节区头颅MRI T1W1高信号常见且为可逆性改变,及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治疗非酮症高血糖舞蹈症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酮症高血糖 舞蹈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缓解和复发的瘤样炎性脱髓鞘病一例
13
作者 余巧燕 赵美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696-698,共3页
患者 女性,31岁,主因头晕、行走不稳5d,于2014年8月3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因“右侧面部麻木和右侧舌体味觉减退”,于2014年6月18日首次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右侧面部痛觉减退,
关键词 脑肿瘤 脱髓鞘疾病 缓解 自行 复发 磁共振波谱学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东亚 杨改清 孙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3-288,共6页
脑血管周围间隙(PVS)是包绕在脑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的微小组织间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可引起脑内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与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作者对PVS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EPVS的磁共... 脑血管周围间隙(PVS)是包绕在脑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的微小组织间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可引起脑内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与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作者对PVS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EPVS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和评估方法、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类淋巴系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通过mTOR/Ulk1信号通路诱导胶质瘤细胞C6自噬性死亡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敏 张瑜 +2 位作者 张岚 刘欣 王新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9-552,563,共5页
目的:探究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胶质瘤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Sal B处理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凋亡及自噬标记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LC3含量。结果:Sal B浓... 目的:探究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胶质瘤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Sal B处理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凋亡及自噬标记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LC3含量。结果:Sal B浓度达到100μmol/L时能明显抑制细胞活性,因此,选择10、20、50μmol/L三个剂量进行后续试验;Sal B能显著促进C6细胞凋亡和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Bax的表达,降低Bcl-2及增殖标记蛋白Ki67的表达水平,并具有量效关系;同时,Sal B能显著促进自噬标记蛋白(Atg5、Atg7、Atg12、Beclin1)的表达,升高LC3Ⅱ/Ⅰ的比值,促进LC3荧光斑点的形成并降低p62的表达水平;此外,Sal B可明显抑制m TOR/Ulk1通路蛋白m TOR的表达,促进Ulk1的表达。结论:Sal B可通过m TOR/Ulk1信号通路诱导胶质瘤细胞自噬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胶质瘤 自噬 mTOR/Ulk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管重构与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官瑞磊 徐志强 +4 位作者 李晓昶 胥丽霞 孙俊梅 王英 杨改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性脑梗死患者血管重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80例老年LAA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LAA组),另选取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Ctr组)...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性脑梗死患者血管重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80例老年LAA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LAA组),另选取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Ctr组),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Cys C水平,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偏心指数(EI),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计算血管重构指数(RI);对LAA组血清Cys C水平和血管重构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ys C水平用于诊断老年LAA的价值。结果与Ctr组比较,LAA组颈动脉IMT、EI和血清Cys 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LAA组正性重构的RI较Ctr组显著升高(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AA组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与血管的负性重构和正性重构呈正相关(r=0.527,P=0.032;r=0.612,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 C水平诊断老年LAA的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801~0.909,P<0.05)。血清Cys C最佳值为0.872 mg/L时,预测LAA的特异性为86.7%,敏感性为85.3%。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老年LAA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重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Cys C有可能作为老年LAA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磁共振成像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