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手术治疗腹主动脉区腹膜后肿瘤4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斌 马飞 +5 位作者 马奇 姬社青 张伟 孔烨 陈小兵 花亚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0-172,共3页
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以传统开放为主,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提高,陆续有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报道[1]。由于腹膜后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开展此类手术者为数尚少,特别是位于腹膜后大血管周围的肿瘤,2016年7月~2017年7... 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以传统开放为主,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提高,陆续有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报道[1]。由于腹膜后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开展此类手术者为数尚少,特别是位于腹膜后大血管周围的肿瘤,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们应用腹腔镜手术成功施行腹主动脉区腹膜后肿瘤切除术4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腹腔镜手术 手术治疗 腹主动脉 肿瘤切除术 腔镜技术 解剖结构 手术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右下腹切口取标本并行预防性造口在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星 王有财 +2 位作者 徐勇超 唐礼恭 程方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20-2725,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右下腹切口取标本并行预防性造口在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临床效果及对术后还纳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并行回肠末段造口的127... 目的探讨经右下腹切口取标本并行预防性造口在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临床效果及对术后还纳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并行回肠末段造口的12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经右下腹切口取标本并行造口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经右下腹切口取标本并行预防性造口术,对照组67例经下腹正中切口取标本并另行造口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及造口还纳手术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两组患者的相关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2 d内疼痛评分、术后排气时间方面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口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造口相关并发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在造口还纳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排气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还纳手术时间、腹腔粘连程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行预防性造口的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经右下腹切口取标本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可提高患者腹壁切口美观、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还纳手术难度,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手术 辅助切口 回肠造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27,60和90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占东 杨巍 +5 位作者 马飞 张永磊 马二民 孔烨 刘洪兴 花亚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42-1049,共8页
目的:探讨HSP-27、-60和-90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6例胃癌组织中HSP-27、-60和-90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增殖能力和患者生存期分析三种热休克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HSP-27、-60和-9... 目的:探讨HSP-27、-60和-90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6例胃癌组织中HSP-27、-60和-90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增殖能力和患者生存期分析三种热休克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HSP-27、-60和-90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HSP-27表达与肿瘤大小(p T,P=0.026)、器官转移(p M,P=0.046)及病理分期(P=0.041)相关,而HSP-27染色强度与淋巴腺状态明显相关(p N,P=0.042)。HSP-60表达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1),而HSP-60染色强度与患者年龄(P=0.027)和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P=0.031)相关。HSP-90表达与本研究分析的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但是,HSP-90染色强度与肿瘤大小存在着显著关系(p T,P=0.020)。单因素分析表明HSP-90高表达与生存期更长显著相关(P=0.033),多因素分析证实HSP-90高表达是胃癌独立预后因素(P=0.026)。结论:HSP-27、-60和-90与某些临床病理参数有关,这些参数对于胃腺癌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胃腺癌患者HSP-90高表达是独立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27 热休克蛋白60 热休克蛋白90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一致运动成像序列在贲门癌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邵楠楠 王立峰 +6 位作者 韩帅 张宏凯 庄兢 李保东 张忠宪 黎海亮 曲金荣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824-828,共5页
目的分析贲门癌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成像的特点及其与正常贲门间IVIM各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贲门癌患者与贲门正常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双指数模型IVIM扫描,并测量... 目的分析贲门癌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成像的特点及其与正常贲门间IVIM各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贲门癌患者与贲门正常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双指数模型IVIM扫描,并测量两组患者的IVIM得到的标准ADC、D、D*和f值,进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贲门癌组标准ADC、D、D*和f分别为(1.18±0.35)×10-3 mm2/s、(0.63±0.67)×10-3 mm2/s、(21.29±18.83)×10-3 mm2/s、0.37±0.37,贲门正常患者标准ADC、D、D*和f值分别为(1.56±0.38)×10-3 mm2/s、(1.32±1.06)×10-3 mm2/s、(8.59±3.98)×10-3 mm2/s、0.70±0.22,贲门癌组标准ADC、D、f值均低于正常组,D*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0、2.473、2.325、2.923;P=0.006、0.027、0.019、0.006)。贲门癌组、正常组标准ADC与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3、0.868;P=0.543、0.326)。结论贲门癌组标准ADC和D值较低、D*较高,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贲门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贲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脂肪肉瘤亚型转换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霍明科 韩广森 +3 位作者 赵玉洲 马鹏飞 郑亚杰 润增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34-338,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RPLS)亚型转换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至2014年10月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RPLS)亚型转换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至2014年10月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亚型转换及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瘤体分叶(P=0.013)能促进亚型转换;符合入组条件的7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总5年生存率48.65%,Log-rank检验首诊年龄>45岁(P=0.045)、联合脏器切除(P=0.042)、瘤体坏死(P<0.001)、亚型转换(P<0.001)、首发病理亚型的恶性级别(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瘤体坏死及首发病理亚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瘤体分叶能促进脂肪肉瘤亚型转换,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与首诊年龄、联合脏器切除、瘤体坏死、亚型转换和首发病理亚型有关,联合脏器切除不能改善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5年生存率,放化疗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联合脏器切除 亚型转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支架置入在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过桥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星 徐勇超 唐礼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约有7%~28%的患者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1-2]。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多发生在左半结肠及直肠,急诊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急诊手术一期吻合口瘘风险、预防性造口率、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3-4]。近年来,随着内...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约有7%~28%的患者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1-2]。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多发生在左半结肠及直肠,急诊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急诊手术一期吻合口瘘风险、预防性造口率、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3-4]。近年来,随着内镜及介入医学的发展,肠道支架置入可作为解除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因其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现被应用术前的过桥治疗,将急诊手术转为择期手术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梗阻 急诊手术 支架置入 择期手术 吻合口瘘 左半结肠 手术风险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动物模型构建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张国强 李世朋 +6 位作者 李煜 王峰 唐华侨 张志 王有财 刘英俊 王刚成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32,共6页
目的构建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和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只野生型同胎新生健康杜洛克猪,其中1只为对照(p6307),6只为胰岛移植供体,2只为胰岛移植受体(p6210、p6207)。新生猪胰岛分离、体外培养分化后,行猪肾包膜下... 目的构建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和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只野生型同胎新生健康杜洛克猪,其中1只为对照(p6307),6只为胰岛移植供体,2只为胰岛移植受体(p6210、p6207)。新生猪胰岛分离、体外培养分化后,行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术,术后给予他克莫司(Tac)联合西罗莫司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监测移植受体的体质量、血糖、血清肌酐水平,术后4周和8周分别处死受体新生猪p6210和p6207、对照新生猪,获取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物进行病理学染色和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术后,受体新生猪的体质量增长相对于对照新生猪明显减慢,并间断性伴有纳差、腹泻等症状;而受体新生猪的血糖、血清肌酐水平相较于术前及对照新生猪无明显变化。受体新生猪p6210肾包膜下可见明显的胰岛团块,病理学染色和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胰岛团块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受体新生猪p6207肾包膜下未见明显的胰岛团块,病理学染色未见明显胰岛团块,考虑该受体新生猪发生胰岛移植排斥反应导致胰岛定植失败。结论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是可行的,为下一步构建用于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猪胰岛-肾复合供体器官提供前期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洛克猪 胰岛移植 肾包膜 异种移植 胰岛素 糖尿病 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游离带蒂大网膜预防结直肠癌术后高危吻合口漏的疗效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星 徐勇超 +1 位作者 王刚成 唐礼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1-364,368,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腹腔镜下游离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预防结直肠癌术后高危吻合口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手术切除的239例合并高危因素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 目的探讨利用腹腔镜下游离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预防结直肠癌术后高危吻合口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手术切除的239例合并高危因素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游离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分为观察组(115例)及对照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1)观察组3例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6%。对照组11例发生了吻合口漏,吻合口漏发生率为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3例吻合口漏患者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好转。对照组11例吻合口漏患者中,3例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好转,7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结直肠癌患者,在不增加切口长度的前提下,腹腔镜下游离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可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范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大网膜 结直肠肿瘤 吻合口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分层离断法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勇超 赵明海 +2 位作者 任晋军 李柳 张永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分层离断法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11月422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018年2月前203例采用常规方法吻合(传统组),之后219... 目的探讨食管分层离断法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11月422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018年2月前203例采用常规方法吻合(传统组),之后219例采用食管分层离断法进行食管空肠吻合(分层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食管离断及抵钉座放置时间、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随访1年。分层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0.5%(1/219)]低于传统组[5.9%(12/203)](χ2=10.499,P=0.001)。2组手术时间、食管离断及抵钉座放置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中应用食管分层离断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可明显降低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癌 腹腔镜 食管分层离断 食管空肠吻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治疗残胃再发癌4例报告
10
作者 张斌 马飞 +5 位作者 马奇 姬社青 孔烨 陈小兵 花亚伟 彭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6-858,864,共4页
目前,关于残胃癌和再发癌的定义说法不一。胃良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属残胃癌,对胃癌术后的残胃癌,应区分残胃复发癌和残胃癌,胃癌术后5年内发生的癌多为复发,术后10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称作残胃癌[1]。陈峻青等[2... 目前,关于残胃癌和再发癌的定义说法不一。胃良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属残胃癌,对胃癌术后的残胃癌,应区分残胃复发癌和残胃癌,胃癌术后5年内发生的癌多为复发,术后10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称作残胃癌[1]。陈峻青等[2]认为胃良性疾病术后10年以上,残胃内发生的癌称残胃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包括病理学检查,两切断缘均无癌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再发癌 胃大部切除术后 腹腔镜 残胃复发癌 治疗 胃癌术后 残胃癌 胃良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