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1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 被引量:2
1
作者 孟帆 袁军辉 +7 位作者 方少伯 张孝先 郭兰伟 陈天东 张宏凯 曲金荣 张仁知 陈学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临床-病理信息,观察乳腺癌病灶MRI特征,测量其平均T1值(T1 mean)、ADC值(ADC mean)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相比低水平组,高水平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占比较高(P<0.05),病灶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占比较高(P均<0.05),而瘤周水肿占比较低(P<0.05)。组间病灶强化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T1 mean、ADC mean均高于低水平组(P均<0.05)。强化模式、T1 mean及ADC mean均为乳腺癌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联合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预测TIL水平的AUC为0.848,高于单一病灶强化模式(AUC=0.569;Z=5.384,P<0.05)及T1 mean(AUC=0.662;Z=3.876,P<0.05)而与ADC mean(AUC=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78,P=0.11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临床应用价值较好。结论T1 mapping联合DWI可于术前有效预测乳腺癌TI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肿瘤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鉴别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组织学级别
2
作者 孟帆 袁军辉 +4 位作者 张孝先 方少伯 郭兰伟 单东秋 陈学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4-1759,共6页
目的 观察全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鉴别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病理组织学级别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ASPS、包括高级别组27例和低级别组16例,记录患者生存资料,分析肿瘤MRI表现,获取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评... 目的 观察全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鉴别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病理组织学级别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ASPS、包括高级别组27例和低级别组16例,记录患者生存资料,分析肿瘤MRI表现,获取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评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数与组织学分级结果的相关性,评估其鉴别高、低级别ASPS的效能。结果 低级别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05%,高于高级别组的51.28%(P<0.05)。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远处转移、ASPS肿瘤≥5 cm,以及伴瘤周水肿、肿瘤内分隔等特征者占比均较高(P均<0.05)。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中,高级别组5th、10th、25th、50th、75th、90th及均值均低于低级别组(P均<0.05),且均与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0.547~-0.385,P均<0.05),其鉴别高、低组织学分级ASP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4~0.822,鉴别效能均较好。结论 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可较为有效地鉴别高、低级别AS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软组织腺泡状 间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无创预测脑胶质母细胞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千昂 卢俊 +1 位作者 董亚锋 曲金荣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9-454,共6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脑胶质母细胞瘤(GBM)O 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甲基化(MGMT-PM)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30例脑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图像(ADC和对比增强3D-T ...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脑胶质母细胞瘤(GBM)O 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甲基化(MGMT-PM)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30例脑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图像(ADC和对比增强3D-T 1WI)。其中,MGMT-PM阳性组(PM率≥8%)58例,MGMT-PM阴性组(PM率<8%)72例。按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91例)和验证集(39例)。由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在ADC和CE-3D-T 1WI图像上逐层勾画ROI,获得病灶的全域容积感兴趣区(VOI),分别提取851个组学特征。然后,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进行特征降维,将保留下来的特征与其对应的系数进行线性组合,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得到Radscore ADC、Radscore CE-T 1WI和Radscore联合三组评分。采用ROC曲线评估各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将最优模型的Radscore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MGMT-PM状态的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并绘制其诺模图。采用ROC曲线评价综合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别评估此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训练集中,Radscore联合预测MGMT-PM状态的AUC为0.872,优于单一序列(Radscore ADC:AUC=0.798,P<0.05;Radscore CE-T 1WI:AUC=0.840,P<0.05);在验证集中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在影像组学模型中加入临床特征后,可提高预测效能,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4、92.50%和78.43%。校准曲线显示临床-组学综合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84)。决策曲线分析表明综合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MRI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术前无创性预测GBM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多序列结合及引入临床特征能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MGMT启动子甲基化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可调制翻转角超长回波链回聚脉冲对比增强T1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MATRIX CE-T1 FLAIR)序列用于检测颅骨转移癌
4
作者 刘俊宏 袁军辉 +6 位作者 张真真 乔素雅 杨慧远 单东秋 吴越 许春苗 陈学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519,共4页
目的观察MR可调制翻转角超长回波链回聚脉冲(MATRIX)对比增强(CE)T1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1 FLAIR)序列用于检测颅骨转移癌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4例因恶性肿瘤接受头部MR扫描筛查转移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MRI、CT、放射... 目的观察MR可调制翻转角超长回波链回聚脉冲(MATRIX)对比增强(CE)T1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1 FLAIR)序列用于检测颅骨转移癌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4例因恶性肿瘤接受头部MR扫描筛查转移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MRI、CT、放射性核素骨显像(BS)和PET/CT]及随访证实原发恶性肿瘤颅骨转移,并取得头颅MATRIX CE-T1 FLAIR(A组)、3D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3D GRE_fsp)CE-T1 FLAIR(B组)及快速自旋回波(FSE)CE-T1 FLAIR(C组)图像;对比3组图像主观(包括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和客观评价结果,以BS或PET/CT结果为标准,计算其检出颅骨转移癌灶的效能。结果A及C组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主观评分、信噪比(SNR)均高于B组(P均<0.001);A组信号强度(SI)转移癌高于B、C组(P均<0.05),A组与C组主观评分及SNR、B组与C组之间SI_(转移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4例中,PET/CT或BS共诊断102处颅骨转移癌;A、B、C组分别检出129、151及115处病灶,其正确率分别为79.07%(102/129)、67.55%(102/151)及88.70%(102/115)。结论MATRIX CE-T1 FLAIR序列可用于检测颅骨转移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肿瘤 磁共振成像 可调制翻转角超长回波链回聚脉冲成像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