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PD-1抗体治疗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梦圆 赵玲娣 +1 位作者 张勇 高全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08-913,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前后血常规中主要指标的变化,为鉴别诊断irAE及感染性炎症提供新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抗PD-1抗体治疗后出现irAE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抗P... 目的:通过对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前后血常规中主要指标的变化,为鉴别诊断irAE及感染性炎症提供新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抗PD-1抗体治疗后出现irAE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抗PD-1抗体治疗前、发生irAE前及irAE后血常规的主要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值的统计学差异。采用定性变量的配对χ^(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值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值的比例)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从201例患者中观察到了258次irAE,其中27例(13.4%)患者发生了2种及以上类型的irAE,214次(82.94%)irAE未引起发热;irAE发生后与抗PD-1抗体治疗前相比,白细胞计数(t=1.087,P=0.278)、中性粒细胞计数(t=0.959,P=0.338)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0.817,P=0.414)未见明显升高,且三指标高于正常值的病例数分别为28 vs 38(χ^(2)=1.737,P=0.187)、32 vs 44(χ^(2)=2.222,P=0.136)、45 vs 55(χ^(2)=1.240,P=0.2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rAE发生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这对鉴别诊断感染性炎症可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D-1抗体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及肿瘤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Tim-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本玲 袁龙 +4 位作者 袁鹏 陈广玉 秦鹏 王振雷 高全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Tim-3和PD-1在胃癌(GC)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首次入住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54例GC患者的全血标本及其中8例Ⅲ期G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 目的:探讨Tim-3和PD-1在胃癌(GC)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首次入住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54例GC患者的全血标本及其中8例Ⅲ期G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流式法检测Tim-3和PD-1在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结果:Tim-3、PD-1和Tim-3^+PD-1^+在GC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25例健康对照组的表达[2.8%vs.2.1%,P=0.041 8(Tim-3);19.1%vs.12.3%,P<0.000 1(PD-1);1.44%vs.0.85%,P=0.006 0(Tim-3^+PD-1^+)]。Tim-3、PD-1和Tim-3^+PD-1^+在肿瘤组织中CD4^+细胞上的表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Tim-3^+PD-1^+在Ⅲ/Ⅳ期G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GC患者及对照组。结论:G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上抑制性受体Tim-3和PD-1的表达升高,可能与CD4^+T细胞功能耗竭,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GC病情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D4+T淋巴细胞 T细胞耗竭 TIM-3 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瑞娥 张勇 +4 位作者 王子兵 尚艺曼 杨勇豪 王黎 高全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0-304,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2010年9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免疫治疗科的28例晚期胰腺癌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和/或替吉奥化学药物治疗...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2010年9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免疫治疗科的28例晚期胰腺癌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和/或替吉奥化学药物治疗,在化疗结束1~3 d内回输体外培养的CIK细胞。观察指标为疾病进展(PD)率,疾病稳定(SD)率,部分缓解(PR)率,完全缓解(CR)率,中位生存期(mOS),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生存率,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不良反应。DCR包括CR、PR和SD。结果:28例患者中5例PR(17.86%),15例SD(53.57%),8例PD(28.57%),DCR为71.43%,mOS 15.41,6、12、18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5.71%、50.00%、39.28%和10.71%;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CIK细胞联合化疗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不良反应小,耐受性良好,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胰腺癌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D-1抗体对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本玲 陈广玉 +2 位作者 袁龙 杜雪相 高全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抗PD-1抗体对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构建BALB/c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随机分为抗PD-1抗体治疗组(PD-1组)和对照组(PBS组)。PD-1组在荷瘤后第6天和第9天分别腹腔注射抗PD-1抗体(0.2 mg/只),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抗PD-1抗体对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构建BALB/c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随机分为抗PD-1抗体治疗组(PD-1组)和对照组(PBS组)。PD-1组在荷瘤后第6天和第9天分别腹腔注射抗PD-1抗体(0.2 mg/只),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PBS。荷瘤后第7天开始采用游标卡尺每隔1 d对肿瘤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肿瘤体积。末次给药后2周根据治疗效果和肿瘤体积大小将PD-1组小鼠分为有效组(n=3)和无效组(n=5),取其脾脏和肿瘤组织,流式法检测脾脏与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CD3、CD4、CD8)、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调节T细胞(Tregs)等细胞比例及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结果:治疗有效组小鼠肿瘤体积小于治疗无效组;治疗有效组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3^+、CD4^+和CD8^+T细胞占总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无效组,MDSC细胞的比例均低于无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高于无效组(P<0.05)。抗PD-1抗体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与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中抗PD-1抗体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组织中浸润T细胞和MDSC比例的改变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预测和改善抗PD-1抗体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D-1抗体 结直肠癌 髓源性抑制细胞 PD-L1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