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安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卢娟娟 李洪霖 李佳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探讨胃肠安通过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CMTM6/PD-L1)轴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迁移... 目的:探讨胃肠安通过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CMTM6/PD-L1)轴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能力;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各组CMTM6、PD-L1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CMTM6、PD-L1蛋白荧光强度;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CMTM6、PD-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胃肠安可以抑制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MMP2、MMP9、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量,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量,降低CMTM6、PD-L1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论:胃肠安可以抑制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的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MTM6/PD-L1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胃肠安 胃癌 侵袭 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素(Mel)对裸鼠骨肉瘤的抑制作用与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高启龙 李寒冰 +2 位作者 姚亚民 陈永强 杨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探讨蜂毒素(melittin,Mel)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SD大鼠成骨肉瘤UMR-106细胞株建立骨肉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将18只裸鼠随机等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Mel组和顺铂组。观察各组裸鼠骨肉瘤的体积和体质量抑制率;应用... 目的探讨蜂毒素(melittin,Mel)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SD大鼠成骨肉瘤UMR-106细胞株建立骨肉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将18只裸鼠随机等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Mel组和顺铂组。观察各组裸鼠骨肉瘤的体积和体质量抑制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裸鼠瘤体CD31、CD105、PCNA蛋白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运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Mel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结果 Mel组肿瘤体积和体质量抑制率分别为42.98%和39.03%,Mel能明显抑制CD31、CD105标记的血管生成密度,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且Mel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呈正相关及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 Mel具有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素(Mel) 骨肉瘤 血管生成 细胞凋亡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34a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韩懿存 范修琦 +4 位作者 陈玉龙 王歌 郭兰伟 石变 高启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0-204,共5页
消化道肿瘤是指发生在食管、胃、肝脏、大肠、小肠等部位的一类肿瘤。最新癌症统计数据[1-2]显示,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多为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隐匿,此类肿瘤被发现时往往处于晚期[3]。手术、放化疗等标准... 消化道肿瘤是指发生在食管、胃、肝脏、大肠、小肠等部位的一类肿瘤。最新癌症统计数据[1-2]显示,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多为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隐匿,此类肿瘤被发现时往往处于晚期[3]。手术、放化疗等标准治疗方案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已达治疗瓶颈,迫切需要开发更多的癌症治疗策略,以改变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34a 消化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固本方对化疗相关性腹泻裸鼠T细胞亚群及相关促炎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乔翠霞 张新峰 +2 位作者 程旭锋 刘琦 蔡小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16-1718,共3页
目的:观察扶正固本方对化疗相关性腹泻裸鼠T细胞亚群及相关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伊立替康法制备CID裸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洛哌丁胺组、扶正固本组。观察裸鼠T细胞亚群、腹泻情况及回肠组织... 目的:观察扶正固本方对化疗相关性腹泻裸鼠T细胞亚群及相关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伊立替康法制备CID裸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洛哌丁胺组、扶正固本组。观察裸鼠T细胞亚群、腹泻情况及回肠组织中TNF-α和IFN-γ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扶正固本组T细胞亚群的CD_3^+,CD_4^+,CD_4^+/CD_8^+明显升高(P<0.01),腹泻评分明显降低(P<0.01),回肠组织中TNF-α、IFN-γ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扶正固本可改善CID裸鼠细胞免疫功能,并可通过下调回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改善腹泻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固本 化疗相关性腹泻 促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素对裸鼠骨肉瘤治疗作用及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启龙 杨峰 +3 位作者 姚亚民 王怀章 刘怀民 陈永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00-1303,共4页
目的:观察蜂毒素对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毒副反应。方法:建立裸鼠骨肉瘤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4组:生理盐水组,蜂毒素低、高剂量组,顺铂组。观察各组裸鼠骨肉瘤的体积和体质量抑制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目的:观察蜂毒素对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毒副反应。方法:建立裸鼠骨肉瘤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4组:生理盐水组,蜂毒素低、高剂量组,顺铂组。观察各组裸鼠骨肉瘤的体积和体质量抑制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外周血常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光镜观察心肝脾肺肾及肿瘤的病理组织学情况;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微细结构。结果:蜂毒素低剂量组肿瘤体积和体质量抑制率分别为42.98%、39.03%,高剂量组分别为67.54%、48.66%,蜂毒素能明显降低血清AKP水平;光镜与电镜下蜂毒素能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或坏死;高剂量蜂毒素给药后可见扭体动作、精神不振、萎靡少动等毒性反应,肾脏病理切片可见肾小管间质扩张充血,肾细胞间隙炎性细胞集聚。蜂毒素各组骨髓及心肺肝脾等脏器未造成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蜂毒素具有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并能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素 骨肉瘤 治疗作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蛋白非酶糖基化和蛋白激酶C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武永华 黄俊臣 胡彦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对其蛋白非酶糖基化和蛋白激酶C激活的影,为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对其蛋白非酶糖基化和蛋白激酶C激活的影,为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外加中医辨证治疗,比较2组肾功能、蛋白激酶C(PKC)活性以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并分析2组治疗后肾脏血流相关参数的变化,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肾功能相关指标、PKC活性以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胞质PKC活性、胞膜PKC活性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SCr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肾主动脉(MRA)、段动脉(SRA的Vs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Vdmin明显升高,RI明显降低(P <0. 05); IRA的Vdmin、Vsmax明显升高,RI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 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有效的抑制PKC通路的激活,减轻蛋白非酶糖基化的发生,纠正肾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肾功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辨证疗法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蛋白非酶糖基化 蛋白激酶C 肾动脉、肾叶段动脉 肾叶间动脉 阻力指数 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 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葛青青 石变 +1 位作者 高启龙 刘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19-523,共5页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后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过化疗后进展的晚期ESCC患者接受PD-1抑...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后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过化疗后进展的晚期ESC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e,OS)。随访截止到2021年11月30日。结果: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63例ESCC患者接受了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7.1个月(95%CI:4.3~9.9),ORR为14.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9.8%,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尚未达到。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31例(49.2%)、甲状腺功能减退29例(46.0%)、高血压24例(38.1%)、恶心和呕吐22例(34.9%)、手足综合征21例(33.3%)、皮疹20例(31.7%)。3级不良反应有出血及穿孔3例(4.8%)、间质性肺炎2例(3.2%)、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3.2%)、免疫心肌炎1例(1.6%)、皮疹1例(1.6%)、腹泻1例(1.6%)等。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及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的发生。结论: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化疗后进展的ESCC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ESCC患者后线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抑制剂 安罗替尼 食管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