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碘基值预测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马千昂 黎海亮 +3 位作者 王艺 蒋志强 徐淑宁 李靖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基线期能谱CT碘基值预测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学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前瞻性对拟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患者于治疗前1周内行能谱CT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三... 目的:探讨基线期能谱CT碘基值预测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学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前瞻性对拟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患者于治疗前1周内行能谱CT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测量增强各期胃癌病灶的碘基值(IC),并除以主动脉碘基值得到标化碘基值(nIC)。根据术后AJCC肿瘤退缩分级(TRG)标准分为病理缓解良好组(TRG=0+1)和病理缓解不良组(TRG=2+3)。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和碘基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方法筛选胃癌NAC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IC值的预测效能。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70例,其中男55例,女15例,年龄范围30~71岁,中位年龄59岁。病理缓解良好22例,缓解不良48例。缓解良好组的静脉期标化碘基值(nICVP)、延迟期标化碘基值(nICDP)值低于缓解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1、2.270,P均<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CVP和CT报告淋巴结状态是胃癌NAC疗效的独立预测指标,联合两者的诺模图预测胃癌NAC后病理学反应的AUC为0.821(95%CI:0.711~0.902),依次高于nICVP、联合nICVP和nICDP、nICDP(Z=2.306、2.161、2.228,P均<0.05),以诺模图分数>0.684为诊断阈值,其预测病理缓解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81.80%、65.58%、87.71%。结论:基线期胃癌病灶nICVP和nICDP能鉴别新辅助化疗后不同病理缓解状态,nICVP和CT报告淋巴结状态是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联合两者能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碘基值 胃肿瘤 疗效预测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DWI对可切除性胃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慧远 曲金荣 +4 位作者 王艺 黎海亮 吴越 赵卫杰 李靖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DWI)术前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5月,前瞻性搜集行根治性胃切除的胃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包括IVIM和DWI。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脉管侵犯组。测量胃...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DWI)术前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5月,前瞻性搜集行根治性胃切除的胃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包括IVIM和DWI。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脉管侵犯组。测量胃癌病灶的厚度、ADC和IVIM-DWI参数(D、D^(*)、f)值,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脉管侵犯状态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预测效能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3例胃癌手术患者,其中49例有脉管侵犯(67.12%)。有脉管侵犯组的肿瘤处胃壁厚度大于无脉管侵犯组,而ADC、D和f值均低于无脉管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处胃壁厚度及ADC、D和f值均能有效预测脉管侵犯状态,AUC分别为0.821、0.686、0.792和0.727(P均<0.05)。肿瘤处胃壁厚度[OR:1.302(1.098~1.543)]和f[OR:686.801(6.126~77004.267)]是预测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两者进行诊断时,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7、81.63%和91.67%,其AUC显著高于ADC和f(Delong检验,P均<0.05),但与D和肿瘤处胃壁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52)。结论:IVIM-DWI定量参数及肿瘤处胃壁厚度均能在术前有效预测胃癌脉管侵犯情况,尤其是肿瘤处胃壁厚度和f是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脉管侵犯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结肠系膜包裹胰腺残端并缝扎预防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后胰瘘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有财 韩广森 +2 位作者 王松涛 王刚成 任莹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观察横结肠系膜后叶包裹胰腺残端并缝扎对预防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科行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0例在丝线间断U形锁边缝合胰腺残端后采用横结肠系膜后叶包裹... 目的:观察横结肠系膜后叶包裹胰腺残端并缝扎对预防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科行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0例在丝线间断U形锁边缝合胰腺残端后采用横结肠系膜后叶包裹胰腺残端,对照组20例胰腺残端以丝线间断U形锁边缝合。结果:观察组12例患者找到主胰管,8例患者未找到主胰管,对照组14例找到主胰管,6例未找到主胰管;观察组胰腺残端处理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25±12)min,对照组为(24±13)min;观察组术后出现胰瘘1例(5%),对照组出现胰瘘9例(45%);观察组术后胰腺残端引流管放置平均时间为8.4 d,对照组为16.4 d;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4 d;对照组瘘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7.8 d。结论:横结肠系膜包裹胰腺残端并缝扎可有效降低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瘘 横结肠系膜 联合脏器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术前诊断胃腺癌周围神经侵犯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靖 王艺 +3 位作者 魏莹莹 赵卫杰 廖秋霞 黎海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43-1847,共5页
目的观察能谱CT术前诊断胃腺癌周围神经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对27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胃腺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能谱CT扫描,测量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碘浓度(IC)和标准化IC(nIC);据术后病理报告将患者分为PNI组和无PNI组,对比... 目的观察能谱CT术前诊断胃腺癌周围神经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对27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胃腺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能谱CT扫描,测量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碘浓度(IC)和标准化IC(nIC);据术后病理报告将患者分为PNI组和无PNI组,对比组间病灶IC和nIC差异,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NI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C参数诊断PNI的效能。结果270例中,术后病理证实123例PNI(PNI组)、147例无PNI(无PNI组);组间肿瘤厚度、Borrmann分型、(术前)临床T分期(cT)、CT报告淋巴结状态、病理T分期(pT)及病理N分期(p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I组病灶静脉期IC(ICVP)、延迟期IC(ICDP)及静脉期nIC(nICVP)、延迟期nIC(nICDP)均高于无PNI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分期和nICDP是PN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示cT分期联合nICDP诊断PNI的曲线下面积(0.832)高于单一cT分期及IC参数(P均<0.05)。结论能谱CT可于术前诊断胃腺癌PNI;联合cT分期可提前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周围神经侵犯 碘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杨 巴玉峰 +7 位作者 刘如 贺春语 杨原源 李浩淼 姚志华 王刚成 李定杰 蒋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81例接受根治切除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筛选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81例患者术后1、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81例接受根治切除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筛选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81例患者术后1、2、3a生存率分别为87.9%、72.2%、68.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根治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1、N2、N3期相较N0期的HR(95%CI)分别为2.528(1.345~4.751)、4.122(1.571~10.815)和8.387(2.356~29.860)。结论:N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根治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根治切除术 术后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刺线在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杜记涛 万相斌 +6 位作者 付强 赵卫杰 陈广龙 赵智力 张辉亮 曹建 李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在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使用倒刺线关闭共同开口及吻合口加针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62例的资料。... 目的:探讨在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使用倒刺线关闭共同开口及吻合口加针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62例的资料。使用倒刺线关闭共同开口及吻合口、闭合线加针共32例(观察组),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共同开口及吻合口、闭合线不加针共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并发症。两组术前分期、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消化道重建时间分别为(39.5±5.1)、(25.8±3.7) min,术前与术后24 h血红蛋白含量差值分别为(11.1±6.2)、(15.6±7.9)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无术后出血及吻合口瘘发生,对照组有2例术后消化道出血需内镜下止血,1例胃闭合线与小弯交界处吻合口瘘,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使用倒刺线关闭共同开口及吻合口加针虽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减轻了吻合口渗血,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远端胃癌根治术 全腹腔镜手术 消化道重建 倒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