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超 任向阳 +2 位作者 周海涛 马聪敏 滕军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767-2770,共4页
目的探讨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正规康... 目的探讨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正规康复训练;治疗组80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正规康复训练及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治疗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平均随访(24.5±7.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对照组与治疗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mRs评分0~1分41例(51.2%),对照组mRs评分0~1分28例(35.0%),两组患者mRs评分0~1分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颞窗病变侧大脑中动脉和枕窗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颞窗病变侧大脑中动脉和枕窗基底动脉PI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TIA、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压、心率、呼吸的改变,未出现其他不适感。结论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的顺应性,提高脑血流的储备能力,降低TIA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操作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程缺血后适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两家系NOTCH3基因突变分析
2
作者 周海涛 牛宇杰 +4 位作者 刘德全 刘开颜 李华丽 任向阳 李远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34,共5页
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较少见的、以反复脑卒中发作与血管性痴呆为特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疾... 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较少见的、以反复脑卒中发作与血管性痴呆为特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疾病[1]。该病多于中年起病,早期可有先兆性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反复脑卒中发作,最终导致精神异常和血管性痴呆;头颅MRI特征包括皮层下腔隙性梗死灶、颞极、侧脑室周围和皮层下白质病变[2]。CADASIL致病基因NOTCH3位于染色体19p13.2-13.1,大部分变异为错义突变,也有少部分为缺失、插入和剪切[3]。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CADASIL家系经基因检测确诊[4-5]。本文分析了两个CADASIL家系NOTCH3基因突变情况,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外周血血小板β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水平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许晓辉 马聪敏 +1 位作者 韩月珍 李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507-251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帕金森病痴呆(PD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β淀粉样前体蛋白免疫反应片段之比(βAPPr)的变化,分析βAPPr与PDD的关系,为PDD诊断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帕金森病(PD)患者... 目的通过观察帕金森病痴呆(PD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β淀粉样前体蛋白免疫反应片段之比(βAPPr)的变化,分析βAPPr与PDD的关系,为PDD诊断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帕金森病(PD)患者124例,按是否合并痴呆分为PDD组59例和对照组65例。评价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周血血小板βAPPr。结果 PDD组患者受教育年限、MMSE评分、Mo CA评分低于对照组,CDR评分、UPDRS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DD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βAPPr(5.43±0.92)低于对照组的(7.88±1.32)(t=6.28,P<0.001)。PDD组患者βAPPr与Mo CA评分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能力、注意能力、延迟回忆能力、定向力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PDD患者血小板βAPPr较PD患者下降,血小板βAPPr有可能成为PDD诊断的外周血生物学指标之一,外周血血小板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水平有可能为研究PD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痴呆 血小板 淀粉样β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MRI及临床表现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尹变利 任向阳 +1 位作者 周旭峰 曹东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86-2187,共2页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 hematoma,CEIC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脑内血肿,常被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卒中及脑脓肿等。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证实的CEICH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 hematoma,CEIC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脑内血肿,常被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卒中及脑脓肿等。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证实的CEICH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 临床资料 MRI 表现特征 手术证实 诊断水平 胶质瘤 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一例临床特点分析
5
作者 黄超 周海涛 +2 位作者 任向阳 马聪敏 滕军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271-2273,共3页
目的分析1例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6-06-15至2016-08-15,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以及肌肉病理染色、基因检测结果。... 目的分析1例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6-06-15至2016-08-15,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以及肌肉病理染色、基因检测结果。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睑裂狭小,睁眼费力,小口,张口费力,小下颌,步态略僵硬;肌酸肌酶水平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静止时有大量肌强直电位发放。肌肉病理染色结果显示肌内衣结缔组织轻度增生,肌纤维直径变异轻度加大,少数散在及成组分布的陈旧坏死肌纤维伴随炎性细胞浸润及嗜碱性肌纤维伴随核肥大,个别分裂肌纤维,少数肌纤维核内移。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HSPG2基因呈复合杂合突变:10号外显子c.10736T>G(p.Ile3579Ser),73号外显子c.9963C>A(p.Cys3321Ter),77号外显子c.1208G>A(p.Cys403Tyr)。结论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特点及基因结果,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诊断明确。特殊的面部改变是本病最显著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呈肌营养不良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发育不良 肌强直 HSPG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舒地尔对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分泌的影响
6
作者 段智慧 马聪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星型胶质细胞分泌炎性因子TNF-α和IL-8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糖氧剥夺组(OGD组)、法舒地尔干预组3组,在培养0、3、6、12h和24h收取上层培养液,用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T...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星型胶质细胞分泌炎性因子TNF-α和IL-8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糖氧剥夺组(OGD组)、法舒地尔干预组3组,在培养0、3、6、12h和24h收取上层培养液,用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TNF-α和IL-8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GD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和IL-8在观察时间点内明显升高(均P<0.05),法舒地尔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和IL-8也有升高,但较OGD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OGD可以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NF-α和IL-8,而法舒地尔能有效抑制OGD星形胶质细胞对TNF-α和IL-8的分泌,提示法舒地尔在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NF-α和IL-8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舒地尔 星形胶质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及平衡状况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晓辉 田俊梅 +4 位作者 蔡卫卫 赵永飞 王裕鹏 刘超 段智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4607-4611,4617,共6页
背景营养不良作为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之一,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营养不良、肌肉减少、平衡障碍有可能增加帕金森病患者的骨折风险,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身体成分、平衡状... 背景营养不良作为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之一,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营养不良、肌肉减少、平衡障碍有可能增加帕金森病患者的骨折风险,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身体成分、平衡状况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6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3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未来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MOF)风险、髋部骨折(HF)风险,利用帕金森统一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运动(UPDRSⅢ)、简易营养评价量表(MNA)、Berg平衡量表(BBS)、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进行调查,并进行股骨颈骨密度T值、身体成分测定。分析骨折风险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并在控制年龄、性别、股骨颈骨密度T值后对骨折风险和各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帕金森病患者未来10年MOF风险、UPDRSⅢ评分、体脂率(BFR)、三头肌皮褶厚度低于女性,股骨颈骨密度T值、躯干肌肉量、双上肢肌肉量、双下肢肌肉量、BBS评分高于女性(P<0.05)。男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未来10年MOF风险、未来10年HF风险与MNA评分、双下肢肌肉量、BBS评分、ABC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与双下肢肌肉量呈正相关(P<0.05),与BFR呈负相关(P<0.05)。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未来10年MOF风险、未来10年HF风险与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P<0.05);未来10年MOF风险与MNA评分、双下肢肌肉量、BBS评分、ABC评分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未来10年HF风险与MNA评分、双上肢肌肉量、双下肢肌肉量、BBS评分、ABC评分呈负相关(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与双下肢肌肉量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WHR呈负相关(P<0.05)。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未来10年MOF风险、未来10年HF风险与MNA评分、双下肢肌肉量、BBS评分、ABC评分呈负相关(P<0.05),未来10年MOF风险与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男性、女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身体成分、股骨颈骨密度T值有所不同。营养不良、下肢肌肉量的减少、平衡能力下降、病情严重程度是预测帕金森病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重要因素,重视帕金森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肌肉量,尤其关注高龄女性,对帕金森病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折风险 营养状况 身体成分 平衡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