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成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5,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生命美学 生态美学 中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景观理论基础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1,共3页
农业景观最突出地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农业景观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要想做到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理念是关键,即需要有新的伦理观和新的美学观作为理论支撑,新伦理观的核心就是对... 农业景观最突出地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农业景观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要想做到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理念是关键,即需要有新的伦理观和新的美学观作为理论支撑,新伦理观的核心就是对土地和农民的尊重。农业景观美应该建基于新的伦理观之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农业景观美的形成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 可持续发展 环境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错觉与审美的相关性
3
作者 刘苹 史鸿文 《河南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71-74,共4页
在特定情景下,错觉和幻觉能使人们产生“设身处地”的移情现象,并因此而产生审美体验。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们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完形趋向,会通过错觉和幻觉而使人们产生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错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审美对象... 在特定情景下,错觉和幻觉能使人们产生“设身处地”的移情现象,并因此而产生审美体验。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们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完形趋向,会通过错觉和幻觉而使人们产生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错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审美对象的形象方式,其主要表现为图形错觉和颜色错觉。在错觉中浮现出来的形象在物理上无疑是一种扭曲与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错觉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