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厉建林 王兵 +3 位作者 王越 安乾 吴斐 司江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79-1481,共3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169处(44.9%),颈内动脉(ICA)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术后CT血管成像 血管残余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穿刺系统辅助原位开窗术用于腔内修复胸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4
2
作者 耿金宝 王兵 +3 位作者 王越 司江涛 牛晓阳 王广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35-637,共3页
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 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术式,但用于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升主动脉及锚定区不足病变时仍面临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机械导管溶栓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6
3
作者 吕正佐 王兵 +2 位作者 牛晓阳 王岭 郑浩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评价药物-机械导管溶栓(pharmacomechanic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PCDT联合Venovo(Bard)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目的评价药物-机械导管溶栓(pharmacomechanic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PCDT联合Venovo(Bard)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采用PCDT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IVCS伴急性下肢DVT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周径差及术后血栓清除率。于术后第1、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记录患者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并检查支架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靶病变血栓均达到完全清除(清除率>95%),同期植入Venovo髂静脉支架23枚。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支架发生移位、断裂或脱落等情况,无死亡病例。23例患者下肢患-健侧周径差(大腿、小腿)分别由术前(5.59±0.93)cm、(3.52±0.85)cm下降为术后(1.43±0.68)cm、(1.41±0.7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6个月时VCSS较术前显著降低(5.4±1.1 vs 8.0±1.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时一期通畅率为95.7%(22/23),手术再干预率为4.3%。结论应用PCDT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IVCS伴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药物机械导管溶栓 静脉支架置入术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晓哲 王兵 +4 位作者 刘俊超 丁语 吴斐 牛晓阳 孙利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股腘动脉I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DCB治疗,23例接受CB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两...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股腘动脉I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DCB治疗,23例接受CB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一期通畅率等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截肢或死亡患者,无失防。DCB组与CB组相比,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对86.9%,P>0.05),但术后6、12个月明显升高(86.4%对69.6%,P<0.05;81.8%对47.8%,P<0.05)。两组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靶血管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明显高于CB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靶血管LLL明显低于CB组(P<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ISR较CB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股腘动脉 支架内再狭窄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广华 王兵 +2 位作者 崔文军 司江涛 王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目的观察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的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统计并发症。结果26例手术均成功,随访期间无... 目的观察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的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统计并发症。结果26例手术均成功,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2/26)。术后1周Rutherford临床分级较术前降低(P=0.012)。术后3、6、12个月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6、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15%(25/26)、84.62%(22/26),12个月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f-TLR)率为88.46%(23/26)。结论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股动脉 腘动脉 血管成形术 球囊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攀峰 王兵 +4 位作者 崔文军 安乾 丁语 吴斐 李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39-1641,共3页
目的:探讨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首次CEA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179例,狭窄30%~69%组135例,狭窄≥70%组7... 目的:探讨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首次CEA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179例,狭窄30%~69%组135例,狭窄≥70%组76例;分析3组术中收缩期颈动脉残端压(SCSP)变化、转流管应用情况和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30%~69%组、≥70%组术中SCSP分别为(55.7±18.2)mm Hg、(53.5±19.7)mm Hg、(46.3±15.2)mm Hg,术中转流管使用率分别为8.4%、7.4%、27.6%;对侧颈动脉狭窄〈70%时SCSP及转流管使用率无明显变化(P〉0.05),对侧颈动脉狭窄≥70%时SCSP明显下降(P〈0.01),转流管使用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30 d内对侧颈动脉狭窄〈70%组与狭窄≥70%组的患者在脑卒中、心脏并发症、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CEA中转流管应用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合Willis环及椎-基底动脉状态的评估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程度 颈动脉返流压 血管内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7
7
作者 崔文军 王兵 +4 位作者 安乾 司江涛 王颖 吴斐 李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106-4109,共4页
目的评价TurboHawk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腔内治疗的43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行DA联合DCB治疗,21例行DA联合普通球... 目的评价TurboHawk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腔内治疗的43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行DA联合DCB治疗,21例行DA联合普通球囊(POBA)治疗,术后对比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或截肢患者。DA+DCB组与DA+POBA组相比,术后3、6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 95.2%,95.5%vs. 85.7%,均P> 0.05),但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较DA+POBA组明显提高(90.9%vs. 66.7%,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12个月DA+DCB组MLD高于DA+POBA组,晚期管腔丢失率(LLL)低于DA+POBA组(均P <0.05)。结论 DA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股腘动脉 药物涂层球囊 斑块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不使用转流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被引量:7
8
作者 厉建林 王兵 +3 位作者 王越 丁语 崔文军 王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601-3603,共3页
目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治疗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重度狭窄患者时,术中不使用转流管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监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 目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治疗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重度狭窄患者时,术中不使用转流管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监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双侧ICA重度狭窄并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查看患者术后医疗记录有无新发神经病学损害,并随访4~6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状态。结果:31例患者成功行38例次CEA,7例先后行双侧CEA,所有患者术中均未采用血管内转流及EEG或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术后1例患者出现过度脑灌注综合征,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未出现新发神经病学损伤。所有病例在4~6个月随访中均未出现新的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结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中不采用血管内转流及EEG监测亦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 血管内转流 脑电图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组织SNAT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新军 杨卓 +3 位作者 杨如意 袁小威 孙利坤 牛晓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26-430,共5页
目的 探讨人钠耦合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human sodium coupled neutral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SNAT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观察89例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和... 目的 探讨人钠耦合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human sodium coupled neutral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SNAT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观察89例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和瘤周组织中的SNAT1的表达与分布,其中低级别胶质瘤55例(WHOⅠ-Ⅱ),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34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蛋白质印迹中SNAT1的表达,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分析SNAT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观察SNAT1的不同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建立Cox回归模型。结果 胶质瘤组织中SNAT1的表达明显高于瘤周组织(t=-9.803,P=0.001),高病理级别组织中SNAT1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t=-6.682,P=0.003);SNAT1的表达与胶质瘤直径,病理级别有关(χ-2=4.963,8.527,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病理级别,SNAT1蛋白不同表达为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NAT1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胶质瘤生物学特征及评价患者预后的分子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AT1 胶质瘤 病理参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ABCA1和MMP-9的表达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远宏 刘恒方 +3 位作者 张敏 晁志文 王鹏 王兵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运转体A1(ABCA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6例和16例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根据病理Ⅰ、Ⅱ和Ⅲ分级相应将颈动...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运转体A1(ABCA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6例和16例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根据病理Ⅰ、Ⅱ和Ⅲ分级相应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A1(n=5)、A2(n=8)和A3(n=23)组。采用RT-PCR技术测定ABCA1和MMP-9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BCA1和MMP-9的蛋白的表达。结果:4组间ABCA1和MMP-9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954和717.381,P<0.001)。A组较B组升高,A3组较A2组升高(P<0.05)。4组间ABCA1和MMP-9蛋白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612和428.910,P<0.001)。ABCA1蛋白的表达A组较B组降低,A3组较A2组降低;MMP-9蛋白的表达A组较B组升高,A3组较A2组升高(P<0.05)。结论:ABCA1和MMP-9可能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运转体A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旋切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文军 王兵 +4 位作者 安乾 司江涛 王颖 吴斐 李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6-480,共5页
目的评价TurboHawk斑块旋切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病变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术治疗的21例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趾-... 目的评价TurboHawk斑块旋切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病变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术治疗的21例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间歇性跛行距离,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Fontaine分级、靶血管一期通畅率。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病率为14.3%(3/21),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肢皮温升高,疼痛缓解,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随访10~16个月,平均(12.80±3.69)个月。Fontaine分级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6、12个月ABI、TBI、间歇性跛行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5%(19/21)、81.0%(17/21)、71.4%(15/21)。结论 TurboHawk斑块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旋切术 糖尿病 动脉硬化闭塞症 膝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斐 刘俊超 +4 位作者 王洛波 丁语 李攀峰 李阳 王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08-1310,共3页
目地:探讨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用复合技术对30例(30条患肢)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行血运重建,30例患者均行血管腔内技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 目地:探讨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用复合技术对30例(30条患肢)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行血运重建,30例患者均行血管腔内技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观察整体通畅率和救肢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0%(9/30)。术后2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临床成功率为96.67%,踝肱指数平均提高了0.37±0.19(P〈0.05)。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和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复合技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短-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 复合技术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攀峰 王兵 +4 位作者 厉建林 崔文军 李阳 赵磊 吴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209-3211,共3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对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对侧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的病例特点和行CE...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对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对侧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的病例特点和行CEA的疗效及并发症。随访观察ICA再狭窄、脑卒中及死亡情况。结果:52例患者行CEA成功率为100%。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为11.5%(6/52),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30d内出现1例(1.9%)局灶性脑梗死、3例(5.8%)切口血肿、1例(1.9%)短暂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2例(3.8%)脑过度灌注现象,经积极治疗好转,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4年,患者均无术侧颈动脉再狭窄,4例(7.7%)于术后1年出现对侧脑卒中,无死亡病例。结论:CEA治疗对侧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具有较好的围手术期疗效和脑卒中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对侧颈动脉闭塞 经颅多普勒 血管内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颖 王兵 +3 位作者 崔文军 安乾 丁语 李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67-3369,共3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15例均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Duplex 超声、CTA及头颅MRI检查,依据NASCET计算方...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15例均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Duplex 超声、CTA及头颅MRI检查,依据NASCET计算方法,入选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均≥70%,手术均选用全身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及CTA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63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8.6%和1.3%,3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5.8%和2.8%;12例患者随访中CTA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的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中远期脑卒中发生率,但远期存在再狭窄可能,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药物治疗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3
15
作者 牛晓阳 王兵 +4 位作者 王广华 孙利坤 许恒 王梦宇 卢维龙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股动脉 腘动脉 逆行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亚培 张敏 +3 位作者 王建平 吴世陶 王兵 刘恒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研究B1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粥样斑块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斑块组)的手术标本,并依据术前症状分为无症状斑块组(n=15)和有... 目的:研究B1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粥样斑块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斑块组)的手术标本,并依据术前症状分为无症状斑块组(n=15)和有症状斑块组(n=25),另收集人肠系膜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n=15)。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测定各组B1激肽受体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B1激肽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无症状斑块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1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B1激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斑块旋切术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斐 曾倩 +1 位作者 崔文军 王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8-511,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TurboHawk定向斑块旋切术(DA)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接受...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TurboHawk定向斑块旋切术(DA)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接受DCB联合DA治疗,17例接受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联合DA治疗。对比两组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随访(11.28±1.63)(9~15)个月。DCB+DA组术后6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与POBA+D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7%(18/19)对82.4%(14/17),P>0.05],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POBA+DA组[89.5%(17/19)对64.7%(11/17),P=0.029]。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最小管腔直径(M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DA组患者MLD显著高于POBA+DA组(P=0.029),远期管腔丢失(LLL)显著低于POBA+DA组(P=0.018)。结论DCB联合DA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具有较好的近中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浅动脉 支架内再闭塞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激光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中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语 王新 +1 位作者 王兵 赵海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对比1 470 nm激光联合硬化剂注射门诊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与住院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及硬化剂注射手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中短期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77例住院手术患者(住院手术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808... 目的·对比1 470 nm激光联合硬化剂注射门诊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与住院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及硬化剂注射手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中短期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77例住院手术患者(住院手术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808 nm激光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和21例日间手术患者(门诊治疗组,1 470 nm激光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门诊治疗组与住院手术组中短期大隐静脉闭合效果无明显差异;门诊治疗组术后1~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并不高于手术组,但在围术期舒适度、经济花费、回归正常生活工作时间上均优于住院手术组。结论·1 470 nm激光联合硬化剂注射门诊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与住院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及硬化剂注射手术治疗有相似的疗效,但安全性、舒适度高,创伤更小,并可简化住院程序,降低医疗成本,可作为一种新的选择方案提供给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70 nm 激光 下肢静脉曲张 日间诊疗 硬化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TAS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俊超 王兵 +4 位作者 李攀峰 王洛波 李阳 吴斐 王广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705-2707,共3页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血管外科治疗的28例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8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血管外科治疗的28例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8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无截肢及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7.85%(5/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75±64)m提高至术后(468±92)m(P<0.01),踝肱指数由术前(0.21±0.16)增至术后(0.72±0.12)(P<0.05),平均随访(25±7.9)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4%,89.2%,85.7%,术后6个月,1、2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6.4%,92.9%。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尤其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王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及幽门螺杆菌(HP)抗体、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CAP组,并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分为稳定性CAP组(n=37)和不稳定...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及幽门螺杆菌(HP)抗体、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CAP组,并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分为稳定性CAP组(n=37)和不稳定性CAP组(n=83),选取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86名老年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CPIgG和HP IgG,同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结果CAP组CP IgG和HP IgG阳性率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性CAP组两种抗体的阳性率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性CAP组(P<0.01);混合感染(两种抗体均阳性)者不稳定性CA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单独感染(仅一种抗体阳性)者(P<0.01),单独感染者不稳定性CA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且hs-CRP水平随病原体感染种类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CAP患者CP和HP的感染率较正常人高,混合感染者不稳定CAP的发病率较单独感染高,hs-CRP水平与病原体感染种类的多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衣原体 肺炎 螺杆菌 幽门 C反应蛋白质 混合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