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对心脏结构、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柴芳芳 李新华 +1 位作者 颜文华 武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946-1950,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对心脏结构、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26例,经6个月试随访和18个月正式随访最终纳入患者145例。根据血压控制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对心脏结构、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26例,经6个月试随访和18个月正式随访最终纳入患者145例。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将其分为A组[n=57,收缩压(SBP)≤130 mm Hg且舒张压(DBP)≤80 mm Hg]、B组(n=55,130 mm Hg<SBP<140 mm Hg且DBP<90 mm Hg,或SBP<140 mm Hg且80 mm Hg<DBP<90 mm Hg)、C组(n=33,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比较3组患者随访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充盈峰的最大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的最大峰值速度(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随访期间的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LAD、LVMI、LVEF随访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随访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LAD随访前后差值大于A、B组,LVEF随访前后差值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LVMI随访前后差值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随访期间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不仅会损伤左心结构和功能,还会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严格控制血压(≤130/80 mm Hg)较常规降压(<140/90 mm Hg)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左心室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心脏结构和功能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与严重临床事件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方 贾卫滨 +1 位作者 姚反修 刘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44例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的变化,探讨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与心肌损伤以及严重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心电图ST段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ST段压低组(23例)和非ST段压低组(21例)。同... 目的:通过观察44例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的变化,探讨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与心肌损伤以及严重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心电图ST段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ST段压低组(23例)和非ST段压低组(21例)。同时均于24 h内相隔8~12 h两次采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TnI),两次都出现阳性结果,即为TnI阳性。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对严重临床事件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结果:44例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见于Ⅱ、Ⅲ、aVF、V_(1~4)导联。两组中共有12例TnI阳性,其中ST段压低组11例,非ST段压低组1例,两组相比P=0.0014;共有13例次发生严重临床事件,其中ST段压低组11例次,非ST段压低组2例次,两组相比P=0.0054;死亡病例6例,ST段压低组5例,非ST段压低组1例,两组相比P=0.0209。结论: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提示心肌受损及严重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心电图描记术 心肌损伤 临床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干预前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国天 陈永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35-937,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干预前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48例(A组),另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B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干预前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48例(A组),另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B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分析其与血清IL-17的相关性;用瑞舒伐他汀对A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比干预前后4周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B组[(34.41±6.37)ng/L vs(15.18±3.11)ng/L,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至(16.71±4.7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P=0.012,0.008,0.000)。结论 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干预,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血清IL-17水平,对稳定冠状动脉斑块、降低ACS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17 降血脂药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环氧化物酶-2、诱导型前列腺素合成酶-1表达及塞来昔布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新华 刘恒方 +1 位作者 杨期东 苗旺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3期175-177,181,共4页
目的探讨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环氧化物酶-2(Cox-2)、诱导型前列腺素合成酶-1(mPGES-1)表达机制及塞来昔布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正常对照组8只(A 组);另24只将给予1%高胆固醇喂养2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动... 目的探讨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环氧化物酶-2(Cox-2)、诱导型前列腺素合成酶-1(mPGES-1)表达机制及塞来昔布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正常对照组8只(A 组);另24只将给予1%高胆固醇喂养2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为无干预组(B 组)、小剂量塞来昔布治疗组(15mg/kg,C 组),大剂量塞来昔布治疗组(35 mg/kg,D 组),每组8只。治疗4周后取双侧冠状动脉并分为平等2段,分别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 Cox-2及 mPGES-1表达。结果与 A 组比较,B 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 Cox-2及 mPGES-1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B 组比较,C、D 组冠状动脉组织的 Cox-2及 mPGE-1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B 组比较,C 组的 ALD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炎症反应可能起着主导作用,塞来昔布干预可抑制 Cox-2及 mPGES-1表达,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动脉粥样硬化 环氧化物酶-2 诱导型前列腺素合成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组织mPGES-1、L-PGDS的表达及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文龙 李新华 +2 位作者 刘恒方 张普 邹永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51-1253,共3页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组织1型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1)、Lipocalin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L-PGDS)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C、D组分别为小剂量及大剂量辛伐他...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组织1型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1)、Lipocalin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L-PGDS)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C、D组分别为小剂量及大剂量辛伐他汀干预组;每组均为8只。药物治疗4周后取主动脉弓HE染色和RT-PCR检测mPGES-1、L-PGDS的表达。结果:(1)与A组比较B、C、D组mPGES-1、L-PGDS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mPGES-1、L-PGDS表达无差异(P<0.05);(2)与B组比较C、D组mPGES-1表达降低(P<0.05),而L-PGDS表达升高(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Lipocalin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 1型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患者三种不同诊断标准的运动性高血压患病率和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苏艳东 杨海涛 +2 位作者 陈晓胜 何佳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7-1163,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胸痛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的血压数据,探讨运动性高血压在该人群中的患病率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胸痛患者的临... 目的:通过分析胸痛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的血压数据,探讨运动性高血压在该人群中的患病率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上运动性高血压三种常见的诊断标准[美国心脏协会(AHA)标准、Dlin标准和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标准],比较运动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在不同亚组中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运动性高血压人群左心室肥厚的患病率。结果:共纳入1 254例患者,平均年龄(51.0±10.0)岁,其中女性477例(38.0%)。AHA标准、Dlin标准和FHS标准运动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29.2%、29.8%和11.6%。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体重指数(BMI)≥28.0 kg/m^(2)及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中三种诊断标准下的运动性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8.0kg/m^(2)和高血压病史与三种不同诊断标准诊断的运动性高血压都有显著的相关性(P均<0.05)。AHA标准、Dlin标准和FHS标准下运动性高血压和非运动性高血压人群的左心室肥厚患病率分别为11.5%vs. 8.0%(P=0.050)、10.7%vs.8.3%(P=0.175)和15.2%vs. 8.2%(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HS标准下的运动性高血压不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影响因素(P=0.988)。结论:BMI≥28.0 kg/m^(2)和(或)有高血压病史的胸痛患者更容易发生运动性高血压,更需要警惕运动性高血压带来的危害。在评估对左心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时,推荐应用FHS标准诊断运动性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高血压 运动性高血压反应 运动性过度血压反应 高体重指数 高血压 靶器官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