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部水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恩耀 腾军放 +4 位作者 赵鹏举 简婕 吴鸿 高水波 翟红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目的:评价头部水针穴位注射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水针疗法组、肌肉注射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收集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 目的:评价头部水针穴位注射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水针疗法组、肌肉注射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收集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常规康复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疗法,水针疗法组和肌肉注射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头部穴位注射GM1和肌肉药物注射GM1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测定每位患儿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发育指数(PDI),并检测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阻力指数(RI),同期检测血清NSE和T-SOD的水平。结果:3疗程结束后,三组脑瘫患儿MDI和PDI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水针疗法组相对于其他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水针疗法组血流动力学参数Vs、Vm、Vd明显升高,RI显著降低(P<0.05),肌肉注射组与常规康复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水针疗法组NSE降低,T-SOD升高,其余两组无变化。结论:水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的脑部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 智力障碍 水针疗法 常规康复疗法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障碍康复训练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高明明 恽晓平 +13 位作者 张慧丽 郭华珍 张新 牛秀莲 祁欣 乔颖欣 王建文 关晨霞 李芙英 任海 刘野 路亚娟 徐宝华 周若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研究记忆障碍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不同训练模式的疗效及优缺点,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全国12家综合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144例记忆障碍患者分为仪器训练组、人工训练组和对照组。仪器和人工训练组患者进行以记忆为主... 目的研究记忆障碍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不同训练模式的疗效及优缺点,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全国12家综合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144例记忆障碍患者分为仪器训练组、人工训练组和对照组。仪器和人工训练组患者进行以记忆为主的认知康复训练,1次/d,30 min/次,分别治疗6周和12周;对照组不参加训练。对训练前后的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进行评定;比较仪器训练组、人工训练组及对照组训练前后组内及组间成绩;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损伤部位及昏迷时间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仪器训练组及人工训练组6周、12周成绩均较初评显著提高(P<0.001),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仪器训练组成绩明显高于人工训练组(P<0.01);年龄与疗效呈负相关。结论记忆障碍康复的疗效显著;12周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记忆功能显著提高;采用认知康复专业仪器进行认知训练模式的疗效明显优于人工训练模式,应予以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障碍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脑机接口技术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明月 樊亚蕾 +2 位作者 张蒙 宋薛艺 李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目的对近10年脑机接口技术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识别并预测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录的脑机接口技术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 目的对近10年脑机接口技术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识别并预测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录的脑机接口技术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 5.8.R3软件绘制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共被引以及基金支持的可视化图谱并进行解读。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92篇文献。该领域研究年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研究热度持续增加。美国在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合作发文量最多且中介中心性最高;中国在此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间交流合作。国外机构、作者间形成交流密切的合作关系网络,并形成以Niels Birbaumer、Cuntai Guan、Kai Keng Ang等为代表的高影响力团队;国内作者、机构之间合作关系欠佳,存在地域限制,缺乏高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关键词以“motor imagery”“recovery”等为代表形成10个主要聚类和15个变化率高的突显词,研究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上肢运动康复的疗效研究和中枢机制探讨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下肢脑机接口系统用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和平衡功能,以及多模态脑机接口的应用,可能会发展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基于脑机接口引导的神经反馈训练用于脑卒中的认知、语言康复同样需要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脑卒中 康复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效果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白蓉 贾延劼 白宏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4-757,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效果。方法:出生7d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HIBD组12只,移植组12只。分离培养成年SD大鼠的BM-SCs,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后作为移植细胞用...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效果。方法:出生7d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HIBD组12只,移植组12只。分离培养成年SD大鼠的BM-SCs,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后作为移植细胞用于实验。移植组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3d后将移植细胞植入缺血侧皮层。移植后14d,进行大鼠神经系统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检测海马中神经细胞核抗原(NeuN)、神经微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NSS评分为(1.6±0.8),HIBD组为(7.9±1.3),移植组为(5.1±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7,P<0.05),移植组低于HIBD组(P<0.05)。假手术组海马神经细胞存活良好,结构完整。HIBD组海马结构破坏,大量坏死,神经细胞罕见。移植组海马结构基本完整,坏死细胞减HIBD组减少,可见大量GFP阳性细胞,其NeuN阳性表达率为(5.4±1.4)%,NF为(3.3±1.6)%,MAP-2为(4.4±2.4)%,GFAP为(14.2±4.1)%,S-100为(15.4±4.5)%。结论:BMSCs脑移植可减少HIBD新生大鼠的脑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干细胞移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颖娜 李哲 +2 位作者 郭钢花 郝道剑 范家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unc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ycling,FES-cycling)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2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0例)加用FES-cycling;...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unc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ycling,FES-cycling)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2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0例)加用FES-cycling;B组(10例)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2、3、4周后对所有患者采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下肢Fugl-Meyer量表(FMA)、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sEMG、FMA、MB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RMS、FMA、M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提高下肢肌电信号,改善下肢肌肉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 脑卒中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运动试验定量评估PCI前后心肺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邓维 孙兴国 +9 位作者 郭志勇 葛万刚 李浩 张也 董文涛 腾志涛 孙杏芸 于辉 费家玥 谢友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8-673,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限制的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定量评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心肺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 CPET 对 12 例正常人及 12 ... 目的:探讨症状限制的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定量评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心肺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 CPET 对 12 例正常人及 12 例冠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拟行 PCI 的患者手术前后心肺功能分别定量评估,利用标准化分析对 CPET 指标进行解读;并在同期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手术前后 CPET 指标的变化及与 LVEF 的相关性。结果:LVEF 术前[(42.83±5.92)%]与术后[(45.08±4.76)%]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PET 核心指标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氧脉搏、摄氧效率平台、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峰值负荷功率、递增功率运动时间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9±0.19) L/min、(1.22±0.19) L/min、(14.18±2.59) mL/次、(47.10±4.44)、(23.01±2.63)、(25.06±2.43)、(162±17.6) W、(6.47±0.80) min,术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41±0.46) L/min、(0.87±0.23) L/min、(11.43±3.29) mL/次、(40.13±5.18)、(27.85±4.81)、(29.55±3.90)、(112.00±51.10) W、(5.28±1.81) min,术前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组各指标分别为(1.59±0.33) L/min、(1.02±0.20) L/min、(12.37±2.72) mL/次、(39.20±5.60)、(26.93±2.88)、(29.30±2.82)、(132.00±31.70) W、(6.21±1.05) min,与术前比较,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氧脉搏、峰值负荷功率、递增功率运动时间均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摄氧效率平台、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PET 核心指标与 LVEF 呈高度相关(r 值绝对值为 0.579~0.908,均 P<0.05)。结论:CPET 的核心指标可用于无创定量监测 PCI 术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左室射血分数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Perilipin5和抑制PK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殷雪翠 汤有才 +4 位作者 李哲 李恩耀 李元枭 李璇璇 郑鹏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是否参与Perilipin5(Plin5)抑制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方法:将大鼠原代HSC(HSC-Primary)和细胞株HSC-T6感染Plin5慢病毒,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lin5、t-PKA、磷酸化PKA(p-PKA)的表达。...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是否参与Perilipin5(Plin5)抑制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方法:将大鼠原代HSC(HSC-Primary)和细胞株HSC-T6感染Plin5慢病毒,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lin5、t-PKA、磷酸化PKA(p-PKA)的表达。将两种细胞分别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不感染)、过表达Plin5组(感染Plin5慢病毒)、H89组(用10 mg/L的PKA抑制剂H89处理),Plin5+H89共处理组(感染Pin5慢病毒后用H89处理)。分组处理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yclin D1、P21、Bax和Bcl-2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检测细胞中Caspase-3活性。结果:两种细胞感染Plin5慢病毒后Plin5表达水平和PKA磷酸化水平均较未感染细胞增强(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过表达Plin5组细胞增殖率降低,P21和Bax蛋白表达上调,Cyclin D1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Caspase-3活性升高(P<0.05);上述变化均可被H89阻断(P<0.05)。结论:Plin5通过激活PKA通路,抑制HSC增殖并诱导其凋亡;Plin5可能成为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信号传导 Perilipin5 PKA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高迁移率蛋白1迁移的影响
8
作者 崔晓冰 王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75-2078,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梗死小鼠大脑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BMMNCs后植入模型;测定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 NSS);测定梗死体积及相关蛋白表达量;观察HMGB1的迁移情况。结果:移植组m NSS评分和脑梗死...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梗死小鼠大脑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BMMNCs后植入模型;测定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 NSS);测定梗死体积及相关蛋白表达量;观察HMGB1的迁移情况。结果:移植组m 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较溶剂组减小;HMGB1表达高于溶剂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低于溶剂组;荧光显示小鼠HMGB1释放少于溶剂组。结论:移植BMMNCs抑制梗死小鼠神经元中HMGB1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骨髓单个核细胞 高迁移率蛋白1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光三维重建的成人第3指蹼间隙的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冯培勋 李桂军 +2 位作者 赵永红 程明亮 李立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4-648,65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结构光三维重建的成人第3指蹼间隙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为并指分离指蹼重建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科技园和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志愿者126人为研究对象,年龄18~42岁,平均(25.07±4.62)岁,通过结构光... 目的探讨基于结构光三维重建的成人第3指蹼间隙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为并指分离指蹼重建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科技园和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志愿者126人为研究对象,年龄18~42岁,平均(25.07±4.62)岁,通过结构光三维扫描系统对第3指蹼间隙进行三维重建,基于三维模型测量近节指骨长度(proximal phalanx length,PPL)、指蹼实际长度(web length,WL)、掌骨间宽度(Intermetacarpal width,MD)、指蹼游离缘长度(free edge of web length,WW)等8项直接测量指标和4项间接指标。结果结构光三维重建第3指蹼间隙解剖学形态分为5种类型:陡坡型、微弧型、直线型、圆弧型、前凸型。圆弧型、前凸型的PPL3和PPL4小于微弧型,圆弧型和前凸型的PPL3小于陡坡型,前凸型的WH小于陡坡型,微弧型的WHR小于圆弧型和陡坡型,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构光三维重建第3指蹼间隙分为5种类型:陡坡型、微弧型、直线型、圆弧型、前凸型。不同的指蹼形态分型可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式以及设计皮瓣形状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指蹼间隙 三维重建 指蹼重建 近节指趾骨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