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吕志剑 李敬亮 王国胜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23-25,40,共4页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选用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研究其康复效果差异。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就诊于医院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选用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研究其康复效果差异。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就诊于医院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频组(1 Hz)、中频组(5 Hz)、高频组(10 Hz),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各组患者进行不同频率的rTMS治疗,连续干预14天。在治疗前后参考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其经口摄食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采取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困难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采取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血管检查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的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观察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组经口摄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经口摄食评分: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对照组(P<0.05),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对照组(P<0.05)。各组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等级和总有效率: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对照组(P<0.05),且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对照组(P<0.05)。各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治疗前(P<0.05),且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低频组、中频组和高频组MCA和V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对照组(P<0.05),搏动指数低于治疗前且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对照组(P<0.05)。各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使用各频率rTMS治疗,效果、安全性均可兼顾,其中10 Hz频率在增强患者经口摄食、吞咽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脑血流参数方面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刺激 频率 急性脑梗死 吞咽障碍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非空间注意障碍的效果
2
作者 王国胜 方明珠 +3 位作者 梁英姿 关晨霞 郭君 李哲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非空间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43例脑卒中后非空间注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 目的探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非空间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43例脑卒中后非空间注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高频rTMS治疗。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试(DST)、字母删除测验进行注意功能的评定,并评估两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MoCA、DST、字母删除测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P30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观察组缩短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P300波幅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高频rTMS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非空间注意障碍,P300可作为评估注意功能和rTMS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非空间注意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下的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自闭程度、行为状态及语言发育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王平平 岳琳静 姜楠楠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下的感觉统合训练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对其自闭程度、行为状态、语言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于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下的感觉统合训练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对其自闭程度、行为状态、语言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于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n=53)和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下的感觉统合训练的观察组(n=53),对比两组患儿自闭程度【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行为状态【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测量表】、语言发育水平【Gesell发育量表语言领域发育商】、感觉统合能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干预3 m后,两组患儿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以及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测量表中5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 m后,两组患儿Gesell发育量表语言领域发育商水平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中4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下的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语言发育水平和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可显著减轻患儿的自闭程度,并能改善其孤独行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行为评估 感觉统合训练 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程度 语言发育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穴针刺应用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超华 李恩耀 +1 位作者 杨健全 张海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2169-217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头穴针刺应用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搜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进行诊疗的ASD患儿52例,按治疗方案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接受头穴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临床头穴针刺应用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搜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进行诊疗的ASD患儿52例,按治疗方案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接受头穴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高于对照组(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BC评分、CARS评分、ATEC总分、ATEC中语言/交流、社交及健康/身体/行为各部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ABC评分、ATEC总分、ATEC中语言/交流及健康/身体/行为各部分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穴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头穴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认知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卞新华 霍艳飞 +1 位作者 赵永红 韩晓霞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48-550,共3页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认知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治疗的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患儿202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认知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治疗的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患儿2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99例)和观察组(103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Ⅳ)]、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及对立违抗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WISC-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治疗对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具有提升效果,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且调节BDNF、NS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 临床疗效 认知功能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卞新华 石娜娜 +1 位作者 朱敏 韩晓霞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991-993,共3页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辅助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运动发育障碍的患儿2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运动训练治疗)与观察组(104例...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辅助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运动发育障碍的患儿2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运动训练治疗)与观察组(104例,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辅助常规运动训练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运动能力(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治疗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精细运动商(Fine Motor Quotient,FMQ)、总运动商(Total motor quotient,TMQ)及粗大运动商(Gross motor quotient,GM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1m、3m、5m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辅以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脉冲电刺激 辅助治疗 运动发育迟缓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7
7
作者 闫莹莹 梁英姿 +4 位作者 范家宏 郭钢花 李哲 乐琳 申利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8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研究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双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对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 目的研究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双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对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双侧rTMS组(15例)、单侧rTMS组(15例)和假刺激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双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两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单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健侧大脑半球假性刺激,假刺激组接受与双侧刺激组相同参数的两侧大脑半球假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治疗前,双侧rTMS组和单侧rTMS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假刺激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假刺激组,且双侧rTMS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单侧rTMS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单侧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双侧高频rTMS联合传统吞咽康复治疗可有效治疗单侧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申利坊 闫莹莹 杨文裕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990-992,共3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ES-cycling)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20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20例)加用FES-cycling,共治疗8...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ES-cycling)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20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20例)加用FES-cycling,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上肢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Ashworth分级、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FMA和MBI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FES-cycling可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 主动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睡眠质量与发育及行为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永红 张会敏 +1 位作者 戚亚敏 李恩耀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22期2045-2049,共5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睡眠质量与发育及行为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ASD患儿106例(设为ASD组)和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0名(设为对照组)的资料,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调查2组儿童的睡眠情...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睡眠质量与发育及行为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ASD患儿106例(设为ASD组)和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0名(设为对照组)的资料,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调查2组儿童的睡眠情况,并根据CSHQ得分将ASD患儿分为睡眠正常组和睡眠不良组;统计这2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并分析睡眠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Gesell发育量表、社交反应量表(S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及问题行为调查表对2组儿童的发育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ASD组睡眠不良率(60.38%)明显高于对照组(38%),且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及白天嗜睡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和居住方式是ASD患儿睡眠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与睡眠正常组比较,睡眠不良组ASD患儿的适应性和精细运动得分明显降低,SRS得分和ABC得分明显升高,行为问题总分及情绪问题、伤人及自伤行为、重复刻板行为得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ASD患儿共患睡眠问题的概率高于健康儿童,不良睡眠质量与其发育和行为表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睡眠问题 发育 行为表现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顺杰 白莎 +1 位作者 王恬 郭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7期1070-1073,共4页
从住院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现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人群吸入性肺炎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 吸入性肺炎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我表露的益处发现对孤独症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静 刘方 +1 位作者 郑娜 赵永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21期3997-400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表露的益处发现对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92例孤独症患儿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每位孤独症患儿纳入1例家属,共纳入92例家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表露的益处发现对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92例孤独症患儿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每位孤独症患儿纳入1例家属,共纳入92例家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6)和常规组(n=46)。给予常规组常规护理,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基于自我表露的益处发现干预。比较两组创伤后成长水平(创伤后成长量表评分)、亲职压力(亲职压力指标简表评分)、焦虑抑郁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创伤后成长量表评分、GQOL-74评分较高(P<0.05);干预后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SAS、SDS、亲职压力指标简表评分较低(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自我表露的益处发现可促进孤独症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改善其负性情绪及亲职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表露 益处发现 孤独症 创伤后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滑轨悬吊单元对运动发育落后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训练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翔 江淼淼 +5 位作者 于谦 徐翠香 王东洋 黄寒 娄广军 李恩耀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975-978,共4页
目的观察儿童滑轨悬吊单元治疗运动发育落后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53例在院治疗患儿,其中儿童滑轨悬吊单元组(悬吊组)32例,传统物理治疗组(功训组)21例。功训组患儿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悬吊组接受滑轨... 目的观察儿童滑轨悬吊单元治疗运动发育落后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53例在院治疗患儿,其中儿童滑轨悬吊单元组(悬吊组)32例,传统物理治疗组(功训组)21例。功训组患儿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悬吊组接受滑轨单元训练治疗,每周训练5 d,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4个月。训练前后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结果训练后,悬吊组粗大运动原始分数和粗大运动发育商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功训组粗大运动原始分数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训组粗大运动发育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滑轨悬吊单元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运动发育落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发育落后 儿童 滑轨悬吊单元 粗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内音乐疗法治疗自闭症患儿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永红 闻春波 +2 位作者 戚亚敏 石娜娜 李恩耀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8期23-26,共4页
目的观察组内音乐疗法对自闭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医院接受治疗的自闭症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接受医院常规医教模式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组内音乐疗法干预。分别于治疗... 目的观察组内音乐疗法对自闭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医院接受治疗的自闭症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接受医院常规医教模式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组内音乐疗法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7周后、治疗15周后4个时间点评估患儿的社交及言语水平,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及音乐治疗量表(MTS)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干预前相比,观察组治疗7周的ABC总分及治疗15周时的ABC总分、交往及语言评分显著降低,治疗7周、15周时的情绪情感交往、音乐发育及行为发育评分均显著升高,治疗7周、15周时的社交语言评分及诱导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对照组仅在治疗15周时的ABC总分及交往评分降低,治疗15周时的情绪情感交往、行为发育评分升高(均P<0.05),治疗15周时的社交语言评分降低,其他评分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15周时的ABC总分及语言评分较低,治疗7周及15周时的情绪情感交往、音乐发育及行为发育评分较高,治疗7周及15周时的诱导评分及治疗15周时的社交语言评分均较低(均P<0.05)。结论组内音乐疗法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儿自闭症状及社交与言语水平,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音乐疗法 社交 语言 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 音乐治疗量表 音乐发育 诱导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脑轴”理论的艾灸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心脾两虚型患儿胃肠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超华 李恩耀 +2 位作者 张继伟 巩莉 沈文宾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1期1934-1937,共4页
目的探析基于“肠-脑轴”理论的艾灸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心脾两虚型患儿胃肠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接受诊疗的102例ASD心脾两虚型患儿,按治疗方案将其分成观察组... 目的探析基于“肠-脑轴”理论的艾灸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心脾两虚型患儿胃肠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接受诊疗的102例ASD心脾两虚型患儿,按治疗方案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接受艾灸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胃肠功能、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分、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评分、胃肠道严重程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严重程度指数、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ATEC总分、ATEC中健康/身体/行为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艾灸用于ASD心脾两虚型患儿可有效改善胃肠问题,提高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孤独症谱系障碍 心脾两虚型 胃肠功能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1岁婴儿109例神经心理发育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瑞娟 耿建 +2 位作者 董献文 江淼淼 李恩耀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0期1-5,125,共6页
目的通过对0~1岁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状况调查,探讨影响其神经心理发育的因素,以及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就诊,并经0~6岁儿童神经心... 目的通过对0~1岁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状况调查,探讨影响其神经心理发育的因素,以及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就诊,并经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估的109例0~1岁婴儿为研究对象,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婴儿性别、高危因素及胎产方式对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散点图分析109例婴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智龄及发育商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婴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及智龄与婴儿性别、高危因素及胎产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商与高危因素、胎产方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产并顺产比较,足月并顺产及足月并剖宫产出生的婴儿发育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胎产方式与发育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31,P=0.016),高危因素与发育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98,P=0.002)。而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能力之间相关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散点图分析,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能力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结论高危因素是影响婴儿发育水平的危险因素,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能力之间相互影响,并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1岁婴儿 神经心理 影响因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思璐 冯朋雅 李恩耀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608-612,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收住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0...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收住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0例,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30例,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采用失匹配负波(MMN)潜伏期、波幅和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各项评分评估两组患儿的认知功能。结果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儿的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各项评分均呈增高趋势,MMN潜伏期呈降低趋势,波幅呈增高趋势(P<0.05)。在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尤其是语言、社交能力、发育商的增高(P<0.05)。此外,Fz、Cz导联MMN的潜伏期缩短水平及波幅的增高水平也较对照组的改变更为明显(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z、Cz导联的MMN的波形的改变与智龄和发育商的变化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孤独症患儿认知水平,并且可以有效改善异常的脑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琦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第7期1176-1178,1219,共4页
目的:分析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分析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运动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评分情况、上下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以及肢体关键肌的肌电信号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肱二头肌、腓肠肌sEMG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临床6 m的随访观察,两组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神经肌肉电 脑梗死 肌张力增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