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干预时机分析
1
作者 袁雪亮 余海彬 王喜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索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不同干预时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发病时间至手术时... 目的探索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不同干预时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发病时间至手术时间分为A组(<24 h)、B组(2~7 d)和C组(8~14 d)。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内漏、脑梗死、死亡、主动脉破裂及总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情况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A组50例,B组43例,C组33例。三组在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围手术期急性脑梗死、内漏、感染及死亡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生存曲线,A组5年累计无主动脉夹层复发及生存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在症状出现后24 h内行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近中期疗效不佳,而在症状出现2~14 d行TEVAR可获得较好的围手术期及近中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时机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的表达 被引量:28
2
作者 付春景 郭龙辉 +2 位作者 申琦 黄幼田 许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心肌肥大组、心衰组,每组8只。心肌肥大组和心衰组均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构建模型。假手术组和心肌肥... 目的:探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心肌肥大组、心衰组,每组8只。心肌肥大组和心衰组均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构建模型。假手术组和心肌肥大组大鼠于第4周处死,心衰组大鼠于第12周处死。分别检测各组血流动力学和左室肥大指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心力衰竭组与心肌肥大组比较,左室收缩末压、左室舒张末压、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心衰组较心肌肥大组心肌细胞凋亡增加,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P<0.01)。结论: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脏由心肌肥大向衰竭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凋亡蛋白Bax和Bcl-2表达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大 心力衰竭 细胞凋亡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及内毒素水平测定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明 法宪恩 +3 位作者 杨景学 赵根尚 王宏山 黄真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85例,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治疗。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6例)...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85例,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治疗。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6例)和生存组(69例)。分别于入院时(T1)、入院后12 h(T2)、入院后24h(T3)取患者血液分离血浆,测定血浆中IL-6、IL-10、TNF-α及内毒素水平。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IL-6、TNF-α、内毒素水平在各时间点均增高(F组间=3.914、5.973、9.156,P均<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内各时间点IL-6、TNF-α、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135、11.548、8.875,P均<0.05),且与T1比较,生存组T3的IL-6、TNF-α水平,死亡组T2的IL-6水平,死亡组T3的IL-6、TNF-α、内毒素水平均升高(P均<0.05)。2组间IL-10水平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674,F时间=2.901,P均>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病情进展迅速,IL-6、TNF-α及内毒素水平的急剧增加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细胞因子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房结细胞裂解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蒋伟 法宪恩 李晓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窦房结细胞裂解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体外分离乳鼠窦房结细胞并制备窦房结细胞裂解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MSCs,分别加入含1、2、4和8倍浓度的窦房结细胞裂解液培养基诱...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窦房结细胞裂解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体外分离乳鼠窦房结细胞并制备窦房结细胞裂解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MSCs,分别加入含1、2、4和8倍浓度的窦房结细胞裂解液培养基诱导培养,普通培养基培养作对照,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SCs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的离子通道蛋白HCN2和HCN4的表达。结果:经1、2、4和8倍浓度窦房结细胞裂解液诱导1周后的骨髓MSCs均表达cTnI和HCN2;5组间HCN2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113,P<0.001),且在一定浓度下随着裂解液浓度的升高而增高(P<0.05)。结论:窦房结细胞裂解液能够体外诱导骨髓MSCs分化为具有起搏功能的心肌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窦房结细胞裂解液 大鼠 体外 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 HCN2 HCN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激光照射对大鼠心肌梗死后miRNA-2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马超 法宪恩 +3 位作者 柳兵 周玉阳 黄真锋 余海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观察低能激光照射(LLLI)对大鼠心肌梗死区及其边缘组织中miRNA(简称miR)-2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30只)、对照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对照组和治疗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低能激光照射(LLLI)对大鼠心肌梗死区及其边缘组织中miRNA(简称miR)-2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30只)、对照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对照组和治疗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同部位只穿线不结扎,3周后治疗组采用LLLI处理梗死区域,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照射同一区域但治疗仪不接通电源,各组分别于照射后1 h、24 h、48 h、72 h、7 d取梗死及边缘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miR-21的表达。结果:梗死中心和边缘区比较,不同组别之间miR-21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处理后不同时间miR-21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梗死区miR-21的表达在LLLI处理后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梗死边缘miR-21的表达量在48 h达到峰值,且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LLLI处理梗死心肌能有效上调梗死及边缘区域miR-21的表达,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激光照射 大鼠 心肌梗死 MIRNA-21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体会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喜明 张艳霞 +4 位作者 余海彬 李明 王宏山 赵根尚 法宪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影明确AD破口位置、真假腔及与重要器官血管开口位置关系;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升主动脉造影复查观察近端破口封闭情况及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真假腔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84例患者TEVAR手术成功,成功率100%;1例术前麻醉过程中突发AD破裂死亡。9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完全封闭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例行无名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Ⅰ型内漏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患者均存活,远端再发新破口2例。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术后院外管理是手术成功、提高远期生存率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近中期的疗效 被引量:27
7
作者 马祥云 赵根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42-3945,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5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术前CTA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在DSA透视下行腔内支架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及出院...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5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术前CTA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在DSA透视下行腔内支架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及出院后3、6、12、24个月内并发症及其死亡率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植入支架位置理想,近端破口封堵满意,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 d,1例术后3 d出现内漏,1例术后7 d死亡,1例13个月再发夹层,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术后卒中、截瘫,无支架近端再发逆行撕裂,无支架移位和破损发生。结论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确切,随访病死率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马超 法宪恩 +3 位作者 柳兵 周玉阳 黄真锋 高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406,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06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资料,术后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5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57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06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资料,术后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5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57例中,脑栓塞13例,颅内出血7例,连续昏迷17例,谵妄15例,癫痫2例,缺血性视神经脑病3例。57例中,11例死亡,46例存活。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0岁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β=1.622,OR(95%CI)=5.063(1.085-46.165)];术中体外循环对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没有影响[β=0.910,OR(95%CI)=2.485(0.437-5.097)]。结论:年龄≥70岁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神经系统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超 法宪恩 +1 位作者 王宏山 高成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6-268,共3页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迅速,病情紧急,若非手术治疗,预后极差,48 h内病死率为50%,1周内约70%,2周内可达90%。近些年来随着CT血管造影(CTA)的普及及疾病防范意识的提高,很多患者都能够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孙氏手术 急性主动脉夹层 A型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法宪恩 侯剑峰 +4 位作者 王丽霞 张红伟 马军 王海永 张瑞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为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种子细胞。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0只)和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组(10只...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为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种子细胞。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0只)和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组(10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培养基和制备的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观察心肌梗死区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向心肌源性细胞分化并且诱导了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结论:同种异体BM-MNCs在细胞水平完成了对心肌梗死区再心肌化和再血管化过程,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理想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心肌梗死 细胞移植 同种异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冷血间断和温血连续灌注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正升 赵根尚 +3 位作者 王喜明 王寒 何攀 卯甜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6例需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术中采用温血连续灌注,B组采用冷血间断灌注。于术前、术中主动脉阻断5、30min,主动脉开放前...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6例需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术中采用温血连续灌注,B组采用冷血间断灌注。于术前、术中主动脉阻断5、30min,主动脉开放前,停机后及术后第1、3及5天取静脉血,测定心肌酶谱,通过IMA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试验)测定IMA水平,术后监测相关临床指标,比较2种心肌保护方法的效果。结果:主动脉阻断30min、开放主动脉前以及停机后A组IMA(ACB)值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第1、3天心肌酶水平低于B组,第5天A组CK仍低于B组(P<0.05);A组自动复跳率较B组明显升高(χ2=13.200,P<0.001),辅助循环时间和气管带管时间也较B组明显缩短(t=2.406,2.234,P<0.05)。结论:温血持续灌注对心肌保护的效果优于冷血间断灌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血连续灌注 心肌保护 缺血修饰白蛋白 白蛋白钴结合试验 冷血间断灌注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模型犬全身炎性反应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明 法宪恩 +2 位作者 王宏山 杨景学 赵根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8-83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全身炎性反应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犬12只,主动脉夹层模型成功建立后,分为对照组(术后即刻生理盐水20 m L保留灌肠)和干预组(术后即刻大黄素200 mg/kg加入20 m L生理盐水中保留灌肠),每组...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全身炎性反应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犬12只,主动脉夹层模型成功建立后,分为对照组(术后即刻生理盐水20 m L保留灌肠)和干预组(术后即刻大黄素200 mg/kg加入20 m L生理盐水中保留灌肠),每组6只。采集两组模型制作前,模型制作结束即刻,模型制作结束后2、4、6 h犬静脉血标本行内毒素、细胞因子TNF-α、IL-6的检测。结果:干预组内毒素、TNF-α、IL-6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内毒素:F组间=4 721.572,F时间=449.164,F交互=3 135.754,P均<0.001;TNF-α:F组间=2 257.284,F时间=3 563.186,F交互=1 183.482,P均<0.001;IL-6:F组间=1 504.231,F时间=378.196,F交互=125.869,P均<0.001)。结论:大黄素能够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全身炎性反应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为减轻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了S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大黄素 内毒素 TNF-α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瑞涛 法宪恩 +3 位作者 朱方涛 黄真锋 高勇 赵建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二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CeO2纳米颗粒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 目的:探讨二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CeO2纳米颗粒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OD、CAT、LDH、CK-MB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CeO2纳米颗粒组SOD、CAT、LDH、CK-MB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均<0.05)。结论:CeO2纳米颗粒能减轻大鼠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 缺血再灌注 心肌保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剑峰 法宪恩 +1 位作者 张蕾 张瑞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急性心肌梗死区内移植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对照组(12只)、移植组(12只)。假手术组单纯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对照组和移植组用结扎冠...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急性心肌梗死区内移植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对照组(12只)、移植组(12只)。假手术组单纯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对照组和移植组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同种异体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对照组和移植组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左室形态及左室功能,并观察梗死区心肌内移植的BM-MNCs及其周边组织的形态学特点。结果:移植术后4周,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及移植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升高(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降低(P<0.01)。移植组LVEDs、LVEDd和LV-EDP低于对照组(P<0.01),LVEF、LVFS、+dp/dtmax和-dp/dtmax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可以减轻左室重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同种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术中去白细胞常温血心脏停搏液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法宪恩 权晓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术中去白细胞常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临床随机选择主动脉 (AO)阻断时间在 60min以上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 2 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 0例 ,检测术中不同时间点脂肪酸结...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术中去白细胞常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临床随机选择主动脉 (AO)阻断时间在 60min以上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 2 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 0例 ,检测术中不同时间点脂肪酸结合蛋白 (HH FABP)水平和右心房心肌内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结果 :①试验组AO开放后 2 0min ,40min ,60min血清HH FABP均较AO阻断前及开放即刻升高 (P <0 .0 1或P <0 .0 5) ,且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②试验组AO开放即刻及开放后 2 0min心房心肌内MPO与阻断前相比无明显增加 ,而对照组与阻断前相比明显增加 (P <0 .0 1 ) ,2组之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HH FABP与AO阻断时间呈正相关 ,试验组r=0 .962 4 ,P <0 .0 1 ,对照组r=0 .70 31 ,P <0 .0 5。结论 :去白细胞常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可减轻心肌缺血 再灌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术 去白细胞常温血心脏停搏液 心肌保护 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成形术626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赵根尚 庄世才 +3 位作者 张大新 冯德广 法宪恩 张瑞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0-321,共2页
1984年4月至2002年4月,共完成626例心脏瓣膜成形术,其中1994年2月以前完成326例,其后完成30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关键词 心脏瓣膜成形术 临床资料 手术方法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脱猪主动脉瓣细胞效果比较
17
作者 郭龙辉 朱晓明 +2 位作者 法宪恩 张瑞成 杨书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0-113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脱细胞方法处理猪主动脉瓣叶的效果,探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生物支架的最佳制备方法。方法:取猪主动脉瓣膜,消毒后随机分组。Ⅰ组瓣叶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Ⅱ组Triton X-100、核酸酶(DNaseⅠ、RNaseⅠ)处理。Ⅲ组采用低浓... 目的:比较不同脱细胞方法处理猪主动脉瓣叶的效果,探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生物支架的最佳制备方法。方法:取猪主动脉瓣膜,消毒后随机分组。Ⅰ组瓣叶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Ⅱ组Triton X-100、核酸酶(DNaseⅠ、RNaseⅠ)处理。Ⅲ组采用低浓度胰蛋白酶、EDTA、核酸酶、DCA处理。Ⅳ组用DCA、核酸酶处理。对各组脱细胞瓣叶进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及理化检测。结果:Ⅳ组方法不可完全去除细胞成分,Ⅱ、Ⅲ组方法可完全去除细胞成分,但Ⅱ组瓣叶原有的超微结构有所改变。结论:低浓度胰蛋白酶、EDTA、核酸酶、DCA联合应用是理想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生物支架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心脏瓣膜 脱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侯剑峰 法宪恩 +1 位作者 张蕾 张瑞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急性心肌梗死区内移植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分别...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急性心肌梗死区内移植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对照组)和BM-MNCs悬液(移植组)由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功能,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梗死区心肌内移植BM-MNCs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移植术后4周,移植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NEL结果显示: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心肌细胞中Bcl-2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升高(P<0.05),Fas、FasL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到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可以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Bcl-2、Fas、FasL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细胞凋亡 同种异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一例
19
作者 柳兵 法宪恩 王宏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4-676,共3页
全胸腹主动脉瘤(total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TAAA )尤其是crawfordⅡ型主动脉瘤,由于动脉病变严重,常累及脊髓及肾、肠等脏器的血供,手术耗时长,术中需血量大,且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主动脉重建及恢复内脏... 全胸腹主动脉瘤(total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TAAA )尤其是crawfordⅡ型主动脉瘤,由于动脉病变严重,常累及脊髓及肾、肠等脏器的血供,手术耗时长,术中需血量大,且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主动脉重建及恢复内脏器官的血供,手术难度大。自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total thorae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tTAAAR)用于治疗crawford Ⅱ型胸腹主动脉瘤以来,因对血管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高而无法在临床推广;深低温停循环下tTAAAR存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死亡率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非体外循环 全胸腹主动脉置换 胸腹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尖瓣综合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忠义 王喜明 +3 位作者 卯甜甜 马祥云 法宪恩 赵根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269-3272,共4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综合成形术(COMVAR)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二尖瓣手术的6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行二尖瓣综合成形术的患者为瓣膜成形组(n=30),行二尖瓣... 目的探讨二尖瓣综合成形术(COMVAR)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二尖瓣手术的6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行二尖瓣综合成形术的患者为瓣膜成形组(n=30),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为瓣膜置换组(n=30)。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心脏彩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心脏彩超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0.05),且瓣膜成形组优于瓣膜置换组(P <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瓣膜成形组短期随访情况优于瓣膜置换组(P <0.05)。结论二尖瓣综合成形术(COMVAR)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综合成形术 二尖瓣置换术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