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人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动态心电图判定心肌缺血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吕聪敏 董同庆 汤建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03,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Cabrera与Wilson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世锋 井艳 +3 位作者 郭森 于阿信 朱涛 李中健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13期1149-1150,共2页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对比研究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吕聪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295-297,共3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采用分层(分类)抽样法,随机抽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65例(Ⅰ组),2型糖尿病合并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51例(Ⅱ组),健康对照者45例(...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采用分层(分类)抽样法,随机抽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65例(Ⅰ组),2型糖尿病合并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51例(Ⅱ组),健康对照者45例(Ⅲ组),对比分析三组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三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Ⅰ和Ⅱ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Ⅲ组相比,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室性早搏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Ⅰ、Ⅲ组相比,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Index、SDNNIndex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MSSD、PNN50Ⅰ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伴S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HRV显著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损伤明显;动态心电图包括SMI及HRV检测对T2DM患者具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无痛性心肌缺血 心率变异性 动态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60例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速分析报告
4
作者 潘运萍 井艳 +1 位作者 张巧玲 朱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短阵室速与年龄、病因及其伴随情况的关系。方法对2260例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速患者的年龄、病因、定位诊断及动态心电图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2260例动态心电图中共检出短阵室速43例,检出率1.46%;②43例短阵室速中,60岁以... 目的探讨短阵室速与年龄、病因及其伴随情况的关系。方法对2260例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速患者的年龄、病因、定位诊断及动态心电图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2260例动态心电图中共检出短阵室速43例,检出率1.46%;②43例短阵室速中,60岁以上发生率最高(占65.1%);③短阵室速多见于冠心病(占46.5%),其次为高血压(占14.0%);④短阵室速起源于左心室24例(占55.8%),右心室16例(占37.2%),起源于左右心室3例;⑤每阵短阵室速3~11个心搏。结论短阵室速的发生与增龄、冠心病、高血压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动过速 短阵性 心动过速 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对分析心脏起搏器功能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潘运萍 井艳 朱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7期514-515,共2页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共同组织,对2002-2005年全国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置入及更换数量逐年增加[1].   ……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心脏起搏器 起搏功能 感知功能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防控阶段心电图相关检查感染防控实践
6
作者 张芳芳 张佑健 +1 位作者 李世锋 李中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2期193-196,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稳定以来,医院门诊就诊患者逐渐恢复常态,接受心电图相关检查的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加。虽然心电图相关检查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风险较低,但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稳定以来,医院门诊就诊患者逐渐恢复常态,接受心电图相关检查的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加。虽然心电图相关检查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风险较低,但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遵循标准操作流程和感染防控方案进行操作。本文通过总结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措施,根据不同心电图检查感染SARS-CoV-2的风险特点,从患者管理、医务人员防护、清洁消毒等方面制定感染防控方案,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电图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患者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卫红 李世锋 侯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4期4452-445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心电图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民权县人民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的中老年患者7979例,共检出心律失常者3230例,男1496例,女1734例,按年龄段分成45-60岁,60-80岁,≥80岁。分析心律失常与年龄、...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心电图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民权县人民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的中老年患者7979例,共检出心律失常者3230例,男1496例,女1734例,按年龄段分成45-60岁,60-80岁,≥80岁。分析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的关系。结果3230例心律失常患者,慢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缓、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慢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逸搏、其他慢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快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快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及过速、室性早搏及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其他快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段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快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组女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础疾病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多见,不同年龄段心律失常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心病、其他疾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老年人心电图心律失常以缓慢心律失常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有关,在中老年患者就诊时要及早发现、干预,可减少猝死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心电图 心律失常 基础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心电图特点
8
作者 聂连涛 张芳芳 +3 位作者 井艳 黄菊香 李中健 李世锋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9期3461-3465,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下各指标改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住院及体检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均行常规心电图、动态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下各指标改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住院及体检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均行常规心电图、动态血压检查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动态血压检查结果,按照全天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水平分为A、B、C 3个亚组,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心电图改变,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心电图特点。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93.1%),主要表现为心房波/心室波异常(73.0%)、ST-T改变(55.3%)、心律失常(20.8%)。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有性别差异,男性多表现心房波/心室波异常,而女性多表现ST-T改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水平亚组之间,心房波/心室波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ST-T改变、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水平亚组之间,心房波/心室波异常、ST-T改变、心律失常各指标定性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波时限≥120 ms,Macrua指数>1.6,ST段水平型压低,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占比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水平亚组之间,心房波/心室波异常、ST-T改变、心律失常各指标定量分析中,ST段水平型压低和T波倒置程度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心脏电学异常发生率高,应用心电图检查可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对心脏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靶器官损害 心电图 心房波/心室波异常 ST-T改变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心脏损害心电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中健 艾同建 +4 位作者 汤建民 李爱军 贾志斌 李世锋 俞珊容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心脏损害情况及相应心电学变化。方法:对293例AIDS患者、151例非艾滋病患者及118例健康体检者常规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ECG正常:AIDS组30.4%,非AIDS组40.4%,对照组56.8%;②右房室肥大:AIDS组5.1%,非AIDS组2.0%,...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心脏损害情况及相应心电学变化。方法:对293例AIDS患者、151例非艾滋病患者及118例健康体检者常规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ECG正常:AIDS组30.4%,非AIDS组40.4%,对照组56.8%;②右房室肥大:AIDS组5.1%,非AIDS组2.0%,对照组0.0%;③快心律失常:AIDS组23.9%,非AIDS组14.6%,对照组10.2%;④QRS波低电压伴T波改变:AIDS组4.8%,非AIDS组0.7%,对照组0.0%;⑤ST-T改变:AIDS组28.3%,非AIDS组20.5%,对照组11.0%。结论:AIDS患者心脏损害主要造成右房室肥大、快心律失常、QRS波低电压伴T波改变及ST-T改变等ECG改变,其中右房肥大、快心律失常、QRS波低电压伴T波改变为其特征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心电图 心律失常 房室肥大 ST—T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电轴、时限及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润轲 李世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9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P波电轴(PWA)、时限及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共112例,将其中54例在住院期间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房颤组,58例同时期住院期间未发生... 目的探讨P波电轴(PWA)、时限及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共112例,将其中54例在住院期间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房颤组,58例同时期住院期间未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PWA、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以异常P波电轴(aPWA)<0°或>75°、Pmax≥110 ms、Pd≥40 ms为异常标准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心电图指标。结果房颤组aPWA比例、Pmax、Pd与对照组比较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PWA<0°或>75°、Pmax≥110 ms、Pd≥40 ms为标准,单独或联合使用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结果比较,在所有指标中以PWA+Pmax+Pd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结论PWA异常、Pmax延长及Pd延长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P波电轴 P波最大时限 P波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动脉压分量的临床价值研究
11
作者 邢孟格 聂连涛 李世峰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4-7,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动脉压分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97例)与非CHD组(84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动...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动脉压分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97例)与非CHD组(84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动脉压各分量的差异性,根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非CHD组的相比,CHD组年龄大、心率慢,肱动脉收缩压(BSP)、外周脉压(PP)、中心收缩压(CSP)、中心脉压(CPP)、前向波高度(Pf)、第一前向波高度(P1)、反射波高度(Pb)、反射波指数(RM)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63(1.027,1.100),P <0.05]。进一步矫正年龄因素,将患者分为老年亚组与非老年亚组。仅非老年亚组中,CHD组患者BSP、PP、CSP、CPP、P1、Pb及RM均高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HD患者动脉压分量有临床研究价值,尤其在非老年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年龄 动脉压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