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平阳霉素及生理盐水治疗咽喉部巨大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小玉 张艳飞 +3 位作者 宋燕 娄卫华 胡守森 高长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5期2759-2762,共4页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平阳霉素及生理盐水治疗咽喉部巨大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78例咽喉部巨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平阳霉素注射配合低温等...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平阳霉素及生理盐水治疗咽喉部巨大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78例咽喉部巨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平阳霉素注射配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为对照组,接受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平阳霉素及生理盐水注射治疗的为观察组,每组3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咽喉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 a,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肺部CT、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异常,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联合平阳霉素及生理盐水局部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效果确切,能够减少手术次数,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喉部巨大血管瘤 低温等离子 平阳霉素 生理盐水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误诊为下肢单纯性浅静脉曲张的外科处理
2
作者 郭学利 王子凡 黄秀珍 《中国医学工程》 2007年第8期672-674,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外科处理。方法回顾199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后遗症在外院误诊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而行浅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其中3例首次剥脱术后浅静脉曲...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外科处理。方法回顾199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后遗症在外院误诊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而行浅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其中3例首次剥脱术后浅静脉曲张复发而再次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入院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病例采用半腱肌-股二头肌腱袢月国静脉瓣膜代替术17例(18条肢体);髂总静脉-股浅静脉转流术6例(人工血管5例,自体血管1例);耻骨上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1例;保守治疗2例。平均随访3.2年显示,除5例(19.2%)患者1年后仍稍感患肢沉重外,余21例(80.8%)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体征基本消失。结论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浅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 Ultra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在早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中应用效果的多中心研究
3
作者 王国华 张华 +4 位作者 陈保星 李会朋 化召辉 崔文军 陆信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073-3076,共4页
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院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9例AMI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急诊行AngioJet Ultra系统实施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 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院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9例AMI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急诊行AngioJet Ultra系统实施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术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6、12、24、36、48个月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栓清除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0%,残余狭窄11例,给予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8例,其中2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遂置入2枚支架,余36例术后复查造影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满意。46例术后腹痛均缓解,2例腹痛加重,并行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后恢复可,1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9例出现血红蛋白尿,24 h后均恢复正常。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失访,2例死亡,1例术后16个月停用华法林钠片复发,1例术后36个月出现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行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结论AngioJet Ultra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治疗AMI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微创、安全性良好,可作为早期AMI的腔内介入治疗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速脉搏波技术对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研究
4
作者 李萌 郭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129-3132,共4页
目的通过极速脉搏波技术研究体检人群中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为颈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体检人员54例,根据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分为血脂异常组(20例)和血脂正常组(34例),使用常规二维超声及极速脉搏波技术检... 目的通过极速脉搏波技术研究体检人群中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为颈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体检人员54例,根据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分为血脂异常组(20例)和血脂正常组(34例),使用常规二维超声及极速脉搏波技术检测两组人群颈动脉硬化参数,比较两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收缩期起始时脉搏波的传导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收缩波结束时脉搏波的传播速度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人群较血脂正常人群颈动脉硬化风险高,极速脉搏波技术能更早发现颈动脉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颈动脉硬化 缺血性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彦军 鲍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132-3136,共5页
目的评价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接受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的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 目的评价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接受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的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复杂腹主动脉瘤5例。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随访情况。结果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中6例接受三开窗,3例接受四开窗,共重建分支动脉血管30条,植入分支支架(BSG)26条。手术成功率为100.0%(9/9),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11~440 min,平均(333.0±70.8)min。住院时间10~33 d,平均(21.8±7.6)d。1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1.11%(1/9),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术后随访时间0.2~1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6±5.2)个月;随访过程无患者死亡,再处理2例(25.00%),1例患者出现左肾动脉分支支架内血栓形成,予以机械抽栓并球囊扩张,1例患者右肾动脉分支支架脱入主体支架内,予以腔内技术取出并补装BSG,其余患者主动脉病变重塑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短中期效果满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预开窗技术 束径技术 复杂主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对比分析
6
作者 王彦军 鲍祯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对比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本院血管外科行TEVAR术治疗的137... 目的:对比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本院血管外科行TEVAR术治疗的13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采用股动脉切开术,68例)和缝合组(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术,69例)。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及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情况。结果: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缝合组术后6 m及1 y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股动脉切开技术比较,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可缩短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 股动脉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是否按压对皮下出血和硬结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艳玲 杜嫩 +5 位作者 贠清玲 王芳 刘宁 李亚楠 陈改霞 蒋文婷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式及局部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有效的注射方法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接受皮下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146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采用自身对照,...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式及局部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有效的注射方法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接受皮下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146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采用自身对照,以脐为中心划一垂直线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腹部为观察组,右腹部为对照组,每例患者接受两种不同的皮下注射方法,对照组:注射10 s,按压3 min,按压深度0.5~2 cm;观察组:注射10 s,按压0 min。于注射后12 h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及硬结的情况,并测量皮下出血最大直径。观察两种方法所致皮下瘀斑和硬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按压与观察组不按压所致患者皮下出血率、出血点直径大小和硬结发生率及硬结直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是否按压对皮下出血及皮下硬结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建议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采用推注10 s,不按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清AT3、蛋白C、蛋白S水平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秦小玉 宋燕 +3 位作者 陈宁恒 王汉杰 苗仁英 刘晋阳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检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AT3)、蛋白C(PC)、蛋白S(Ps)水平,分析其与VT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VTE患者性别、年龄特点及血清中AT3、PC、PS的水平,并与60例正常人血样进行对比。结果251例VTE患者... 目的检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AT3)、蛋白C(PC)、蛋白S(Ps)水平,分析其与VT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VTE患者性别、年龄特点及血清中AT3、PC、PS的水平,并与60例正常人血样进行对比。结果251例VTE患者中,男94例,女157例,男:女=1.11:1.4,中位年龄43(5~81)岁。AT3、PC、PS三者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AT3占15.14%(38例),Pc占10.36%(26例),PS占20.3%(51例)。结论血浆AT3、PC、PS缺陷是促发VTE的重要原因,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蛋白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Cockett综合征腔内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9
作者 宋燕 苗仁英 +5 位作者 王汉杰 秦小玉 刘晋阳 赵红丰 方超 王子范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6期153-155,190,共4页
目的:对不同类型Cockett综合征的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2011年8月~2014年2月,对25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及其病变程度给予腔内血管重建。25例患者中,6例患者(髂静脉狭窄大于30%,小于80%侧支循环欠佳,... 目的:对不同类型Cockett综合征的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2011年8月~2014年2月,对25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及其病变程度给予腔内血管重建。25例患者中,6例患者(髂静脉狭窄大于30%,小于80%侧支循环欠佳,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单纯球扩成形术,17例患者(髂静脉狭窄大于30%合并急性期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置管溶栓后给予髂静脉成形术,2例患者(小于80%侧支循环欠佳下肢静脉性淤血较重或髂静脉狭窄大于80%,合并皮炎及溃疡等)给予球扩成型后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3枚自膨式血管支架。随访时间为3~39个月,平均16.3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评价,23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1例患者符合治疗好转标准,1例因未规律口服抗凝药物复发。结论不同阶段Cockett综合征的腔内积极治疗是必要的,对其导致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后遗症等的预防及治疗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ETT综合征 静脉成形 支架植入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1”健康教育模式在下肢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李菲菲 秦晶 +5 位作者 宋丽娜 余虎 王紫烟 栾香华 侯千 李亚萍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4605-4608,共4页
目的研究“321”健康教育模式在下肢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腔内血管外科接受下腔静脉血栓滤器(IVCF)植入治疗的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研究“321”健康教育模式在下肢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腔内血管外科接受下腔静脉血栓滤器(IVCF)植入治疗的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参照组(36例)。参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321”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入院当天、术前1 d、出院前1 d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干预前和干预后健康教育效果、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QOL-BREF)]及干预期间并发症。结果术前1 d、出院前1 d两组SAS、SDS评分较入院当天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参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WHOQOL-BREF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1”健康教育模式可缓解IVCF植入患者围手术期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掌握度,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1”健康教育模式 下肢静脉血栓滤器植入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光旋切术与传统剥脱术治疗浅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11
作者 宋燕 赵红丰 +3 位作者 苗仁英 刘晋洋 方超 付一群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3期211-21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静脉剥脱术与透光旋切术(TIPP)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浅静脉曲张的中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患者行传统静脉剥脱术(对照组),2014年6月-2015年7月行曲张静脉微创旋切术(实验组),根据临床表现、...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静脉剥脱术与透光旋切术(TIPP)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浅静脉曲张的中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患者行传统静脉剥脱术(对照组),2014年6月-2015年7月行曲张静脉微创旋切术(实验组),根据临床表现、病因学因素、病变的解剖定位和病理生理改变(CEAP)进行分级在C2-C4的患者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内翻剥脱后曲张静脉行静脉剥除术,分别随访患者术后2周和6月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术后2周和6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率如下:神经损伤6.8%,血肿4.6%,软组织感染1.5%,皮下出血12.9%,深静脉血栓形成2.2%,曲张静脉残留9.9%,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如下:神经损伤7.8%,血肿6.0%,软组织感染2.2%,皮下出血16.4%,深静脉血栓形成1.6%,曲张静脉残留3.8%,皮肤穿孔1.6%,术后6月对照组深静脉血栓0例,曲张静脉复发9.1%,实验组深静脉血栓0例,曲张静脉复发4.7%。结论相比传统曲张静脉剥脱术,透光旋切术能满足患者对美容的要求,术后恢复快,复发率较低,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张静脉 传统手术 TIPP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厉建林 王磊 +7 位作者 苗仁英 苗超峰 陈宁恒 张闯 李萌 张秀丽 宋燕 郭学利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1年第8期634-639,共6页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8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17.3±7.8)cm。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导丝配合导管逆向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段,必要时行对侧腘动脉穿刺使用SAFARI双向开通技术,建立轨道导丝并全身肝素化后行球囊并支架置入。结果:178条股浅动脉CTO病变中172条血管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96.6%。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93±0.21 vs0.38±0.19,P<0.01),提高幅度>0.15;随访1年ABI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191处穿刺点共31处(16.2%)发生并发症,均不需要手术或介入处理。随访1年累计一期通畅率82.8%,辅助通畅率93.1%,二期通畅率97.4%。结论: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慢性 腘动脉 超声引导动脉穿刺 血管腔内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治疗在Angiojet血栓抽吸术式中对于预防急性肾损伤的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郎玉昶 宋燕 +4 位作者 苗仁英 王彦军 付一群 齐超然 刘万里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8期3269-3272,共4页
目的评价水化治疗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过程中对肾功能的保护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2例经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水化... 目的评价水化治疗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过程中对肾功能的保护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2例经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水化组34例经标准水化治疗(术前12 h至术后12 h),无水化组38例未给予水化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 h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水化组血肌酐低于无水化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无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水化组术后发生AKI 1例(2.9%),无水化组术后发生AKI 11例(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7,P<0.05)。结论在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水化治疗对于保护肾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Angiojet血栓抽吸术 水化治疗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类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琨 郭学利 +1 位作者 张秀丽 吴世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9期1579-1581,共3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33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孤立性小腿肌间型静脉血栓患者848例(Ⅰ组),周围型LDVT患者800例(Ⅱ组),中...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33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孤立性小腿肌间型静脉血栓患者848例(Ⅰ组),周围型LDVT患者800例(Ⅱ组),中央型与混合型LDVT患者485例(Ⅲ组)。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3组患者PDW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D-二聚体>0.3 mg·L^(-1)时,Ⅲ组患者的PDW值最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及性别为男性是周围型LDVT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增长和PDW水平升高是中央型和混合型LDVT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PDW水平可能与LDVT的类型有相关性,通过检测PDW可对LDVT的类型进行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下Angiojet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安康 宋燕 +3 位作者 柴昊 苗仁英 王彦军 杨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7期1159-1163,共5页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下通过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的96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为健侧...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下通过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的96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为健侧股静脉翻山入路组,B组为患肢腘静脉入路组,C组为患肢膝下深静脉入路组。对比手术前后大腿与小腿消肿率、静脉通畅度评分、通畅改善度,记录手术前后产生的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术后穿刺点并发症及远期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3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均未出现疾病相关死亡病例。3组患者在大腿及小腿消肿率、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及B组在静脉通畅改善度方面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射剂量方面,A组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C组较B组短(P<0.05);B组远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高于A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患者,建议行膝下深静脉穿刺入路通过Angiojet清除血栓,可以一期清除小腿深静脉和腘静脉血栓,术后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术后静脉通畅改善度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远期PTS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 经皮机械血栓抽吸系统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无涂层球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东东 叶郁青 郭学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1期1943-1946,共4页
目的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无涂层球囊(UCB)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TAO患者(50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剔除失访者后共4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UCB扩张组(A... 目的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无涂层球囊(UCB)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TAO患者(50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剔除失访者后共4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UCB扩张组(A组)和DCB扩张组(B组),其中A组24例(24条患肢),B组23例(23条患肢)。比较两组术后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ABI)、最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结果术后6、12个月,两组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B组Rutherford分级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6、12个月,两组ABI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B组ABI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即刻、6、12个月MLD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B组MLD均较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LLL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再狭窄率、TLR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B组术中1例出现非限流性夹层,观察处理。A组1例足部坏疽术后症状未缓解,1周后行截肢术,残端愈合良好,2例分别在术后6、10个月复发,再次进行PTA,随访未再复发;B组1例术后11个月出现再狭窄,经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未再复发。结论在TAO近中期治疗中,与UCB相比,DCB可有效降低Rutherford分级,减少LLL,获得更优的ABI、MLD,但降低再狭窄率和TLR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无涂层球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最小管腔直径 远期管腔丢失 再狭窄率 靶血管血运重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柴昊 刘安康 +4 位作者 李骞 于朝洋 王金亮 樊崇亮 宋燕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0期1746-1749,共4页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收治的88例下肢TAO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42例)单独接受前列地尔治疗,试验组(46...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收治的88例下肢TAO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42例)单独接受前列地尔治疗,试验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加曲班,治疗周期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5.7%)高于对照组(8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BI、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D-D、Fib、TNF-α、IL-6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ABI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TAO的效果较好,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阿加曲班 前列地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效果
18
作者 刘时标 吴世勇 +3 位作者 崔松岭 陈宁恒 张闯 郭学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 目的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金属裸支架植入术(BMS)、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3种方式。根据腔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BMS组、POBA组,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及再狭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干预率。结果3组术后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均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较POBA组一期通畅率高,DCB组较BMS组、POBA组再狭窄率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2个月内再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B与BMS治疗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相当且均优于POBA,DCB相较于BMS与POBA能够降低再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同期与分期手术疗效比较
19
作者 韩达 郭学利 +4 位作者 陈宁恒 张闯 张东东 张范 徐伟洋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2期2141-2143,共3页
目的对比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N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期经大隐静脉途径置入髂静脉支架并完成浅静脉手术36例,分期... 目的对比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N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期经大隐静脉途径置入髂静脉支架并完成浅静脉手术36例,分期手术治疗41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手术细节、术后疗效、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同期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同期组发生深静脉损伤及股动脉损伤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与分期手术组手术中放置支架数量,术后3个月CEAP下降级别,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髂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NIVCS安全性、有效性相近,但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同期手术 分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20
作者 张范 薛晨 +1 位作者 陈宁恒 郭学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814-816,共3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髂内动脉瘤(IIIAA)血管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21例IIIA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 目的分析孤立性髂内动脉瘤(IIIAA)血管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21例IIIA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65.7±22.5)min,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2±1.2)d,平均随访时间(24.1±10.2)个月,随访期间无IIAA相关死亡率和支架/支架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21例CT随访中,动脉瘤直径稳定18例(85.71%),2例缩小(9.52%),1例(4.76%)增大。21例经增强CT评估,1例(4.76%)发生继发性内漏,1例需要继发性干预(4.76%)。结论 IIIAA患者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且其创伤小、恢复快,可行性高,可替代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孤立性髂内动脉瘤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