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袁超峰 陈菲 +4 位作者 高文娜 马成霞 赵晓华 张玲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0±10.1)岁;梯形切口组29例(34眼),男21眼,女13眼,年龄46~87(66.0±11.1)岁。两组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梯形切口组为改进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及角膜散光度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3个月梯形切口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前房塌陷的眼数以及需要水密切口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切口水肿、切口哆开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因前房变浅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18眼,水密切口前房形成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水密时2眼发生虹膜脱出切口嵌顿、3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旋转或囊口嵌顿。术中梯形切口组患者术毕3眼发生前房变浅,使用水密切口形成前房;无人工晶状体前囊口嵌顿、移位或虹膜脱出等情况。结论改良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在保证白内障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的同时有效防止因术中前房塌陷而导致的人工晶状体移位,也能减少冲洗针头水密切口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使患者尽早恢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前房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
2
作者 王沙沙 李秋明 +3 位作者 周咏薇 武佳卉 马立欣 董淑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8-1035,共8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18眼。对患眼行最佳矫正...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18眼。对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扫描激光眼底照相(SLO)、红外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微视野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患者意愿,6例患者口服甲钴胺、长春胺、迈之灵片治疗,4例患者口服甲泼尼龙片治疗,起始剂量每天32 mg,每5 d减4 mg,同时口服氯化钾片、碳酸钙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根据患者的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诊断及治疗方案分为AMN糖皮质激素治疗组4例7眼和AMN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4例8眼。随访4周,比较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形态和结构、视网膜敏感度及注视稳定性。结果10例18眼中AMN 9例17眼,其中合并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1眼,合并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PAMM)1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1眼。AMN患者SLO图像可见黄斑区中心凹或旁中心凹红褐色不规则病灶,OCT图像可见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外丛状层、外核层间呈斑片状强反射,相邻椭圆体带/嵌合体带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断裂,反射信号紊乱。患眼治疗后4周BCVA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3,P<0.05)。患眼治疗后4周视网膜敏感度为(26.57±2.24)dB,较治疗前的(24.17±2.73)dB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9,P<0.001)。AMN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和AMN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BCVA差值和视网膜敏感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86,P>0.05;t=-1.656,P>0.05)。结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AMN、PAMM、PLR、MEWDS等;OCT、微视野等辅助检查可以协助诊断疾病;该疾病引起的视力损害及眼底结构改变在治疗后4周逐渐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光相干断层扫描 微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董淑倩 李秋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例25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视力测定、彩色眼底照相...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例25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视力测定、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上述方法无法确诊的患者加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分析不同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视力情况、FFA显示的瘤体直径和补充检查的影像特征。结果25眼均为单个瘤体。视网膜大动脉瘤位于颞侧动脉者22眼,鼻侧动脉者3眼。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16眼,渗出型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静止型视网膜大动脉瘤7眼。3种不同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不同视力等级的眼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17,P=0.001)。受检眼中20眼FFA影像中可见瘤体,FFA未发现的5眼中经ICGA和OCT可见瘤体。本组检测的平均瘤体直径为(330.65±43.09)μm,平均动脉直径为(134.70±10.74)μm,二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34,P=0.000)且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0)。结论依据FFA可对多数视网膜大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ICGA和OCT可对诊断做必要补充。位于较大直径正常动脉上的瘤体也较大。对视网膜大动脉瘤进行分型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动脉 大动脉瘤/诊断 临床特征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直肌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4
作者 许丽敏 荣军博 +1 位作者 郎丽娟 李志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上直肌转位(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收治的应用SRT联合MRC治疗的38例(50眼)外展神经麻痹... 目的探讨上直肌转位(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收治的应用SRT联合MRC治疗的38例(50眼)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棱镜角膜映光法测量所有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度,第一眼位时应用角膜映光法评估眼球外转受限程度;Titmus立体图评估近立体视,同视机随机点图片评估远立体视。随访时间为6~14个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第一眼位的斜视度和外转受限程度,配对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38例(50眼)患者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由术前的(75.53±13.17)PD降至术后6个月的(5.93±2.46)PD(t=12.49,P=0.00),外转受限程度由术前的-4.50±0.68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87±0.55(t=-13.00,P=0.00)。术后20例患者近立体视恢复,17例患者远立体视恢复。2例患者术后仍残余小角度内斜视,配戴压贴三棱镜后复视消除。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结论SRT联合MRC可有效矫正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减少手术累及眼外肌的数目,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内直肌后徙术 上直肌转位术 外展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抑制因子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淑倩 刘双珍 李秋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 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50只5~6周龄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光损伤+LIF组20只和光损伤+PBS组20只.于光照前4d,光损伤+LIF组小鼠右眼... 目的 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50只5~6周龄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光损伤+LIF组20只和光损伤+PBS组20只.于光照前4d,光损伤+LIF组小鼠右眼行玻璃体腔LIF注药,光损伤+PBS组小鼠右眼行玻璃体腔PBS注药.采用4 000 lx白色冷光源对光损伤+LIF组和光损伤+PBS组小鼠持续照射4h建立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分别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学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Jak3、STAT3及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暗适应ERG检查结果显示,0.01、1、100、200、400 cd·s/m2光强度下光损伤+PBS组a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LIF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明适应ERG检查结果显示,在白光、绿光和蓝光刺激下,光损伤+PBS组b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LIF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光损伤+PBS组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光损伤+PBS组相比,光损伤+LIF组Jak3、STAT3、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IF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激活Jak3/STAT3信号通道抑制下游Bax/Bcl-2凋亡通道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抑制因子 光感受器细胞 光损伤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折射型与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毛一 祁颖 +2 位作者 邵敬芝 刘京婧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6-460,共5页
目的比较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和衍射型MIOL植入术后的全程视力和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 目的比较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和衍射型MIOL植入术后的全程视力和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患者50例60眼,其中行区域折射型MIOL植入术者28例33眼,为折射组,行衍射型MIOL植入术者22例27眼,为衍射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随访,检查患者视力、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及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折射组的裸眼中视力为(0.169±0.184)logMAR,优于衍射组的(0.331±0.145)logMAR (P<0.05)。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瞳孔直径为3 mm时折射组的彗差和三叶草分别为(0.13±0.06)μm、(0.21±0.14)μm,分别大于衍射组的(0.06±0.03)μm、(0.06±0.05)μm;而瞳孔直径为5 mm时折射组的彗差和三叶草分别为(0.38±0.17)μm、(0.59±0.21)μm,分别大于衍射组的(0.16±0.09)μm、(0.41±0.3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暗视条件下3 c·d^(-1)、6 c·d^(-1)和暗视+眩光条件下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折射组优于衍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暗视条件下12 c·d^(-1)、18 c·d^(-1)时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除中视力满意度折射组为100.0%,优于衍射组的74.1%(P<0.05),在眩光、光晕干扰程度,远、近、夜间、暗处视力和总体满意度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区域折射型MIOL与衍射型MIOL相比,裸眼中视力好,对比敏感度高,而彗差和三叶草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区域折射型 衍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辅助中心孔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散光的矢量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豪 杨菁 +2 位作者 白燕慧 刘文韬 王卫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4-1168,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进行散光术前标记的效果分析,并应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散光矫正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92例(92眼)行中心孔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 目的探讨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进行散光术前标记的效果分析,并应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散光矫正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92例(92眼)行中心孔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患者术前标记先采用裂隙灯水平光束法进行初次标记,再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的量角器功能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矫正,标记完成后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收集患者屈光数据指标,包括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等效球镜(SE)、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散光数据包括术后3个月目标矫正散光矢量(TIA)、手术矫正散光矢量(SIA)、差异矢量(DV)、算术误差(EM)和角度误差(EA)等,这些指标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时,患者术眼的球镜、柱镜、SE、安全性指数(术后3个月BCVA/术前BCVA)和有效性指数(术后3个月UCVA/术前BCVA)分别为(0.17±0.32)D、(-0.29±0.34)D、(0.03±0.37)D、1.06±0.12和1.05±0.13。矢量分析指标术后3个月患者TIA、SIA、DV、EM和EA分别为1.33 D×5°、1.19 D×4°、0.16 D×15°、(-0.11±0.29)D和-1.26°±8.63°,其中16眼(17.4%)的EA为0°,46眼(50.0%)的EA在5°内,84眼(91.3%)的EA在15°之内。矫正指数为0.92±0.25,成功指数为0.31±0.21。结论Sirius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是辅助TICL植入术矫正散光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ius角膜地形图 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 散光矫正 矢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