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鸽 刘晨路 +5 位作者 杨益 王兵立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SB)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例接受PPV联合SB术的RRD患者(234眼)的临床资料。234眼中裂孔仅位于上方的163眼(上方裂孔... 目的:探讨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SB)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例接受PPV联合SB术的RRD患者(234眼)的临床资料。234眼中裂孔仅位于上方的163眼(上方裂孔组),裂孔位于下方的71眼(下方裂孔组)。比较上方裂孔组和下方裂孔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下方裂孔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6.32%、9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BCVA随时间延长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各时间点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SB术治疗下方和上方RRD视网膜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巩膜扣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陈刚 王禹涵 +5 位作者 李腾 弋新 郑鑫 孙蕊 翟优优 王宇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2-85,101,共5页
目的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32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盛量表... 目的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32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盛量表、Herth希望量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盛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盛得分为(35.72±5.43)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糖尿病家族史、并存慢性病数量、希望水平及大五人格的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是心盛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离异、有糖尿病家族史、并存慢性病数量多、希望水平低以及高神经质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制订心理干预策略,增强患者希望感,从而提高其心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心盛 希望 大五人格 神经质 积极心理 心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支撑襻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稳定性的比较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王胜男 李霄 +2 位作者 迟英杰 李雅薇 郑广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成像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支撑襻人工晶状体(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的稳定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成像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支撑襻人工晶状体(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的稳定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130例130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植入的IOL类型分为L襻组34例34眼、改良C襻组30例30眼、平板襻组36例36眼、四襻组30例30眼。术前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患者眼轴长度、IOL屈光度,采用角膜地形图测量仪测量Kappa角和Alpha角;术后3个月采用SS-OCT采集术眼水平位置上的眼前节图像,测量IOL植入眼内后的前房深度、IOL偏心量、IOL倾斜度及IOL光学面与后囊膜之间围成的空间面积(AREAP)。计算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变化和屈光度变化。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OL倾斜度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改良C襻组、L襻组、平板襻组、四襻组IOL平均偏心量和倾斜度依次呈减小趋势,但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7.055,F=5.162,均P>0.05)。改良C襻组、L襻组、平板襻组、四襻组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AREAP依次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Kappa角与术后3个月IOL倾斜度呈正相关(r=0.554,P<0.001);术前Alpha角与术后3个月IOL倾斜度呈正相关(r=0.469,P<0.001)。以术前Kappa角和术前Alpha角为自变量,IOL倾斜度为因变量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39.526,P<0.001,R^(2)=0.384);术前Kappa角每增加1 mm,术后倾斜度增加0.438°;术前Alpha角每增加1 mm,术后倾斜度增加0.300°。结论4种不同支撑襻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均具有良好的水平位置居中稳定性;平板襻及四襻IOL在垂直位置的稳定性优于L襻和改良C襻IOL。术前Kappa角和Alpha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预测术后IOL倾斜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前房深度 偏心 倾斜 远视漂移 扫频源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共载牛血清白蛋白联合异槲皮苷纳米体系对高糖诱导人RPE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4
作者 王梦华 胡芷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94-800,共7页
目的构建外泌体(EXO)共载牛血清白蛋白联合异槲皮苷(BSA@ISO)纳米体系,并研究该纳米体系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损伤模型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ARPE-19细胞EXO,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构并采用Western... 目的构建外泌体(EXO)共载牛血清白蛋白联合异槲皮苷(BSA@ISO)纳米体系,并研究该纳米体系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损伤模型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ARPE-19细胞EXO,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构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XO标志物表达。通过振荡合成法制备BSA@ISO纳米颗粒。采用膜挤出仪器制备ROS响应性EXO共载BSA@ISO纳米体系(BSA@ISO@EXO)。测定BSA@ISO@EXO粒径和Zeta电位并采用TEM观察形态;采用分光光度计和红外光谱分析化学结构;采用差量法计算包封率和负载率。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ISO纳米体系组(载药ISO为5μmol/L)、中剂量ISO纳米体系组(载药ISO为10μmol/L)、高剂量ISO纳米体系组(载药ISO为20μmol/L)、单纯ISO组。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培养48 h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生化试剂盒法测定细胞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上清液中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水平。结果BSA@ISO@EXO纳米体系呈均匀球形,平均粒径约39.6 nm;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显示该纳米体系存在BSA、ISO和EXO的特征吸收峰;该纳米体系的包封率为(76.6±5.0)%,负载率为(10.3±0.6)%,24 h药物释放率达75.1%。CCK-8实验显示,各不同ISO浓度纳米体系组培养48 h细胞活力均优于单纯I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剂量ISO纳米体系组细胞ROS水平明显低于单纯IS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剂量ISO纳米体系组细胞上清中TNF-a、IL-1β和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高剂量ISO纳米体系组,GSH-PX和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高剂量ISO纳米体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稳定的BSA@ISO@EXO纳米体系。该体系通过提高ISO生物利用度增强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ROS响应性外泌体 BSA@ISO纳米体系 抗氧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翼状胬肉中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张宇航 孙潮动 +5 位作者 徐素 司玮 毛一 邵敬芝 杜珊珊 张凤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3-610,共8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翼状胬肉组织中铁死亡相关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翼状胬肉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2513,筛选与铁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功...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翼状胬肉组织中铁死亡相关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翼状胬肉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2513,筛选与铁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通过LASSO逻辑回归分析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VM-REF)从DEGs中识别枢纽基因,对枢纽基因进行单基因GSEA分析并构建竞争性内源RNA互作网络,以确定枢纽基因的RNA调控关系。收集2022—2023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9例9眼的翼状胬肉组织和斜视患者9例9眼的结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枢纽基因和铁死亡相关标记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基因数据集中,37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包括16个表达显著升高的基因和21个低表达基因。GO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营养水平的反应、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和对饥饿的反应、转录调节复合物和RNA聚合酶Ⅱ转录调节复合物、RNA聚合酶Ⅱ特异性转录和DNA结合转录。KEGG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铁死亡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DUOX 2、ATF 3、NDRG 1、EGR 1和ALDH3A2枢纽基因,SVM-REF分析筛选出NDRG 1、NF 2、IDH 2、DUOX 2、CHP 1、ATF 3和SREBF 1枢纽基因,取其交集共获得3个枢纽基因DUOX 2、ATF 3和NDRG 1。单基因GSEA分析显示,DUOX 2在细胞黏附分子CAMs、硫酸乙酰肝素糖胺聚糖生物合成通路、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通路中富集。ATF 3和NDRG 1在PPAR等信号通路中富集。与正常结膜组织比较,翼状胬肉组织中铁死亡相关标记基因PTGS 2和TFRC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FTH 1、GPX 4、SLC40A1、HSPB 1和NFE2L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20、16.580、5.664、6.455、8.691、9.883、17.590,均P<0.01)。结论铁死亡可能在翼状胬肉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UOX2、ATF3和NDRG1可能是影响这一复杂过程的枢纽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铁死亡 生物信息学 生物标志物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培(综述) 杜利平 金学民(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4-760,共7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好发于20~50岁男性,以浆液性神经视网膜脱离为特征,可分为急性(自限性)与慢性(≥3个月)2种类型。慢性CSC易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导致视力不可逆损伤。CSC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如...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好发于20~50岁男性,以浆液性神经视网膜脱离为特征,可分为急性(自限性)与慢性(≥3个月)2种类型。慢性CSC易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导致视力不可逆损伤。CSC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如CFH、NR3C2基因位点)、皮质类固醇暴露、内分泌紊乱、雄激素水平升高及精神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其病理改变以脉络膜增厚和静脉超载为核心,表现为涡静脉吻合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衰减,进而引发RPE功能障碍。多模影像可显示特征性改变:眼底自发荧光呈重力依赖性颗粒状荧光信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提示椭圆体带损伤及光感受器外段缩短,与视力预后显著相关。在治疗方面,半剂量光动力疗法在解剖复位和视力改善方面具有优势,而微脉冲激光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验证。未来需深入探索基因-环境互作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本文就CS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易感因素 病理改变 循证医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区正向设计离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的延缓效果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秀红 符爱存 +5 位作者 姫娜 王卫群 吕勇 李光光 赵兵新 覃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9-346,共8页
目的比较配戴多区正向设计离焦(DIMS)框架眼镜和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进展的延缓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390例390眼,等效球镜度(SER)为-0.75~-6.00 D。... 目的比较配戴多区正向设计离焦(DIMS)框架眼镜和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进展的延缓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390例390眼,等效球镜度(SER)为-0.75~-6.00 D。依据患儿及其监护人意愿将受试者分为DIMS框架眼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和单光框架眼镜组,每组130例130眼,分别给予配戴DIMS框架眼镜、标准型或带散光设计角膜塑形镜及非球面设计的普通单光足矫框架眼镜,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1年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联合主觉验光测定受试眼SER;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最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随访者共327例327眼,其中DIMS框架眼镜组107例107眼、角膜塑形镜组112例112眼、单光框架眼镜组104例104眼,均取右眼数据纳入分析。比较3个组受试眼戴镜前及戴镜后1年SER和AL及其变化量。DIMS框架眼镜组受试眼AL和SER变化量与基线资料的关系评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DIMS框架眼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单光框架眼镜组不同时间点SER和A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ER:F_(组别)=7.065,P=0.009;F_(时间)=183.730,P<0.001.AL:F_(组别)=6.151,P=0.014;F_(时间)=175.290,P<0.001),戴镜后1年3个组受试眼SER和AL变化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65,P=0.009;F=6.151,P=0.014),其中各组1年后SER和AL均大于基线时,角膜塑形镜组和DIMS框架眼镜组SER和AL及其变化量均明显小于单光框架眼镜组,DIMS框架眼镜组SER和AL及其变化量均大于角膜塑形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光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能分别抑制SER和AL进展58.3%和59.0%,配戴DIMS框架眼镜1年能分别抑制SER和AL进展46.9%和43.6%。戴镜1年单光框架眼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和DIMS框架眼镜组SER无变化的眼数占比分别为5.77%(6/104)、24.11%(27/112)和17.76%(19/107),AL无变化的眼数占比分别为0.00%(0/104)、8.93%(10/112)和7.48%(8/107),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16、8.676,均P<0.001)。DIMS框架眼镜组AL变化量与年龄呈弱负相关(r=-0.252,P=0.006)。结论配戴DIMS框架眼镜对儿童近视的延缓效果不及角膜塑形镜,但明显优于配戴普通单光框架眼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眼轴长度 离焦框架眼镜 角膜塑形镜 等效球镜度 视网膜离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运动干预的范围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靖 李星 +3 位作者 刘维 王彦艳 赵琼 王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0-125,共6页
目的对乳腺癌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运动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开展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JBI范围综述框架,系统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31日,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和信息提取。结果共纳入13篇文... 目的对乳腺癌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运动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开展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JBI范围综述框架,系统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31日,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和信息提取。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10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实验研究。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感觉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振动训练、神经舞蹈训练、自行设计的四肢锻炼操等;总干预时长4~12周或化疗时长,运动强度多为轻中度,运动频率多为2~5次/周,30~60 min/次。运动干预评价指标包括安全性、依从性、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等。结论运动干预可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运动干预策略和评价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有待更多证据以制订最佳运动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感觉运动训练 平衡训练 范围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袁超峰 陈菲 +4 位作者 高文娜 马成霞 赵晓华 张玲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0±10.1)岁;梯形切口组29例(34眼),男21眼,女13眼,年龄46~87(66.0±11.1)岁。两组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梯形切口组为改进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及角膜散光度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3个月梯形切口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前房塌陷的眼数以及需要水密切口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切口水肿、切口哆开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因前房变浅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18眼,水密切口前房形成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水密时2眼发生虹膜脱出切口嵌顿、3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旋转或囊口嵌顿。术中梯形切口组患者术毕3眼发生前房变浅,使用水密切口形成前房;无人工晶状体前囊口嵌顿、移位或虹膜脱出等情况。结论改良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在保证白内障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的同时有效防止因术中前房塌陷而导致的人工晶状体移位,也能减少冲洗针头水密切口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使患者尽早恢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前房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视网膜下注射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光明 王明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7,共5页
视网膜下腔是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感光细胞层之间的潜在腔隙。视网膜下注射是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视网膜下腔的一种给药方式。与玻璃体内注射相比,视网膜下注射药物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近年... 视网膜下腔是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感光细胞层之间的潜在腔隙。视网膜下注射是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视网膜下腔的一种给药方式。与玻璃体内注射相比,视网膜下注射药物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与发展,视网膜下注射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拓宽,已成为多种眼底疾病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给药方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本文将从视网膜下注射的适应证、方法与技巧以及潜在风险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基因治疗 细胞治疗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的巨噬细胞对大鼠晶状体损伤后视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11
作者 谭凤玲 吕勇 +2 位作者 杨琳 马成霞 张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活化的巨噬细胞对大鼠晶状体损伤后视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普通级成年健康Wistar大鼠45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NC组给予视神经横断性损伤;NC+LP组先给予视神经横断性损伤,再给予晶状体损伤。术后... 目的:探讨活化的巨噬细胞对大鼠晶状体损伤后视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普通级成年健康Wistar大鼠45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NC组给予视神经横断性损伤;NC+LP组先给予视神经横断性损伤,再给予晶状体损伤。术后第7、14、21天每组分别处死大鼠5只,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ED-1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GAP-43的表达。结果:术后第7、14、21天,正常对照组及NC组视网膜中均未见ED-1阳性细胞;NC+LP组ED-1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58.27±4.79)、(45.39±5.13)、(21.17±3.40),第7天时表达最强,之后降低(P<0.001)。术后第7天NC组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GAP-4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之后表达降低;NC+LP组各时间点GAP-43表达均大于NC组(P<0.05),术后第14天表达最强(P<0.05)。结论:激活巨噬细胞可促进晶状体损伤后视神经轴突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相关蛋白43 晶状体损伤 巨噬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
12
作者 王沙沙 李秋明 +3 位作者 周咏薇 武佳卉 马立欣 董淑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8-1035,共8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18眼。对患眼行最佳矫正...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18眼。对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扫描激光眼底照相(SLO)、红外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微视野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患者意愿,6例患者口服甲钴胺、长春胺、迈之灵片治疗,4例患者口服甲泼尼龙片治疗,起始剂量每天32 mg,每5 d减4 mg,同时口服氯化钾片、碳酸钙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根据患者的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诊断及治疗方案分为AMN糖皮质激素治疗组4例7眼和AMN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4例8眼。随访4周,比较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形态和结构、视网膜敏感度及注视稳定性。结果10例18眼中AMN 9例17眼,其中合并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1眼,合并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PAMM)1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1眼。AMN患者SLO图像可见黄斑区中心凹或旁中心凹红褐色不规则病灶,OCT图像可见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外丛状层、外核层间呈斑片状强反射,相邻椭圆体带/嵌合体带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断裂,反射信号紊乱。患眼治疗后4周BCVA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3,P<0.05)。患眼治疗后4周视网膜敏感度为(26.57±2.24)dB,较治疗前的(24.17±2.73)dB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9,P<0.001)。AMN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和AMN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BCVA差值和视网膜敏感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86,P>0.05;t=-1.656,P>0.05)。结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AMN、PAMM、PLR、MEWDS等;OCT、微视野等辅助检查可以协助诊断疾病;该疾病引起的视力损害及眼底结构改变在治疗后4周逐渐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光相干断层扫描 微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生存率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13
作者 苑悦悦 闫磐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构建预测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RB)生存率的列线图。方法:收集2004年至2019年SEER数据库中929例RB患儿(0~3岁)的临床资料作为训练集,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婴幼儿RB生存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回归结果构建预测RB患儿3、5和10 a生存率... 目的:构建预测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RB)生存率的列线图。方法:收集2004年至2019年SEER数据库中929例RB患儿(0~3岁)的临床资料作为训练集,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婴幼儿RB生存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回归结果构建预测RB患儿3、5和10 a生存率的列线图。收集2010年至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RB患儿111例为外部验证集。利用C指数、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以因RB死亡为终点事件,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基底直径≥15 mm、T3期、T4期、M1期和放化疗联合治疗是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3.049(1.459~7.782)、6.341(1.811~12.372)、9.554(6.054~13.989)、5.087(1.602~16.155)、10.452(1.180~19.598)。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中,列线图模型预测的C指数(95%CI)分别为0.948(0.923~0.973)、0.858(0.728~0.987);在训练集中,列线图模型3、5和10 a生存率预测的AUC(95%CI)分别为0.966(0.946~0.986)、0.960(0.930~0.990)、0.934(0.906~0.962),在外部验证集中分别为0.825(0.769~0.881)、0.843(0.781~0.905)、0.868(0.796~0.940);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重合度较高,同时DCA显示模型具有理想的临床收益。结论:构建的列线图可用于婴幼儿RB生存率的预测,为临床个性化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婴幼儿 预后预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抗氧化和抗衰老的调控作用
14
作者 蒋明君 尚国辉 +4 位作者 张凤妍 殷凡响 薛梦姣 胡延忠 彭旭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7-427,共11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ARPE-19细胞系中HSF 1基因,构建并获得2种HSF1缺失ARPE细胞株(AR...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ARPE-19细胞系中HSF 1基因,构建并获得2种HSF1缺失ARPE细胞株(ARPE/Hsf1-/-),分别命名为H8、H9细胞株。取野生型、H8和H9细胞株,应用DHE探针染色结合流式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周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活力值;采用结晶紫染色实验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实验检测衰老细胞比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株中热休克蛋白(HSP)70、HSP27、聚集素(CLU)、p53、p21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细胞株中p53、p21、IL-6、IL-8、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比较各细胞株在不同热休克处理条件下和HSP90抑制剂IPI504处理下热休克反应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细胞株不同浓度H_(2)O_(2)处理后相对存活率,比较各细胞株经或未经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基因测序显示H8和H9细胞株成功携带突变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8、H9细胞株不表达HSF1蛋白,HSF1在ARPE-19细胞中被成功敲除。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H9细胞株中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细胞株HSP90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P>0.05)。在不同热休克刺激和IPI504诱导下野生型细胞株中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应处理的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培养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比较,H8和H9细胞株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3、p2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衰老相关炎症因子IL-6、IL-8、IL-1β、MCP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H8和H9细胞株ROS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H8和H9细胞株经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未经NAC处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8和H9细胞株200、400、600、800μmol/L H 2O 2处理条件下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敲除HSF1可下调HSP的表达,激活ROS/P53/P21通路,诱导RPE细胞衰老,并增加RPE对氧化应激刺激的敏感性。HSF1在RPE细胞中可能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转录因子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细胞衰老 视网膜色素上皮 衰老治疗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索丹参对近视的作用靶点及验证
15
作者 路小楠 李杰 +3 位作者 安广琪 刘珍慧 梁春雨 戴淑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ape构建中药药理调控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选取相关蛋白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活性成分的三维结构,采用AutoDock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选取清洁级3周龄三色豚鼠12只,右眼采用透镜离焦诱导型近视(LIM)进行实验性近视诱导,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法将其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每组6只,分别在LIM维持同时每天球周注射1 ml生理盐水或丹参素钠,对侧眼为阴性对照。实验第0、14、28天采用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检测屈光度。为规避个体差异,采用相对等效球镜度数(处理眼等效球镜度数-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相对眼轴长度(处理眼眼轴长度-对侧眼眼轴长度)比较。实验第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筛选出近视与源自丹参的中药成分靶点交集关键靶点16个,构建以丹参为候选药物的中药网络药理图和蛋白质互作图,筛选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TGFB 1、MMP 9靶点基因的对应蛋白可与木犀草素、丹参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诱导后14 d,丹参素钠组和生理盐水组相对等效球镜度分别为(-4.67±1.03)和(-6.30±1.22)D,相对眼轴长度分别为(0.67±0.26)和(1.08±0.34)mm,丹参素钠组近视程度加深较轻,眼轴长度增长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39;t=2.750,P=0.049)。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0.01、1.29±0.05和0.63±0.02,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0.05、0.25±0.01和0.74±0.05,其中丹参素钠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低于生理盐水组,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源于丹参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可作为抗巩膜缺氧和改善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的潜在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巩膜重塑 网络药理学 丹参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影响的一年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 被引量:39
16
作者 钟梅 吕勇 +4 位作者 符爱存 张俊杰 魏丽 赵兵新 王卫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0-545,共6页
目的评价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的影响,分析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完成1年随访的近视儿童193例19... 目的评价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的影响,分析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完成1年随访的近视儿童193例193眼,均取右眼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0.01%阿托品组72例,0.02%阿托品组74例,均配戴全矫单光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0.01%或0.02%阿托品滴眼液各1滴;对照组80例,仅戴全矫单光框架眼镜。给药前和给药后4、8和12个月测量受试者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结果各组患者基线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9.321,P=0.820;F=13.209,P=0.220)。给药后12个月,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对照组瞳孔直径分别增大0.75、0.84和0.02mm。各组不同时间点瞳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68,P=0.013;F时间=2.139,P=0.015;F交互作用=2.148,P=0.001)。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后4、8和12个月瞳孔直径均较用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瞳孔直径稳定。用药12个月后,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对照组调节幅度分别降低1.25、1.12和0.28D。各组不同时间点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8.346,P=0.034;F时间=1.823,P=0.002;F交互作用=3.239,P=0.023)。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后4、8和12个月调节幅度均明显低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调节幅度稳定。经线性回归分析,阿托品组的瞳孔直径变化量与年龄、基线瞳孔直径和眼轴长度增加量呈线性相关(β=0.06,P=0.019;β=-0.44,P<0.001;β=-0.37,P=0.045)。阿托品组的调节幅度变化量与基线调节幅度呈线性相关(β=-0.71,P<0.001)。结论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的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近视 阿托品/低浓度 调节幅度 瞳孔直径 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1
17
作者 冯希敏 祁颖 +2 位作者 张凤妍 赵庆新 秦云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7-769,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1例(76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37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36例39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两组术后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比较,B组较A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8,P=0.000)。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2,P=0.036)。结论对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确切,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儿童应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23
18
作者 符爱存 赵兵新 +5 位作者 张俊杰 张金嵩 李彬彬 李秀红 尚利娜 吕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9-453,共5页
目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99例99眼(均取右眼数据分析)近视儿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0.01%硫酸... 目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99例99眼(均取右眼数据分析)近视儿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1滴.对照组44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2个组儿童均随访4个月,观察2个组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2个组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LogMAR视力)、眼压、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等变化情况及试验组的不适症状.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个月BCDVA、BCNVA、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DVA:F组别=3.880,P=0.112;F时间=27.220,P=0.413.BCNVA:F组别=5.200,P=0.311;F时间=38.200,P=0.116.眼压:F组别=12.350,P=0.214;F时何=22.300,P=0.146).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瞳孔直径为(6.99±0.64) mm,较治疗前平均增加约0.92 m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瞳孔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调节幅度为(14.01±3.98)D,较治疗前平均下降约1.20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调节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共4例(占8%)儿童出现畏光,2例畏光持续2周,2例畏光持续1周,户外活动时戴太阳镜或遮阳帽缓解症状.1例(占2%)用药1个月后,晨起出现眼痒、眼肿,停药后消失.无视近模糊等其他不适症状. 结论 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4个月后,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和眼压未变化;瞳孔直径轻度散大和调节幅度轻度下降,10%儿童用药后初期出现畏光等不适,但对学习和生活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近视儿童 不良反应 瞳孔直径 调节幅度 非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1%与0.02%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符爱存 荣军博 +4 位作者 王卫群 魏丽 张俊杰 赵兵新 吕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80例280眼,等效球镜度(SE)为-1.25~-6.0 D。... 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80例280眼,等效球镜度(SE)为-1.25~-6.0 D。试验前受试者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0.01%阿托品组(142例142眼)和0.02%阿托品组(138例138眼),受试者于睡前用相应质量分数阿托品滴眼液点眼1滴,均将右眼研究资料纳入分析。分别于用药后第1、4、8和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电脑验光仪测定受试者用药前后SE以评估屈光度变化;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用药前后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采用问卷调查记录受试者用药后不适症状。结果0.01%阿托品组23例失访,0.02%阿托品组21例失访,随访完成率分别为83.8%和84.8%。用药1年内,SE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SE分别进展(-0.47±0.32)D和(-0.38±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矫正影响SE增加量的混杂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基线SE后,经重复测量数据的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2个组SE增加率分别为-0.039 D/月和-0.032 D/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交互作用)=0.041)。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的眼轴长度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眼轴长度分别增加(0.37±0.20)mm和(0.30±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矫正影响眼轴长度增加量的混杂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线眼轴长度后,经重复测量数据的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2个组的眼轴长度增加率分别为0.031 mm/月和0.025 mm/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交互作用)=0.032)。用药1~4周内,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分别有26.9%(32/119)和28.2%(33/117)受试者出现畏光症状;用药后2~4周,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均有7例受试者出现视近模糊,分别占5.9%(7/119)和6.0%(7/117);用药后1个月,0.01%阿托品组有1例出现局部药物变态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青少年连续局部应用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1年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0.02%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较0.01%阿托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 阿托品 眼轴长度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学龄儿童近视发展的疗效 被引量:28
20
作者 荣军博 符爱存 +3 位作者 吕勇 赵兵新 王卫群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4近视儿童152例,根据患儿和监护人要求,分为阿托品组和单纯框... 目的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4近视儿童152例,根据患儿和监护人要求,分为阿托品组和单纯框架眼镜组。阿托品组72例,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1滴0.01%阿托品滴眼液;单纯框架眼镜组80例,仅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均选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观察2个组入组前和治疗后4、8和12个月的近视度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及阿托品组的不适症状。结果治疗12个月后,阿托品组的近视度数变化值为(0.46±0.42)D,明显低于单纯框架眼镜组的(0.70±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9,P<0.001)。阿托品组的眼轴长度增加量为(0.36±0.21)mm,明显小于单纯框架眼镜组的(0.46±0.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3,P=0.004)。阿托品组和单纯框架眼镜组中近视度数增加量小于0.50 D的比例分别为45%(28/70)和28%(1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2,P=0.035)。阿托品组16例出现畏光症状,占22.9%,其中10例症状逐渐消失,6例逐渐减轻;3例出现视近模糊,占4.3%,并于用药2~4周内逐渐消失;1例用药1个月后出现眼痒、眼肿变态反应,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中国大陆近视儿童规律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1年能有效控制近视度数的进展且不适症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阿托品 眼轴长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