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的癌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1
作者 马怡晖 李佳静 +5 位作者 秦慧 王丰 王英姿 庞霞 李晨飞 李珊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16,共6页
目的探讨胃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的癌(amphicrine carcinoma,AC)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2例胃A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电镜技术分析其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应用分子病理检测... 目的探讨胃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的癌(amphicrine carcinoma,AC)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2例胃A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电镜技术分析其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应用分子病理检测微卫星状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胃AC位于食管胃结合部/贲门,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窦;肿块最大径平均4.25 cm。4例标本同时存在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另有4例同时存在腺癌成分。11例有神经侵犯和脉管癌栓;11例侵及浆膜层/浆膜下层,1例侵及黏膜下层;10例有淋巴结转移癌。12例均弥漫表达CKpan和Syn,3例弥漫表达CgA,7例弥漫表达CD56;Ki67增殖指数平均78.9%。特殊染色示肿瘤细胞内有明确黏液;电镜检查发现癌细胞内有电子致密颗粒和黏液颗粒。随访10例患者有7例存活,另3例于术后0、24、30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死亡。结论胃AC多见于食管胃结合部/贲门,组织学有较高的侵袭性,其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特殊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神经内分泌癌 双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12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2
作者 秦积龙 魏建国 +5 位作者 林喜娜 范蕾 吴悦 林晓东 侯鹏 何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9-794,798,共7页
目的探讨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pulmonary mixed squamous cell and glandular papilloma,PMSG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提高小活检及术中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分析12例PMSG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采用PCR-Sanger... 目的探讨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pulmonary mixed squamous cell and glandular papilloma,PMSG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提高小活检及术中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分析12例PMSG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对6例PMSGP行ATK1及BRAF基因突变检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男性8例,女性4例,男女比为2∶1,年龄51~71岁,中位年龄62岁。8例有吸烟史,2例有被动吸烟史,7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肿瘤最大径0.8~2.5 cm,平均1.7 cm。镜下肿瘤由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构成,具有基底细胞和上皮细胞双层结构,乳头宽细不等,衬覆腺上皮及鳞状上皮,腺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或无纤毛柱状细胞及黏液柱状细胞构成,腺上皮与鳞状上皮相移行。9例(9/12,75%)肿瘤周围出现跳跃式生长模式,其中7例(7/12,58%)形成流产型微乳头脱落肺泡腔内,类似肺腺癌的气腔内播散(spread through airspaces,STAS)。10例(10/12,83%)见肿瘤上皮及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微脓肿形成。免疫表型:肿瘤腺上皮及鳞状上皮均弥漫表达CK5/6、CK7及Rb,10例腺上皮、鳞状上皮及基底细胞均表达TTF-1。6例腺上皮及鳞状上皮弥漫表达p16^(Ink4a)。6例均未检测到AKT1 E17K及BRAF V600E热点突变。结论PMSGP为罕见的肺良性肿瘤,好发于老人,多见于吸烟患者。在活检及冷冻病理诊断中易误诊为肺腺癌或黏液腺癌,肿瘤上皮及间质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对PMSGP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 AKT1基因 BRAF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3
作者 朱珠 胡啸 +6 位作者 王正洋 李佳静 王丰 秦慧 简翔宇 李文才 马怡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7,共7页
目的根据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分析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关键驱动突变基因和高频突变基因,探讨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伴食管腺导管分化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 目的根据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分析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关键驱动突变基因和高频突变基因,探讨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伴食管腺导管分化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对其中3例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8.3岁(61~80岁);9例均位于食管中下段,肿瘤最大径1.5~3.5 cm。镜下肿瘤大部分区域具有双层上皮结构,包含内层腔面上皮与外层基底上皮,局灶癌组织可见角化和黏液细胞。双层上皮的内层腔面上皮CK7阳性,外层基底样上皮p63均阳性。癌组织中S-100、SOX10、c-myb均阴性,p53呈突变型(弥漫强阳性)。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显示体细胞突变特征: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数目为796个、片段的插入和缺失(insertion and deletion,InDel)数目为37个和CNV数量482个,关键驱动突变基因12个和高频突变基因TP53。9例鳞状上皮均未见上皮内瘤变,无巴雷特食管或异位胃黏膜。平均随访时间21.9个月(8天~51个月),其中8例存活,1例术后8天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伴导管分化的食管癌是一种罕见的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伴食管腺导管分化 全外显子组测序 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16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4
作者 赵雪琰 魏建国 +3 位作者 李盼 任华艳 吕新全 赵志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GFMS)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LGFMS 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年龄5~65岁,术前病程1 d~20 a,肿瘤直...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GFMS)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LGFMS 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年龄5~65岁,术前病程1 d~20 a,肿瘤直径2.0~24.2 cm。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6/16例MUC4弥漫阳性,9/10例EMA、10/10例Dog-1局灶弱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4/16例FUS基因断裂,1/2例EWSR1基因断裂。二代测序结果显示:1例EWSR1::CREB3L1基因重排;15例FUS::CREB3L2基因重排,其中1例伴有ETV6::ERP27基因重排及MYC和CSMD3基因扩增。16例均手术切除,随访7~79个月,2例复发转移并死亡。结论:免疫组化MUC4表达和FUS/EWSR1基因重排对LGFMS诊断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遗传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斑病1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5
作者 史银花 韦娜 +2 位作者 付敬杰 秦梦珂 许晶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软斑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软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细胞病理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及分子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软斑病患者多为女性,其中1... 目的探讨软斑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软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细胞病理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及分子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软斑病患者多为女性,其中13例病变位于膀胱,1例位于前列腺,1例位于结肠,1例位于右外耳道,1例位于腹膜后。细胞学形态因部位不同表现不同,肾脏穿刺细胞学中可见吞噬细胞及MG小体(Michaelis-Gutmann bodies)类似物,尿液细胞学标本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尿路上皮细胞[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即NHGUC]。组织学形态均在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背景中,可见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及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胞质嗜酸性、颗粒状,其内散在分布蓝色钙化小体,部分呈现靶环状或者同心圆样结构,这就是MG小体。特殊染色示PAS和铁染色(+);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CD68弥漫(+),CD163(+),CK(AE1/AE3)(-);分子病理示TB-DNA(-)。结论软斑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影像学常表现为占位,临床易误诊为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包括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结肠腺癌、颗粒细胞瘤和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斑病 细胞病理学 组织病理学 MG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路素素 王冠男 +7 位作者 赵武干 张丹丹 张延平 黄思夏 刘恩杰 王伟伟 张岚 李文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 with concurrent MYC rearrangement and 11q aberrations,HGBCL-MYC-11q)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3例HGBCL-MYC-11q... 目的探讨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 with concurrent MYC rearrangement and 11q aberrations,HGBCL-MYC-11q)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3例HGBCL-MYC-11q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和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0、61和74岁。Ann Arbor分期均为Ⅳ期。3例均为活检,分别发生于鼻咽部、上咽部和回盲部。3例形态学相似,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中等大或中等偏大,形态较单一,细胞核圆形到稍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易见;1例局灶可见坏死;1例“星空”现象明显。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BCL6和MUM1;2例表达CD10,2例表达BCL2;Ki67增殖指数高(例1、例3近100%,例2约70%);不表达CD3、CD30和TDT;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FISH检测3例均见C-MYC基因重排及11q异常,其中1例仅见11q23.3扩增,1例仅见11q24.3缺失。随访时间1~18个月,1例死亡,2例带病生存。结论HGBCL-MYC-11q少见,形态学类似Burkitt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但同时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这类疾病的精准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MYC基因重排 11q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韧带样纤维瘤病2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会粉 李盼 +3 位作者 任华艳 刘宇琼 李文才 李惠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966,共6页
目的 探讨乳腺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 fibromatosis of the breast, DF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26例DF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征。结果 26... 目的 探讨乳腺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 fibromatosis of the breast, DF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26例DF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征。结果 2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13~69岁,平均36.8岁,中位年龄34.5岁。发生于左侧乳腺10例,右侧乳腺14例,双侧乳腺2例,临床均以发现乳腺孤立无痛性肿块就诊,3例伴有乳头凹陷。大体见肿物界限不清,质韧-硬,镜下见肿物由增生的梭形细胞和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组成,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不清,呈指突样浸润乳腺导管和小叶。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排列呈束状、编织状,形态温和,无明显多形性、不典型性,细胞核染色质稀疏或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β-catenin核阳性(20/26),SMA不同程度阳性(20/26),desmin局灶阳性(6/26),CKpan、CK5/6、p63、CD34、CD10、S-10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10%。Sanger测序检测到CTNNB1基因第3外显子突变(18/26),其中15例为T41A位点突变(83.3%),2例为S45P位点突变(11.1%),1例S45F位点突变(5.6%)。其中2例患者同时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23例行局部肿块切除,2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粗针穿刺诊断后未治疗。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0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DFB罕见,易误诊为恶性,应与多种发生于乳腺的梭形细胞增生性病变鉴别,需结合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等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韧带样纤维瘤病 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多形性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8
作者 周誉 戈立东 +1 位作者 魏建国 吴勇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88,共4页
涎腺多形性腺癌(polymorphous adenocarcinoma,PAC)通常起源于小涎腺,由单一类型细胞组成,以细胞学一致性和结构多样性为主要特点,瘤细胞排列成特征性的漩涡和靶环状结构,以及小管状、筛状、束状、乳头状、囊性-乳头状或实性生长模式,... 涎腺多形性腺癌(polymorphous adenocarcinoma,PAC)通常起源于小涎腺,由单一类型细胞组成,以细胞学一致性和结构多样性为主要特点,瘤细胞排列成特征性的漩涡和靶环状结构,以及小管状、筛状、束状、乳头状、囊性-乳头状或实性生长模式,常见嗜神经现象,通常含有PRKD1 E710D突变。涎腺筛状腺癌(cribriform adenocarcinoma,CASG)是一个有争议的实体,WHO(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中认为其是PAC变异亚型,属于同一组织学谱系,但也有一些病理学家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实体。WHO(2022)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关于CASG是不同的诊断术语还是PAC的变异亚型仍存在争议。CASG好发于舌根部,呈分叶状生长模式,以实性、筛状、微囊、乳头状结构为主,罕见单行列兵样排列,以周边呈栅栏状排列、裂隙样结构或肾小球样外观及毛玻璃样细胞核为特征,淋巴结转移频发,以PRKD1、PRKD2或PRKD3(PRKD1/2/3)融合为主。鉴于两者不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复发风险,该文对两者命名的历史变革、形态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性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不同病理医师间诊断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多形性腺癌 临床病理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学与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高汉青 庞霞 +2 位作者 赵香田 王青杰 马怡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具有完整临床及预后资料的73例手术切除的SPN标本,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3例SPN,女性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具有完整临床及预后资料的73例手术切除的SPN标本,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3例SPN,女性57例,男性16例,发病年龄7~68岁,平均28岁,中位年龄27岁。肿瘤平均直径6.47 cm(0.13~14 cm)。30例SPN位于胰头、9例位于胰体、33例位于胰尾,1例为多发病灶,分别位于胰头及胰尾。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4.8个月(12~99个月)。坏死、钙化、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细胞核异型性、浸润性生长、神经侵犯在非复发/转移组与复发/转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胰外侵犯、脉管瘤栓形成及增殖指数Ki-67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PN胰外侵犯、脉管瘤栓形成和Ki-67增殖指数≥4%,对于预测SPN复发/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临床病理 复发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晨飞 赵武干 +3 位作者 王冠男 李晟磊 王丰 李文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IDCS的临床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IDCS男、女各1例,... 目的探讨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IDCS的临床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IDCS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3和27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左颈部淋巴结和左眼内侧球结膜。结内病变位于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呈梭形,不规则片状累及滤泡间或副皮质区;结外肿瘤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胞质丰富弱嗜酸性,界限不清。免疫表型:S-100、Fascin均强阳性,vimentin、CD68部分阳性,CK(AE1/AE3)、EMA、CD45、CD3、CD20、CD79a、CD30、ALK、CD1a、CD21、CD23、CD35、HMB-45和SMA均阴性。结论 IDCS是一类相对较少见的侵袭性肿瘤,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形态缺乏特异性,需结合相关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确诊,并需排除相似疾病进行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 树突状细胞肉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小细胞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桂明 陈慧萍 +5 位作者 孟中勤 冯怡锟 付文静 张敏 张岩 任景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关系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对35例SCCC进行检测及PCR法进行HPV检测并分型...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关系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对35例SCCC进行检测及PCR法进行HPV检测并分型。结果患者年龄29~76岁,中位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组织学上28例为单纯型小细胞癌,7例合并其他类型癌或癌前病变。镜下见小而深染的圆形或短梭形肿瘤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胞质稀少,核仁不明显,坏死及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NSE(30/35)、CD56(27/35)、Syn(28/35)、CgA(20/35)阳性;其他标志物p16(29/35)、PAX-8(3/35)、TTF-1(15/35)及p63(12/35)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50%。27例HPV检测结果为阳性,8例为阴性。29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4例复发或转移,8例死亡。结论 SCCC组织学形态与其他部位小细胞癌类似,其发病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常表达p16及TTF-1,PAX-8多呈阴性;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小细胞癌 HPV PCR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原位腺癌的常用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鸿宇 杨建萍 +2 位作者 严淑萍 张红新 陈奎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8-431,共4页
近50 a来,随着宫颈脱落细胞学的发展及普及,宫颈鳞癌及其前驱病变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而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则逐年上升^([1-2]_。宫颈腺癌5 a总生存率为75.5%,而宫颈原位腺癌(AIS)治疗后的5 a年生存率几乎可达100%~([3]_。因此对宫颈腺... 近50 a来,随着宫颈脱落细胞学的发展及普及,宫颈鳞癌及其前驱病变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而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则逐年上升^([1-2]_。宫颈腺癌5 a总生存率为75.5%,而宫颈原位腺癌(AIS)治疗后的5 a年生存率几乎可达100%~([3]_。因此对宫颈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其生存质量。寻找切实可行的宫颈腺癌前驱病变的诊断方法十分必要。根据2014年版女性生殖系统肿瘤WHO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原位腺癌 液基细胞学 病理组织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类似性索-间质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怡晖 赵庆夏 李惠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类似性索-间质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ovarian endometrial carcinoma resembling sex cord-stromal tumor,EC-S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ECS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检:肿瘤... 目的探讨卵巢类似性索-间质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ovarian endometrial carcinoma resembling sex cord-stromal tumor,EC-S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ECS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检:肿瘤90%以上区域由胞质透亮的梭形或短梭形细胞构成,其内混有实性条索状或中空小管样结构,类似Sertoli细胞肿瘤;仅有不到10%的区域表现为经典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CK7、EMA、ER,不表达α-inhibin、PLAP以及CA125。结论 ECSCS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在形态上易混淆。在组织充分取材的基础上仔细寻找镜下经典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结构并结合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性索一间质细胞肿瘤 子宫内膜样腺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1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新敏 杨安强 +3 位作者 陈慧萍 周秋媛 赵晓延 李文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7例... 目的探讨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7例为阴道淋漓出血或接触性出血,7例为下腹痛,4例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眼观:13例子宫颈或子宫颈管内见明显肿物,5例未见明显肿物。镜检:低倍镜下大部分腺体分化较好,大小不一,部分区域腺体分化中等。高倍镜下见腺体被覆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细胞核形态温和,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免疫表型:癌细胞中CEA(14/18)、CK7(18/18)、CK20(8/18)、p53(12/18)和p16(3/18)均阳性,18例ER、PR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60%。结论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胃型黏液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PSMA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怡晖 严淑萍 +3 位作者 郑湘予 杨琛擘 孙淼淼 陈奎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58-860,864,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SMA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SMA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情况,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微卫星稳定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SMA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SMA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情况,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微卫星稳定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PSMA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SMA均明确表达于肿瘤间质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膜,在肠壁组织的正常血管内皮未见表达;PSMA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平均值为12.11,其在肿瘤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MA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组织学类型(P=0.030)和淋巴结转移(P=0.033)相关。结论PSMA在结直肠癌肿瘤相关血管中表达较高,且与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提示PSMA可能作为结直肠癌血管靶向治疗的新靶点,为PSMA用于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PSMA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静 吕志排 +2 位作者 党秋红 张欢 李道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6-718,共3页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diffuse idiopathic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hyperplasia , DIPNECH )是一种散在的肺神经内分泌细胞(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 PNEC)沿支气管及细支气管黏膜增生所形成的小...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diffuse idiopathic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hyperplasia , DIPNECH )是一种散在的肺神经内分泌细胞(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 PNEC)沿支气管及细支气管黏膜增生所形成的小结节状或线状病灶。DIPNECH是肺类癌的癌前病变,临床起病隐匿,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患者常无吸烟史,国内外均罕有报道[1]。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三附属医院病理科共诊断12例DIPNECH,现对这12例进行资料回顾,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病理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静 魏建国 +7 位作者 高献争 许跃 张岚 谢艺林 刘亚清 范小月 李文才 李晟磊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9-724,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成人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法等,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6例肾上腺皮质癌中男女比例为1∶1.33,8... 目的:探讨成人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成人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法等,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6例肾上腺皮质癌中男女比例为1∶1.33,8(14.3%)例以激素相关症状就诊,34(60.7%)例为有内分泌功能的皮质癌。40(71.4%)例为低级别肿瘤;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15例,Ⅲ期11例,Ⅳ期27例。39(69.6%)例采用手术治疗,17(30.4%)例采用手术辅以放疗、化疗。肾上腺皮质癌形态多样,排列呈巢状、条索状或实性,少数可表现为嗜酸性、黏液样或者肉瘤样。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E1/AE3、EMA、Inhibin-a、Melan-A、CD56、Syn和CgA的阳性率分别为42.9%、17.9%、62.5%、46.4%、87.5%、78.6%和5.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临床分期是影响肾上腺皮质癌预后的因素[OR(95%CI)为1.145(1.043~1.257),5.780(1.854~18.017)]。结论:成人肾上腺皮质癌预后差,多数患者症状不典型,形态学变化大,早期诊断困难;免疫表型对病理诊断有帮助;年龄大、临床分期晚的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肾上腺皮质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性肾炎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清江 王志举 +1 位作者 刘章锁 李惠翔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5-708,共4页
目的:分析HBV相关性肾炎(肾组织内可检测到HBV抗原沉积)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3例血清HBV标记均阳性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对肾组织HBV标记物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3... 目的:分析HBV相关性肾炎(肾组织内可检测到HBV抗原沉积)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3例血清HBV标记均阳性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对肾组织HBV标记物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3例血清HBV标记物阳性患者中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生率为43.4%(23/53);HBV相关性肾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4/23,60.87%),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11/23,47.80%)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23,21.7%);和非HBV相关性肾炎组相比:肌酐清除率降低((128.64±32.32)μmol/Lvs(88.57±12.25)μmol/L,P<0.05),24h尿蛋白排泄率升高((3.02±0.95)g/24hvs(1.84±0.68)g/24h,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中HBcAg的阳性率较高。结论:HBV相关性肾炎患者和非HBV相关性肾炎患者在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有不同;对血清HBV标记物阳性的肾炎患者治疗前须行肾穿刺病理检查,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肾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65例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壬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88-889,共2页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学 形态学 免疫组化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20
作者 张红燕 胡培珠 +2 位作者 崔黎 武笑宇 张文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中青年人多见。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成片生长,黏附性较差,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横纹肌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泡状核,有明显的核仁,核分裂易见;部分病例可见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16例GFAP均阳性,部分为弥漫阳性,部分局灶阳性;16例S-100和vimentin均强阳性;Oligo-2阳性(15/16),部分病例为灶阳性或少量肿瘤细胞阳性;EMA(6/16)、CK(AE1/AE3)(1/16)灶阳性;ATRX、INI-1和BRG-1均阳性;desmin、Myogenin、MyoD1、HMB45、Melan-A、SSTR2和IDH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60%。分子检测显示:16例中13例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均未检测到IDH1基因R132位点及IDH2基因R172位点突变,均未发现EGFR基因扩增;其中10例同时检测了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均未发现突变。术后14例患者获得随访,6例死亡,8例存活,总生存时间1~6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E-GBM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联合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检测是诊断该肿瘤的有效手段,形态学上需与横纹肌样脑膜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其他类型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癌及其他转移性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组织病理特征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