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脊髓栓系松解术后尿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周钊凯 杨帅 +5 位作者 喻佳婷 文一博 张国贤 王庆伟 陆伟 文建国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31-736,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儿脊髓栓系松解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urodynamic study,UDS)结果,探讨脊髓栓系松解术对TCS患儿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 目的通过比较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儿脊髓栓系松解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urodynamic study,UDS)结果,探讨脊髓栓系松解术对TCS患儿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3例TCS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接受脊髓栓系松解术前后的UDS参数,并对部分UDS参数进行量化评分,分析手术前后变化。UDS评分由UDS参数量化后相加获得。本研究依据患儿手术前UDS参数和下尿路症状将患儿分为膀胱功能正常组(Normal组)和膀胱功能异常组(Abnormal组),对比两组患儿手术后UDS参数及下尿路症状的变化特征,评估TCS患儿手术后膀胱功能情况。结果43例患儿手术时年龄(4.0±4.5)岁,均符合纳入条件。脊髓栓系松解术前后TCS患儿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1.00(0.00,1.00)分比1.00(0.00,2.00)分]和UDS评分[4.00(2.00,7.00)分比6.00(1.00,9.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12.00(9.00,13.00)mL/s比12.00(5.00,15.00)mL/s]、残余尿量[20.00(7.00,50.00)mL比20.00(5.00,40.00)mL]、最大膀胱容量[0.00(0.00,1.00)分比0.00(0.00,1.00)分]、膀胱顺应性[1.00(0.00,2.00)分比1.00(0.00,2.00)分]、逼尿肌活动[2.00(1.00,3.00)分比3.00(0.00,4.0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rmal组24例(55.8%),Abnormal组19例(44.2%),两组性别构成比[10例(41.7%)比9例(47.4%),χ^(2)=0.140]、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改善比例[17例(70.8%)比14例(73.7%),χ^(2)=0.029]、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改善比例[19例(79.2%)比11例(57.9%),χ^(2)=2.2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normal组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改善比例高于Normal组[14例(73.7%)比8例(33.3%),χ^(2)=6.9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S松解术可以改善部分手术前有膀胱功能障碍患儿的膀胱功能。对手术前无膀胱功能障碍的患儿,TCS松解术可引起部分患儿膀胱功能损害。因此后者应慎重进行TCS松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神经外科手术 尿流动力学检查 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尿患儿初始尿意与强烈尿意时尿流率及残余尿测定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琦 文一博 +3 位作者 张瑞莉 冯锦锦 何翔飞 文建国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492-495,共4页
目的分析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两种不同情况下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尿流率测定来判断遗尿患儿膀胱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102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男性60例,女性42例),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分别... 目的分析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两种不同情况下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尿流率测定来判断遗尿患儿膀胱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102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男性60例,女性42例),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比较两种情况下尿流率参数(排尿量、排尿时间、最大尿流率)及每次残余尿量检查结果。结果初始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5.5±8.2)m L/s,残余尿量为(2.9±5.9)m L;强烈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9.9±9.7)m L/s,残余尿量为(5.2±6.9)m L;初始尿意与强烈尿意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随尿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尿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尿流率反而有下降趋势。男性与女性在初始尿意时的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强烈尿意时,男性的最大尿流率显著低于女性,(18.5±8.2)m L/s vs(24.2±12.5)m L/s(P<0.05),而残余尿量没有差异。结论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下尿流率-残余尿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遗尿患儿进行自由尿流率测定时不宜过度憋尿,临床上分析尿流率及残余尿测定结果时要考虑尿意状态和排尿量对尿流测定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 初始尿意 强烈尿意 尿流率 残余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保守治疗期间伴发慢性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晓东 李守林 +1 位作者 姜俊海 文建国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其在保守治疗期间伴发慢性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伴发慢性肾病G3期及以上者为A组...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其在保守治疗期间伴发慢性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伴发慢性肾病G3期及以上者为A组,伴发慢性肾病G3期以下者为B组;根据血肌酐水平,通过公式测算得到所有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收集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eGFR、开始间歇导尿时间、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eGFR分别为(23.6±13.8)mL·min^(-1)·1.73 m^(-2)和(89.3±17.3)mL·min^(-1)·1.73 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开始清洁间歇导尿的年龄分别为4(3,5)岁和2(2,3.25)岁。A、B组确诊神经源性膀胱后第1年在泌尿外科门诊随访次数分别为2(1,2)次和4(3,4.25)次。发热性尿路感染发生次数A、B组分别为3(3,4)次、2(1,1.2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神经源性膀胱保守治疗期间可伴发慢性肾病,未能实施早期清洁间歇导尿、规范随访和控制发热性尿路感染是导致保守治疗期间伴发慢性肾病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慢性肾病 保守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医学与小儿外科 被引量:3
4
作者 倪鑫 谭李红 +6 位作者 舒强 陈方 高亚 文建国 崔华雷 李索林 汤绍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15-318,共4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医学已经进入医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小儿外科临床医生如何理解精准医学并在实践中应用精准医学理念开展工作,本刊特邀请部分小儿外科界的医疗和管理专家,就精准医学在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发表笔谈...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医学已经进入医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小儿外科临床医生如何理解精准医学并在实践中应用精准医学理念开展工作,本刊特邀请部分小儿外科界的医疗和管理专家,就精准医学在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发表笔谈,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领域 小儿外科 医学理念 临床医生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排尿异常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邢栋(综述) 文建国(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489-491,共3页
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年龄≤5岁)排常异常(voiding dysfunction,VD)临床多见,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夜遗尿等。尚小平等([1])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岁儿童白天尿失禁发病率为6.06%。这些VD如不治疗可能持续到儿童期,病情... 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年龄≤5岁)排常异常(voiding dysfunction,VD)临床多见,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夜遗尿等。尚小平等([1])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岁儿童白天尿失禁发病率为6.06%。这些VD如不治疗可能持续到儿童期,病情会更加复杂([2])。VD的病因很多,常不易诊断,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就VD的病因、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治疗效果 婴幼儿 诊断 排尿异常 流行病学调查 尿失禁 儿童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46例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蔚 李守林 +10 位作者 文建国 王浩 陈进军 刘晓东 姜俊海 汪玺正 王一鹤 徐鹏超 邢栋 刁宏旺 姚飞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501-505,共5页
目的 DD(disposable 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片、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及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 目的 DD(disposable 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片、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及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广东省深圳市和河南省郑州市6个区30个幼儿园的6 030名3~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使用DD和使用时长、是否可独立完成排便及开始时间、是否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DD使用情况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使用DD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的年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 146份,DD使用率87.9%(4 522/5 146)。使用DD组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年龄分别为(31.13±9.62)个月和(27.18±8.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P<0.001);调查发现共有337名儿童有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为6.54%,其中使用DD组的患病率为7.08(320/4 522),未用DD组患病率为2.72%(17/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01)。377名排便功能障碍患儿中,便秘201名(259.64%),大便失禁93名(27.60%),直肠脱垂43名(12.76%)。随DD使用时长增加,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呈现升高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9,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常见,出生后长期使用DD和缺乏排便训练是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便功能障碍 回顾性研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