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和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细胞癌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岩基 王汇源 +1 位作者 李浩 段旭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9-1044,共6页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是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和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我国肝细胞癌(HCC)患者确诊时大多为中晚期,已无法接受根治性治疗。目前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HCC主流...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是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和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我国肝细胞癌(HCC)患者确诊时大多为中晚期,已无法接受根治性治疗。目前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HCC主流治疗方案,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作为一种新选择受到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TACE联合HAIC治疗HCC研究新进展,得出结论为TACE联合HAIC对不可切除的BCLC分期C期、巨块型HCC及门静脉受侵患者的疗效优于TACE,但对BCLC分期A/B期患者的疗效与TACE无明显差异。希望能为临床HCC患者治疗提供有效建议,并为进一步规范TACE及后期HAIC,设计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肝动脉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日本大耳白兔气道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韩新巍 路慧彬 +3 位作者 马骥 吴刚 汪楠 司江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日本大耳白兔气管和主支气管各解剖径线的长度、角度及相关性,为进行气道疾病内支架介入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多层螺旋CT扫描3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的颈胸部,测量和测算气管各段前后径、左右径,声门水平到隆... 目的探讨日本大耳白兔气管和主支气管各解剖径线的长度、角度及相关性,为进行气道疾病内支架介入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多层螺旋CT扫描3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的颈胸部,测量和测算气管各段前后径、左右径,声门水平到隆突的气管长度,左右主支气管和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气管各段直径、左右上肺尖叶支气管开口内径无差异,右主支气管长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小于左侧,右主支气管内径大于左侧并有相关性。结论多层螺旋CT测定的日本大耳白兔气管、左和右主支气管径线值,获得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长度、嵴下角之间的回归方程,有助于为兔实验提供相关气管和支气管的解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 气管 支气管 解剖 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stent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复杂内脏动脉瘤五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任建庄 张萌帆 +4 位作者 张凯 黄郭灏 段旭华 李腾飞 韩新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Wallstent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复杂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连续收治的5例内脏动脉瘤患者,包括1例脾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1例脾动脉中段囊状动脉瘤、1例腹腔干囊状动脉瘤、1例肝... 目的初步评价Wallstent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复杂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连续收治的5例内脏动脉瘤患者,包括1例脾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1例脾动脉中段囊状动脉瘤、1例腹腔干囊状动脉瘤、1例肝总动脉囊状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宽颈动脉瘤。瘤体平均直径(23.0±8.7)mm。5例内脏动脉瘤均行Wallstent双支架重叠植入治疗,术后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6个月、1年、2年行CTA(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检查,观察动脉瘤闭塞情况,支架、载瘤动脉和侧支血管和穿支动脉通畅情况。结果5例患者支架均成功植入,术后30d内1例腹腔干动脉瘤患者出现轻微腹痛,给予止痛、扩血管药物等对症处理后1周后症状消失,余患者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动脉瘤均较前均缩小或消失。其中1例肝总动脉囊状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CTA显示支架内轻度狭窄(狭窄〈25%)同时合并部分穿支动脉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余患者支架、侧支血管和穿支动脉均通畅。结论Watlstent双支架重叠技术植入治疗复杂内脏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技术成功率和疗效,侧支血管和穿支动脉长期通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Wallstent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球囊阻断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娟芳 段旭华 +3 位作者 王艳丽 李浩 李亚华 韩新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97-1001,共5页
血管内球囊阻断术(EBO)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血管阻断平面以下外科手术中致命性大出血,确保在基本无血视野下安全手术。该方法可直接阻断创伤及手术部位主要血供来源,迅速降低靶区血流灌注压力,达到显著减少出血的目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术中出... 血管内球囊阻断术(EBO)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血管阻断平面以下外科手术中致命性大出血,确保在基本无血视野下安全手术。该方法可直接阻断创伤及手术部位主要血供来源,迅速降低靶区血流灌注压力,达到显著减少出血的目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术野清晰;最重要的是,阻断为暂时性,解除阻断后立即恢复血流灌注,术后并发症少,对全身循环系统及脏器功能损伤较小。该文就EBO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球囊阻断术 前置胎盘 剖宫产 致命性大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徐浩文 李明华 +3 位作者 管生 宋波 王建波 顾斌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428,共5页
目的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IV/IA)与动脉溶栓(IA)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46例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接受IV/IA(24例)或IA(22例)治疗,评估不同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 目的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IV/IA)与动脉溶栓(IA)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46例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接受IV/IA(24例)或IA(22例)治疗,评估不同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好转归率及病死率。结果 IV/IA组从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平均为255 min,明显低于IA组的310 min(P=0.012)。IV/IA组和IA组溶栓后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4.1%和40.9%(P=0.226),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则为16.7%和22.7%(P=0.361)。术后3个月IV/IA组较好转归率(54.2%)高于IA组(36.4%),前者病死率(8.3%)低于后者(9.1%),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226和0.927)。结论相对于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联合溶栓的疗效可能更佳,风险较低,但结果仍有待于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技术和疗效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冬冬 郭新宾 +4 位作者 管生 徐浩文 刘朝 王子博 李元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 目的: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腔大部栓塞,术后即刻可见动脉瘤囊内涡流改变明显。术中共使用支架7枚,弹簧圈17枚,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及血栓形成等情况。随访3~8个月,1例8个月后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后头痛消失,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少量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临床随访无症状。结论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近期疗效良好,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浩文 李明华 +3 位作者 管生 王武 宋波 顾斌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动脉瘤技术难点及难治病例的处置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6例"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 目的探讨"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动脉瘤技术难点及难治病例的处置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6例"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动脉瘤直径>10 mm 1例,5~10 mm 4例,3~5 mm 1例,均采用"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术中共用支架11枚,其中Neuroform支架9枚,Enterprise支架2枚。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得到致密栓塞,其中4例"Y"型支架技术构建顺利,2例出现支架移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正规熟练地操作,合适支架的选用,可以使"Y"型支架技术辅助治疗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并发症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Y型支架技术 基底动脉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引导下穿刺硬化术与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Meta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甜甜 白亮亮 +1 位作者 周乃春 李建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73-476,共4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观察影像引导下穿刺硬化术与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影像引导下穿...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观察影像引导下穿刺硬化术与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影像引导下穿刺硬化术及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12月。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6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相比,影像引导下穿刺硬化术的手术时间[标准均数差(SMD)=-2.82,95%CI(-3.80,-1.83),P<0.01]、患者住院时间[SMD=-1.89,95%CI(-2.54,-1.24),P<0.01]均较短,且治疗费用[SMD=-28.77,95%CI(-36.89,-20.66),P<0.01]较低,但复发率[比值比(OR)=2.04,95%CI(1.25,3.35),P<0.01]较高。2种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8,95%CI(0.33,1.38),P=0.29]。结论影像引导下穿刺硬化术的安全性与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相似,虽术后复发率较高,但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且更易于操作,适应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开窗术 穿刺硬化术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次TACE治疗时存在右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细胞癌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振 李明省 +4 位作者 刘继营 马南 金洁 胡晓波 管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1期778-781,共4页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IPA参与HCC供血,肿瘤位于肝脏第Ⅳ~Ⅷ段;其中45例HCC呈外生型生长,28例为巨块型,肝动脉均处于开放状态。22例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22/46,47.8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8/46,17.39%),10例起源于右肾动脉(10/46,21.74%),3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3/46,6.52%),3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46,6.52%)。结论对位于肝脏裸区或接近右侧横膈的肝段呈外生型、巨块状生长的HCC,初次TACE治疗时应行RIPA造影,以明确其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膈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机械再通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浩文 宋波 +1 位作者 郭新宾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9-602,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支架机械再通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机械再通术治疗的12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释放(成功率92%),支架置入术... 目的初步评价支架机械再通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机械再通术治疗的12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释放(成功率92%),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血管均得到不同程度再通,完全再通(TIMI 3级)率为58.3%(7/12),部分再通(TIMI 2级)率为25.0%(3/12),微弱再通(TIMI 1级)率为8.3%(1/12);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8.3%(1/12);较好转归(mRS 0~2分)率66.7%(8/12),不良转归(mRS3~6分)率33.3%(4/12),其中病死(mRS 6分)率8.3%(1/12)。结论支架机械再通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技术上是可行的,该技术可操作性强,安全性较高,闭塞血管即刻再通率高,其临床应用前景尚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 支架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对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莉 徐浩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5-780,共6页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缺氧脑瘫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5d组和21d组各8只)、模型组(5d组和21d各7只),同时设假手术组(5d组和21d组各4只...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缺氧脑瘫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5d组和21d组各8只)、模型组(5d组和21d各7只),同时设假手术组(5d组和21d组各4只)。治疗组于造模12h后腹腔注射rhG-CSF40μg/(kg.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共3d;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BrdU)10mg/kg;分别于BrdU注射5d(5d组)和21d(21d组)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BrdU、GFAP、NeuN和PSA-NCAM的表达。结果:手术后5d和21d,模型组海马及大脑皮层BrdU阳性细胞增多,BrdU+GFAP、BrdU+NeuN及Brdu+PSA-NCAM双阳性细胞也增多(P<0.05);治疗组多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海马齿状回区域急性期(术后5d)Brdu+NeuN双阳性细胞较稳定期(术后21d)少(t=2.279,P=0.038),而Brdu+GFAP双阳性细胞较稳定期多(t=7.220,P<0.001)。结论:rhG-CSF能促进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脑瘫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神经干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瘢痕妊娠的必要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白亮亮 李甜甜 +6 位作者 李宗明 张建好 周乃春 周子鹤 张文君 李浩 韩新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瘢痕妊娠(CSP)的必要性。方法收集142例瘢痕妊娠患者,根据Alder分级分为乏血流信号组(0~Ⅰ级,n=40)、较丰富血流信号组(Ⅱ级,n=41)及丰富血流信号组(Ⅲ级,n=61)。采用单纯刮宫术或刮宫术... 目的探讨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瘢痕妊娠(CSP)的必要性。方法收集142例瘢痕妊娠患者,根据Alder分级分为乏血流信号组(0~Ⅰ级,n=40)、较丰富血流信号组(Ⅱ级,n=41)及丰富血流信号组(Ⅲ级,n=61)。采用单纯刮宫术或刮宫术联合术前预防性UAE治疗。分别比较每组中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年龄、剖宫产次数、瘢痕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成功率的差异。结果乏血流信号组及较丰富血流信号组中,不同治疗方案在患者年龄、剖宫产次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丰富血流信号组中,刮宫术前预防性UAE的治疗成功率高于单纯刮宫术且术中出血量低于单纯刮宫术(P均<0.05),患者年龄、剖宫产次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与单纯刮宫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刮宫术前行预防性UAE对孕囊周围血流丰富的瘢痕妊娠患者是必要的,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异位 子宫动脉栓塞 刮宫术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性球囊扩张联合胆道持续引流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华成飞 李腾飞 +1 位作者 段旭华 韩新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9-343,共5页
目的评价渐进性球囊扩张联合胆道持续引流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9例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色超声、MR和/或增强C... 目的评价渐进性球囊扩张联合胆道持续引流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9例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色超声、MR和/或增强CT及内镜下或DSA下吻合口活检病理证实为吻合口良性狭窄,其中23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渐进性球囊(初始直径8 mm;第2个月直径10 mm;第3个月直径12 mm)扩张联合引流管持续引流(6个月)方式治疗(研究组);26例患者采用单次经皮肝穿球囊(直径6或8 mm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置入(6个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吻合口通畅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操作均顺利完成,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如胆道出血,穿孔等发生。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个月时两组患者吻合口通畅率未见明显差异,但在6、12和24个月时研究组的吻合口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3例患者分别于11.2、14.3和17.6个月出现复发黄疸,MRI及增强CT证实吻合口狭窄复发,给予再次的球囊扩张和引流管置入治疗。对照组16例患者在球囊扩张术后3.1至17.1个月再次出现黄疸,其中1例患者死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余15例患者给予再次的球囊扩张和引流管置入治疗。结论渐进性球囊扩张联合胆道持续引流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 吻合口狭窄 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分析回生口服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建建 尉泽鹏 +2 位作者 姚远 焦德超 韩新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5-549,共5页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估回生口服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和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回生口服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检索期限为自建库至20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估回生口服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和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回生口服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检索期限为自建库至2018年10月。采用Stata 15.0统计分析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篇文献、共535例患者,其中回生口服液联合TACE治疗(试验组)270例,单纯TACE治疗(对照组)2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客观有效率[危险比( RR )=1.39,95%CI(1.19,1.63), P <0.01]、疾病缓解率[ RR =1.13,95%CI(1.04,1.23), P <0.0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改善率[ RR =1.64,95%CI(1.36,1.98), P <0.01]均显著提高。结论 回生口服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回生口服液 栓塞 治疗性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胸膜瘘的支架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子鹤 任克伟 +3 位作者 吴刚 白亮亮 张文君 韩新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4-977,共4页
目的探讨气管、食管双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胸膜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肺癌外科切除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胸膜瘘的3例患者,总结气管、食管双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 目的探讨气管、食管双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胸膜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肺癌外科切除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胸膜瘘的3例患者,总结气管、食管双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胸膜瘘的临床效果。结果气道支架及食管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3例患者支架置入后瘘口均获得完全封堵,随访3个月,患者感染得到控制,胸腔残腔缩小,生活质量较支架前明显提高。结论采用气管、食管双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胸膜瘘,操作简单、安全,近期效果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胸膜瘘 食管胸膜瘘 内支架 Y型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