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黄群策 陈秋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2,共6页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在6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引人瞩目。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物理学技术平台,急待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研究体系,有必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技术集成体系,更应该将离...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在6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引人瞩目。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物理学技术平台,急待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研究体系,有必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技术集成体系,更应该将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实用性和普遍性的范围不断地拓宽。明确提出了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技术思路,即立足于低能离子束这一物理学技术平台,瞄准学科发展的2个方向,促进研究内容的3个有效转变,分清和综合研究水平的4个层次,注重研究五大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 技术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氮离子束注入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松丽 黄群策 +1 位作者 王铁固 秦广雍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4-459,共6页
利用能量为25KeV的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剂量分别为2.0×1017、2.5×1017和3.0×1017N+/cm2对5份水稻材料进行处理,从其后代群体中筛选得到变异株,并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变异株的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植株高,最高... 利用能量为25KeV的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剂量分别为2.0×1017、2.5×1017和3.0×1017N+/cm2对5份水稻材料进行处理,从其后代群体中筛选得到变异株,并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变异株的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植株高,最高达到148.67%;3种同工酶(POD、SOD、CAT)的酶活力变化趋势不一致,与对照均有明显差异;AFLP分析表明,变异株与阴性对照条带相似率很高,与阳性对照相似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离子束 水稻 FHS 叶绿素 同工酶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离子注入生物组织原初过程的模拟计算 被引量:17
3
作者 卞坡 张艳锋 +2 位作者 吴健 秦广雍 霍裕平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45-49,共5页
基于 Monte-carlo算法 ,模拟了低能离子作用于生物靶的核阻止本领、入射的径迹和深度、质量能量沉积和溅射 .结果表明 ,单纯用物理方法只能描述离子束作用于生物样品的物理轮廓 。
关键词 Monte-carlo算法 生物工程 低能离子 Mylar膜 离子注入生物效应 生物组织 原初物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注入胸腺嘧啶的剂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谷运红 卞坡 +2 位作者 秦广雍 苏明杰 王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44-46,共3页
本文报道了30keV低能氮离子和氩离子在0~2×1016/cm2N+(Ar+)注入剂量范围内辐照胸腺嘧啶存活率的变化,二者均出现不同于射线等辐照时的线性或肩型曲线,而呈现一种新的变化趋势———“马鞍型”曲线.分... 本文报道了30keV低能氮离子和氩离子在0~2×1016/cm2N+(Ar+)注入剂量范围内辐照胸腺嘧啶存活率的变化,二者均出现不同于射线等辐照时的线性或肩型曲线,而呈现一种新的变化趋势———“马鞍型”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参与结构的质量沉积效应并不足以解释“马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束 胸腺嘧啶 “马鞍型”曲线 质量沉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离子束对拟南芥诱变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谷运红 余增亮 +1 位作者 秦广雍 霍裕平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33-37,共5页
依据不同生态型的拟南芥接受不同剂量、不同能量以及不同类型离子的注入 ,种子成苗率受到的影响程度的不同 ,选定适合于拟南芥诱变、转化的离子能量和剂量。然后结合RAPD方法检测了离子注入拟南芥种子在当代和后代中引起的变异情况 ,结... 依据不同生态型的拟南芥接受不同剂量、不同能量以及不同类型离子的注入 ,种子成苗率受到的影响程度的不同 ,选定适合于拟南芥诱变、转化的离子能量和剂量。然后结合RAPD方法检测了离子注入拟南芥种子在当代和后代中引起的变异情况 ,结果是离子束在当代中可引起DNA水平上丰富的变异 ,突变频率较高 ,并且某些变异条带可传递至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诱变效应 RAPD法 DNA 基因变异 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诱变产生的CGTase高产菌株发酵规律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段宇珩 王雁萍 +1 位作者 秦广雍 霍裕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17,共3页
对离子束诱变产生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高产菌株在10L全自动发酵罐中的发酵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产生与发酵过程中pH和溶氧的变化直接相关;菌种传3代,发酵2 4h以内,产酶活力均在... 对离子束诱变产生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高产菌株在10L全自动发酵罐中的发酵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产生与发酵过程中pH和溶氧的变化直接相关;菌种传3代,发酵2 4h以内,产酶活力均在6 0 0 0I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诱变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产菌 溶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诱变小麦突变体叶片的SEM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艳锋 王雪青 +4 位作者 秦广雍 曹刚强 苏明杰 王卫东 刘磊安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经过离子束处理小麦获得突变体的 M1代 ,M2 代 ,M3 代的叶片进行了观察分析 ,发现突变体叶片与未经注入小麦叶片的表皮毛 ,气孔大小 ,气孔密度等有一定差异 .因此 ,通过
关键词 扫描电镜 小麦叶片 离子束诱变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气孔密度 气孔大小 突变体 SEM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离子束辐照对小麦萌发及幼苗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卫东 苏明杰 +2 位作者 闻捷 秦广雍 霍裕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1,共4页
以鉴 5 4、豫农 1 1 8及豫麦 1 8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剂量率、剂量离子注入对小麦种子出苗率及其幼苗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 :随着剂量率和剂量的增加 ,小麦的出苗率逐渐降低。剂量率间差异显著 ,品种间有辐射敏感性差异。 1mA剂量... 以鉴 5 4、豫农 1 1 8及豫麦 1 8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剂量率、剂量离子注入对小麦种子出苗率及其幼苗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 :随着剂量率和剂量的增加 ,小麦的出苗率逐渐降低。剂量率间差异显著 ,品种间有辐射敏感性差异。 1mA剂量率条件下幼苗活力指数增加 ,表现为刺激效应 ,2mA、3mA剂量率条件下幼苗活力指数随着剂量的增加逐渐下降 ,表现为辐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离子注入 剂量率 剂量 出苗率 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酶活性酵母菌的离子束诱变选育和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谈重芳 王燕萍 +1 位作者 秦广雍 霍裕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从土壤中得到 1株具有酯酶活性的菌株 ,并通过离子束诱变选育的方法筛选到 1株产生较高酯酶活性的菌株K2 。对影响K2 产酯酶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 ,确定最佳氮源为 2 .0 %的玉米浆 ,最佳碳源为 2 .0 %的可溶性淀粉。对K2 酯酶的酶学性... 从土壤中得到 1株具有酯酶活性的菌株 ,并通过离子束诱变选育的方法筛选到 1株产生较高酯酶活性的菌株K2 。对影响K2 产酯酶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 ,确定最佳氮源为 2 .0 %的玉米浆 ,最佳碳源为 2 .0 %的可溶性淀粉。对K2 酯酶的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表明 ,酯酶的最适温度为2 8℃ ,最适作用 pH为 7.0~ 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 活性 离子束诱变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的花器性状及相关分析
10
作者 黄雅琴 朱庆松 +1 位作者 李尽哲 黄群策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1,共3页
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花粉育性、花器性状和花器性状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正常花粉率、单穗结实率高,花器官偏小,花药... 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花粉育性、花器性状和花器性状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正常花粉率、单穗结实率高,花器官偏小,花药长对单穗结实率贡献大,无芒率高,芒较短;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正常花粉率差异不显著,花器官较大,柱头长对单穗结实率贡献最大,无芒率最低,芒较长;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双胚苗 水稻 花粉育性 花器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的谷粒性状及相关分析
11
作者 黄雅琴 刘敏杰 +2 位作者 李尽哲 黄群策 庞瑞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5,61,共4页
为了挖掘无融合生殖种质并提供参考资料给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谷粒性状、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 为了挖掘无融合生殖种质并提供参考资料给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谷粒性状、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株型小、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小、谷粒容重高、谷粒容重对单粒重贡献最大;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株型大、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大、谷粒容重高、单粒质量高、谷粒体积对单粒重贡献最大;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双胚苗水稻 农艺性状 谷粒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介导的小麦变异材料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12
作者 高飞 谷运红 +1 位作者 肖靖 张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离子束诱变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组DNA转化选育出一些特殊的小麦变异材料,研究在常温水培、4℃冷胁迫、聚乙二醇(PEG)逆境条件下变异材料2叶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 [目的]探讨离子束诱变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组DNA转化选育出一些特殊的小麦变异材料,研究在常温水培、4℃冷胁迫、聚乙二醇(PEG)逆境条件下变异材料2叶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含量,以及成熟期株高、千粒重、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离子束介导转化处理后的小麦变异系材料在各种逆境条件下生理生化指标都有变化,并且一些材料相比对照表现出良好的优越性;小麦变异系材料各农艺性状相比对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能创造丰富的小麦变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小麦变异材料 抗逆性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辅助大豆基因群导入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苌收伟 程玉红 +1 位作者 秦广雍 苏明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用低能离子束辅助,将大豆全DNA分别导入中育5号、淮阴9628两个小麦品种,获得高蛋白(>18 5%)单株5株,最高株蛋白质含量为21 44%;低蛋白(<11 5%)单株3株,最低株蛋白质含量为10 96%。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小麦受体基因型的转化效率明... 用低能离子束辅助,将大豆全DNA分别导入中育5号、淮阴9628两个小麦品种,获得高蛋白(>18 5%)单株5株,最高株蛋白质含量为21 44%;低蛋白(<11 5%)单株3株,最低株蛋白质含量为10 96%。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小麦受体基因型的转化效率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大豆基因群 基因导入 小麦 蛋白质含量 受体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33
14
作者 朱海霞 陈林海 +7 位作者 张大伟 赵现方 杨天佑 陈洪卫 闫亚娟 汪杏莉 秦广雍 李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322,共9页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惊人的速度被人们认识,大量依靠传统检测方法未能发现却在活性污泥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被发现。许多模拟活性污泥菌群生存环境条件的现代培养技术开始发展,且已成功培养了一部分传统培养方法不能培养的细菌类群,这为研究基于免培养方法发现的大量新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也无疑将把人们对活性污泥菌群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主要介绍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从传统培养方法到基于免培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再到现代培养技术,着重论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菌群 16S RRNA PCR-DGGE PCR-SSCP FISH F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脂肪酶在工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5
作者 谈重芳 王雁萍 +3 位作者 陈林海 李宗伟 秦广雍 霍裕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93-195,共3页
脂肪酶是工业应用中很重要的一种酶。本文对目前微生物脂肪酶在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和化工工业、洗涤添加剂、废水处理添加剂、医药、造纸行业以及手性药物的合成等,并展望了脂肪酶的研究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 微生物脂肪酶 工业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离子注入后小麦苗期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卫东 闻捷 +2 位作者 苏明杰 秦广雍 霍裕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0-83,共4页
以鉴54、豫农118及豫麦1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率、剂量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率和剂量的增加小麦幼苗损伤程度逐渐加剧,具体表现在苗高降低、第一叶长变短。剂量率间差异显著,品种间有辐射敏感性差异。... 以鉴54、豫农118及豫麦1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率、剂量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率和剂量的增加小麦幼苗损伤程度逐渐加剧,具体表现在苗高降低、第一叶长变短。剂量率间差异显著,品种间有辐射敏感性差异。另外苗期还发现了一些变异,主要表现为主叶脉失绿和形态畸形。离子束诱变的合适剂量在6×1017ions/c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注入 效应研究 苗期 敏感性差异 离子束诱变 剂量率 幼苗生长 损伤程度 小麦幼苗 差异显著 品种间 苗高 体表 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31
17
作者 汪杏莉 李宗伟 +2 位作者 陈林海 刘晓波 谢慧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物理诱变技术是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传统的物理诱变技术主要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诱变等,它们已在包括青霉素、"-淀粉酶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诱变选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数菌株在多次... 物理诱变技术是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传统的物理诱变技术主要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诱变等,它们已在包括青霉素、"-淀粉酶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诱变选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数菌株在多次重复使用传统诱变源时往往出现抗性饱和的现象。太空环境、离子束、激光等是20世纪70~80年代逐渐兴起的新型诱变技术,因它们具有诱变谱广和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菌株对传统诱变源的抗性饱和等优点,而广受工业微生物育种工作者的欢迎。现就空间、离子束、激光等诱变育种技术的作用特点、诱变机理、应用及前景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育种 空间诱变 离子注入 激光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质体诱变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丁晓兵 李宗伟 +2 位作者 刘晓波 秦广雍 申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60-262,共3页
介绍了原生质体诱变技术,综述了其在酶制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杀虫剂等高产菌种选育中的应用进展;对该技术与离子束技术、空间技术的结合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原生质体 诱变 育种 离子束 空间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处理靛蓝印染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培睿 张东辉 +3 位作者 李宗伟 李宗义 秦广雍 霍裕平 《精细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79,185,共4页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2株菌株,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14株,其中FJ-7、FJ-15絮凝活性较高。将两株絮凝剂产生菌分别纯培养及以体积比1∶1比例混合培养,发现混合培养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优于各菌株的纯培养发酵液。利用此...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2株菌株,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14株,其中FJ-7、FJ-15絮凝活性较高。将两株絮凝剂产生菌分别纯培养及以体积比1∶1比例混合培养,发现混合培养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优于各菌株的纯培养发酵液。利用此混合发酵液对靛蓝印染废水进行絮凝处理,考察了生物絮凝剂和助凝剂CaC l2的用量、废水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混合菌发酵液和助凝剂CaC l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和4%、废水pH=8.0的最适脱色条件下,混合发酵液对靛蓝废水的脱色率可达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剂 筛选 混合培养 靛蓝印染废水 脱色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离子注入的拟南芥M1代RAPD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卫东 刘磊安 +2 位作者 王燕 秦广雍 霍裕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8,共4页
 对拟南芥种子进行能量为30keV的不同剂量N+离子束诱变,以当代拟南芥幼苗叶片为材料建立基因池,并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基因池可扩增出约200条有效条带,不同剂量组变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对经...  对拟南芥种子进行能量为30keV的不同剂量N+离子束诱变,以当代拟南芥幼苗叶片为材料建立基因池,并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基因池可扩增出约200条有效条带,不同剂量组变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对经离子注入后的拟南芥发芽率统计显示,发芽率并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单调下降。最后初步探讨了不同剂量条件下发芽率和变异率变化趋势不一致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离子注入 拟南芥 M1代 RAPD 剂量 发芽率 变异率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