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5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大学校园内氡浓度的初步测量
1
作者 史卫亚 鲁祖惠 +1 位作者 胥爱军 李友明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4期31-34,共4页
利用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测定了郑大环境内30个点的氡浓度水平,其平均值为314.64Bq.m-3.
关键词 氡浓度 高校 校园 测量 放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31
2
作者 汪杏莉 李宗伟 +2 位作者 陈林海 刘晓波 谢慧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物理诱变技术是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传统的物理诱变技术主要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诱变等,它们已在包括青霉素、"-淀粉酶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诱变选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数菌株在多次... 物理诱变技术是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传统的物理诱变技术主要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诱变等,它们已在包括青霉素、"-淀粉酶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诱变选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数菌株在多次重复使用传统诱变源时往往出现抗性饱和的现象。太空环境、离子束、激光等是20世纪70~80年代逐渐兴起的新型诱变技术,因它们具有诱变谱广和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菌株对传统诱变源的抗性饱和等优点,而广受工业微生物育种工作者的欢迎。现就空间、离子束、激光等诱变育种技术的作用特点、诱变机理、应用及前景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育种 空间诱变 离子注入 激光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径迹法测定郑州西区室内氡浓度 被引量:2
3
作者 孙仲田 白云 +2 位作者 杨文献 李克俊 姜晓凯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4年第4期36-41,共6页
采用KFK型国际通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对郑州西区室内环境氧进行了监测,首次用累积法获得该区氢浓度分布。在国产CR-39探测器上既记录到单a粒子作用径迹,又记录到双a粒子作用径迹,双a粒子对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电离辐射损伤... 采用KFK型国际通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对郑州西区室内环境氧进行了监测,首次用累积法获得该区氢浓度分布。在国产CR-39探测器上既记录到单a粒子作用径迹,又记录到双a粒子作用径迹,双a粒子对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电离辐射损伤累加是导致细胞畸变进而诱发肺肿瘤的可能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222) 双a-粒子 粒子探测器 肺肿瘤 射气测量 郑州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陵2,3号坑兵马俑原料来源和研制工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融武 赵维娟 +10 位作者 高正耀 李国霞 谢建忠 郭敏 韩国河 冯松林 范东宇 张颖 柴芝芳 张仲立 朱君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2-337,共6页
为探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原料来源和烧制技术 ,选取 6 3个秦始皇陵 2 ,3号坑的兵马俑样品和 2 0个秦陵附近的黏土样品 ,2个耀州瓷胎样品 ,进行中子活化分析 (NAA) ,测定每个样品中 32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将这批NAA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 为探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原料来源和烧制技术 ,选取 6 3个秦始皇陵 2 ,3号坑的兵马俑样品和 2 0个秦陵附近的黏土样品 ,2个耀州瓷胎样品 ,进行中子活化分析 (NAA) ,测定每个样品中 32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将这批NAA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得到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 .结果表明 ,2号坑和 3号坑兵马俑原料来源不完全相同 ,但多数兵马俑样品与秦陵附近的垆土样品关系密切 ,其原料来源可能在秦陵附近 ,由此推断烧制 2 ,3号坑兵马俑的窑址也可能在秦陵附近 .还初步分析了 2 ,3号坑兵马俑研制工程的历史背景和秦陵封土 ,2号坑夯土、回填土与附近黏土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陵兵马俑 微量元素 原料来源 模糊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群策 陈秋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2,共6页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在6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引人瞩目。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物理学技术平台,急待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研究体系,有必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技术集成体系,更应该将离...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在6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引人瞩目。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物理学技术平台,急待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研究体系,有必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技术集成体系,更应该将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实用性和普遍性的范围不断地拓宽。明确提出了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技术思路,即立足于低能离子束这一物理学技术平台,瞄准学科发展的2个方向,促进研究内容的3个有效转变,分清和综合研究水平的4个层次,注重研究五大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 技术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宇宙线观测阵列的控制系统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书俊 孙洛瑞 郭正元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55-359,共5页
本文描述—个宇宙线广延大气簇射观测阵列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国内常用的IBM PC兼容机作为控制用主机,采用国际标准的CAMAC系统为记录系统。其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及灵活性强,不仅可用于EAS阵列的控制,还可用于其他方面的自动测试与控制。
关键词 宇宙线探测 数据处理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结构ZnO荧光薄膜的电沉积及其物理特性研究
7
作者 王爱华 张兵临 +3 位作者 秦玉华 高知丰 周秋霞 姚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采用阴极电沉积法,以Zn(NO3)2水溶液为电解液,在透明导电玻璃ITO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ZnO薄膜的微纳结构和表面形貌。用Fluoromax-P型荧光光谱仪测量了样品的室温光致发光光谱,观察到550n... 采用阴极电沉积法,以Zn(NO3)2水溶液为电解液,在透明导电玻璃ITO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ZnO薄膜的微纳结构和表面形貌。用Fluoromax-P型荧光光谱仪测量了样品的室温光致发光光谱,观察到550nm处的黄绿光发射峰,认为与样品中由导带到氧填隙引起的浅受主能级的电子跃迁有关。对样品进行500℃真空退火,研究了退火前后薄膜的结构及导电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退火处理使薄膜的均匀性和结晶质量得到改善,导电性明显增强。此外,还观察了薄膜的阴极射线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ZNO薄膜 退火处理 光致发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物理教育的内容与教材的现代化建设
8
作者 霍裕平 郭建中 +1 位作者 贾瑜 范中和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7,共4页
基础物理教育应该是:全面教授物理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介绍物理学基本规律,介绍物理学与当代高技术的联系。基础物理教育的内容更应该包括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以及高新技术的物理科学基础。基于此,我们试图在重新定位基... 基础物理教育应该是:全面教授物理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介绍物理学基本规律,介绍物理学与当代高技术的联系。基础物理教育的内容更应该包括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以及高新技术的物理科学基础。基于此,我们试图在重新定位基础物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改造基础物理的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 物理教学基本要求 经典物理 现代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色苷生物合成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房欢 焦浈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10,共6页
花色苷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及花和果实的主要色素成分,不仅可以吸引授粉者和种子传播者,还参与过滤紫外线,抵御病原菌,提高植物的育性。因为它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癌、抗肥胖、抗糖尿病和保护心脏等活性,因此不仅可以作为天然染料... 花色苷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及花和果实的主要色素成分,不仅可以吸引授粉者和种子传播者,还参与过滤紫外线,抵御病原菌,提高植物的育性。因为它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癌、抗肥胖、抗糖尿病和保护心脏等活性,因此不仅可以作为天然染料,还可以作为保健食品。随着在众多植物中发现了花色苷合成基因及调控基因,其合成途径和分子调控得到了阐释,因此花色苷代谢工程被应用于植物和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转录因子 代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烯吸附非金属单原子的物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伟琦 马丙现 樊俊芳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1,共5页
研究了磷烯表面吸附非金属原子C、N、O原子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最稳定吸附位置、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电荷转移情况等,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然后分析了磷烯吸附不同的原子后,其体系能带结构的变化和电子态密度随能量变化的规律.通... 研究了磷烯表面吸附非金属原子C、N、O原子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最稳定吸附位置、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电荷转移情况等,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然后分析了磷烯吸附不同的原子后,其体系能带结构的变化和电子态密度随能量变化的规律.通过对磷烯体系的系统分析,发现原子吸附导致磷烯特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各不相同的电子转移.这些理论结论可以为磷烯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烯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位置 能带 电子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头布朗马达定向运动的物理模型
11
作者 支联合 张红卫 李玉晓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6-29,共4页
基于非平衡态涨落理论和驱动蛋白结构特征 ,建立了双头布朗马达运动的物理模型 ,提出了两头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布朗马达与轨道相互作用势的三态闪烁形式 .对布朗马达运动暂态过程的计算结果表明 ,当布朗马达与轨道的相互作用势在三... 基于非平衡态涨落理论和驱动蛋白结构特征 ,建立了双头布朗马达运动的物理模型 ,提出了两头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布朗马达与轨道相互作用势的三态闪烁形式 .对布朗马达运动暂态过程的计算结果表明 ,当布朗马达与轨道的相互作用势在三态之间闪烁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头布朗马达定向运动 物理模型 非平衡态涨落理论 相互作用势 三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加钛与熔配加钛对工业纯铝晶粒细化的作用 被引量:32
12
作者 范广新 王明星 +3 位作者 刘志勇 刘忠侠 翁永刚 宋天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0-254,共5页
对比研究了电解加钛,以Al Ti和Al Ti B中间合金方式向工业纯铝熔配加钛以及向电解低钛铝合金中再熔配加Al B中间合金的细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加钛方式对纯铝都有较强的细化作用;在钛含量相同的条件下,电解加钛的晶粒细化能力明显高于... 对比研究了电解加钛,以Al Ti和Al Ti B中间合金方式向工业纯铝熔配加钛以及向电解低钛铝合金中再熔配加Al B中间合金的细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加钛方式对纯铝都有较强的细化作用;在钛含量相同的条件下,电解加钛的晶粒细化能力明显高于熔配加Al Ti中间合金的;钛含量较低时,熔配加Al Ti B中间合金的细化效果略好于电解加钛的,钛含量较高时,二者的细化能力相当。向电解生产的低钛铝合金中再熔配加入Al B中间合金,可明显改善晶粒细化效果,尤其在较低的钛含量时表现得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纯铝 晶粒细化 电解加钛 熔配加钛 铝合金 中间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钛方式与钛含量对A356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宋谋胜 刘忠侠 +4 位作者 李继文 宋天福 王明星 谢敬佩 翁永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729-1735,共7页
研究了不同钛含量的电解A356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相应钛含量的熔配加钛A356合金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钛含量的增加,二者的晶粒和一次枝晶都明显细化,硅颗粒尺寸、纵横比均有所降低,硅颗粒圆形度有所增加,意味着硅颗粒形状得... 研究了不同钛含量的电解A356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相应钛含量的熔配加钛A356合金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钛含量的增加,二者的晶粒和一次枝晶都明显细化,硅颗粒尺寸、纵横比均有所降低,硅颗粒圆形度有所增加,意味着硅颗粒形状得到改善。但当钛含量大于0.1%时,这种影响变弱。钛含量和加钛方式对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影响不大且二者相当,但塑性随着钛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钛含量达到0.1%时,两种合金均具有最佳的塑性和质量系数。对具有相同钛含量的合金,电解加钛A356合金的晶粒和Si颗粒的尺寸小于相应钛含量熔配加钛A356合金,硅颗粒圆形度也优于相应熔配加钛A356合金,电解A356合金的塑性、质量系数均优于相应钛含量的熔配加钛A356合金,但加钛方式对硅颗粒纵横比影响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钛方式 钛含量 A356合金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掺杂纳米TiO_2薄膜的结构和光吸收性能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晓勇 晁明举 +2 位作者 梁二军 胡帆 袁斌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8,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不同V含量的纳米TiO2薄膜,利用SEM、XRD、Ram an光谱和UV-vis吸收光谱对V掺杂TiO2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晶特性、晶格应力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V掺杂可促进TiO2薄膜晶粒的定向生长,得到尺寸分布较均匀的...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不同V含量的纳米TiO2薄膜,利用SEM、XRD、Ram an光谱和UV-vis吸收光谱对V掺杂TiO2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晶特性、晶格应力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V掺杂可促进TiO2薄膜晶粒的定向生长,得到尺寸分布较均匀的哑铃状晶粒,且可抑制薄膜的晶格膨胀和金红石型晶粒的生成.V掺杂TiO2薄膜处于压应力状态,且应力随V含量增加而增大.V掺杂使导带底向带隙延伸,TiO2薄膜光学带隙变窄,光响应范围从紫外区红移到可见光区域,提高了薄膜对可见光的吸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薄膜 钒掺杂 微观结构 光吸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整粒小麦单株蛋白质含量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卫东 谷运红 +1 位作者 秦广雍 霍裕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701,共5页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波长为1100-2498nm,分辨率为2nm),以整粒小麦为材料建立适合于小麦单株分析的蛋白质含量分析系统。首先选取籽粒蛋白质含量具有梯度差异的小麦样品,然后对样品扫描得到原始光谱信息,通过散射校正及数学处理...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波长为1100-2498nm,分辨率为2nm),以整粒小麦为材料建立适合于小麦单株分析的蛋白质含量分析系统。首先选取籽粒蛋白质含量具有梯度差异的小麦样品,然后对样品扫描得到原始光谱信息,通过散射校正及数学处理来消除原始光谱噪声,最后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优化各项参数后,光谱经过标准乘性散射校正和一阶导数处理后,回归分析采用修正的偏最小二乘法(MPLS)得到的定标模型效果最佳。最终得到的预测方程定标相关系数(RSQ)、交叉验证标准误差(SECV)、交叉验证相关系数(1-VR)分别为0.94,0.42,0.87。数学模型经过验证样品集检验,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88。该模型达到了快速、无损分析单株小麦的要求,非常适合于品质育种的早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粒小麦 蛋白质含量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单株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33
16
作者 朱海霞 陈林海 +7 位作者 张大伟 赵现方 杨天佑 陈洪卫 闫亚娟 汪杏莉 秦广雍 李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322,共9页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惊人的速度被人们认识,大量依靠传统检测方法未能发现却在活性污泥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被发现。许多模拟活性污泥菌群生存环境条件的现代培养技术开始发展,且已成功培养了一部分传统培养方法不能培养的细菌类群,这为研究基于免培养方法发现的大量新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也无疑将把人们对活性污泥菌群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主要介绍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从传统培养方法到基于免培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再到现代培养技术,着重论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菌群 16S RRNA PCR-DGGE PCR-SSCP FISH F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鉴定方法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7
作者 段宇珩 谈重芳 +2 位作者 王雁萍 秦广雍 霍裕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244,共3页
乳酸菌是食品发酵工业中一类重要的菌种,准确快速的乳酸菌分类鉴定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目前使用的乳酸菌表型特征鉴定和基因型特征鉴定乳酸菌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乳酸菌 食品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及其表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瑞灿 王海燕 +5 位作者 韩永刚 王新星 王星雨 刘伟 叶方德 姚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4-117,共4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氧化处理石墨粉制得氧化石墨,利用超声波作用将氧化石墨剥离,得到均匀分散的氧化石墨烯胶状悬浮液,然后在水合肼的还原作用下得到石墨烯。采用SEM、XRD以及Raman光谱对样品进行了形貌、结构以及谱学的表征分析。考...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氧化处理石墨粉制得氧化石墨,利用超声波作用将氧化石墨剥离,得到均匀分散的氧化石墨烯胶状悬浮液,然后在水合肼的还原作用下得到石墨烯。采用SEM、XRD以及Raman光谱对样品进行了形貌、结构以及谱学的表征分析。考察了还原过程中温度对还原效果的影响,以及中性条件下、碱性条件下水合肼用量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氧化石 墨石墨 烯氧化还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碳膜中sp^2和sp^3相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16
19
作者 鲁占灵 张兵临 +2 位作者 姚宁 杨仕娥 樊志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101,共4页
非晶碳薄膜由sp2和sp3杂化的碳原子组成。sp2和sp3碳原子的比例是决定非晶碳膜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参数。如何定量或定性地分析碳薄膜中sp2和sp3碳的含量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用来测定sp2和sp3碳及其比例的实验方法有13C核磁共振谱... 非晶碳薄膜由sp2和sp3杂化的碳原子组成。sp2和sp3碳原子的比例是决定非晶碳膜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参数。如何定量或定性地分析碳薄膜中sp2和sp3碳的含量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用来测定sp2和sp3碳及其比例的实验方法有13C核磁共振谱(NMR)、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椭圆偏振谱、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等。综述了这些测定方法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碳膜 sp^2碳 sp^3碳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对多弧离子镀TiN及其复合膜(Ti,Cr)N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史新伟 李春明 +1 位作者 邱万起 刘正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27-1232,共6页
通过改变Cr靶电流强度,在国产AIP 01型多弧离子镀膜机上制备不同Cr含量的(Ti,Cr)N复合薄膜。研究Cr的添加对薄膜硬度、薄膜相结构及晶格常数等性能的影响,探讨薄膜的硬化机理。结果表明:Cr的加入可显著提高复合薄膜的硬度,显微硬度可高... 通过改变Cr靶电流强度,在国产AIP 01型多弧离子镀膜机上制备不同Cr含量的(Ti,Cr)N复合薄膜。研究Cr的添加对薄膜硬度、薄膜相结构及晶格常数等性能的影响,探讨薄膜的硬化机理。结果表明:Cr的加入可显著提高复合薄膜的硬度,显微硬度可高达HV2665;复合薄膜是以TiN为基的(Ti,Cr)N薄膜,薄膜中没有独立的CrN和Cr2N相,同时由于Cr的加入,薄膜的择优取向从(111)晶面逐渐过渡到(200)晶面,随Cr靶电流的增大,所得(Ti,Cr)N复合膜中出现单质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Ti Cr)N 离子镀 复合薄膜 硬度 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