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最优排气压力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迪 王定标 +2 位作者 杨雨燊 刘鑫鑫 向飒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探究各操作变量对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基于MATLAB平台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特定工况下,在有、无中间换热器的情况下,系统各变量对系统COP(制热性能系数)的影响,确定了影响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主要因素,并拟合了相应的关联式... 为探究各操作变量对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基于MATLAB平台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特定工况下,在有、无中间换热器的情况下,系统各变量对系统COP(制热性能系数)的影响,确定了影响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主要因素,并拟合了相应的关联式。同时利用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实验台,在不同蒸发温度与气冷器出口温度条件下研究了排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不同工况对应的最优排气压力值,并与最优排气压力仿真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存在最优排气压力,使得系统COP在此压力下达到最大值;加入中间换热器以后,系统COP有所增加,但最优排气压力几乎不变;高的干度、过热度对系统COP的影响很小,系统COP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的升高急剧下降,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优排气压力主要与气冷器出口温度和蒸发温度有关;实验得到的系统最优排气压力值与仿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仿真拟合的最优排气压力关联式与实际运行过程匹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换热器 跨临界CO_(2) MATLAB 最优排气压力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吸附热泵中传质通道强化蒸汽生成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刘周明 盛遵荣 +3 位作者 叶松 姚志敏 薛冰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3,共5页
为了强化直接接触换热法高温吸附热泵生成过热蒸汽的效率,在反应器内分别设置了通道直径为反应器内径的10%和20%的传质通道.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通道的实验结果作对比,加装10%内径的通道后,出口蒸汽温度的最高温度提高23℃,达236℃,蒸... 为了强化直接接触换热法高温吸附热泵生成过热蒸汽的效率,在反应器内分别设置了通道直径为反应器内径的10%和20%的传质通道.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通道的实验结果作对比,加装10%内径的通道后,出口蒸汽温度的最高温度提高23℃,达236℃,蒸汽的生成量增加26%,蒸汽与沸石质量比的平均值增大14%,蒸汽生成的时间增加1. 8%;加装20%内径的通道后,出口蒸汽温度的最高温度提高11℃,达202℃,蒸汽的生成量增加5. 6%,蒸汽与沸石质量比的平均值几乎不变,蒸汽生成的时间增加25. 3%,即大尺寸通道的蒸汽生成速率较快,小尺寸通道的蒸汽生成温度和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通道 吸附热泵 非平衡吸附 过热蒸汽 生成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直径与轴向分布对吸附热变换器传热传质的影响
3
作者 盛遵荣 薛冰 +1 位作者 刘周明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2,共6页
采用沸石吸附液态水的直接接触方式,提高吸附热变换器内的传热传质速率,回收热水直接生成过热蒸汽,并通入干燥气使沸石再生.反应器内填充相同质量、不同直径的球形沸石,小颗粒填充床生成蒸汽的质量比大颗粒填充床提高64.89%,蒸汽最高温... 采用沸石吸附液态水的直接接触方式,提高吸附热变换器内的传热传质速率,回收热水直接生成过热蒸汽,并通入干燥气使沸石再生.反应器内填充相同质量、不同直径的球形沸石,小颗粒填充床生成蒸汽的质量比大颗粒填充床提高64.89%,蒸汽最高温度和系统温升提高约37℃.双层反应器的两种填充类型(密集-松散型床和松散-密集型床)的实验表明,小颗粒对蒸汽和填充床的升温更加有效,密集-松散型床的顶部蒸汽最高温度平均值比松散-密集型床提高37.23%,最高温度持续时间缩短14.25%.密集-松散型床的蒸汽生成速率较松散-密集型床提高16.18%,有利于快速生成蒸汽,在沸石再生过程中,上反应器干燥时间比松散-密集型床减少25.03%,更有利于沸石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热变换器 颗粒直径 颗粒分布 传热 传质 蒸汽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