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即信息——人类传播史解读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凌凌 杨伯溆 《当代传播》 2002年第4期4-7,共4页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倍感迷惑不解的论断: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
关键词 媒介 信息 人类 传播史 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村”还是“全球化”?——解读今天的传播环境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凌凌 《当代传播》 2003年第3期16-19,共4页
近些年来,以电视直播技术、通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以此为基础,全世界的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我们要用一些关键词来说明今天的传播环境,'地球村'和'全球化'无... 近些年来,以电视直播技术、通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以此为基础,全世界的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我们要用一些关键词来说明今天的传播环境,'地球村'和'全球化'无疑不会被遗漏.在不少场合和文章中,甚至常见到二者混用的情况.全球传播、咫尺天涯、全球一村,在一些乐观主义者眼里,传说中的大同世界似乎已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而得以实现.'电子信息瞬息万里,使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趋同、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网络生活统一;时空差别不复存在,昔日遥不可及的海角天涯刹那可达.谁不说这就是弹丸之地?'①'数字化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信仰与思想,从未谋面的人们在无限互联的网络上将心灵拉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村 全球化 传播环境 文化冲突 经济权利 弱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峙的意义:从理解《学衡》到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桂妹 林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6-159,共4页
在以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为制导性力量的文化现代转型期,《学衡》以一种异质性思维与之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性撑拒力量,激进与保守以对峙又互补的关系共同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合力,既保证了文化现代转型不可或缺的突围性力量,又保证了现代性在实... 在以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为制导性力量的文化现代转型期,《学衡》以一种异质性思维与之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性撑拒力量,激进与保守以对峙又互补的关系共同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合力,既保证了文化现代转型不可或缺的突围性力量,又保证了现代性在实现过程中的自我矫正与补偿。作为一对共生的价值范畴,二者只有在理解对方的同时才能全面理解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 学衡 异质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鸿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31-134,共4页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认为新感觉派小说建立在上海现代性的文化形态上,其作品情节大都有男女聚散的模式,使人物带上了现代都市社会异质性与现时性特征,优秀作家则能将人物的现时性与历史性内容结合,写...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认为新感觉派小说建立在上海现代性的文化形态上,其作品情节大都有男女聚散的模式,使人物带上了现代都市社会异质性与现时性特征,优秀作家则能将人物的现时性与历史性内容结合,写出完整的都市人历史。新感觉派经常描写人物被外在场景围困及骚扰下的瞬间心理,其艺术技巧的文化基础是人与物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现时性 历史性 男女聚散 瞬间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民心理与相应的传播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凌凌 《当代传播》 2004年第1期46-47,50,共3页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接收者--网民.和传统媒体语境中的受众相比,网民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接收信息时,他们表现出很多和传统媒体受众迥异的特征,体现出新媒体和受众的互相培养.本文将通过与传统受众接...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接收者--网民.和传统媒体语境中的受众相比,网民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接收信息时,他们表现出很多和传统媒体受众迥异的特征,体现出新媒体和受众的互相培养.本文将通过与传统受众接受心理的比较,分析网民的信息寻求和接受心理,并探讨网络媒体相应的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 网络用户 受众分析 受众心理 网络传播 信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世纪河南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6
作者 陈继会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86-89,共4页
跨世纪河南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陈继会我们将很快迎来一个新世纪。在这样的时候,尤其是在十五大之后,讨论跨世纪的河南文化的发展问题,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必将对现实乃至下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河南文化产生积极的富于... 跨世纪河南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陈继会我们将很快迎来一个新世纪。在这样的时候,尤其是在十五大之后,讨论跨世纪的河南文化的发展问题,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必将对现实乃至下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河南文化产生积极的富于建设意义的影响。一、跨世纪河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建设 跨世纪 河南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文化传统 文化寻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7
作者 牛水莲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4期98-102,共5页
20世纪初期西欧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中国,陈独秀首先提到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胡愈之最早专门而系统地介绍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茅盾对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介绍和提倡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举证,描述了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最... 20世纪初期西欧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中国,陈独秀首先提到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胡愈之最早专门而系统地介绍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茅盾对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介绍和提倡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举证,描述了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陈独秀 胡愈之 茅盾 文化传播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现代商标名称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单占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58-62,共5页
商标是一种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给民族文化提供资源,又受民族文化的滋养。我国现代商标名称作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大体有以下几点:1.“德”与“利”的统一;2.“仁”与“通”的统一;3.“和”... 商标是一种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给民族文化提供资源,又受民族文化的滋养。我国现代商标名称作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大体有以下几点:1.“德”与“利”的统一;2.“仁”与“通”的统一;3.“和”与“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名称 民族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复议 被引量:9
9
作者 徐正英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108-113,共6页
:“诗言志”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诗言志”中的“志”一直被理论界认定同时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双重因素 ,但这种解说并不符合提出者的原意。得出的结论是 :从春秋及以前时期的志不含情 ,到战国末... :“诗言志”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诗言志”中的“志”一直被理论界认定同时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双重因素 ,但这种解说并不符合提出者的原意。得出的结论是 :从春秋及以前时期的志不含情 ,到战国末秦汉时期的以志为主 ,志情并举 ,再到魏晋时代的以情为主 ,情志并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志不含情 志情并举 情志并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的视角——理解麦克卢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伯溆 李凌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0-35,共6页
本文从麦克卢汉的学术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的传播学研究的实际出发,提出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出发来理解麦克卢汉,将为我们理解他那些奇诡的理论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 媒介 麦克卢汉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正英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6-41,共6页
本文首次尝试探讨了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问题。探讨分三个层面 :一是以带“伐”、“舞”、“奏”、“文”等字的辞条为例 ,考察了商朝人重视文化建设的浓厚尚文意识 ;二是通过考辨刻辞中孕育和记录的“占”、“谱”、“册”、... 本文首次尝试探讨了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问题。探讨分三个层面 :一是以带“伐”、“舞”、“奏”、“文”等字的辞条为例 ,考察了商朝人重视文化建设的浓厚尚文意识 ;二是通过考辨刻辞中孕育和记录的“占”、“谱”、“册”、“祝”、“诰”等古代文体雏形 ,体认了商朝人已初具朦胧的文体意识 ;三是通过对刻辞字、句、篇的例释 ,确认了商朝人已具备较明晰的写作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刻辞 尚文意识 文体意识 写作意识 文艺思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如镜——康拉德小说的殖民地叙事 被引量:8
12
作者 吕伟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98,共4页
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 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西方文明 殖民主义 镜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功能观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正英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本文首次讨论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思想问题。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及铭文对创作目的的表白看 ,西周已有了相对独立的文学活动和初步的文学功能观。其文学功能观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揭示了文学歌功颂德、记彰功烈、宣扬孝道的社会功... 本文首次讨论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思想问题。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及铭文对创作目的的表白看 ,西周已有了相对独立的文学活动和初步的文学功能观。其文学功能观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揭示了文学歌功颂德、记彰功烈、宣扬孝道的社会功能 ,这一揭示早于《诗经》“美刺”说中的“美”说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认识到了文学的娱乐审美功能 ,这一认识虽然是初步的 ,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铭文 文学思想 社会功能 娱乐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初的王权转移论与民本思想的萌芽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保国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周人在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了天命靡常的王权转移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萌发了以“明德保民”为主旨的民本思想。周代的“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表现在两方面 :1.它第一次触及到了社会运动的根本力量 ,将民... 周人在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了天命靡常的王权转移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萌发了以“明德保民”为主旨的民本思想。周代的“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表现在两方面 :1.它第一次触及到了社会运动的根本力量 ,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新的和正确的估价 ,是理论上的一个极大突破和贡献。 2 .它为社会发展第一次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德保民 民本思想 周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散步美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成纪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4-117,共4页
关键词 宗白华 散步美学 美学体系 哲学美学 美学研究 中国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传统自由主义 郭沫若 美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余秋雨对传统散文模式的突破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萍 《河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154-156,共3页
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简约、超越平庸、革新技法,实现了对散文多方位的超越,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关键词 余秋雨 散文 群体人格 理性精神 文化意蕴 简约模式 评判标准 写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的消隐——论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宏志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5期100-106,共7页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是不同时期产生在新中国文坛的不同小说形态。它们体现着各自的时代精神。本文对比研究了以民国时期为题材的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 ,以人物形象的嬗变为切入点 ,从意义与行动、价值诉求与性格塑造、出身与...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是不同时期产生在新中国文坛的不同小说形态。它们体现着各自的时代精神。本文对比研究了以民国时期为题材的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 ,以人物形象的嬗变为切入点 ,从意义与行动、价值诉求与性格塑造、出身与性等三个维面对二者作一对比考察 ,分析了随着时代变迁 ,小说中人物行动由充满意义走向无意义 ,价值取向由集体转向个人 ,对肉体态度由神话到亵渎的演变。指出了作品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天然契合 ,小说人物成为时代精神的镜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人物形象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主义与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成纪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1期80-87,共8页
中国自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一个试图向社会独立发言的自由主义文化群体,它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虽然20 世纪中国美学体现出多元发展、不断调整的态势,但由于美与自由问题的本质联系,自由主义美学精神就必然构成... 中国自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一个试图向社会独立发言的自由主义文化群体,它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虽然20 世纪中国美学体现出多元发展、不断调整的态势,但由于美与自由问题的本质联系,自由主义美学精神就必然构成了这一进程的主干。以康德美学为理论起点,以价值中立原则介入审美实践,以理想主义重建审美乌托邦,是自由主义美学在本世纪表现出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由主义 20世纪中国 美学 价值中立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樊洛平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95-99,共5页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可谓工业文学全面启动和初步繁荣的时期。透过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创作的文本现象,可以看出17年工业文学形态的四个鲜明特征:一是从“战争———建设”互相转换的视角,来确立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可谓工业文学全面启动和初步繁荣的时期。透过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创作的文本现象,可以看出17年工业文学形态的四个鲜明特征:一是从“战争———建设”互相转换的视角,来确立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的支点,塑造出工业战线上的领导干部形象;二是从工人与农民的天然联系中,来看五六十年代工人形象的特殊构成,表现出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变的侧影;三是受到当时社会价值标准与文学观念制约,创作多停留于生产方案之争的“车间文学”模式;四是受到作家文化素养与艺术功力的局限,创作多推崇一味摹写生活的趋实风格,缺乏强大的主体创造精神和超越时尚的力量。17年的工业文学形态、特点与弱点互见,开拓意义与时代局限并存,其中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17年文坛 工业文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廖辉英:女性问题的文学诠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樊洛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25-130,共6页
作为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廖辉英始终坚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诠释女性问题并探寻女性文学的方向。她所塑造的三类女性形象,蕴含着对男权中心话语的强烈批判和对女性成长过程的深刻反思。旧式妇女的形象,写尽了封建传统... 作为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廖辉英始终坚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诠释女性问题并探寻女性文学的方向。她所塑造的三类女性形象,蕴含着对男权中心话语的强烈批判和对女性成长过程的深刻反思。旧式妇女的形象,写尽了封建传统重压下世代重演的女性悲剧;“窗口女人”的形象,揭示出台湾妇女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之间角色转换的难题;事业女性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女性文学 廖辉英 女性问题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