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L/PLA共混物微孔发泡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蒋晶 郭海洋 +1 位作者 侯建华 李倩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28,共5页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聚乳酸(PLA)含量的聚己内酯(PCL)/PLA共混物,研究了PLA含量对共混物相形态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超临界CO2发泡研究了相形态及黏弹性对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LA含量的增加,分散相的尺寸和密度均有...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聚乳酸(PLA)含量的聚己内酯(PCL)/PLA共混物,研究了PLA含量对共混物相形态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超临界CO2发泡研究了相形态及黏弹性对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LA含量的增加,分散相的尺寸和密度均有所增加,并且PLA的添加提高了共混物的黏弹性。在超临界CO2发泡过程中,异相成核点增加,泡孔密度提高,且熔体强度的提高有效抑制了发泡过程中泡孔的塌陷,泡孔形貌得到改善,并且对孔隙率和开孔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开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聚乳酸 超临界CO2发泡 流变性质 泡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聚甲醛微注塑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利霞 王永贞 +4 位作者 王东方 张杨 孙亚敏 李倩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4,共6页
基于单因素实验,研究工艺参数对不同厚度聚甲醛(POM)微注塑制品屈服应力、弹性模量、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基于制品形态结构分析工艺参数对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注射速度的增大,1.0mm厚微... 基于单因素实验,研究工艺参数对不同厚度聚甲醛(POM)微注塑制品屈服应力、弹性模量、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基于制品形态结构分析工艺参数对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注射速度的增大,1.0mm厚微制品的皮层厚度减小,过渡层厚度增加,结晶度增大,综合效应使得屈服应力、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0.2mm厚微制品的皮层厚度占主导地位,其力学性能是由皮层的力学性能决定,皮层厚度先增大后减小使得屈服应力、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先减小后增大。随着熔体温度的升高,1.0mm厚微制品的分子链取向度减小,皮层厚度减小,收缩量增大,使得屈服应力、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减小,断裂伸长率增大;而0.2mm厚微制品的皮层减小,但过渡层增加,结晶度增大,且补料更充分,综合作用使得屈服应力、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随着模具温度的升高,1.0mm厚微制品的皮层比例减小,结晶度增大,结晶度影响占主导,使得屈服应力、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而0.2mm厚微制品的皮层厚度占主导,皮层厚度明显减小使得屈服应力、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减小,断裂伸长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微注射成型 力学性能 单因素实验 工艺参数 聚甲醛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规聚丙烯微注塑制品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杨 王利霞 +4 位作者 卞宁 王东方 王永贞 李倩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120,共7页
选用等规聚丙烯材料,基于正交表L_(25)(5~6)进行微注塑成型实验,制备厚度为0.5 mm的微注塑拉伸试样。采用偏光显微镜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对其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工艺参数对微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和影响度。对微制品试样进行... 选用等规聚丙烯材料,基于正交表L_(25)(5~6)进行微注塑成型实验,制备厚度为0.5 mm的微注塑拉伸试样。采用偏光显微镜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对其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工艺参数对微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和影响度。对微制品试样进行拉伸实验,分析工艺参数对其屈服应力、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规律和重要度。结果表明,注射速度对微试样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大;皮层厚度和皮层取向度随着注射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屈服应力随注射速度、熔体温度的增大而减小;熔体温度对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较大,且弹性模量随着熔体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断裂伸长率随着熔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注塑成型 等规聚丙烯 工艺参数 形态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微注塑等规聚丙烯制品形态结构及注射速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利霞 李爽 +4 位作者 王心超 卞宁 蒋林 李倩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125,132,共7页
针对100μm和200μm厚的2种超薄微制品,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等规聚丙烯微注塑制品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注射速度对超薄微注塑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薄微注塑制品中呈现出2种典型的形态结构,200μm微制品厚度方向呈现... 针对100μm和200μm厚的2种超薄微制品,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等规聚丙烯微注塑制品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注射速度对超薄微注塑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薄微注塑制品中呈现出2种典型的形态结构,200μm微制品厚度方向呈现出纯剪切层的无芯结构,剪切层内为明显的Shish-Kebab结构;100μm厚微制品内部形态为含大比例柱晶结构的皮芯结构;广角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无芯结构内形态沿流动方向呈现高度取向,且β晶含量微弱。含柱晶层皮芯结构的取向也较明显,且结构中有明显β晶存在。注射速度对超薄微注塑制品的形态结构、结晶度和取向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存在临界注射速度,当注射速度小于该临界速度时,制品内部结晶度、取向度随着注射速度的提高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注塑成型 形态结构 注射速度 串晶结构 柱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聚乳酸共混材料流变性能对其超临界流体微发泡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利霞 史淼磊 +4 位作者 赵幸一 王东方 周露 李倩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0-85,共6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聚乳酸(PLA)与聚己内酯(PCL)的共混物进行间歇微发泡实验,研究PCL/PLA共混物的流变性能与微发泡材料泡孔形貌之间的关系。采用旋转流变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对共混物的流变特性与发泡样品的泡孔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聚乳酸(PLA)与聚己内酯(PCL)的共混物进行间歇微发泡实验,研究PCL/PLA共混物的流变性能与微发泡材料泡孔形貌之间的关系。采用旋转流变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对共混物的流变特性与发泡样品的泡孔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PLA含量的增加,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耗能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加,tanδmax先减小后增加;微发泡材料的泡孔尺寸先减小后增加,泡孔密度先增大后减小,PLA含量30%的微发泡材料的泡孔分布最为均匀致密。微发泡泡孔结构受熔体黏性和弹性的共同作用,其中弹性效应(应变硬化)的作用更加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微发泡 聚己内酯/聚乳酸共混材料 流变性能 泡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发泡工艺与材料配比对聚己内酯/聚乳酸共混材料微发泡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利霞 周露 +5 位作者 富学宇 王东方 赵幸一 周诣平 李倩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共6页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多孔支架已成为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文中采用超临界CO2微发泡技术,对聚乳酸(PLA)与聚己内酯(PCL)共混材料进行发泡,并分析了发泡工艺、材料配比对PCL/PLA共混体系泡孔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保压压力的升高,泡...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多孔支架已成为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文中采用超临界CO2微发泡技术,对聚乳酸(PLA)与聚己内酯(PCL)共混材料进行发泡,并分析了发泡工艺、材料配比对PCL/PLA共混体系泡孔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保压压力的升高,泡孔直径减小、泡孔密度增加;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泡孔直径增大、泡孔密度减小;随着保压时间的延长,泡孔直径增大、泡孔密度略有降低,最终趋于稳定。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决定着开孔度的大小。随着PLA含量的增加,PCL/PLA共混体系的泡孔密度增大,泡孔直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发泡 聚己内酯/聚乳酸共混 工艺条件 泡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和结晶预处理对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材料微发泡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利霞 牛宏斌 +5 位作者 富学宇 周诣平 周宝凯 郑伦 王东方 李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9-67,共9页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PLA/PCL(80/20)共混材料进行微发泡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和结晶预处理对PLA/PCL共混材料微发...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PLA/PCL(80/20)共混材料进行微发泡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和结晶预处理对PLA/PCL共混材料微发泡泡孔形态的影响,分析了泡孔形态与材料结晶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饱和压力、保压时间和发泡温度等发泡参数来控制泡孔的形态。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PLA/PCL(80/20)共混材料的泡孔形态有很大的影响,提高饱和压力、控制适当的发泡温度和保压时间,可以获得均匀致密的泡孔结构。为了增强晶体对气泡成核位点的影响,对PLA/PCL共混材料进行了熔融结晶预处理,结果表明,熔融结晶预处理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球晶结构,诱导泡孔成核,提高PLA的发泡性能,且PCL的加入对PLA结晶形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均匀致密的泡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微发泡 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材料 工艺参数 结晶 泡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历史对微注塑制品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佳佳 王利霞 +5 位作者 卞宁 王东方 王永贞 张杨 李倩 申长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31-1938,共8页
以厚度1、0.5和0.2 mm的微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等规聚丙烯(i PP)材料进行微注塑实验,通过改变注射速度研究剪切历史对制品内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微制品内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剪切历史... 以厚度1、0.5和0.2 mm的微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等规聚丙烯(i PP)材料进行微注塑实验,通过改变注射速度研究剪切历史对制品内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微制品内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剪切历史采用Moldflow分析获得。结果表明:1 mm和0.5 mm微制品厚度方向均呈现皮芯结构,且皮芯交界处的过渡层出现不完善的串晶层,0.2 mm微制品呈现含有柱晶结构的皮芯分层结构。对于3种厚度的微制品,熔体整体剪切水平随着注射速度的提高而提高,1 mm和0.5 mm制品的皮层厚度随注射速度增大而减小,模量、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皮层厚度增大而增大,屈服应力变化不明显,0.2 mm制品的皮层厚度随着注射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皮层厚度的增大,断裂强度、模量和屈服应力增大,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注塑成型 微尺度 等规聚丙烯 剪切历史 结晶 形态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微纤化纤维素复合微发泡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娜 李倩 Chul B.Park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6-813,共8页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OH)/微纤化纤维素(MFC)复合薄膜材料,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式降压法制备了一系列PVOH/MFC复合微发泡材料,主要讨论了在没有水分的影响下,不同发泡温度和时间以及MFC含量对PVOH/...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OH)/微纤化纤维素(MFC)复合薄膜材料,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式降压法制备了一系列PVOH/MFC复合微发泡材料,主要讨论了在没有水分的影响下,不同发泡温度和时间以及MFC含量对PVOH/MFC复合微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泡孔尺寸和泡孔密度的影响;同时,也对MFC的分散性和PVOH/MFC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和热性能对发泡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均匀分散在PVOH基体中的MFC作为异相成核剂提高了气孔成核能力,且随着MFC含量的增加,泡孔尺寸降低,泡孔密度增大;并研究了发泡温度对PVOH/MFC复合材料的发泡形貌的影响,获得最优发泡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超临界二氧化碳 挤出 发泡 成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辐照对注射成型聚碳酸酯制品光学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秋堂 余晓容 李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1-625,共5页
本文研究了紫外光辐照对注射成型聚碳酸酯制品的光学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老化240h后,制品表面发生了光-弗里斯重排和光氧化反应,生成了有色基团,制品颜色变黄,紫外吸光率增加;拉伸强度和韧性降低。热氧老化对照实验表明... 本文研究了紫外光辐照对注射成型聚碳酸酯制品的光学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老化240h后,制品表面发生了光-弗里斯重排和光氧化反应,生成了有色基团,制品颜色变黄,紫外吸光率增加;拉伸强度和韧性降低。热氧老化对照实验表明,在60℃下,紫外光辐照对注射成型聚碳酸酯制品性能降低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紫外辐射 老化 拉伸性能 注射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塑性模型在微压缩实验误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吉吉 张旭 +1 位作者 苗同臣 尚福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60-866,共7页
应用基于位错密度的各向异性晶体塑性理论模型,分析了轴向压缩下Ni单晶微圆柱体的力学响应.将其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进而,以单滑移[123]取向Ni金属柱体的微压缩实验为研究对象,分析晶体取向、摩擦力、接触失配以... 应用基于位错密度的各向异性晶体塑性理论模型,分析了轴向压缩下Ni单晶微圆柱体的力学响应.将其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进而,以单滑移[123]取向Ni金属柱体的微压缩实验为研究对象,分析晶体取向、摩擦力、接触失配以及几何锥度等常见实验误差因素对其力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滑移取向下,晶体取向偏差(2°)导致微圆柱体整体变形从单滑移向多滑移变形转变;受摩擦力影响的横向约束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塑性应变硬化程度;接触失配导致弹性模量测试值偏低,同时使得塑性剪切滑移主方向发生显著改变;在有锥度(2°~5°)条件下,屈服应力值较无锥度情况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压缩实验 误差分析 晶体塑性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间歇微发泡泡孔形态演化过程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潇宇 王利霞 +2 位作者 杨学成 周诣平 李倩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71,76,共5页
基于气泡成核和生长控制方程,采用龙格–库塔法耦合求解泡孔成核和泡孔生长过程,实现了微发泡过程的数值计算,并采用MATLAB开发了间歇微发泡过程模拟程序.数值算例模拟不同保压压力下的微发泡过程,将泡孔密度和平均泡孔半径数值模拟结... 基于气泡成核和生长控制方程,采用龙格–库塔法耦合求解泡孔成核和泡孔生长过程,实现了微发泡过程的数值计算,并采用MATLAB开发了间歇微发泡过程模拟程序.数值算例模拟不同保压压力下的微发泡过程,将泡孔密度和平均泡孔半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算法和模拟程序的可靠性;数值算例分析保压压力对微发泡过程中泡孔形态演化和泡孔半径分布的影响,获得发泡工艺对泡孔演化和泡孔尺寸分布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间歇微发泡 数值模拟 泡孔成核 泡孔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L/PLA共混材料的结晶行为及对微发泡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幸一 王利霞 +1 位作者 富学宇 李倩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8-151,共4页
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聚己内酯(PCL )/聚乳酸(PLA)共混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并通过间歇微发泡实验,研究结晶对共混材料微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LA共混材料的结晶度和晶体尺寸随着结晶温度及结晶时间的增加... 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聚己内酯(PCL )/聚乳酸(PLA)共混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并通过间歇微发泡实验,研究结晶对共混材料微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LA共混材料的结晶度和晶体尺寸随着结晶温度及结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PCL/PLA共混物微发泡过程中,晶粒能够诱导泡孔成核,且泡孔的长大过程受到晶体的限制,使得微发泡泡孔数目增多,泡孔密度增大,泡孔尺寸更为均匀,改善了PCL/PLA共混物的发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聚乳酸 间歇微发泡 结晶 泡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氨酯复合多孔材料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云飞 赵在胜 +1 位作者 邢雅静 蒋晶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31,共8页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添加不同含量聚氨酯(TPU)熔融共混制备具有不同相形态的PLA/TPU共混物,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微孔发泡工艺,研究不同发泡温度下PLA/TPU复合多孔材料泡孔结构、发泡倍率和开孔率对样品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添加不同含量聚氨酯(TPU)熔融共混制备具有不同相形态的PLA/TPU共混物,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微孔发泡工艺,研究不同发泡温度下PLA/TPU复合多孔材料泡孔结构、发泡倍率和开孔率对样品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PU含量从10%(质量分数,下同)增加到50%,共混物从典型的“海⁃岛”相形态转变为部分共连续相形态,PLA基体黏弹性提升,结晶能力下降;PLA70组分发泡后泡孔结构更为均匀,随着发泡温度的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先增大后减小,在94℃发泡温度下发泡样品发泡倍率达到29.1倍,最大开孔率75%;TPU的加入显著增加了PLA基体的弹性回复能力,94℃发泡温度下的发泡样品具有最大的抗压强度,永久形变量最小;针对硅油和环己烷的吸油测试发现对硅油的吸油量大于环己烷,发泡材料的吸油量与发泡倍率和开孔率的乘积成正比,针对硅油单次最大吸油量为10.4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氨酯 超临界发泡 泡孔结构 吸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发泡材料的制备:胶束尺寸对发泡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晓平 王璠 +3 位作者 吴志昂 龚莉雯 包锦标 王市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9-713,共5页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固态发泡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添加两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S-b-PMMA)来调控共混物的胶束尺寸,系统研究胶束尺寸对发泡行为的影响。首先,根据嵌段"自组装"...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固态发泡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添加两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S-b-PMMA)来调控共混物的胶束尺寸,系统研究胶束尺寸对发泡行为的影响。首先,根据嵌段"自组装"的特性,通过控制嵌段质量比制备出不同胶束尺寸的原始样品。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可知,胶束尺寸随嵌段质量比增加而变大。其次,利用扫描电镜(SEM)探索了胶束尺寸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束尺寸对泡孔形貌有显著影响,胶束尺寸过小反而会导致大小孔形貌出现,只有当胶束尺寸与泡孔尺寸为一个数量级时,才能得到均匀分布的泡孔;此外,研究还发现增大胶束含量有助于得到倍率高且泡孔均匀的纳米孔径发泡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嵌段共聚物 超临界二氧化碳 纳米发泡材料 胶束尺寸 发泡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PS-b-PMMA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孔发泡——胶束尺寸和密度对发泡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王番 郑晓平 +3 位作者 吴志昂 龚莉雯 包锦标 王市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9,共7页
以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二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MMA)共混物为考察对象,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制备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改变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PS-b-PMMA的含量来调控共混物中胶束的尺... 以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二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MMA)共混物为考察对象,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制备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改变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PS-b-PMMA的含量来调控共混物中胶束的尺寸和密度,系统研究其对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纯PMMA发泡体系来说,随着PMMA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发泡材料的泡孔孔径逐渐减小,但可发泡性变差;当PS-b-PMMA含量为5%时,共混物的可发泡性得到改善,泡孔孔径更加均匀,但泡孔孔径增大;将PS-b-PMMA含量提高到10%时,得到孔径更小、更均匀的纳米发泡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胶束 超临界二氧化碳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丹阳 刘韬 +1 位作者 李红霞 王敏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9-1417,共9页
聚合物血管支架由于材料刚度较低导致其径向支撑能力相对于金属血管支架较弱,通常采用增大支架筋宽和厚度的方式来提高其径向支撑能力,但这不仅会降低支架的柔顺性能,减小血管管腔获得面积,还会增大表面覆盖率,从而增大支架内再狭窄的风... 聚合物血管支架由于材料刚度较低导致其径向支撑能力相对于金属血管支架较弱,通常采用增大支架筋宽和厚度的方式来提高其径向支撑能力,但这不仅会降低支架的柔顺性能,减小血管管腔获得面积,还会增大表面覆盖率,从而增大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为了设计出具有较小筋宽和厚度的聚合物血管支架,提高其径向支撑能力,本文采用一种将Kriging代理模型和有限元方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来优化支架的结构.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设计目标和设计变量之间近似的函数关系,采用优化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选取初始样本点,采用EI函数平衡局部和全局搜索,以便获得全局最优解.选取ART18Z聚合物支架作为算例,首先将支架的筋宽和厚度各减小0.02 mm,然后采用优化方法优化ART18Z支架的几何结构参数.数值结果表明,优化后ART18Z支架的综合服役性能得到改善,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能有效地应用于聚合物血管支架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聚合物 血管支架 力学性能 Kriging代理模型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MWPE/PEG共混方式及配比对UHMWPE缠结行为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利霞 毕肇杰 +3 位作者 史淼磊 王晨 王东方 李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3-940,共8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常用的高性能聚合物。由于高黏度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其加工成型与应用。聚乙二醇(PEG)具有高流动性,被广泛用来改善UHMWPE的流变行为,但复合材料中添加相的分散效果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干粉混合、...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常用的高性能聚合物。由于高黏度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其加工成型与应用。聚乙二醇(PEG)具有高流动性,被广泛用来改善UHMWPE的流变行为,但复合材料中添加相的分散效果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干粉混合、溶液混合、熔融挤出共混等方式制备了不同配比UHMWPE/PEG复合材料。基于熔融拉伸实验研究了共混方式及配比对UHMWPE缠结行为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G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链缠结密度。三种混合方式中,加入5%PEG时干粉混合与挤出混合解缠作用较明显,链缠结密度均降低2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混合 解缠结 力学性能 界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共混材料结构与性能
19
作者 王利霞 周宝凯 +5 位作者 史淼磊 周露 毕肇杰 王晨 王东方 李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79,共7页
利用干粉共混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材料,研究了POE含量对UHMWPE/POE共混材料微观结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E在UHMWPE基体中分散较均匀,能与UHMWPE基体保持部分结合,且... 利用干粉共混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材料,研究了POE含量对UHMWPE/POE共混材料微观结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E在UHMWPE基体中分散较均匀,能与UHMWPE基体保持部分结合,且POE的加入对UHMWPE的结晶性能有促进作用。随POE含量增加,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有所下降,断裂形式逐渐由韧性转为脆性;POE的加入能够较大地改善UHMWPE的挤出性能,当POE质量分数为5%时,所制备的UHMWPE/POE共混材料既能保持一定力学韧性,又能有较好的熔体流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混材料 微观结构 流变性能 结晶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体型开孔发泡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3
20
作者 应建行 包锦标 +2 位作者 朱嘉峰 孙巍 王市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发泡技术制备皮层开孔的聚合物发泡材料一直是个难题。本文创新性地选择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和水滴模板法技术相结合,成功制备出皮层和内部均开孔的聚乳酸(PLA)体型开孔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CO_2发泡...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发泡技术制备皮层开孔的聚合物发泡材料一直是个难题。本文创新性地选择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和水滴模板法技术相结合,成功制备出皮层和内部均开孔的聚乳酸(PLA)体型开孔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可以制备聚乳酸开孔发泡材料,通过改变发泡温度可实现内部孔径从8μm到32μm之间的调控。另一方面,利用水滴模板法技术可以进一步在聚乳酸发泡材料皮层形成开孔结构,通过简单的改变混合溶剂中氯仿和甲醇体积比,可以实现皮层孔径从2μm到6μm范围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发泡 水滴模板法 聚乳酸 体型开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