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疫灾应对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欣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6-140,共5页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疫灾年份达200余个,疫灾县数超过了3000个。为了应对疫灾,明代完备了上报机制、祈禳机制、救治机制、赈恤机制、生产机制和监察机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医疗资源不足、防范意识淡薄、疫...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疫灾年份达200余个,疫灾县数超过了3000个。为了应对疫灾,明代完备了上报机制、祈禳机制、救治机制、赈恤机制、生产机制和监察机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医疗资源不足、防范意识淡薄、疫病知识缺乏、救灾制度僵化、政治腐败等,其疫灾应对机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疫灾 应对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认识和应对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霸权 被引量:4
2
作者 栾文莲 杜旷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63,共8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掀起的逆全球化逆流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他们捡起过时的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实施单边主义霸权。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理性认识和正确应对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霸权,一方面,我们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掀起的逆全球化逆流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他们捡起过时的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实施单边主义霸权。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理性认识和正确应对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霸权,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同各国的合作,扩大利益共同点。特别是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深入合作。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新型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公平公正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和金融创新,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全球化 贸易战 中美经贸磋商 特朗普 零和博弈 冷战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3
作者 侯雪言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158,共11页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域,在引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发展路径来看,传统的外源性、内源性甚至是内外力量协同的发展模式都难以...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域,在引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发展路径来看,传统的外源性、内源性甚至是内外力量协同的发展模式都难以真正有效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且容易造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以悬浮化和脱嵌化为表现的在地性融入困境。价值共创是探索多元主体深度有效合作的理论创新,结合价值共创的理论内涵和空间生产的结构层次,建构涵盖“实践场域—主体关系—价值表征”三个维度的内在机理分析框架,探索由场域重建、关系重构再到价值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共创发展路径,可为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乡村文化 价值共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典型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雁楠 付巧玲 +1 位作者 刘霈珈 陶一鸣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4期126-131,共6页
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发展多元产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缓解能源紧张,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典型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发现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管理缺乏整体... 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发展多元产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缓解能源紧张,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典型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发现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工作基础薄弱、机制不完备、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平衡、资金利用不细化等方面的问题,并且从强化管理与落实、提供政策保障、鼓励经验交流与推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加快技术创新与研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措施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河南省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志刚 娄嘉慧 史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6,共11页
全球变暖加快了水文循环速度,导致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增强了城市排水负荷和洪涝风险,并影响了区域气候的时空特征。在河南省均匀选取26个雨量站对1960—2020年61年间的降水资料进行研究,采用趋势分析、Kriging插值、M-K突变分析、Morlet... 全球变暖加快了水文循环速度,导致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增强了城市排水负荷和洪涝风险,并影响了区域气候的时空特征。在河南省均匀选取26个雨量站对1960—2020年61年间的降水资料进行研究,采用趋势分析、Kriging插值、M-K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变换和Spearman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河南省9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呈下降趋势,河南省整体气候逐渐变得湿润。河南省极端降水指数具有显著空间差异,东南部极端降水风险显著大于西北部。除降水强度、最大连续降水日数和1 d最大降水量外,其余指数与年降水量、汛期和6—9月的各月降水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对于评估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特征、极端降水事件频率有较好的参考作用。结果表明:降水从短历时高强度向长历时低强度演变,要应对此类长历时极端降水的风险,防涝思路应从提高短时间大量排水能力转变到提高长时间低强度吸收降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河南省 趋势分析 相关系数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资源整合视域下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文新 牛依帆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一种综合性政治力量。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生成与政治资源密不可分,拥有政治资源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生成前提,但还需通过有效的政治资源整合机制,将政治资源转化成为党的政治领导力生成的关键性力... 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一种综合性政治力量。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生成与政治资源密不可分,拥有政治资源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生成前提,但还需通过有效的政治资源整合机制,将政治资源转化成为党的政治领导力生成的关键性力量。权力资源、价值资源、组织资源与制度资源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四大资源基础。政党通过价值整合、制度整合、权力整合与组织整合促进思想引领力、政治决策力、政治控制力与政治执行力的生成,实现政治资源间相互协同配合,激发资源优势,使之转化为党的领导力量。同时,政治资源整合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进行调整,以顺应时势发展,从而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力的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资源 中国共产党 政治领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治理”:社会矛盾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变革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海军 孙梦珂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社会“微治理”在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上,实现了价值理念和技术性两大层面的创新。“微治理”在价值理念层面上,以社会矛盾预防为主的理念变革为主线,实现了从传统的运动式宏观治理向基层微观治理、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和精准化... 社会“微治理”在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上,实现了价值理念和技术性两大层面的创新。“微治理”在价值理念层面上,以社会矛盾预防为主的理念变革为主线,实现了从传统的运动式宏观治理向基层微观治理、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从矛盾事后处置向矛盾事前防范、从矛盾治理中“见数字不见人”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四大理念的转变。“微治理”在技术性层面的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党的领导向基层神经末梢延伸是贯穿社会矛盾“微治理”的红线;搭建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微平台”;以网格化平台为抓手,实现社会矛盾治理的早发现和快化解;提升基层群众“微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微技术”实现对社会矛盾识别的预警;把社会矛盾“微治理”与社会治理大范畴有机衔接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治理” 社会矛盾 社会治理 事前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追随到对冲:中美大国博弈背景下沙特的战略转向
8
作者 王高阳 康鑫宇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9,149,150,共23页
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沙特阿拉伯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国家,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维系霸权的重要支柱国家。当前,中美大国博弈正由亚太地区向其他地区扩展,沙特虽然面临大国博弈带来的压力,但也增加了其地缘战略调整的灵活... 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沙特阿拉伯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国家,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维系霸权的重要支柱国家。当前,中美大国博弈正由亚太地区向其他地区扩展,沙特虽然面临大国博弈带来的压力,但也增加了其地缘战略调整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为了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近年来沙特逐渐将其长期奉行的大国追随政策转变为对冲战略,借助中国的影响力,摆脱对美国的长期单边依赖。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及在中东地区博弈的激烈化,未来沙特将面临战略选择困境。在大国博弈升级的背景下,沙特维持对冲战略的空间将持续受到体系压力、中美影响力对比差异以及沙特自身应对能力的影响。目前沙中、沙美关系出现剧烈波动的可能性较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沙特仍具有较大的维持对冲战略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特阿拉伯 中美博弈 中等强国 对冲战略 追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涛 余丽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57,156,157,共19页
算法技术具有和任何技术工具一样的中性特征。但是,算法一旦被国家行为体使用,就成为国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国际政治工具,也就具有了“非中性”作用。“技术嵌入”和“权力赋能”是算法产生“非中性”作用的两条路径... 算法技术具有和任何技术工具一样的中性特征。但是,算法一旦被国家行为体使用,就成为国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国际政治工具,也就具有了“非中性”作用。“技术嵌入”和“权力赋能”是算法产生“非中性”作用的两条路径。“技术嵌入”即算法嵌入信息流通体系加剧全球信息生产和获取的不对称性;“权力赋能”即算法通过赋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这种赋能的不对称性为算法强国谋取国际政治利益提供了现实可能。算法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政治渗透,即算法技术强国利用算法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对他国实施政治干预和观念渗透;二是军事力量转移,即算法军事力量赋能的国际差异不断扩大国家间军事实力的“非对称性”;三是经济利益获取,即算法通过变革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扩大国际发展鸿沟。算法“非中性”作用的实质是国家间的权力较量、安全博弈和利益争斗。未来,国家需高度重视算法的战略价值,推动算法技术在关键领域的深度应用,利用其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以维系和拓展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国际政治 “非中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性政策执行:表现、根源及治理策略 被引量:30
10
作者 孙发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20,共6页
象征性政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在执行活动中,热衷于制造象征性符号,用仪式性、表现性活动代替办实事、求实效,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象征性政策执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用政策宣传代替执行、用召开会议代替执行、用制作文件材... 象征性政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在执行活动中,热衷于制造象征性符号,用仪式性、表现性活动代替办实事、求实效,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象征性政策执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用政策宣传代替执行、用召开会议代替执行、用制作文件材料代替执行、用检查考核代替执行、用调查研究代替执行、用局部包装代替执行。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政策自身缺陷、政策资源不足、执行阻力巨大、绩效评价障碍、信息沟通不畅等。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突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导向、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增强监督的威慑效果、提升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是治理象征性政策执行现象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性政策执行 形式主义 表现 根源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数字治理碎片化的表现、成因与应对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硕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131,共9页
目前全球数字治理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治理主体、方式和涉及的子议题。具体来说,虽然有多元行为体的参与,但在国际层面仍没有达成合作的共识;虽然有多种治理方式,但基本是对抗的;虽然涵盖了诸多子议题,但缺乏... 目前全球数字治理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治理主体、方式和涉及的子议题。具体来说,虽然有多元行为体的参与,但在国际层面仍没有达成合作的共识;虽然有多种治理方式,但基本是对抗的;虽然涵盖了诸多子议题,但缺乏共同的核心议题。全球数字治理之所以出现碎片化,除了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自助体系、逆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以及理性选择的驱动等普遍性因素外,还在于数字资本主义与数字社会主义之间的较量,风险社会失控的可能性以及数字安全的泛在性等特殊性动因。这不仅拉大了各国间的地缘政治张力,加剧了国际数字贸易结构的失衡,还进一步引发了国际媒体对真相的扭曲。在此背景下,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数字技术的发展;强调消费者主权,联合欧盟共同反抗美国企业主权的无限扩张;加快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积极构筑数字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数字治理 碎片化 数字主权 数字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周边国家网络安全合作:周边外交新议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高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6-162,共7页
网络安全威胁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面临的共同安全威胁之一。将网络安全合作嵌入中国周边外交议程,既是中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仍然处于起步... 网络安全威胁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面临的共同安全威胁之一。将网络安全合作嵌入中国周边外交议程,既是中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下一步中国应该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就网络安全事务进行对话,将网络安全议题有效嵌入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之中;联合周边国家共建区域网络安全中心,如中国—东盟网络安全中心等;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技术领域积累的优势,为周边地区国家提供可靠的网络硬件和软件产品,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可能的网络安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周边外交 网络安全合作 新议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宿敌为友:国家间和解的政治经济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高阳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130,155,156,共29页
和解是国家间关系中一种典型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国家间互动形式。与和平不同,和解是发生在那些有严重历史恩怨的“宿敌”或“世仇”国家之间,它不单单是物质层面上的冲突解决,更涉及民族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愈... 和解是国家间关系中一种典型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国家间互动形式。与和平不同,和解是发生在那些有严重历史恩怨的“宿敌”或“世仇”国家之间,它不单单是物质层面上的冲突解决,更涉及民族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愈合,是一个从冷和平走向暖和平、从不稳定和平走向稳固和平的长期过程。目前,学术界既有的关于国家间和解的研究描述多于诠释、案例多于理论,存在着忽视和解的阶段性特征、割裂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性逻辑等缺陷。国家间和解的发生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它或是等级制作用的结果,或是在面临较为强烈的安全关切下,国家在维护国内政治合法性与国家安全之间作出的一种平衡。国家间和解的巩固与深化本质是一个将和平制度化的过程,它涉及三个密不可分、又相互递进的机制:从承认(对历史事实的再确认)到补偿(对非正义的弥补和纠正),再到融合(多层次的社会融合与交流机制),是在内力与外力、政治与经济等多重复杂因素互动作用下的结果。国家间和解的实现会带来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能够显著地改变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生态,又能够获得超越双边关系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与地区和平的深化,而且也是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间和解 冲突解决 安全威胁 和平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数字治理赋能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国民 王紫薇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智能化时代,政府数字治理是推动制度创新的基础性要素和关键资源。从政府数字治理赋能制度创新的一般机理来看,政府数字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直接或间接赋能制度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新动力,同时,政府数字治理赋能倒逼制度创新转型,体... 智能化时代,政府数字治理是推动制度创新的基础性要素和关键资源。从政府数字治理赋能制度创新的一般机理来看,政府数字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直接或间接赋能制度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新动力,同时,政府数字治理赋能倒逼制度创新转型,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政府数字治理赋能制度创新的独特机理主要体现在:在技术上具备可能性的,不一定就是可行的、社会公众可以接受的,对制度创新可能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应着力构建政府数字治理赋能制度创新的整合共享机制,提升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化制度创新的制度数据安全,构建制度创新的应用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数字治理 制度创新 制度恰适性 制度数据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的中国方案论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共6页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公共安全治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对此解释存在局限性。为此,借鉴中国安全外交实践的经验,提出"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的中国概念。其内涵指国家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公共安全治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对此解释存在局限性。为此,借鉴中国安全外交实践的经验,提出"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的中国概念。其内涵指国家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观念,借由双边或多边协同方式展开安全合作,以期达到地区或全球层面公共领域的安全状态。它具有四个"统一"特征,即在观念层面呈现国家自我定义与国际社会认知的统一;在行为层面呈现国家主观自觉与国际社会客观要求的统一;在状态层面呈现国家承担国际公共安全责任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在效应层面呈现国家利益与国际贡献的统一。在吉布提建立保障基地,是中国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理念的实践,在一定意义上逐步影响着国际公共安全治理格局的变革。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公共安全 责任分担 安全外交 全球治理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保障对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基于对河南省居民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岳磊 何鹏涛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之本,也是社会稳定之基。基于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和济源市的3971名群众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机制:一方面,社会保障满意度显著地直接提升了公众的政治信任,即公众对社会保障满意度越...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之本,也是社会稳定之基。基于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和济源市的3971名群众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机制:一方面,社会保障满意度显著地直接提升了公众的政治信任,即公众对社会保障满意度越高,其政治信任也就越高;另一方面,公众安全感在社会保障满意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即社会保障通过提高公众的安全感进而提升了其政治信任。因此,既要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导向性,积极回应公众的重大关切,不断满足公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也要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着力培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感,从而有效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具体而言,要坚持为民务实,提升社会保障的治理效能;坚持依法治理,提高公众的安全感;坚持高效服务,提高公众的政治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公众政治信任 公众安全感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制度复合体视域下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的战略选择
17
作者 王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0-529,共10页
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处于“混合驱动”的多元格局之下,气候混合制度复合体应运而生。气候混合制度复合体内的成分制度具有非正式等级性、异质性和双向遵从性,这超越了传统制度复合体的等级性、同质性和单向遵从性。该优势促使其成分... 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处于“混合驱动”的多元格局之下,气候混合制度复合体应运而生。气候混合制度复合体内的成分制度具有非正式等级性、异质性和双向遵从性,这超越了传统制度复合体的等级性、同质性和单向遵从性。该优势促使其成分制度在互动上基于功能效率理论和治理权力转移理论,表现出更高的实质性契合和政治契合,有助于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朝着善治的方向前进。面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所处的态势和发展趋势,新时代的中国气候外交应进一步全方位增进在气候混合制度复合体中的参与维度,系统性增强其成分制度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蕴于气候混合制度复合体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制度复合体 全球气候治理 气候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荡变革期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联合国回归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秀赞 余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共7页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与全球疫情叠加,公共卫生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交织,国际社会面临全方位冲击。在动荡变革期,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和逆全球化的回潮,国际社会呼唤联合国回归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然而,联...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与全球疫情叠加,公共卫生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交织,国际社会面临全方位冲击。在动荡变革期,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和逆全球化的回潮,国际社会呼唤联合国回归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然而,联合国回归却面临体系性失衡、主体间矛盾、机构内困境等挑战。为此,联合国回归的目标框定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促进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转型发展;中观层面上,缓和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微观层面上,推动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机制改革。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需要进一步在机制对接、规范融入、议题设置等维度加强协调,实现原有机制与新兴机制相统一、民族话语与世界愿景相统一、国家利益与国际贡献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推动联合国回归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荡变革期 国际网络空间 安全治理 联合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政府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破解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润凡 刘子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22,共6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人民群众对黄河流域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黄河流域政府治理面临治理机构的权限尚未理清,政府治理存在条块分割、无序博弈现象,涉水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和管理摩擦等困境。协作共...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人民群众对黄河流域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黄河流域政府治理面临治理机构的权限尚未理清,政府治理存在条块分割、无序博弈现象,涉水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和管理摩擦等困境。协作共治理念不足,政、事、企合一的体制束缚,法律法规不健全,有机协调机制缺乏,是黄河流域政府治理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考虑,应通过完善多维立体的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协调治理体系、建立流域联防联治的协同治理体系、健全黄河流域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流域治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形成黄河流域政府治理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政府治理困境 整体性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