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梨状隐窝定位食管入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寄云 陈雪梅 +1 位作者 吴刚 韩新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5-617,共3页
目的:为临床介入放射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良恶性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共31具,沿正中矢状面做头颈部正中矢切面,以第7颈椎下缘水平切面,用1/50 mm游标卡尺和精密两脚规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 目的:为临床介入放射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良恶性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共31具,沿正中矢状面做头颈部正中矢切面,以第7颈椎下缘水平切面,用1/50 mm游标卡尺和精密两脚规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梨状隐窝下极与第5颈椎下缘的距离及其相对椎体位置关系,环状软骨板下缘与第5颈椎下缘的距离及其相对椎体位置关系。结果:(1)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的距离为(20.5±4.2)mm、梨状隐窝下极与第5颈椎下缘的距离为(10.7±9.3)mm、环状软骨板下缘与第5颈椎下缘的距离为(-3.5±11.7)mm。(2)环状软骨板下缘有62.5%位于颈6椎体水平。结论:以梨状隐窝下极定位食管入口的方法,是高位食管内支架置入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状隐窝 食管入口 支架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腔-蝶窦垂体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晓群 付春景 +2 位作者 张鹏远 娄季宇 高龙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9-802,共4页
目的 :寻找经鼻腔 蝶窦垂体手术确定垂体窝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矢状锯开成尸头 6 0例、成人颅骨 30例和完整成人颅骨鼻腔 70例 ,观测经鼻腔 蝶窦垂体手术入路形态结构。结果 :鼻中隔后缘上端与垂体窝中部垂直相对 ,由此上端垂直向上... 目的 :寻找经鼻腔 蝶窦垂体手术确定垂体窝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矢状锯开成尸头 6 0例、成人颅骨 30例和完整成人颅骨鼻腔 70例 ,观测经鼻腔 蝶窦垂体手术入路形态结构。结果 :鼻中隔后缘上端与垂体窝中部垂直相对 ,由此上端垂直向上平均 15 (11~ 2 1)mm为垂体窝。前鼻棘至鼻中隔后缘上端距离 x±s为 (76 .0± 2 .1)mm ,前鼻棘经蝶窦口至垂体窝距离 x±s为 (76 .2± 2 .3)mm。自蝶窦口向下内接近鼻中隔后缘上端扩大手术野即可安全显露并靠近垂体窝。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腔-蝶窦垂体手术 解剖学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入路舌咽神经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云志 娄卫华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0-151,共2页
关键词 舌咽神经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襞定位食管入口的解剖学观测
4
作者 陈雪梅 李宛青 +3 位作者 李寄云 任秀花 吴刚 韩新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8-1139,共2页
目的:为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尸体标本38例,做正中矢状断面,用1/50mm游标卡尺和精密两脚规测量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会厌游离缘与环状软骨下缘、喉口与环状软骨下缘、环状软骨下... 目的:为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尸体标本38例,做正中矢状断面,用1/50mm游标卡尺和精密两脚规测量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会厌游离缘与环状软骨下缘、喉口与环状软骨下缘、环状软骨下缘与第五颈椎(C5)下缘平面之间的距离;并记录环状软骨下缘与颈椎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距离(2.391±0.426)cm;会厌游离缘与环状软骨下缘(4.324±0.756)cm;喉口与环状软骨下缘(5.890±0.944)cm;环状软骨下缘与C5下缘距离(-0.761±0.928)cm;环状软骨下缘76.4%位于C6体水平。结论:以声襞定位法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可以充分利用上段正常食管,比颈椎定位法更加准确、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襞 食管入口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坚 阎志勇 张钦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0-733,共4页
目的:研究郑州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分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细菌室2007年至2008年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138株,采用PCR技术进行ESBLs型别检测。结果:138株大肠埃希菌中... 目的:研究郑州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分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细菌室2007年至2008年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138株,采用PCR技术进行ESBLs型别检测。结果:138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TEM(102株)、SHV(87珠)、CTX-M-1(42株)、CTX-M-14(66株)、CTX-M-25(9株)、CTX-M-38(6株)、OXA-1(12株)和OXA-20(3株)8种型别,其中以TEM型最为多见(74.9%)。同一菌株可携带1~5种ESBLs基因型别,1种基因型别中TEM为多见(13.0%),2种基因型别中以SHV+CTX-M-14为多见(10.9%),3种基因型别中以SHV+TEM+CTX-M-1为多见(10.9%),4种基因型别中以SHV+TEM+CTX-M-1+CTX-M-14为多见(8.7%),5种基因型别为SHV+TEM+CTX-M-14+CTX-M-25+CTX-M-1(2.2%)。结论:郑州地区ESBLs基因型别以TEM型为主,同一菌株可携带多种型别ESB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基因型 分布 郑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_(19-9)、CA_(242)联合检测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怀志 郭漳生 +1 位作者 赵玉亭 赵国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CA19 9、CA242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 2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 31例胃癌患者血清中CA19 9、CA242进行检测。结果:胃癌患者血清CA19 9、CA242的阳性率分别为 38. 71%、48. 39%,高于胃良...    目的:探讨血清CA19 9、CA242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 2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 31例胃癌患者血清中CA19 9、CA242进行检测。结果:胃癌患者血清CA19 9、CA242的阳性率分别为 38. 71%、48. 39%,高于胃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联合测定的灵敏度为 74%,特异度为 90%,且对Ⅲ、Ⅳ期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Ⅰ、Ⅱ期胃癌(P<0. 01)。结论:CA19 9、CA242联合测定对胃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胃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清 CA19-9 CA2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及GAP-43、ET-1 mRNA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臧卫东 张雁儒 +4 位作者 李鸣 谢继辉 郭彰生 张华 高晓群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Ast)形态学变化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78只大鼠随机分为12个损伤组和1个假损伤对照组,每组6只。损伤组制备Marmarou脑损伤模型。各组分别... 目的:探讨闭合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Ast)形态学变化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78只大鼠随机分为12个损伤组和1个假损伤对照组,每组6只。损伤组制备Marmarou脑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伤后0h、0.5h、1h、1.5h、2h、6h、12h、36h、48h、60h、66h、72h断头取脑,在脑干损伤灶周围取部分脑组织,常规固定切片HE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Ast形态,RT-PCR法检测GAP-43及ET-1 mRNA。结果:闭合性脑损伤后0.5hAst反应性肿胀最明显,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Ast反应性肿胀程度降低、肿胀Ast的数目减少。伤后6—72h脑组织GAP-43mRNA及ET-1mRNA均较假损伤对照组增高(P〈0.01)。结论:GAP-43及ET-1在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脑损伤 生长相关蛋白 内皮素 基因表达 星形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β1-42单克隆抗体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能力及脑组织Aβ和ChA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月 任秀花 +1 位作者 张杰文 索爱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1-42单克隆抗体(mAb)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分3组:AD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生理盐水组6只。AD模型组和治疗组于侧脑室注入Aβ1-42蛋白片段建立AD大鼠模型,治疗组... 目的:探讨经颅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1-42单克隆抗体(mAb)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分3组:AD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生理盐水组6只。AD模型组和治疗组于侧脑室注入Aβ1-42蛋白片段建立AD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在注射后第14天于侧脑室内注入Aβ1-42mAb,连用3d。采用水迷宫法检测大鼠认知能力;取脑组织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β、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基因和蛋白。结果:3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17,P<0.01),且治疗组大鼠短于AD模型组(P<0.05)。治疗组较AD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AβmRNA水平减少,ChATmRNA水平增加;3组大鼠脑组织中Aβ和ChAT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900和83.490,P均<0.00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Aβ蛋白的表达低于AD模型组,ChAT蛋白的表达高于AD模型组(P<0.05)。结论:Aβ1-42mAb可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抗原抗体结合减少Aβ积聚并调节ChAT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单克隆抗体 乙酰胆碱转移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抑制外源性乙酰胆碱及P物质引发的大鼠离体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增强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超彦 于海英 +2 位作者 周媛媛 任亮 楚宪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对大鼠食管下括约肌离体肌条自发性收缩及乙酰胆碱(ACh)、P物质(SP)引发的收缩增强是否存在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剪取食管下括约肌制备肌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BTX-A组、ACh组、ACh+BTX-A组、ACh+...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对大鼠食管下括约肌离体肌条自发性收缩及乙酰胆碱(ACh)、P物质(SP)引发的收缩增强是否存在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剪取食管下括约肌制备肌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BTX-A组、ACh组、ACh+BTX-A组、ACh+阿托品组、SP组、SP+NK1受体拮抗剂(APTL)-SP组、SP+BTX-A组,采用Biolap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肌条在不同条件下的收缩变化。结果BTX-A降低食管下括约肌自发性收缩张力及振幅(P<0.05);ACh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张力及振幅(P<0.01),而BTX-A、阿托品均可抑制ACh的增强效应(P<0.01);SP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张力(P<0.01),其增强效应均可被BTX-A、APTL-SP所抑制(P<0.01)。结论 ACh、SP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能力,而BTX-A可抑制其引发的收缩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乙酰胆碱 P物质 食管下括约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前脑啡肽原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及产毒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7
10
作者 臧卫东 赵青赞 +2 位作者 王天云 柴玉荣 薛乐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构建大鼠前脑啡肽原基因(pENK)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携带该基因的高滴度产毒细胞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获得大鼠pENK基因,HindⅢ、ClaⅠ双酶切后,同相应双酶切的pLNCX2载体大片段连接,构建成pENK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pENK。... 目的:构建大鼠前脑啡肽原基因(pENK)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携带该基因的高滴度产毒细胞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获得大鼠pENK基因,HindⅢ、ClaⅠ双酶切后,同相应双酶切的pLNCX2载体大片段连接,构建成pENK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pENK。然后用脂质体法将该载体转染PT67细胞,G418筛选,并进行滴度测定。结果与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LNCX2-pENK载体,获得8×108CFU/L的产毒细胞系。成功建立了携带pENK的高滴度逆转录病毒产毒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脑啡肽 逆转录病毒载体 包装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移植APA-NIH3T3/rPENK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靖 王振全 +3 位作者 任秀花 张华 张宏伟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转鼠前脑啡肽原基因NIH3T3细胞(APA-NIH3T3/rPENK)移植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CCI(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组、假手术组、APA空囊组、NIH3T3/rPENK组和APA-NIH3...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转鼠前脑啡肽原基因NIH3T3细胞(APA-NIH3T3/rPENK)移植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CCI(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组、假手术组、APA空囊组、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测定CCI组和假手术组手术前后,APA空囊组、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移植前后CCI术侧热痛阈,观察腹腔注射纳洛酮对细胞镇痛效应的影响,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灌流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结果:CCI术后7~33d术侧后爪热痛阈明显低于非术侧后爪(P<0.05)。APA空囊组移植前后热痛阈未见明显变化;移植后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热痛阈都明显高于APA空囊组(P<0.05)。移植15d后NIH3T3/rPENK组热痛阈显著低于APA-NIH3T3/rPENK组(P<0.05)。移植21d后APA空囊组脑脊液灌流液中L-EK含量显著低于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P<0.05);NIH3T3/rPENK组脑脊液灌流液中L-EK含量显著低于APA-NIH3T3/rPENK组(P<0.05)。结论:NIH3T3/rPENK或APA-NIH3T3/rPENK植入大鼠的蛛网膜下腔可以明显减轻神经痛大鼠的热痛敏感行为。APA-NIH3T3/rPENK效果更明显,提示APA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 慢性坐骨神经损伤 镇痛 脑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哚普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付春景 高晓群 +2 位作者 申琦 郑智敏 田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 (perindopri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2 8只 ,随机分为缺血组 (对照组 )、再灌注组与perindopril组 ,观察心脏活动变化 ,测定动脉血及心肌组织中肾素活性与血管紧张素 Ⅱ含量 ...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 (perindopri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2 8只 ,随机分为缺血组 (对照组 )、再灌注组与perindopril组 ,观察心脏活动变化 ,测定动脉血及心肌组织中肾素活性与血管紧张素 Ⅱ含量 ,心肌脂质过氧化代谢指标。结果 :①与对照组 (49% )相比 ,再灌注组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 (75 % )较高 (P <0 .0 1 ) ,动脉血及心肌组织中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均升高 ,心肌丙二醛含量升高 ,心肌组织中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 ;②与再灌组相比 ,perindopril组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 (33 % )明显降低 (P <0 .0 1 ) ;动脉血及心肌组织中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II含量均下降 ,而以动脉血肾素活性降低为主 (P <0 .0 1 ) ;心肌丙二醛含量降低 ,心肌组织中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1 )。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肾素活性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增高和脂质过氧化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大鼠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氖激光与电针穴位疗法对新生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爱群 刘伟 +3 位作者 李宛青 高艳 曾光伟 张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90-893,共4页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 2种疗法对新生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 :5 8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假手术组 (n =1 0 )、缺血缺氧组 (n =1 6 )、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激光组 ,n =1 6 )...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 2种疗法对新生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 :5 8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假手术组 (n =1 0 )、缺血缺氧组 (n =1 6 )、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激光组 ,n =1 6 )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 (电针组 ,n =1 6 )。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 ,激光组和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分别给予氦氖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 ,常规饲养 2 2d后取脑组织切片 ,HE、Nissl染色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和胆碱乙酰转移酶 (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①缺血缺氧组海马存活神经元数目减少 ,尼氏体明显减少并脱颗粒 ;BDNF免疫阳性细胞增多 ,ChAT免疫阳性细胞减少 ;②激光组和电针组海马存活神经元增多 ,尼氏体增多 ;且脱颗粒缓解 ,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和ChAT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多 ;③激光组海马神经元存活数目、BDNF和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目增多 ,较电针组更为显著。结论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以及机能具有促进作用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效应较电针穴位刺激为强 ,推测氦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膜生物效应外 ,可能兼有改善受损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氖激光 电针 缺血缺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宛青 阎志勇 +3 位作者 吴爱群 刘伟 高艳 张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6-369,共4页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9只出生 7d的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 3组。假手术对照组不进行缺氧处理 ,缺氧缺血组制备成缺氧缺血模型 ,电针治疗组于缺氧缺血模型制备成功后 ,电针针刺“百会”、“...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9只出生 7d的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 3组。假手术对照组不进行缺氧处理 ,缺氧缺血组制备成缺氧缺血模型 ,电针治疗组于缺氧缺血模型制备成功后 ,电针针刺“百会”、“大椎”两穴。常规饲养 2 2d后 ,取海马区脑组织制成超薄切片 ,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缺氧缺血组海马区脑组织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损伤明显 ,缺氧缺血后电针治疗组神经组织超微结构与假手术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受损程度明显轻于缺氧缺血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治疗 缺氧缺血新生大鼠 海马组织 超微结构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介导人精子顶体膜相关蛋白32基因疫苗在小鼠骨骼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臧卫东 陈雪梅 +2 位作者 任秀花 石冰涛 郝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7-870,共4页
目的:观察pcDNA3.1(+)-人精子顶体膜相关蛋白32(hSAMP32)基因疫苗经基因枪介导肌肉接种后在小鼠体内的表达。方法:BALB/c雌性小鼠6只,实验组鼠(4只)经后腿股内侧肌以基因枪多点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SAMP325μg,空载体对照组(1只)注... 目的:观察pcDNA3.1(+)-人精子顶体膜相关蛋白32(hSAMP32)基因疫苗经基因枪介导肌肉接种后在小鼠体内的表达。方法:BALB/c雌性小鼠6只,实验组鼠(4只)经后腿股内侧肌以基因枪多点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SAMP325μg,空载体对照组(1只)注射pcDNA3.1(+)载体5μg,空白对照组(1只)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00μl。接种后第7d取小鼠股内侧肌注射部位肌肉,RT-PCR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以自制抗血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取小鼠心、肝、脾、脑、肾、胚胎组织,PCR扩增,行基因疫苗的安全性检测。结果: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注射部位肌肉组织有目的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对照组未见表达。实验组小鼠心、肝、脾、脑、肾、胚胎的基因组DNA均未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说明外源性基因没有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结论:该基因疫苗可在小鼠骨骼肌内有效、安全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AMP32 基因疫苗 基因枪 骨骼肌 避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通路对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治华 陈曦 +1 位作者 臧卫东 郭付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9-753,共5页
目的:探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对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96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脑出血假干预组、si Dkk-1干预组4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出血后24、72 h脑组织中Wnt-1... 目的:探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对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96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脑出血假干预组、si Dkk-1干预组4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出血后24、72 h脑组织中Wnt-1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出血后24、72 h脑组织中β-catenin表达的变化,各组大鼠处死前均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大鼠脑出血后24和72 h,Wnt-1 mRNA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经si Dkk-1干预后,Wnt-1 mRNA水平较脑出血假干预组升高(F=9.040和26.400,P均<0.05)。大鼠脑出血后24和72 h,GSK-3βmRNA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均升高,经si Dkk-1干预后,GSK-3βmRNA水平较脑出血假干预组下降(F=41.100和17.800,P均<0.001)。大鼠脑出血后24和72 h,β-catenin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均升高,经si Dkk-1干预后,其表达较脑出血假干预组进一步升高(F=15.100和14.000,P均<0.05)。大鼠脑出血后24和72 h,刺激触须前肢上抬比例较假手术组降低,经si Dkk-1干预后,前肢上抬比例较脑出血假干预组升高(F=2 450.000和2 230.000,P均<0.001)。结论:Wnt/β-catenin通路对脑出血大鼠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活化Wnt-1、抑制GSK-3β,进而导致β-catenin在胞浆中聚集、移位入核后启动Wnt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WNT/Β-CATENIN通路 RNA干扰 脑保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7
作者 茹靖涛 曹靖 +2 位作者 王振全 徐玉英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3-775,共3页
目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疼痛模型,为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CCI组与假手术组。CCI组大鼠(n=15)以6.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组大鼠(n=15)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2组各取1... 目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疼痛模型,为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CCI组与假手术组。CCI组大鼠(n=15)以6.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组大鼠(n=15)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2组各取10只分别于术后第3天测量左、右爪热痛阈,隔天测1次,测至第6周末。第3周末2组各取剩余的5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CCI术后第7天结扎侧热痛觉过敏出现,持续到第33天,第35天后消失。不同时间点CCI组和假手术组左右侧热痛阈的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724,P=0.001;F组间=237.012,P<0.001)。CCI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NR2B蛋白阳性区积分光密度为(26224.32±2182.00),明显高于CCI假手术组(16572.52±2013.67)(t=8.652,P=0.005)。结论: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疼痛模型 热痛域 NR2B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缺血缺氧新生大鼠对海马神经元尼氏体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宛青 吴爱群 +1 位作者 刘伟 高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缺血缺氧新生大鼠“百会”、“大椎”穴对海马神经元尼氏体的影响。方法:42只出 生7d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不进行缺血缺氧处理,缺血缺氧组(n=16)及电针治疗组 (n=16)制备成缺血缺氧模型,后者...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缺血缺氧新生大鼠“百会”、“大椎”穴对海马神经元尼氏体的影响。方法:42只出 生7d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不进行缺血缺氧处理,缺血缺氧组(n=16)及电针治疗组 (n=16)制备成缺血缺氧模型,后者于造模成功后同时电针刺激“百会”、“大椎”2穴,1次/d,10d1个疗程,共2个 疗程,间隔2d。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测灰度阈值。结 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组尼氏体大量脱失;电针治疗组尼氏体脱失现象较缺血缺氧组减轻。尼氏体灰度阈 值电针治疗组为(135.19±7.00),缺血缺氧组为(188.31±10.43),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 亦高于假手术组(122.90±12.10)(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元尼氏体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缺血缺氧 “百会”穴 “大椎”穴 尼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区硫胺素缺乏对AD模型小鼠脑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静 常成 +3 位作者 张俊霞 曹静静 方志慧 高晓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2-568,共7页
目的: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区硫胺素缺乏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2~3月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根据小... 目的: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区硫胺素缺乏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2~3月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根据小鼠脑图谱用立体定位注射法在小鼠右海马齿状回,右前皮质脑区注射维生素B1拮抗剂,导致硫胺素缺乏(TD)。在TD处理后10 d进行动物行为学检测,TD处理后30 d应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VDAC1和细胞色素C在小鼠注射脑区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并分析线粒体总DNA(mt DNA)的变化。结果:TD处理后APP/PS1小鼠和WT小鼠的主,被动规避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小鼠注射脑区的VDAC1和细胞色素C呈现高表达(P〈0.05),脑组织mt DNA总量增加(P〈0.05)。结论:硫胺素缺乏可以导致AD模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脑内线粒体功能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硫胺素缺乏 线粒体功能障碍 VDAC1 CYTOCHROME C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光伟 张伟宏 +2 位作者 吴爱群 张华 朱启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77-979,共3页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大椎、百会穴对缺血缺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d龄Wistar大鼠 4 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HIBD组、HIBD后电针组 ,后 2组制备半球性HIBD模型。HIBD后电针组在缺血缺氧后第 2d给...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大椎、百会穴对缺血缺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d龄Wistar大鼠 4 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HIBD组、HIBD后电针组 ,后 2组制备半球性HIBD模型。HIBD后电针组在缺血缺氧后第 2d给予电针刺激大椎、百会穴 15min ,1次 /d ,治疗 2个疗程 ,每个疗程 10d ,2个疗程间隔 2d。各组动物均于缺血缺氧后 2 2d处死 ,处死前经腹腔注射Brdu ,采用抗Brdu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镜下观察脑内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 :各组Wistar幼鼠脑组织内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层、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层及胼胝体等有Brdu阳性细胞分布 ;HIBD组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低于HIBD后电针组(P <0 .0 5 )。结论 :缺血缺氧促进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 ;电针刺激大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缺血缺氧 神经前体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