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氦氖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顺清 李宛青 +3 位作者 张伟宏 吴爱群 张华 陈雪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9-652,共4页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照射对培养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取足月新生1d内的Wistar大鼠12只,分离并培养双侧海马及额前叶皮质神经元,于饲养培养12h后分4组处理。空白对照组:单纯饲养培养液培养。普通红光照射组:饲养培...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照射对培养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取足月新生1d内的Wistar大鼠12只,分离并培养双侧海马及额前叶皮质神经元,于饲养培养12h后分4组处理。空白对照组:单纯饲养培养液培养。普通红光照射组:饲养培养第2d开始,用普通红光进行照射,输出功率3mW,光斑直径3mm,每次3min,垂直照射,距离4~5cm。脑活素组:饲养培养液加入脑活素,浓度200mg/L。氦氖激光照射组:饲养培养第2d开始采用波长为632.8nm的氦氖激光进行照射,输出功率、光斑直径及照射方法同普通红光照射组。普通红光和氦氖激光照射组照射时将另外2组培养神经元同时取出,同样放置但不照射。每组于培养第7d、14d、21d、28d计数存活神经元数目;于培养第3d、7d、14d测神经元突起长度;于培养第14d进行HE、Nissl化学染色;于培养第21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培养液中SOD含量,用TBA法测定MDA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普通红光照射组比较,各测定时间点脑活素组和氦氖激光照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神经元胞体面积及最大直径、神经元突起长度较大,尼氏体灰度值降低,培养液中SOD含量较高,MDA较低(P均<0.05)。结论:氦氖激光照射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氦氖激光照射 体外培养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脊髓灰质发育过程中细胞迁移与血管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新 王卉 +1 位作者 王延芬 高晓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脊髓成熟神经元迁移与血管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同年龄小鼠共计75只,应用免疫荧光及墨汁灌注的技术,标记小鼠胚胎E17到P30脊髓神经元和血管。结果:大约在胚胎E17左右,小鼠脊髓灰质内开始出现NeuN阳... 目的:探讨小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脊髓成熟神经元迁移与血管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同年龄小鼠共计75只,应用免疫荧光及墨汁灌注的技术,标记小鼠胚胎E17到P30脊髓神经元和血管。结果:大约在胚胎E17左右,小鼠脊髓灰质内开始出现NeuN阳性的神经元,白质中神经元较少,且此时灰质和白质内血管分布均匀,管径一致,分支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周围的神经元不断向内迁移,灰质内NeuN阳性的神经元数先增多后减少且血管体密度先增加后减小,而白质内的神经元持续减少,血管逐渐稀疏。P14以后,脊髓灰质内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白质内的血管密度。同时,研究中还发现部分NeuN阳性细胞紧贴着血管分布。结论:在小鼠脊髓的发育过程中,NeuN阳性细胞由脊髓周围逐渐向中心迁移,和脊髓灰质H形态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血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能通过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引导神经元的迁移,并且为神经元的迁移提供路径和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神经元 血管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丘脑室旁核至边缘系统部分区域的分支投射参与痒信息的传递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留杰 李佳妮 +3 位作者 吴凤玲 曹靖 臧卫东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28-134,共7页
目的:观察小鼠丘脑室旁核(PVT)向边缘系统部分区域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痒信息的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小鼠分为两组。将荧光金(FG)分别注入第1组动物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岛叶(IC)或杏仁中央核(CeA);将FG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 目的:观察小鼠丘脑室旁核(PVT)向边缘系统部分区域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痒信息的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小鼠分为两组。将荧光金(FG)分别注入第1组动物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岛叶(IC)或杏仁中央核(CeA);将FG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分别注射到第2组小鼠的两个不同核团(mPFC/IC、mPFC/CeA和IC/CeA);灌注固定前2 h再给予动物急性痒刺激。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小鼠PVT内向mPFC、IC或CeA投射、分支投射神经元的分布及其表达FOS蛋白的状况。结果:PVT内存在向mPFC、IC和CeA投射、分支投射并表达FOS的神经元,这些标记神经元在PVT内的分布和比例存在差异。结论:PVT内具有定位分布倾向的部分神经元借助分支投射同时向边缘系统的不同区域传递痒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室旁核 边缘系统 内侧前额叶皮质 岛叶 杏仁中央核 分支投射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对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突起及突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邓同兴 王敏丽 +2 位作者 常成 江丽 范文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对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突起及突触的影响。方法:利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方法制备幼年SE小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轴突...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对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突起及突触的影响。方法:利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方法制备幼年SE小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轴突、树突及突触连接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区锥体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小鼠Ⅳ级以上发作率为80%,死亡率为25%。SE小鼠逃逸潜伏期延长(P<0.05),探寻平台路程轨迹明显延长且复杂化,且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均发现轴突神经丝标记蛋白SMI312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表达,且SE组轴突神经丝和神经元树突长短不一,排列比较密集散乱。SE组小鼠大脑海马区突触素(SYP)阳性表达增多,且SYP阳性斑点数量明显增加(P<0.01)。SE组突触囊泡数量增加,且突触后致密带(PSD)厚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SE可能导致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突触急性损伤,诱发突触囊泡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轴突和树突网络广泛的破坏和紊乱,突触发生反应性或代偿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海马 突触 突触囊泡 突触重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地塞米松对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表达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瑞艳 赵青赞 +2 位作者 任秀花 陈雪梅 邵金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目的:探索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诱导的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模型中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激动剂对痛行为及促炎因子IL-6、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Sham+Vehicle(生理盐水组... 目的:探索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诱导的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模型中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激动剂对痛行为及促炎因子IL-6、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Sham+Vehicle(生理盐水组),SNI+Vehicle组,SNI+DEX(GR激动剂地塞米松)组,SNI+RU(GR抑制剂米非司酮)组。Von Frey纤维丝检测各组大鼠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脊髓中GR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6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与SNI+Vehicle组比较,SNI+DEX组大鼠PWT阈值和脊髓GR的表达增高(P<0.05),血清IL-6和TNF-α浓度降低(P<0.05);SNI+RU组大鼠PWT阈值和脊髓GR表达降低(P<0.05),血清IL-6和TNF-α浓度升高(P<0.05)。结论:GR在脊髓水平能够通过下调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缓解SNI诱导的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 糖皮质激素受体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interleukins-6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曾光伟 张伟宏 +2 位作者 吴爱群 张华 朱启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77-979,共3页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大椎、百会穴对缺血缺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d龄Wistar大鼠 4 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HIBD组、HIBD后电针组 ,后 2组制备半球性HIBD模型。HIBD后电针组在缺血缺氧后第 2d给...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大椎、百会穴对缺血缺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d龄Wistar大鼠 4 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HIBD组、HIBD后电针组 ,后 2组制备半球性HIBD模型。HIBD后电针组在缺血缺氧后第 2d给予电针刺激大椎、百会穴 15min ,1次 /d ,治疗 2个疗程 ,每个疗程 10d ,2个疗程间隔 2d。各组动物均于缺血缺氧后 2 2d处死 ,处死前经腹腔注射Brdu ,采用抗Brdu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镜下观察脑内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 :各组Wistar幼鼠脑组织内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层、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层及胼胝体等有Brdu阳性细胞分布 ;HIBD组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低于HIBD后电针组(P <0 .0 5 )。结论 :缺血缺氧促进新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 ;电针刺激大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缺血缺氧 神经前体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律运动影响AD模型小鼠脑内单羧酸转运蛋白表达并改善认知功能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文涛 徐小莹 +4 位作者 杜志强 肖梦宇 方志慧 高晓群 常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0-396,共7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月龄段的AD模型小鼠进行长时间的规律有氧运动训练,来进一步阐述单羧酸转运蛋白(MCTs)在中枢的表达改变与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6、10月龄的AD模型小鼠(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WT小鼠(C57BL/6J),给予8... 目的:通过对不同月龄段的AD模型小鼠进行长时间的规律有氧运动训练,来进一步阐述单羧酸转运蛋白(MCTs)在中枢的表达改变与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6、10月龄的AD模型小鼠(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WT小鼠(C57BL/6J),给予8周的游泳训练至4、8、12月龄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未进行游泳训练的4、8、12月龄AD模型小鼠和WT小鼠做为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检测(隐蔽平台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匀浆中MCT1、MCT2、MCT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其大脑皮层和海马区MCT1、MCT2、MCT4的表达情况。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隐蔽平台实验中,经过8周游泳训练后的小鼠在前两天内较对照组相比平均逃避潜伏期和逃避路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实验组小鼠60 s内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2)Western Blot检测8月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脑组织匀浆MCTs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游泳训练后实验组AD模型小鼠和WT小鼠MCTs表达量较未训练小鼠相比显著增加(P<0.05)。(3)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中MCT1、MCT4在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MCT2表达水平在两组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的规律有氧运动增加了AD模型小鼠脑内不同亚型单羧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改善了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代谢状态,提高了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单羧酸转运蛋白 规律运动 认知功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后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吴爱群 张伟宏 +3 位作者 牛建钢 曾光伟 张顺清 冯婷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方法:7d龄健康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激光穴位照射组、缺血缺氧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制备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方法:7d龄健康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激光穴位照射组、缺血缺氧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制备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激光穴位照射组选择“百会”和“大椎”穴位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激光非穴位照射组选择腹部非穴位部位进行激光照射,常规饲养22d后处死,处死前经腹腔注射5溴2脱氧脲嘧啶(BrdU)标记增殖细胞。取左侧脑做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采用抗BrdU抗体和神经上皮蛋白(Nestin)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激光穴位照射组与其他组比较海马神经元胞体内尼氏体丢失较少,神经元坏死减轻,海马齿状回BrdU标记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海马CA1区Nestin免疫阳性细胞数增高。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促进了海马神经元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氖激光 缺血缺氧 神经上皮蛋白 新生大鼠 海马 穴位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方莉 王赛琪 +4 位作者 陈雪梅 薛博涵 王冠涛 李玉萍 刘宏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对食管癌细胞EC109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测定0、10、20、30、40、60、80、10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0、10、20、3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目的:探讨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对食管癌细胞EC109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测定0、10、20、30、40、60、80、10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0、10、20、3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KY3对EC109细胞中微管结构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KY3作用后EC109细胞核的形态。结果:KY3能够抑制EC109细胞的体外增殖;KY3处理后EC109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发生凋亡(P<0.05);KY3作用于EC109细胞后,微管遭到破坏,随着KY3剂量的增加,α-微管蛋白逐渐发生降解并出现细胞核固缩、浓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结论: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在体外对EC10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胞微管结构、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109细胞 凋亡 周期阻滞 KY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注射miR-30b对脊髓Nav1.3表达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茹靖涛 李鸣 +4 位作者 苏松雪 蔡伟华 曹靖 臧卫东 邵金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期间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亚型1.3(Nav1.3)在脊髓高表达的机制是否与miR-30b相关以及蛛网膜下隙注射miR-30b能否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法: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0b与编码Nav1.3的基因Scn3A的3’UT...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期间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亚型1.3(Nav1.3)在脊髓高表达的机制是否与miR-30b相关以及蛛网膜下隙注射miR-30b能否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法: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0b与编码Nav1.3的基因Scn3A的3’UTR是否直接作用;利用大鼠制作脊神经结扎(SNL)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通过测定机械刺激痛阈值及热痛阈值检测大鼠痛行为学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背角Nav1.3的蛋白表达;利用q PCR检测脊髓背角Scn3A mRNA的表达。结果:miR-30b直接作用于Scn3A的3’UTR区,负调控Scn3A的表达;Nav1.3蛋白在SNL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高表达;蛛网膜下隙注射miR-30b可以翻转SNL大鼠的机械刺激痛阈值及热痛阈值的下降,同时翻转SNL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Nav1.3的高表达。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期间miR-30b的下调导致Nav1.3在脊髓高表达,蛛网膜下隙注射miR-30b可抑制Nav1.3的表达,并且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微小RNA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顺清 张娟 +3 位作者 许予明 常成 宋波 方慧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1期924-928,共5页
目的研究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前瞻性地收集年龄在18~45岁的首发卒中患者223例作为观察对象。建立完善基线资料、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因素的数据库,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 目的研究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前瞻性地收集年龄在18~45岁的首发卒中患者223例作为观察对象。建立完善基线资料、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因素的数据库,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评分评估睡眠质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评估其入院后病情及发病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研究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共获取观察组有效病例223例,其中男性170例(76.2%),女性53例(2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有:NIHSS评分、睡眠质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上述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睡眠质量差与青年缺血性卒中3个月m RS评分有关,比值比(odds ratio,OR)1.82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4~3.301。结论睡眠质量差能影响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缺血性卒中 睡眠质量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机械牵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分化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肖帆 王莹莹 +10 位作者 王君敏 陈璐璐 徐锋 乔艳华 张志磊 任琛琛 胡孟彩 吴惠琰 王鲁文 崔世红 赵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2-377,共6页
目的:研究循环机械牵张(CM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0%(对照)、1%、2%、4%、10%的CMS刺激BMSCs,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及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赖氨酰... 目的:研究循环机械牵张(CM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0%(对照)、1%、2%、4%、10%的CMS刺激BMSCs,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及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赖氨酰氧化酶(LOX)、弹性蛋白(Elastin)的表达。另取BMSCs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KDM4B-shRNA组及阴性对照shRNA(NC-shRNA)组、KDM4B过表达组及过表达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沉默和过表达KDM4B后细胞中LOX及Elastin蛋白的表达。分别用0%和10%CMS刺激BMSCs,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法结合q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Elastin和LOX启动子区域组蛋白3第9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9me3)和KDM4B的表达。结果:CMS刺激后KDM4B、LOX、Elasti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的CMS刺激下LOX和Elastin蛋白的表达最高,诱导分化效果最好(P <0. 05)。上调KDM4B的表达可以诱导BMSCs中Elastin和LOX蛋白的表达;反之,则抑制二者的表达(P <0. 05)。CMS通过调节Elastin和LOX启动子区域中KDM4B和H3K9me3的基因水平上调LOX和Elastin的表达(P <0. 05)。结论:CMS可能通过诱导KDM4B的分泌和抑制H3K9me3的修饰水平上调Elastin和LOX的表达,从而促进BMSCs向成纤维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机械牵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KDM4B 弹性蛋白 赖氨酰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伟 李宛青 +1 位作者 吴爱群 曾光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3-425,共3页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9只新生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激光穴位照射组 ,每组 3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 ,不结扎 ,不缺氧 ,后 2组均制作缺血...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9只新生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激光穴位照射组 ,每组 3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 ,不结扎 ,不缺氧 ,后 2组均制作缺血缺氧模型 ,缺血缺氧组动物不加任何治疗 ,激光穴位照射组于缺血缺氧后 2d ,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常规饲养 2 2d后 ,取海马区脑组织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清晰 ,细胞核膜光滑 ,胞浆内细胞器丰富 ,结构完整 ;缺血缺氧组神经细胞胞体水肿 ,核膜模糊 ,细胞器明显减少 ;激光穴位照射组神经细胞水肿减轻 ,核膜较清晰 ,细胞器较丰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氖激光 缺血缺氧 新生大鼠 海马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常疣630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史天威 张江安 +3 位作者 龙亭 王维 赵青赞 于建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6-309,共4页
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s)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肿瘤[1]。HPVs在人类中的感染十分常见,且皮损表现广谱多样,从良性增生疣到肿瘤。疣在黏膜和皮肤的分类主要依赖于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分布部位[2],有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疣状... 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s)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肿瘤[1]。HPVs在人类中的感染十分常见,且皮损表现广谱多样,从良性增生疣到肿瘤。疣在黏膜和皮肤的分类主要依赖于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分布部位[2],有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以及包涵体疣等多种表现类型[3],其中跖疣系发生于足跖部位的寻常疣。皮肤疣的诊断通常不需要实验室检查,因为常在形态学上就可诊断[4]。尽管当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大都是不便捷并伴有疼痛的,并且病毒残留在邻近部位正常皮肤可引起非常高的复发率[5],本病可由接触污染的如游泳池或公共淋浴器等表面而直接传播[6],使得皮肤疣至今仍然是患者和医生的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明鹤 杨峰 +1 位作者 常成 高晓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3-1000,共8页
目的:探究木犀草素(Lut)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和Lut治疗组(HIBD+Lut组)。用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HIBD+Lut组在造模... 目的:探究木犀草素(Lut)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和Lut治疗组(HIBD+Lut组)。用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HIBD+Lut组在造模后即刻通过腹腔注射给予50 mg/kg Lut,连续3 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同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 d后,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范围;用干/湿重脑含水量法评估缺血脑半球的脑水肿情况;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及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荧光双标共定位法观察缺血脑半球海马和皮质中神经元损伤情况;用商用试剂盒检测缺血脑半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脑半球的海马和皮质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取35日龄大鼠,用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组大鼠脑梗死、脑水肿、海马和皮质中神经元损伤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Lut治疗显著改善了HIBD大鼠的上述情况(P<0.05或P<0.01)。同时,Lut逆转了HIBD导致的缺血脑半球中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和MDA水平升高(P<0.05或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组缺血半球脑海马和皮质中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或P<0.01);Lut治疗进一步增加了HIBD大鼠缺血半球海马和皮质中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Lut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梗死、脑水肿及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改善后期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木犀草素 神经元凋亡 认知功能 NRF-2/HO-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COVID-19感染的难题之一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义丹 林彩虹 +3 位作者 赵留杰 徐波 臧卫东 曹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5-570,共6页
2019年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病毒(SARS-CoV-2)引起的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多数COVID-19病人被报告出现头痛、胸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疼痛症状。SARS-CoV-2引起的疼痛可能会... 2019年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病毒(SARS-CoV-2)引起的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多数COVID-19病人被报告出现头痛、胸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疼痛症状。SARS-CoV-2引起的疼痛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关于COVID-19病人疼痛症状的临床表现特征、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病因学研究还未见有系统的报道。在本篇综述中,我们基于COVID-19的最新研究强调病人出现疼痛症状这一现象,分析可能涉及的机制并探讨应对COVID-19病人疼痛症状应做的诊疗策略,以引起人们关注并优化COVID-19病人疼痛的管理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 疼痛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背根神经节中SIRT3表达的变化
17
作者 任秀花 杨庆庆 +2 位作者 张晶晶 张义丹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苷二核苷酸依赖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uin3(SIRT3)在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的表达、定位及其在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7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选择其中3只作为正常组,用于检测...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苷二核苷酸依赖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uin3(SIRT3)在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的表达、定位及其在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7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选择其中3只作为正常组,用于检测正常生理状态下SIRT3在DRG中的表达;另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通过Von frey丝测试和热板测试检测小鼠机械痛和热痛行为,确定模型建立成功;随后运用免疫荧光标记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SIRT3在CCI组和假手术组小鼠DRG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生理状态下SIRT3与DRG大直径有髓神经元、肽能伤害性感受器和非肽能伤害性感受器标记物共标,与胶质细胞标记物不共标,提示SIRT3在DRG神经元而非胶质细胞中表达。CCI后DRG中SIRT3总蛋白水平降低,且大直径有髓神经元和非肽能伤害性感受器中SIRT3阳性细胞数减少,提示CCI导致了DRG大直径有髓神经元和非肽能伤害性感受器中SIRT3表达降低。结论:慢性神经损伤导致小鼠DRG大直径有髓神经元和非肽能伤害性感受器中SIRT3表达减少,提示其可能通过以上两类神经元参与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3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