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evy飞行和麻雀搜索算法优化集成学习模型的水质估算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爱民 康轩 +3 位作者 袁铮 王海隆 闫翔宇 许有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1,共12页
由于水体的光学复杂性和不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集成学习方法估算水质参数具有优势;然而,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超参数仍然是一个难题。麻雀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搜索集成学习模型的最优参数;而Levy飞行算法可以防止麻雀搜索算... 由于水体的光学复杂性和不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集成学习方法估算水质参数具有优势;然而,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超参数仍然是一个难题。麻雀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搜索集成学习模型的最优参数;而Levy飞行算法可以防止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陷入局部最优,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使用Levy飞行算法和麻雀搜索算法对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自适应回归(AdaBoost Regression,ABR)和类别提升回归(CatBoost Regression,CBR)3种集成学习模型进行了优化。以郑州东风渠和熊耳河为研究区,基于实测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和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s,TSM)数据,构建了LSSA-RF、LSSA-ABR和LSSA-CBR这3种估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经过优化后,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表现最优的是LSSA-CBR模型;CBR模型是在梯度提升框架下进行的建模,对比RF和CBR模型具有更高维度的学习能力。在叶绿素a的估算中,LSSA-CBR估算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2.325μg·L^(-1),决定系数为0.896;在总悬浮物的估算中,LSSA-CBR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1.598 mg·L^(-1),决定系数为0.882。最后,将精度较好的LSSA-CBR模型应用于卫星Planet影像中,以评估河流叶绿素a和总悬浮物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可为环保部门快速了解城市河流水质分布及进行水质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总悬浮物 集成学习模型 Levy飞行—麻雀搜索算法 城市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Sentinel-2和GF-3多特征优选的农作物识别
2
作者 张青松 王金鑫 赫晓慧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3,共11页
农作物识别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在时空大数据和智能计算时代,如何充分挖掘和综合应用各种数据、方法和模型的优势是提高遥感农作物识别精度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以安徽省颍上县为例,采用Sentinel-2和GF-3卫星影像数据,提取了包括... 农作物识别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在时空大数据和智能计算时代,如何充分挖掘和综合应用各种数据、方法和模型的优势是提高遥感农作物识别精度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以安徽省颍上县为例,采用Sentinel-2和GF-3卫星影像数据,提取了包括光谱、指数、纹理和极化等在内的58个特征指标;随后分别选取3种特征优选算法和3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组合,设计了3种试验方案,探索特征选择和机器学习方法对农作物分类的影响;通过对比特征维度和分类精度,对各种分类方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红边特征在农作物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纹理特征的加入也适当提高了分类精度;3种特征优选算法分别和随机森林方法组合时,分类精度均为最优;其中Relief F与随机森林组合在遥感农作物识别分类中效果最好,总体精度达到了93.39%,Kappa系数为0.893 3,F1得分为93.31%;比Relief F结合极限梯度提升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Kappa系数、F1得分分别提高1.36个百分点、0.021和1.31个百分点,8.81个百分点、0.131 2和8.78个百分点;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下,Relief F特征选择维度为28维,比随机森林的递归特征消除和卡方检验特征优选算法分别低4和22维,证明了Relief F结合随机森林分类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该研究为精准农作物识别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分类 特征 优选 随机森林 Sentinel-2 GF-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T-1A卫星全极化SAR辐射与极化系统误差稳定性分析:以热带雨林场景为例
3
作者 史磊 孙维东 +4 位作者 杨乐 杨杰 赵伶俐 李平湘 刘亚波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423,共19页
作为中国新一代天基长波SAR的代表,陆地探测1号01卫星(LT-1A)于2022年1月发射进入太阳同步轨道。LT-1A搭载的长波合成孔径雷达(SAR)工作在L波段,具备单极化、线性双极化、紧缩双极化、全极化等对地观测能力。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LT-1A重... 作为中国新一代天基长波SAR的代表,陆地探测1号01卫星(LT-1A)于2022年1月发射进入太阳同步轨道。LT-1A搭载的长波合成孔径雷达(SAR)工作在L波段,具备单极化、线性双极化、紧缩双极化、全极化等对地观测能力。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LT-1A重轨干涉数据获取能力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沉降产品的生产精度评价,对LT-1A的辐射精度、地物极化信息保持能力的研究较为缺乏。该文以热带雨林植被为观测对象,通过不依赖人工定标器的自主定标方法对LT-1A全极化数据辐射误差、极化误差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实验表明:LT-1A传感器的辐射稳定性较好、极化精度优于国际对地观测组织(CEOS)推荐指标。持续对地观测1000 km内归一化雷达截面(NRCS)误差波动小于1 dB(3倍标准差)、5天内重返观测时辐射误差波动小于0.5 dB(3倍标准差);全极化观测模式下系统串扰低于-35 dB甚至达到-40 dB,交叉极化通道不平衡优于0.2 dB与2°,同通道不平衡优于0.5 dB与10°;系统噪声介于-42~-22 dB,平均系统等效热噪声优于-25 dB,热噪声水平随持续对地观测时长的增加有升高。此外,该研究验证了电离层对LT-1A极化数据质量的影响:5°法拉第旋转角造成的图像退化与-20 dB系统串扰带来的影响相当,而3°~20°法拉第旋转角在中、低纬度较为常见,这将带来-21.16~-8.78 dB的极化通道间扰动,即电离层对全极化数据质量的退化相较传感器-40 dB的串扰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探测1号卫星 辐射误差 极化误差 热带雨林 合成孔径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M的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4
作者 刘杰 汲玉河 +2 位作者 周梦子 周广胜 李成龙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Model,TEM)模拟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并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NE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在1998年发生显著性突变;1976—1998年,森林生态系统NEP变化速率为9.01 g·m^(-2)·a^(-1),而1998—2018年NEP增加速率提高,变化速率为15.80 g·m^(-2)·a^(-1)。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976—1998年CO_(2)浓度、气温、降水量和辐射对NEP的贡献率分别为58.1%、-28.4%、3.2%和10.3%,1998—2018年期间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66.6%、-23.4%、0.9%和9.1%。其中CO_(2)浓度上升是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快速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TEM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深度卷积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
5
作者 田智慧 郎杰 魏海涛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258,290,共7页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语义分割作为遥感解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复杂的地物特征信息,且不同地物目标尺寸相差较大,这为遥感影像语义分割带来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卷积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模型MDU-Ne...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语义分割作为遥感解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复杂的地物特征信息,且不同地物目标尺寸相差较大,这为遥感影像语义分割带来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卷积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模型MDU-Net。该模型在编码器中采用分阶段的并行网络结构,通过对不同层级中子分支动态的分配权重来实现编码器的动态网络结构,同时引入一种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模块来改进编码器到解码器的特征融合效果,提升语义分割效果。在ISPRS validation数据集上的测试集精度比DeepLabv3+提高3.44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问题中取得了良好的分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割 遥感影像 深度学习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嵩山”平台供水管网仿真计算的移植优化研究
6
作者 郭恒亮 李冰洋 +3 位作者 杨周凡 韩璞 胥博文 商建东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0,共7页
供水管网仿真系统拓扑结构复杂,元件数据密集,系统的高效仿真对实施平台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嵩山”超级计算机系统采用CPU+DCU异构架构,为实现仿真计算在该架构上的高效运行。根据HIP异构编程模型将计算热点映射至DCU加速器上实... 供水管网仿真系统拓扑结构复杂,元件数据密集,系统的高效仿真对实施平台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嵩山”超级计算机系统采用CPU+DCU异构架构,为实现仿真计算在该架构上的高效运行。根据HIP异构编程模型将计算热点映射至DCU加速器上实现,使用MULTPARA多级并行优化方法实现不同元件计算在DCU加速器上的并发,解决线程块间不能充分并行的问题,利用跨线程访问方法解决部分元件计算中存在的线程束分化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相较过往实施平台取得了8.537的加速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并行 管网仿真计算 DCU加速器 MULTPARA方法 跨线程访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气候适宜性影响
7
作者 杨孟娇 宋艳玲 +1 位作者 徐金霞 李伟杰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和提高大豆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2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东北地区部分县级大豆单产数据以及LightGBM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和提高大豆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2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东北地区部分县级大豆单产数据以及LightGBM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气候适宜性影响。结果表明:1961—2023年东北地区大豆生长季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25℃·(10 a)^(-1),主要变暖时段为1991—2023年,2014—2023年大豆开花期低温日数较20世纪60年代减少45.4%,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明显改善。大豆生长季降水量波动较大,干旱日数无明显变化。利用1961—1990年、1991—2020年和2014—2023年气候因子和气象灾害数据驱动LightGBM模型,研究显示受气候变暖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气候较适宜区明显向西向北扩大,大豆种植不适宜区明显缩小。1961—1990年大豆种植较适宜区的气象站数量占研究区域气象站数量的90%,1991—2020年占比增加至95%,2014—2023年占比增加至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GBM模型 气候适宜性 大豆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和IGWO组合模型的可降水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冰艳 张文煜 +3 位作者 杨成林 寇梦刚 张昕宇 李明俊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水资源短缺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工增雨能提高降水转化率从而增加降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如何选择作业时机是提高降水转化率的难点。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能够观测获取的表征水汽的主要参量是可降水量(PWV)。由于环境和观测... 水资源短缺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工增雨能提高降水转化率从而增加降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如何选择作业时机是提高降水转化率的难点。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能够观测获取的表征水汽的主要参量是可降水量(PWV)。由于环境和观测的影响,PWV序列通常具有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的特征,这些特性为PWV的精准预测带来挑战,本研究构建一种集数据分解和多模型预测于一体的组合模型,并针对郑州站微波辐射计观测的PWV数据进行多步预测。该模型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技术对PWV序列进行分解和去噪,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和时间卷积网络(TCN)模型分别预测分解的数据,最后采用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IGWO)确定模型的最佳权重,通过加权组合得到最终预测值。结果表明,即使在5步预测中,与VMD-BiGRU、VMD-BP、VMD-LSTM和VMD-TCN相比,新构建的组合模型均方根误差最少也分别降低了50.0%、67.6%、57.9%和17.2%,验证了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泛化能力,能为降水预测、判断人工降水时机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智能优化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玉米地上生物量动态监测方法
9
作者 刘梦华 周广胜 周怀林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8-476,共9页
玉米地上生物量是监测长势的关键指标,早期精准监测对农业生产管理意义重大。研究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田间试验,基于2020-2024年玉米分期播种数据,2020-2021年数据构建模型,2022-2024年数据进行应用。使用多... 玉米地上生物量是监测长势的关键指标,早期精准监测对农业生产管理意义重大。研究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田间试验,基于2020-2024年玉米分期播种数据,2020-2021年数据构建模型,2022-2024年数据进行应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结合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研究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抽雄期和三叶-抽雄期的地上生物量动态监测方法。结果表明:720~1300 nm波段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50~0.86,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基于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的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单一植被指数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方法在单一发育期的表现显著更优。随机森林方法构建的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和抽雄期地上生物量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59、0.85、0.85和0.81,且各发育期模型应用决定系数均超过0.40。综上,引入气象因子可提升随机森林方法对地上生物量的模拟精度,为监测作物长势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上生物量 遥感监测 气象监测 随机森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河南省冬小麦综合长势监测评价
10
作者 李新峰 杜纪龙 +5 位作者 何岩峰 张伟 罗素华 曹海伟 张朋举 许明晨 《南方农业》 2025年第7期9-18,共10页
准确、及时地获知冬小麦的分布及长势情况对农业规划和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收集大面积作物长势信息的有效手段,正日益受到关注。为了从时序演变和空间异质角度综合评价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结果,并探究不同长... 准确、及时地获知冬小麦的分布及长势情况对农业规划和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收集大面积作物长势信息的有效手段,正日益受到关注。为了从时序演变和空间异质角度综合评价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结果,并探究不同长势监测评价方法异同,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首先将冬小麦本身的物候特征作为先验知识,基于Fast-DTW算法与农作物像素点进行时序匹配,提取河南省冬小麦像元,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河南省冬小麦长势数据集,应用生长过程监测、直接分级监测、同期差值监测、基于NDVI的百分位数法监测4种方法对2022—2023年河南省冬小麦进行了多角度的长势评估。结果表明:1)从2022年10月末播种后一直到2023年3月末的起身拔节期间,河南省冬小麦长势一直好于往年。2)直接分级监测、同期差值监测和基于NDVI的百分位数法监测表明,分蘖期间和起身拔节期间冬小麦长势以黄河为界,南方整体好于北方,南阳盆地南部和豫东平原大部长势较往年好,豫北的焦作和安阳北部长势较差;孕穗抽穗期间河南冬小麦大部分与往年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长势监测评价 Fast-DTW 遥感影像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分析法的郑州市三维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政乾 李宏伟 赵姗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6,共7页
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利用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三维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郑州市为例,运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地表生态交通环境等数据对郑州市地质环境进行三维... 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利用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三维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郑州市为例,运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地表生态交通环境等数据对郑州市地质环境进行三维建模,继而选取相应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郑州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已开发区域承载能力最弱,北部沿河区域承载能力较弱,城市中部承载能力适中,南部承载能力较强,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三维地质环境承载力 熵权TOPSIS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注意力的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赫晓慧 周涛 +2 位作者 李盼乐 常静 李加冕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2,共9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运算效率高的特点,在城市建设、灾害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主流方法大多采用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方式使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义信息,然而由于受到多尺度特征的复杂...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运算效率高的特点,在城市建设、灾害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主流方法大多采用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方式使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义信息,然而由于受到多尺度特征的复杂性以及其他类别地物的干扰,该类方法往往存在着目标漏检与噪声密集的问题。对此,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结合注意力机制的特征解译模型MGA-ResNet50(MGAR)。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多头注意力对高等级语义信息进行分层加权处理,以提取出表征效果较好的最优特征组合;而后使用门控结构将每维特征图与对应编码端的低级语义信息融合,来解决局部建筑物细节信息丢失的问题。在Massachusetts Building,WHU Building等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RAPNet,GAMNet,GSM等较为先进的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相比,所提算法能够取得更高的F1与IoU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建筑物提取 多尺度特征 多头注意力 门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气溶胶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健 全智雯 +1 位作者 周书贵 马玉荣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7,共9页
基于大尺度黄河流域的长时序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分析较少,且因素分析也集中在气象条件方面,针对该问题,搜集了MODIS气溶胶产品数据,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整个黄河流域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探讨了地理环境、自然气象和社会... 基于大尺度黄河流域的长时序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分析较少,且因素分析也集中在气象条件方面,针对该问题,搜集了MODIS气溶胶产品数据,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整个黄河流域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探讨了地理环境、自然气象和社会经济对AOD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AOD整体为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0.38下降至2020年的0.22。AOD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高于秋冬季,这可能是气温、大气扩散条件和植被覆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空间分布角度来看,研究区AOD为自西向东呈现梯度递增分布,与流域DEM分布趋势相反,说明地形与气溶胶之间有密切关联。基于GWR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形植被对整个黄河流域AOD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社会经济、自然气象。针对黄河流域内重点城市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月际变化有较大差异,流域上游城市西宁、银川和包头的AOD水平较低,冬季AOD最高,夏季AOD最低,而中下游城市夏季AOD最高,冬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蚁群算法在高性能计算任务调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田智慧 张帅永 高需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57,共5页
针对目前高性能计算任务调度策略利用率低、负载不均衡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遗传-蚁群算法的高性能计算任务调度算法(GA-ACO)。GA-ACO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遗传算法缩小空间快速搜索到优秀解,紧接着将其转化为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 针对目前高性能计算任务调度策略利用率低、负载不均衡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遗传-蚁群算法的高性能计算任务调度算法(GA-ACO)。GA-ACO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遗传算法缩小空间快速搜索到优秀解,紧接着将其转化为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第二阶段提出一种基于蚁群信息素的全局更新策略对收敛速度做出优化。实验分析表明,与蚁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相比,该算法缩短了任务完成时间,降低了节点负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 任务调度 遗传算法 蚁群算法 信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大陆区域气溶胶成分消光贡献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辛金元 吴肖燕 +3 位作者 张文煜 孔令彬 马翼宁 马永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286,共14页
气溶胶消光作用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控因素,气溶胶浓度、成分与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非线性关系导致其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1988~2008年美国IMPROVE(Interagency Monitoring of Protected Visual Environments)能见度监测网... 气溶胶消光作用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控因素,气溶胶浓度、成分与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非线性关系导致其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1988~2008年美国IMPROVE(Interagency Monitoring of Protected Visual Environments)能见度监测网络各区域的重构细颗粒物(RCFM)浓度范围为1.4~19.4μg m^(-3),重构气溶胶消光系数为10.0~172.5 Mm^(-1)(1 Mm^(-1)=10^(-6) m^(-1))。2006~2018年中国各地区已有观测的平均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14.3~188.3μg m^(-3),对应的重构消光系数为52.6~1044.0 Mm^(-1)。美国地区PM2.5浓度水平与我国三亚地区相当;硫酸盐是气溶胶消光的最大贡献成分,占比可高达77%;其次是有机物,最大可达50%;而硝酸盐只有在南加州对气溶胶消光的贡献较大,超过了30%。同时,由于东部的相对湿度高于西部,东部和西部的消光差异比气溶胶浓度的差异更显著。在我国,硫酸盐和有机物同样是消光的主要成分,贡献分别为21%~57%和21%~39%;硝酸盐只在华中地区是主要的消光成分,超过了30%。我国气溶胶浓度和消光水平显著高于美国地区,当前广泛使用的气溶胶消光IMPROVE方程存在较高误差,消光系数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范围可达-60%~35%;并且污染越严重,消光低估越显著。采用较大误差的气溶胶消光算法将直接影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与蓝天计划的准确实施,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针对我国各类环境和气候区域进行气溶胶成分消光的精准核算与溯源研究,为我国大气能见度提升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2.5 化学成分 消光系数 IMPROVE方程 大气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康娟 方贺 +2 位作者 石守海 夏瑞 彭金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7,共7页
本文以阿克苏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卫星影像资料,首先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制作了研究区2000—2020年生长季(5—9月)植被覆盖度产品,然后分析了长时序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 本文以阿克苏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卫星影像资料,首先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制作了研究区2000—2020年生长季(5—9月)植被覆盖度产品,然后分析了长时序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驱动机制。结果显示,2000—2020年阿克苏天保区植被覆盖度以0.23%/a的速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面积占比达50.4%。在众多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是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力达0.59;人口密度、蒸散发及GDP对植被的解释力是次要影响因子,分别为0.360、0.357、0.308。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遥感 阿克苏地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玉米先玉33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艳玲 周广胜 +12 位作者 郭建平 潘亚茹 杨孟娇 田靳峰 李香雪 孟祥祎 兰惠婷 蒋玮光 隋丹 周灵妤 史俊辰 聂畅 满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9-628,共10页
利用2018—2023年吉林榆树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大田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探讨改变玉米播期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玉米不同播期,玉米生长期内积温利用效率不同,第1... 利用2018—2023年吉林榆树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大田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探讨改变玉米播期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玉米不同播期,玉米生长期内积温利用效率不同,第1播期积温最高,第4播期积温比第1播期平均减少8.3%。玉米不同播期对生长期长度造成影响,玉米第1播期生长期长度比第2播期(正常播期)平均延长7.5 d,第3播期较正常播期生长期缩短5.7 d,第4播期较正常播期生长期缩短13.8 d。玉米不同播期对产量结构造成影响,玉米播期提前10 d,6年试验中有2年玉米百粒重增加,4年减少;玉米播期延迟10 d和20 d,玉米百粒重平均减少4.8%和8.7%。玉米播期提前10 d,单株玉米籽粒数增加0.2%,播期延迟10 d和20 d,籽粒数分别减少6.0%和9.3%。总体上,玉米播期延迟10 d和20 d,玉米单产减产10.9%和17.1%。玉米播期提前10 d,平均单产接近正常播期单产,部分年份单产增加。玉米播期对玉米籽粒品质影响不大。气候变暖,东北部分地区玉米播期适当提前可以作为适应气候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适应气候变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分解和乌鸦搜索算法优化组合模型的超短期风速预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邱文智 张文煜 +2 位作者 郭振海 赵晶 马可可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2,共10页
针对风速的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二次分解和乌鸦搜索算法优化组合模型的超短期风速预测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构造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样本熵和奇异谱分析的二次分解的方法,将原始风速序列分解为不同的子序列,并对这些... 针对风速的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二次分解和乌鸦搜索算法优化组合模型的超短期风速预测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构造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样本熵和奇异谱分析的二次分解的方法,将原始风速序列分解为不同的子序列,并对这些子序列分别建立预测模型,最后重构。对变分模态分解的子序列建立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而残差序列进行二次分解后的子序列建立乌鸦搜索算法优化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最后,对子序列进行重构并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使用实际的风速观测资料开展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3个风电场中,所提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提升了30.07%、37.56%和37.40%,验证了混合模型在超短期风速预测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以及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泛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预测 长短时记忆 二次分解 乌鸦搜索算法 组合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狼算法和极限学习机的风速多步预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文煜 马可可 +2 位作者 郭振海 赵晶 邱文智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
为了提高风速的多步预测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信号分解和灰狼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的混合预测模型。首先,使用具有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将原始风速时间序列分解为若干本征模态函数和一个残差序列,并使用偏自相关函数... 为了提高风速的多步预测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信号分解和灰狼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的混合预测模型。首先,使用具有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将原始风速时间序列分解为若干本征模态函数和一个残差序列,并使用偏自相关函数法对模型输入进行特征选择;其次,在分解子序列上分别建立模型并进行预测,构造多输入多输出策略的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使用灰狼优化算法求解其中的最优化隐含层权值和偏置;最后,对子序列进行重构并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使用时间分辨率为15 min的多组实测资料开展模拟实验,所提模型在3个风电场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59、0.925、0.927 m/s,均低于其他对比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在未来4 h风速预测即16步预测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预测 多步预测 信号分解 特征选择 灰狼优化算法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环境中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改进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小月 李宏伟 +2 位作者 秦雨露 姜懿芮 王步云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9-1046,共8页
为解决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rapid-exploration random tree,RRT*)在三维环境中盲目搜索路径以及缺乏节点扩展记忆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蚁群算法的双向搜索算法ACO-RRT*。为适应精细化三维建模环境和解决地面起伏不平坦等问题,对RRT*算... 为解决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rapid-exploration random tree,RRT*)在三维环境中盲目搜索路径以及缺乏节点扩展记忆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蚁群算法的双向搜索算法ACO-RRT*。为适应精细化三维建模环境和解决地面起伏不平坦等问题,对RRT*算法进行改进优化。采用双向搜索策略,在起点和终点同时运行改进后的RRT算法和蚁群算法,相向而行,对路径长度和运行时间进行优化。针对生成路径不够平滑等问题,引入B样条曲线平滑策略优化路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用于机器人三维路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扩展随机树 蚁群算法 B样条曲线 算法融合 双向搜索 机器人路径规划 三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