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资源开发中现象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陈可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6-90,共5页
现象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方法,虽然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但始终未能在文化产业研究中获得应有的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求方法论必须完成"原始形态——文本形态——媒介形态"的过程。现象学在某种意义... 现象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方法,虽然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但始终未能在文化产业研究中获得应有的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求方法论必须完成"原始形态——文本形态——媒介形态"的过程。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经验方法和批判方法的超越,有助于解决文化资源开发中既追求个性创造又追求受众市场的特殊要求。在国内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并迅猛发展的当下,找出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既任重道远又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源 现象学 意向性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秦封泥研究的几点思考
2
作者 韩国河 周阵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82,共7页
封泥是秦文化研究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本文就当前研究现状,对秦封泥的深入研究提出几点思考。一是要通过建立标准断代,进一步细化封泥分期;二是要注重多种证据材料的综合运用,对封泥内容的考释要更加精准;三是在考释的基础上,对秦政治... 封泥是秦文化研究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本文就当前研究现状,对秦封泥的深入研究提出几点思考。一是要通过建立标准断代,进一步细化封泥分期;二是要注重多种证据材料的综合运用,对封泥内容的考释要更加精准;三是在考释的基础上,对秦政治制度的阐释、行政地理空间重构等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并扩展到秦政治规范、社会文化活动、精神价值等方面的阐释当中。在研究的同时,也要关注秦封泥的展示、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封泥 研究思路 研究角度 保护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帝陵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国河 王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0,共7页
本文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即因山为陵、陵区制和堪舆理念。因山为陵本意在于利用山体或高地进行埋葬,墓穴有竖穴和横穴两种类型,竖穴型定型于秦始皇陵,对东晋南朝、金帝陵有一定影响;横穴型定型于东汉帝陵,被西晋帝陵和唐陵所继承。自战... 本文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即因山为陵、陵区制和堪舆理念。因山为陵本意在于利用山体或高地进行埋葬,墓穴有竖穴和横穴两种类型,竖穴型定型于秦始皇陵,对东晋南朝、金帝陵有一定影响;横穴型定型于东汉帝陵,被西晋帝陵和唐陵所继承。自战国时期确立的独立陵园制,至汉晋时期发展成为陵区制度,体现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对立统一格局,以及“家国同构”的核心价值,宋以后集中陵区成为一种制度。堪舆理念对帝陵选址的影响大约从南朝开始逐步加深,至明清成为多种“趋利避害”理念的混合体,其中唐宋时期帝陵所用堪舆术与民间分野明显,反映出强化皇权统治的政治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陵 因山为陵 陵区 堪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亚威 丁丽娜 +1 位作者 张中华 朱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72-75,共4页
为探讨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罹患特点及发展趋势,观察和统计了北京西屯墓地318例个体4888枚牙齿的龋病情况,人骨标本分别属于汉代、北朝和明清时期.对西屯汉代人群的龋患牙位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了6个古代组(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 为探讨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罹患特点及发展趋势,观察和统计了北京西屯墓地318例个体4888枚牙齿的龋病情况,人骨标本分别属于汉代、北朝和明清时期.对西屯汉代人群的龋患牙位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了6个古代组(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三燕文化时期)同汉代组进行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汉代组和北朝组的牙患率都较高,明清组则远低于前两组;汉代组的龋均远高于北朝组和明清组,后两者相近.西屯汉代人群的下颌磨牙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前磨牙和尖牙;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发病率最低.同其他古代组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西屯汉代的牙患率处于较低水平.西屯汉代和北朝组的牙患率接近农牧兼营文化人群的数值,明清组的牙患率则接近以游牧为主的文化人群的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西屯墓地 龋病 牙患率 龋均 牙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亚威 朱泓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73,共6页
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内蒙古通辽市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14例(男性7例,女性7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与若干古代组的对比中,哈民组与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古代居民在人种类型上较为一... 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内蒙古通辽市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14例(男性7例,女性7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与若干古代组的对比中,哈民组与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古代居民在人种类型上较为一致,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古代居民和姜家梁新石器时代的古代居民保持着相对疏远的遗传学距离。鉴于哈民文化居民反映出的高颅阔面形态特点,其族属应为古东北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民忙哈遗址 颅骨 亚洲蒙古人种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古代人群身高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亚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62-64,80,共4页
为了探讨北京地区汉至明清时期人群的身高发育水平和变化规律,运用人体骨骼测量仪对北京西屯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汉代43例,北朝16例,明清15例)进行测量,依据股骨的长度推算该地区3个时期古代人群的身高.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汉代组、北朝... 为了探讨北京地区汉至明清时期人群的身高发育水平和变化规律,运用人体骨骼测量仪对北京西屯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汉代43例,北朝16例,明清15例)进行测量,依据股骨的长度推算该地区3个时期古代人群的身高.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汉代组、北朝组和明清组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5.34、163.79和165.32 cm;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9.18、162.97和158.57 cm.西屯组汉代至明清男性居民的身高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显著的提升趋势;北朝组女性身高显著高于汉代组和明清组.同7个古代组和北京地区现代组相比,西屯汉代组、北朝组和明清组男性的身高值处于中等水平,而北朝组女性身高显著高于其他古代组和现代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古代人群 肢骨 身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相家巷遗址H3发掘简报 被引量:4
7
作者 韩保全(领队) 王凤娥(绘图) +4 位作者 王文渊(摄影) 张翔宇 温晓星 柴怡 韩国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F0002,I0001,共23页
西安相家巷遗址出土秦封泥数量庞大,较多封泥出土于灰坑中,内容涵盖中央职官与地方职官类,其中H3中出土封泥数量颇丰,类别多样,这批封泥的整理研究为学界研究“三公九卿”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实物资料,亦为研究秦汉职官体系、政区地理、... 西安相家巷遗址出土秦封泥数量庞大,较多封泥出土于灰坑中,内容涵盖中央职官与地方职官类,其中H3中出土封泥数量颇丰,类别多样,这批封泥的整理研究为学界研究“三公九卿”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实物资料,亦为研究秦汉职官体系、政区地理、封缄制度、文字演化、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相家巷遗址 H3 秦封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相家巷遗址H6发掘简报 被引量:1
8
作者 韩保全 张翔宇(整理) +6 位作者 柴怡(整理) 周阵锋(整理) 温晓星(整理) 王凤娥(绘图) 王文渊(照相) 温晓星 韩国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3,共18页
1997年1~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陕西省西安市相家巷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秦封泥。其中H6出土秦封泥234枚,内容丰富,为研究秦代官职体系、政区地理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文... 1997年1~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陕西省西安市相家巷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秦封泥。其中H6出土秦封泥234枚,内容丰富,为研究秦代官职体系、政区地理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文字演变、书法艺术及古代封缄工艺的珍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相家巷遗址 H6 秦封泥 秦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郑永福 吕美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2-167,共6页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清末民初,绵...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清末民初,绵亘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变迁,使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可能。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而近代服装服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则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服饰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部分,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亮点之一。唯其如此,对新鲜服饰的态度,又往往显现出新旧观念的冲突。民国时期,时尚的女子装束每每一出现,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有时受到政府的干预。新的生活方式,总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流行,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国时期 女性服饰 演变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8
10
作者 韩国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帝陵 东汉 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 文献记载 调查简报 考古调查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秦始皇兵马俑的工艺技术渊源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君孝 宋远茹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3-91,共9页
关键词 秦始皇 兵马俑 工艺技术 窑炉结构 陶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冶铁相关问题小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中国早期 铁器 20世纪20年代 小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坡底遗址秦人的龋病分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亚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调查距今2200年前西安秦人的龋病状况,以探求龋病的罹患率及发展趋势。方法:观察记录并统计了西安高陵坡底遗址出土的111例古人的龋齿情况,用SPSS21.0软件对全部的1633枚牙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坡底人群患龋率为33.33%,其中男... 目的:调查距今2200年前西安秦人的龋病状况,以探求龋病的罹患率及发展趋势。方法:观察记录并统计了西安高陵坡底遗址出土的111例古人的龋齿情况,用SPSS21.0软件对全部的1633枚牙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坡底人群患龋率为33.33%,其中男性患龋率为36.67%,女性患龋率为27.91%;龋齿率为3.12%,龋均为1.38。结论:龋病的罹患率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壮年和中年为龋病的高发期,患龋率分别为46.30%和45.00%,龋齿率分别为4.64%和4.71%;患龋牙位发病率依次为M2>M3>M1>M2>M3>M1>P2>P1>C1>P1>P2;下颌龋齿罹患率高于上颌(3.32%>2.89%),从龋患部位来看,邻面龋发病率最高(66.67%),其次为唇颊面龋(17.65%)和咬合面龋(13.73%),舌腭面龋最低(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 复层细胞膜片 单层细胞膜片 组织再生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视角的史前社会分工与分层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天兴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工愈明显,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横向的社会结构愈复杂。史前的社会分层不仅体现在聚落之间,也体现在聚落内部物化的成员关系上,因此史前由聚落分化表征的社会分层导致了依附性社会分工的发展,影响了文明起源的机制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发展 史前社会分工 史前社会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仰韶时期古代人类颌骨骨髓炎1例
15
作者 周亚威 顾万发 韩国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3-664,共2页
本文报道了在古代人类骨骼标本中出现的颌骨骨髓炎1例,以探索史前人类颌骨骨髓炎的发病情况和口腔健康。
关键词 颌骨 骨髓炎 古代 牙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帝陵中的“合葬”“祔葬”与“陪葬”
16
作者 朱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6,共6页
“合葬”“祔葬”与“陪葬”是帝王陵墓葬制的重要内容,显示出后妃、宗室以及功臣等人员同帝王的从属关系,同时也是历代王朝政治格局、丧葬礼制的重要反映。“合葬”始终是帝后同葬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古代社会道德伦理和礼仪秩序的根本;... “合葬”“祔葬”与“陪葬”是帝王陵墓葬制的重要内容,显示出后妃、宗室以及功臣等人员同帝王的从属关系,同时也是历代王朝政治格局、丧葬礼制的重要反映。“合葬”始终是帝后同葬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古代社会道德伦理和礼仪秩序的根本;“祔葬”和“陪葬”因时代不同而内涵有所差异,整体反映了从先秦时期“天下国家”向汉代以后“家国同构”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陵 葬制 合葬 祔葬 陪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清代居民颅骨的形态学分析
17
作者 周亚威 王一鸣 +1 位作者 樊温泉 沈小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0,共5页
为探究中原地区清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对出土自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的2例完整的颅骨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郑韩故城清代居民的颅面部特征为长颅型、正颅型、狭颅型和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上面指数为中上面型,面部突度指数为正颌型... 为探究中原地区清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对出土自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的2例完整的颅骨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郑韩故城清代居民的颅面部特征为长颅型、正颅型、狭颅型和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上面指数为中上面型,面部突度指数为正颌型,下颌骨指数为长狭下颌型.男性鼻指数为中鼻型,女性鼻指数为阔鼻型、椭圆形颅形、心形梨状孔等.颅骨形态表现出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东北亚类型接近、与北亚类型疏远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韩故城 清代 颅骨 形态学 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循吏与孝思想的传播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晖 韩国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128,共4页
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多数基层官吏都能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一政策,尤其循吏,在传播孝行思想方面贡献尤多,他们一是身体力行,亲为表率,以榜样的作用进行传播;二是建立学校,广施教育,以宣传的形式进行传播。循吏对孝思想的传... 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多数基层官吏都能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一政策,尤其循吏,在传播孝行思想方面贡献尤多,他们一是身体力行,亲为表率,以榜样的作用进行传播;二是建立学校,广施教育,以宣传的形式进行传播。循吏对孝思想的传播效果可以从近年来出土墓葬中的孝行图、鸠杖图等装饰图像中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循吏 孝行 孝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甘肃黑犀(Diceros gansuensis)的食性——基于牙结石淀粉粒证据
19
作者 陈鹤 王世骐 +3 位作者 陶大卫 夏秀敏 陈善勤 吴妍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3-353,共11页
古动物食性研究是动物系统演化过程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牙结石中的微体植物化石如淀粉和植硅体等是揭示古代动物食性的重要依据。分析了中国甘肃晚中新世最早期郭泥沟动物群发现的甘肃黑犀(Dicros gansuensis)牙结石中淀粉粒的形态及组... 古动物食性研究是动物系统演化过程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牙结石中的微体植物化石如淀粉和植硅体等是揭示古代动物食性的重要依据。分析了中国甘肃晚中新世最早期郭泥沟动物群发现的甘肃黑犀(Dicros gansuensis)牙结石中淀粉粒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并结合现生植物嫩叶淀粉粒形态对比,探讨了黑犀的食性及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晚中新世甘肃黑犀以进食灌木枝叶(如忍冬科的繁果忍冬和猥实)和一些乔木类嫩叶(如胡桃科的胡桃)为主,同时可能会涉及一些草本植物(如蓼科酸模和毛莨科耧斗菜),这一结论与之前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一致,并有所补充。首次将淀粉粒的形态数据前推至距今11.6 Ma的晚中新世,扩展了牙结石研究的对象和时间范围,为有关哺乳动物食性的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新世 甘肃黑犀 牙结石 淀粉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